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金所再次爆雷!行业巨头成大户杀手?

金融观察家

5年前

叕(zhuo),会读这个字吗?


会读,陆金所四次踩雷大同证券!


陆金所又爆雷了!


9月13日,陆金所再次爆雷!


陆金所此次爆雷的是理财产品“尊理财EG1060”。


据了解,该产品实际陆金所为大同证券代销的“同吉58号”资管计划,资金投向为“长安宁-神州长城流动资金贷款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即通过长安信托通道向神州长城提供信托贷款。



根据产品介绍,“同吉58号”成立于2017年8月24日,运作期为1年,起投金额100万,利率6.8%,资金规模为6000万,资产托管人为渤海银行。


除此之外,与“同吉58号”底层资产、借款人、通道方都类似的“同吉59号”,早在7月10日就已经逾期,也是陆金所代销。


而更早的“同吉57号”早在今年的6月23号就已经逾期了,唯一不同的是该计划不是陆金所代销,而是由大同证券直接销售。


这件事还是很值得令人意外的,不过令观察君意外的不是这次逾期事件,也不是陆金所本身,而是这已是陆金所代销理财产品不到一年内又双叒叕一次逾期!更狗血的是,这些产品全都来自大同证券。


还是同样的配方,还是同样的味道,这句话用来形容陆金所投资者现在的滋味,恐怕是再贴切不过了。


钱为什么还不上来了?


想知道钱为什么还不上来了,先要知道,钱去哪了?


钱借给上市公司神州长城了。


而借款方神州长城目前的情况却是岌岌可危!


受到高层防范地方隐性债务风险(清理违规PPP项目)的影响,以EPC和PPP等工程承包业务为主的神州长城,今年资金压力巨大


2018年上半年,神州长城营业收入15.87亿元,同比减少47.54%,净利润1.44亿元,同比减少46.39%。同时,其负债达87.04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78.95%。与此同时,神州长城应收账款达到50.31亿元。


面对紧绷的资金缺口,神州长城试图用不同方式补血。大同证券的资管计划其实只是其中一个方式。


今年3月24日,神州长城曾一口气推出规模为8.5亿元的可转债融资计划和规模为6亿元的短期融资券发行计划,不过截至目前,上述债务融资计划未能实施(借不到钱)。


除了公司本身岌岌可危,控股股东的境遇也并不好。


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陈略多次被迫补充质押其持股份额,截止半年报,其持有34.36%股份已经全部质押,质押率高达100%


但是神州长城的股票却是一路下跌,从16年最高的14.98元,跌倒现在还只有2.62元,这也可以从侧面反映出神州长城这两年的业绩到底有多差!



公司赚不到钱,就只能借钱周转,借的钱又换不上,就只能拆东墙补西墙,现在借无可借、拆无可拆,就只能逾期了。


整件事的逻辑其实就这么简单,神州长城还不上大同证券的钱,大同证券就还不上陆金所投资者的钱,然后就演变成我们今天看到的局面


而事实上,陆金所从去年年底到今年,已经四次栽倒在大同证券身上了!


陆金所“踩雷”记!


我们简单回顾下陆金所的“踩雷”历程:


1、2017年12月7日,大同证券公告称,“同吉9号”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延期兑付。该项目底层资产为中小板上市公司龙力生物(现为*ST龙力)流动性资金贷款项目。该资管计划是通过陆金所销售,根据产品介绍,投资期限为12个月,百万起投,年化6.7%,共有118名投资人投资了该产品,本金及收益总金额为1.39亿元。


2、2018年7月,大同证券“同吉8号”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出现2018年二季度利息兑付逾期的情况。据悉,该产品涉及陆金所旗下基金销售平台陆基金60位投资人,代销金额共7793万元。该资管计划底层资产为上市公司东方金钰(10.040, 0.00,0.00%)的贷款项目。


3)2018年7月,大同证券“同吉1号”、“同吉2号”、“同吉5号”3款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宣布逾期。据悉,同吉1号成立规模为9970万元,投资人数为74人,同吉2号成立规模为3103万,投资人数为29人,同吉5号为6995万,投资人数为62人。这三款资管计划的底层资产为上市公司凯迪生态(现为*ST凯迪)流动资金贷款。


4)2018年9月,陆金所代销的大同证券“同吉58号”资管计划出现逾期。同吉58号通过长安信托通道向神州长城提供信托贷款。同吉58号成立于2017年8月24日,投资期限1年,起投金额100万,利率6.8%,募集规模6000万,共有53名投资者。


原则上讲,产品出问题跟陆金所关系不算大,产品风险审核责任主要在发行方大同证券。但是不到一年踩雷四次,陆金所就算脸皮再厚,也不敢说自己完全没有责任吧。


更何况陆金所之所以被大同证券证券坑成这样,与本身的准入标准也有很大关系!


