商场征伐的残酷,在正邦科技身上演绎得淋漓尽致。
不到4年时间,原江西首富林印孙无奈将自己创办的企业拱手让出。去年年底正邦科技重整大戏落幕,江西第一猪企城头变换大王旗。江西同乡鲍洪星的双胞胎集团正式入主,成为新的话事人。
疯狂的猪周期既能创造首富,也能毁灭财富。在前所未有的夸张上涨和下跌之后,产业链上下的企业也开始接受命运的沉浮。
赌徒林印孙卷铺盖走人,但巨富鲍洪星面临的仍是一道难题。当下,猪周期仍在历史低位徘徊,而牧原、温氏、新希望等行业龙头还在扩张,每一位玩家都期望成为周期反转后的幸存者。所有人都在继续下注,所有人都在继续煎熬。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行业大幅增产,供给持续大于需求,猪价持续磨底,养猪业似乎已经陷入了出不来的循环。资本天然的扩张和掠夺属性,让行业残酷的厮杀至今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鲍洪星选择在此时入局猪周期显然是兵行险着。但敢于如此下注,也必然会有其相对独特与众不同的考虑。其中的答案,可能就在双胞胎集团高居全国第一的猪饲料业务上。
厮杀
资本永不眠。
即便全行业陷入大面积亏损,即便正邦、傲农前车之鉴不远,养猪行业却仍然在激进扩张。2023年,TOP20企业生猪出栏量共计近2亿头,同比增长接近20%,其中19家企业创下历史新高。
牧原、温氏、新希望的扩产仍在稳步向上,而巨星农牧、唐人神、天邦食品的同比增幅,也均在60%以上,华统股份更是超过令人咋舌的90%。除了深陷危机的正邦科技外,其余企业都在逆势增产。
与此同时,20大猪企中有16家预计2023年亏损,养猪板块几乎无一幸免,但亏损越多,大家就越不愿意被挤下牌桌。行业集体呼吁去产能的时刻,2023年年初龙头企业出现过减产的迹象,但到年末却杀了个“回马枪”。
以行业巨无霸牧原股份为例,去年3月份,销售生猪500.1万头,比2022年同期下降了16.46%,减少了98.5万头,当月底,能繁母猪存栏为284.6万头。
但到了2023年12月底,公司能繁母猪数量增加到312.9万头,同比增长30万头。能繁母猪存栏量一般用于推测10个月后的商品猪存栏量,因此牧原增加的能繁母猪对应的是2024年年底的行情。
这也反映出牧原对猪周期的判断,牧原股份曾公开表示,今年猪价要乐观一些,对应今年出栏量也将有一定增长,增长比例预计在10%左右。
乐观预期推动下,玩家们纷纷调高2024年目标。温氏股份2024年生猪出栏量目标为3000-3300万头,增长幅度在14%以上,神农集团、华统股份、金新农等二梯队选手更是摩拳擦掌,甚至将今年的目标大幅翻倍。
2024年3月1日,农业农村部正式将能繁母猪正常保有量由4100万头下调至3900万头。释放出的信号非常明显,就是向市场释放当前能繁存栏仍处过剩状态,能繁去化仍有空间。
1月份,我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为4067万头,仍高于3900万头的正常保有量。虽然本轮去化幅度达到7.4%,但远远不解渴,而且龙头企业的反向扩张,可能宣告行业短暂的调整戛然而止。
牧原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前两个月,销售生猪 1054万头,同比增长19.18%,商品猪销售价格却下滑至13.84元/公斤。
也就是说,行业似乎陷入了“越规模越不经济”的囚徒困境。目前,上市猪企的负债率已到历史高位,多家企业的亏损额度已经高过2019-2020年超级猪周期积累的利润。
此时入主正邦科技,双胞胎集团鲍洪星面临的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赌局。
赌局
底气在于饲料与生猪的协同。
同在江西的双胞胎集团接手正邦科技之后,全省第一猪企由此改姓鲍。
林印孙在超级猪周期中迅速积累320亿元财富,问鼎江西首富。但站在人生巅峰的林氏家族对后来的市场过于乐观,这让江西第一猪企陷入到巨大风险之中。
2020年,林印孙公开喊出要“冲击一亿头生猪出栏量”的目标,这一目标是2019年正邦科技生猪销售数量的17倍。而那一年牧原股份的出栏量才1811.5万头,林印孙的野心令外界瞠目结舌。
此后,林印孙启动资本机器,疯狂加杠杆融资,抢母猪、抢仔猪、抢人。当潮水褪去,猪周期下落的铡刀结结实实切到了正邦科技身上,公司负债率最高达到162.61%,2021年-2022年共计亏损322亿元,是前两年利润的4.4倍。