陆金所有平安集团背书,可以说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企业,然后快速发展,甚至还在2107入选 “全球独角兽公司榜单”前十,可是就这样一只超级独角兽,入驻的公司却是鱼龙混杂。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大同证券只是一家注册在山西的中小型民营券商,注册资本7.3亿,在证监会2017年证券公司分类结果中,大同证券评级BB,在全部97家证券公司中排名较为靠后


陆金所在上线大同证券资管产品之前,恐怕并没对这家券商的的主动管理能力做好了尽调和评估!


更重要的是,大同证券的排名虽低,可在陆金所准入的券商中,并不是最低的。


据我了解,陆金所目前代销的23项券商资管计划中,不仅有中山证券、国都证券这样评级为BBB的小券商,甚至还有还有新湖期货这样的非券商,这种准入标准似乎完全不符合陆金所这个全球前十独角兽的逼格


正因为如此,陆金所才被大同证券这个猪队友坑的遍体鳞伤!


而比陆金所坑的更惨的,恐怕就是相信陆金所这个品牌的投资者了。


被坑怕了的投资者!


自2017年以来,有些朋友被金融市场伤害的体无完肤,曾经以为银行最安全,结果银行一大堆问题,私售理财、违规授信、虚假担保、飞单,一个接一个的大案,稍不小心就掉坑里了!


然后想买点债券,结果连国企都违约了,利息是没有了,本金能不能拿回来都不一定。


债券行不通了,又想投资点信托产品,结果连省级的融资平台,都差点兑付不了。


至于P2P行业,情况怎么样我就不说了,大家也都看到了。


然后,现在平台的资管计划又一年四雷。


现在,估计不少朋友都想仰天长啸,我的钱还能放在哪里,难道只能买房子吗?(你可能会惊喜的发现,房子也买不了了)


本来这种动辄上百万的投资,能进行的应高都是高净值的朋友,不管智商和财商都不低,也轮不到观察君说些什么,但是,出于责任,我还是想给各位几个建议:


一、这两年要尤其小心信托、私募、资管计划


第一、这三种投资产品门槛都很高,几乎都是百万级的,但是搞笑的是,这三个的监管相对却是不那么严格的,一旦雷起来,伤害很大,而且追回资金十分困难


第二、这些产品很容易被打包成投资者看不懂的东西,现在经济大环境不好,企业借钱也比较困难,一些企业的融资计划很容易被打包成信托、私募、资管计划,卖给吃瓜群众,然后就用一大堆你不懂的名词就把你的钱套走了!


就拿陆金所来说吧,四次踩雷都是运营状况不好的上市公司(龙力生物、凯迪生态、东方金钰、神州长城)。


二、以后大家不管买哪一种理财产品,都要搞清楚钱去哪了,风险如何,你能不能承担这几个问题


这个就要你彻底看清合约,搞清每一个条款,我知道看那玩意又臭又长,但这事关你自己的钱,你自己不负责恐怕没人负责。


就拿这次的“同吉58”来说,合约上面已经写明了不保本,也就说从法律角度来说,说不给你兑付就可以不给你兑付,你就是告到法院去,理也不在你这一边,这次的投资者即使要不回钱,恐怕也只能干吃哑巴亏!



三、平台的背景只是其中一道防线,大平台也会爆雷


就拿这次陆金所来说,虽然逾期的这款产品是陆金所代销的,但我估计很多投资人在最初购买的时候单纯就是信任陆金所的品牌(更重要的是看中了平安这棵大树),所以并没有深入地去了解产品。


以为只有6.8%的收益,还只是一年期,觉得没有什么风险,稀里糊涂就投了,然后钱稀里糊涂就没了。


结语:


今年来,雷潮不断,许多朋友不堪其扰。


说实话,观察君认为爆雷是正常的,血淋淋的事实比口头说教更有效果,资管新规的出台,其实已经很清晰地表达了监管层的想法,那就是投资就是投资,有赔有赚,别指望任何人再给你兜底了


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总要拉一些糊涂蛋来祭旗,虽然残酷,但也是没办法的事。


总之一句话,小心使得万年船,在这个满是雷电的世界,多个心眼总没错!


PS:


这里还要为各位朋友区分一个事:陆金所和陆金服的区别?