此时的正邦科技已是千疮百孔,林印孙自顾不暇,无力回天。经过一年多的等待,最终双胞胎农业等合计投入43.4亿元接盘正邦科技,其中双胞胎出资15.4亿,成为新的实控人。
鲍洪星虽没有林印孙那般张扬,但其野心也是不小。
他从禽饲料起家,后转向猪饲料,2017年才正式将养猪作为公司另一项主业,此后仅用4年时间出栏量便突破千万头。2023年,双胞胎生猪出栏数量达1352万头,位居全国第四。
如果加上正邦科技的548万头,合并后两家企业的出栏量将达到1900万头,超越新希望,跻身行业前三。
相对隐忍低调的鲍洪星,对规模体量也有自己的要求,他曾喊出“2024年出栏突破4000万头”的目标。在一次采访中,他曾如此说道:
一夜之间吃不成胖子,不做到全行业前三,说明你还没做好。现在公司产值做到800多亿,2026年我们的目标是挤进世界500强。
可见,鲍洪星不像林印孙那样疯狂激进,但也对企业规模有很大的追求。整合正邦科技之后,双胞胎集团基本坐稳了养猪行业前三的位置,有了向牧原和温氏叫板的底气。在老本行猪饲料领域,双胞集团优势更加明显,2022年销售猪饲料近1200万吨,全国第一。
更重要的是两项业务还有很强的协同性,相得益彰,这让鲍洪星信心满满。他认为整个生猪产业链拥有4万多亿的市场规模,这个赛道足够大,“作为头部企业,行业有这么宽的赛道,我们又有那么好的平台基础,进入世界500强是水到渠成”。
目前,养猪相关的企业跻身世界500强的案例,只有新希望控股,但新希望集团是一家涉及食品、乳业、金融、地产、化工等领域的多元化企业。
坚守猪产业的双胞胎集团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并不容易,而且,根据中国企业联合会发布的《2023中国企业500强》榜单显示,双胞胎集团的营收从上一年的861亿元下降到846亿元,排名也下滑了22名。
走过超级猪周期,目前的“猪王”争夺战更加惨烈,鲍洪星身在赌局风险自不必说,但他自信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可以让双胞胎在生猪产业获得更大的成功。
周期
养猪行业,成败皆周期。
踩对大势,赚得盆满钵满,押错趋势,也会跌入深渊。养猪企业的宿命,就是在这种周期反复中持续震荡,抓取机会。根据过往经验,我国猪周期一般3年-4年为一个循环,但如今的生猪市场却进入“非典型”状态。
2019-2020年为肉价最为疯狂的时代,2021年全行业进入大面积亏损,随即开始漫长的去化过程,2022年4月猪价开始出现筑底迹象,市场普遍认为新周期已启动,但上行周期仅仅持续半年便触顶回落。
今年以来,相同的剧情再次上演,生猪均价从2月下旬的13.52元/公斤上涨到3月21日的15.04元/公斤,涨幅达到11.24%,这也是近期养猪企业股价震动的主要原因。
许多分析认为,猪肉价格或将在今年二季度见底,今年的市场即便再冷,也不会比过去两年更惨。
判断周期,是每一个勇闯养猪行业的大佬们必须要面对的重要课题,错一步就是万丈深渊。鲍洪星绝不会想重蹈林印孙的覆辙,但预测市场如今也确实比之前要困难得多。
曾经的江西首富黯然退场
猪周期之所以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滞后性,能繁母猪从妊娠生产到育肥正好10个月。因此从能繁母猪存栏量往后推演10个月,可以大致分析出猪肉的变化情况。
今年2月份开始的猪肉价格上涨,对应的就是去年初开始的短暂去化,但随着各大企业调转船头,重新增产,这轮上涨后劲不足。一个大胆的猜测是,猪周期可能在行业暴力扩产后被彻底抹平。未来猪价很有可能将在成本线附近小幅震荡。
中国猪企未来很有可能发展成美国史密斯菲尔德公司那样,成为集上下游一体化、规模化、现代化的养殖企业。这也是为什么当下行业疯狂内卷的根本原因。
双胞胎集团优势较为明显,公司以饲料起家,2022年生猪养殖成本7.79元/斤,比当年的牧原还要低。
到2023年,牧原养猪成本已经降低到7.5元/斤,秦英林甚至指出,养猪微利时代将是常态,未来牧原股份要将养猪成本再降600元/头。
令人发指的降本,行业跑步扩产,加上集中式规模化养殖,养猪行业很有可能演变为标准化生产的“工业品”。而这种局面,应该正是鲍洪星所乐意见到的,因为双胞胎全国第一的饲料规模,他可能会有全行业最低的饲养成本。
商场征伐的残酷,在正邦科技身上演绎得淋漓尽致。
不到4年时间,原江西首富林印孙无奈将自己创办的企业拱手让出。去年年底正邦科技重整大戏落幕,江西第一猪企城头变换大王旗。江西同乡鲍洪星的双胞胎集团正式入主,成为新的话事人。
疯狂的猪周期既能创造首富,也能毁灭财富。在前所未有的夸张上涨和下跌之后,产业链上下的企业也开始接受命运的沉浮。
赌徒林印孙卷铺盖走人,但巨富鲍洪星面临的仍是一道难题。当下,猪周期仍在历史低位徘徊,而牧原、温氏、新希望等行业龙头还在扩张,每一位玩家都期望成为周期反转后的幸存者。所有人都在继续下注,所有人都在继续煎熬。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行业大幅增产,供给持续大于需求,猪价持续磨底,养猪业似乎已经陷入了出不来的循环。资本天然的扩张和掠夺属性,让行业残酷的厮杀至今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鲍洪星选择在此时入局猪周期显然是兵行险着。但敢于如此下注,也必然会有其相对独特与众不同的考虑。其中的答案,可能就在双胞胎集团高居全国第一的猪饲料业务上。
厮杀
资本永不眠。
即便全行业陷入大面积亏损,即便正邦、傲农前车之鉴不远,养猪行业却仍然在激进扩张。2023年,TOP20企业生猪出栏量共计近2亿头,同比增长接近20%,其中19家企业创下历史新高。
牧原、温氏、新希望的扩产仍在稳步向上,而巨星农牧、唐人神、天邦食品的同比增幅,也均在60%以上,华统股份更是超过令人咋舌的90%。除了深陷危机的正邦科技外,其余企业都在逆势增产。
与此同时,20大猪企中有16家预计2023年亏损,养猪板块几乎无一幸免,但亏损越多,大家就越不愿意被挤下牌桌。行业集体呼吁去产能的时刻,2023年年初龙头企业出现过减产的迹象,但到年末却杀了个“回马枪”。
以行业巨无霸牧原股份为例,去年3月份,销售生猪500.1万头,比2022年同期下降了16.46%,减少了98.5万头,当月底,能繁母猪存栏为284.6万头。
但到了2023年12月底,公司能繁母猪数量增加到312.9万头,同比增长30万头。能繁母猪存栏量一般用于推测10个月后的商品猪存栏量,因此牧原增加的能繁母猪对应的是2024年年底的行情。
这也反映出牧原对猪周期的判断,牧原股份曾公开表示,今年猪价要乐观一些,对应今年出栏量也将有一定增长,增长比例预计在10%左右。
乐观预期推动下,玩家们纷纷调高2024年目标。温氏股份2024年生猪出栏量目标为3000-3300万头,增长幅度在14%以上,神农集团、华统股份、金新农等二梯队选手更是摩拳擦掌,甚至将今年的目标大幅翻倍。
2024年3月1日,农业农村部正式将能繁母猪正常保有量由4100万头下调至3900万头。释放出的信号非常明显,就是向市场释放当前能繁存栏仍处过剩状态,能繁去化仍有空间。
1月份,我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为4067万头,仍高于3900万头的正常保有量。虽然本轮去化幅度达到7.4%,但远远不解渴,而且龙头企业的反向扩张,可能宣告行业短暂的调整戛然而止。
牧原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前两个月,销售生猪 1054万头,同比增长19.18%,商品猪销售价格却下滑至13.84元/公斤。
也就是说,行业似乎陷入了“越规模越不经济”的囚徒困境。目前,上市猪企的负债率已到历史高位,多家企业的亏损额度已经高过2019-2020年超级猪周期积累的利润。
此时入主正邦科技,双胞胎集团鲍洪星面临的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赌局。
赌局
底气在于饲料与生猪的协同。
同在江西的双胞胎集团接手正邦科技之后,全省第一猪企由此改姓鲍。
林印孙在超级猪周期中迅速积累320亿元财富,问鼎江西首富。但站在人生巅峰的林氏家族对后来的市场过于乐观,这让江西第一猪企陷入到巨大风险之中。
2020年,林印孙公开喊出要“冲击一亿头生猪出栏量”的目标,这一目标是2019年正邦科技生猪销售数量的17倍。而那一年牧原股份的出栏量才1811.5万头,林印孙的野心令外界瞠目结舌。
此后,林印孙启动资本机器,疯狂加杠杆融资,抢母猪、抢仔猪、抢人。当潮水褪去,猪周期下落的铡刀结结实实切到了正邦科技身上,公司负债率最高达到162.61%,2021年-2022年共计亏损322亿元,是前两年利润的4.4倍。