陆金所成立于2011年,平安集团旗下成员,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类似“理财产品超市”一样的平台,在上面有P2P(网贷)、基金、私募资管、股票、保险……等等系列的产品。


很多人认为的“陆金所是一个P2P平台”是错的,P2P业务只是众多栏目中的一个。


陆金服成立于2014年,是陆金所下面一个子品牌,专门运营平安自有的P2P业务。


讲白了,陆金所是一个理财超市,陆金服是网贷专柜。


陆金所上面的产品,各家的都有,即使无法兑付主要责任也不在陆金所,而陆金服上的产品才是亲儿子,一旦无法兑付陆金服是要负责的!


想说的其实就一点,P2P虽然在过去的一段时间中雷潮滚滚,但是这次陆金所的逾期真的和P2P没有一毛钱关系

封面图来源:摄图网

编辑:早餐君


叕(zhuo),会读这个字吗?


会读,陆金所四次踩雷大同证券!


陆金所又爆雷了!


9月13日,陆金所再次爆雷!


陆金所此次爆雷的是理财产品“尊理财EG1060”。


据了解,该产品实际陆金所为大同证券代销的“同吉58号”资管计划,资金投向为“长安宁-神州长城流动资金贷款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即通过长安信托通道向神州长城提供信托贷款。



根据产品介绍,“同吉58号”成立于2017年8月24日,运作期为1年,起投金额100万,利率6.8%,资金规模为6000万,资产托管人为渤海银行。


除此之外,与“同吉58号”底层资产、借款人、通道方都类似的“同吉59号”,早在7月10日就已经逾期,也是陆金所代销。


而更早的“同吉57号”早在今年的6月23号就已经逾期了,唯一不同的是该计划不是陆金所代销,而是由大同证券直接销售。


这件事还是很值得令人意外的,不过令观察君意外的不是这次逾期事件,也不是陆金所本身,而是这已是陆金所代销理财产品不到一年内又双叒叕一次逾期!更狗血的是,这些产品全都来自大同证券。


还是同样的配方,还是同样的味道,这句话用来形容陆金所投资者现在的滋味,恐怕是再贴切不过了。


钱为什么还不上来了?


想知道钱为什么还不上来了,先要知道,钱去哪了?


钱借给上市公司神州长城了。


而借款方神州长城目前的情况却是岌岌可危!


受到高层防范地方隐性债务风险(清理违规PPP项目)的影响,以EPC和PPP等工程承包业务为主的神州长城,今年资金压力巨大


2018年上半年,神州长城营业收入15.87亿元,同比减少47.54%,净利润1.44亿元,同比减少46.39%。同时,其负债达87.04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78.95%。与此同时,神州长城应收账款达到50.31亿元。


面对紧绷的资金缺口,神州长城试图用不同方式补血。大同证券的资管计划其实只是其中一个方式。


今年3月24日,神州长城曾一口气推出规模为8.5亿元的可转债融资计划和规模为6亿元的短期融资券发行计划,不过截至目前,上述债务融资计划未能实施(借不到钱)。


除了公司本身岌岌可危,控股股东的境遇也并不好。


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陈略多次被迫补充质押其持股份额,截止半年报,其持有34.36%股份已经全部质押,质押率高达100%


但是神州长城的股票却是一路下跌,从16年最高的14.98元,跌倒现在还只有2.62元,这也可以从侧面反映出神州长城这两年的业绩到底有多差!



公司赚不到钱,就只能借钱周转,借的钱又换不上,就只能拆东墙补西墙,现在借无可借、拆无可拆,就只能逾期了。


整件事的逻辑其实就这么简单,神州长城还不上大同证券的钱,大同证券就还不上陆金所投资者的钱,然后就演变成我们今天看到的局面


而事实上,陆金所从去年年底到今年,已经四次栽倒在大同证券身上了!


陆金所“踩雷”记!


我们简单回顾下陆金所的“踩雷”历程:


1、2017年12月7日,大同证券公告称,“同吉9号”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延期兑付。该项目底层资产为中小板上市公司龙力生物(现为*ST龙力)流动性资金贷款项目。该资管计划是通过陆金所销售,根据产品介绍,投资期限为12个月,百万起投,年化6.7%,共有118名投资人投资了该产品,本金及收益总金额为1.39亿元。


2、2018年7月,大同证券“同吉8号”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出现2018年二季度利息兑付逾期的情况。据悉,该产品涉及陆金所旗下基金销售平台陆基金60位投资人,代销金额共7793万元。该资管计划底层资产为上市公司东方金钰(10.040, 0.00,0.00%)的贷款项目。