此时的正邦科技已是千疮百孔,林印孙自顾不暇,无力回天。经过一年多的等待,最终双胞胎农业等合计投入43.4亿元接盘正邦科技,其中双胞胎出资15.4亿,成为新的实控人。
鲍洪星虽没有林印孙那般张扬,但其野心也是不小。
他从禽饲料起家,后转向猪饲料,2017年才正式将养猪作为公司另一项主业,此后仅用4年时间出栏量便突破千万头。2023年,双胞胎生猪出栏数量达1352万头,位居全国第四。
如果加上正邦科技的548万头,合并后两家企业的出栏量将达到1900万头,超越新希望,跻身行业前三。
相对隐忍低调的鲍洪星,对规模体量也有自己的要求,他曾喊出“2024年出栏突破4000万头”的目标。在一次采访中,他曾如此说道:
一夜之间吃不成胖子,不做到全行业前三,说明你还没做好。现在公司产值做到800多亿,2026年我们的目标是挤进世界500强。
可见,鲍洪星不像林印孙那样疯狂激进,但也对企业规模有很大的追求。整合正邦科技之后,双胞胎集团基本坐稳了养猪行业前三的位置,有了向牧原和温氏叫板的底气。在老本行猪饲料领域,双胞集团优势更加明显,2022年销售猪饲料近1200万吨,全国第一。
更重要的是两项业务还有很强的协同性,相得益彰,这让鲍洪星信心满满。他认为整个生猪产业链拥有4万多亿的市场规模,这个赛道足够大,“作为头部企业,行业有这么宽的赛道,我们又有那么好的平台基础,进入世界500强是水到渠成”。
目前,养猪相关的企业跻身世界500强的案例,只有新希望控股,但新希望集团是一家涉及食品、乳业、金融、地产、化工等领域的多元化企业。
坚守猪产业的双胞胎集团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并不容易,而且,根据中国企业联合会发布的《2023中国企业500强》榜单显示,双胞胎集团的营收从上一年的861亿元下降到846亿元,排名也下滑了22名。
走过超级猪周期,目前的“猪王”争夺战更加惨烈,鲍洪星身在赌局风险自不必说,但他自信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可以让双胞胎在生猪产业获得更大的成功。
周期
养猪行业,成败皆周期。
踩对大势,赚得盆满钵满,押错趋势,也会跌入深渊。养猪企业的宿命,就是在这种周期反复中持续震荡,抓取机会。根据过往经验,我国猪周期一般3年-4年为一个循环,但如今的生猪市场却进入“非典型”状态。
2019-2020年为肉价最为疯狂的时代,2021年全行业进入大面积亏损,随即开始漫长的去化过程,2022年4月猪价开始出现筑底迹象,市场普遍认为新周期已启动,但上行周期仅仅持续半年便触顶回落。
今年以来,相同的剧情再次上演,生猪均价从2月下旬的13.52元/公斤上涨到3月21日的15.04元/公斤,涨幅达到11.24%,这也是近期养猪企业股价震动的主要原因。
许多分析认为,猪肉价格或将在今年二季度见底,今年的市场即便再冷,也不会比过去两年更惨。
判断周期,是每一个勇闯养猪行业的大佬们必须要面对的重要课题,错一步就是万丈深渊。鲍洪星绝不会想重蹈林印孙的覆辙,但预测市场如今也确实比之前要困难得多。
曾经的江西首富黯然退场
猪周期之所以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滞后性,能繁母猪从妊娠生产到育肥正好10个月。因此从能繁母猪存栏量往后推演10个月,可以大致分析出猪肉的变化情况。
今年2月份开始的猪肉价格上涨,对应的就是去年初开始的短暂去化,但随着各大企业调转船头,重新增产,这轮上涨后劲不足。一个大胆的猜测是,猪周期可能在行业暴力扩产后被彻底抹平。未来猪价很有可能将在成本线附近小幅震荡。
中国猪企未来很有可能发展成美国史密斯菲尔德公司那样,成为集上下游一体化、规模化、现代化的养殖企业。这也是为什么当下行业疯狂内卷的根本原因。
双胞胎集团优势较为明显,公司以饲料起家,2022年生猪养殖成本7.79元/斤,比当年的牧原还要低。
到2023年,牧原养猪成本已经降低到7.5元/斤,秦英林甚至指出,养猪微利时代将是常态,未来牧原股份要将养猪成本再降600元/头。
令人发指的降本,行业跑步扩产,加上集中式规模化养殖,养猪行业很有可能演变为标准化生产的“工业品”。而这种局面,应该正是鲍洪星所乐意见到的,因为双胞胎全国第一的饲料规模,他可能会有全行业最低的饲养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