3)2018年7月,大同证券“同吉1号”、“同吉2号”、“同吉5号”3款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宣布逾期。据悉,同吉1号成立规模为9970万元,投资人数为74人,同吉2号成立规模为3103万,投资人数为29人,同吉5号为6995万,投资人数为62人。这三款资管计划的底层资产为上市公司凯迪生态(现为*ST凯迪)流动资金贷款。


4)2018年9月,陆金所代销的大同证券“同吉58号”资管计划出现逾期。同吉58号通过长安信托通道向神州长城提供信托贷款。同吉58号成立于2017年8月24日,投资期限1年,起投金额100万,利率6.8%,募集规模6000万,共有53名投资者。


原则上讲,产品出问题跟陆金所关系不算大,产品风险审核责任主要在发行方大同证券。但是不到一年踩雷四次,陆金所就算脸皮再厚,也不敢说自己完全没有责任吧。


更何况陆金所之所以被大同证券证券坑成这样,与本身的准入标准也有很大关系!


陆金所有平安集团背书,可以说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企业,然后快速发展,甚至还在2107入选 “全球独角兽公司榜单”前十,可是就这样一只超级独角兽,入驻的公司却是鱼龙混杂。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大同证券只是一家注册在山西的中小型民营券商,注册资本7.3亿,在证监会2017年证券公司分类结果中,大同证券评级BB,在全部97家证券公司中排名较为靠后


陆金所在上线大同证券资管产品之前,恐怕并没对这家券商的的主动管理能力做好了尽调和评估!


更重要的是,大同证券的排名虽低,可在陆金所准入的券商中,并不是最低的。


据我了解,陆金所目前代销的23项券商资管计划中,不仅有中山证券、国都证券这样评级为BBB的小券商,甚至还有还有新湖期货这样的非券商,这种准入标准似乎完全不符合陆金所这个全球前十独角兽的逼格


正因为如此,陆金所才被大同证券这个猪队友坑的遍体鳞伤!


而比陆金所坑的更惨的,恐怕就是相信陆金所这个品牌的投资者了。


被坑怕了的投资者!


自2017年以来,有些朋友被金融市场伤害的体无完肤,曾经以为银行最安全,结果银行一大堆问题,私售理财、违规授信、虚假担保、飞单,一个接一个的大案,稍不小心就掉坑里了!


然后想买点债券,结果连国企都违约了,利息是没有了,本金能不能拿回来都不一定。


债券行不通了,又想投资点信托产品,结果连省级的融资平台,都差点兑付不了。


至于P2P行业,情况怎么样我就不说了,大家也都看到了。


然后,现在平台的资管计划又一年四雷。


现在,估计不少朋友都想仰天长啸,我的钱还能放在哪里,难道只能买房子吗?(你可能会惊喜的发现,房子也买不了了)


本来这种动辄上百万的投资,能进行的应高都是高净值的朋友,不管智商和财商都不低,也轮不到观察君说些什么,但是,出于责任,我还是想给各位几个建议:


一、这两年要尤其小心信托、私募、资管计划


第一、这三种投资产品门槛都很高,几乎都是百万级的,但是搞笑的是,这三个的监管相对却是不那么严格的,一旦雷起来,伤害很大,而且追回资金十分困难


第二、这些产品很容易被打包成投资者看不懂的东西,现在经济大环境不好,企业借钱也比较困难,一些企业的融资计划很容易被打包成信托、私募、资管计划,卖给吃瓜群众,然后就用一大堆你不懂的名词就把你的钱套走了!


就拿陆金所来说吧,四次踩雷都是运营状况不好的上市公司(龙力生物、凯迪生态、东方金钰、神州长城)。


二、以后大家不管买哪一种理财产品,都要搞清楚钱去哪了,风险如何,你能不能承担这几个问题


这个就要你彻底看清合约,搞清每一个条款,我知道看那玩意又臭又长,但这事关你自己的钱,你自己不负责恐怕没人负责。


就拿这次的“同吉58”来说,合约上面已经写明了不保本,也就说从法律角度来说,说不给你兑付就可以不给你兑付,你就是告到法院去,理也不在你这一边,这次的投资者即使要不回钱,恐怕也只能干吃哑巴亏!



三、平台的背景只是其中一道防线,大平台也会爆雷


就拿这次陆金所来说,虽然逾期的这款产品是陆金所代销的,但我估计很多投资人在最初购买的时候单纯就是信任陆金所的品牌(更重要的是看中了平安这棵大树),所以并没有深入地去了解产品。


以为只有6.8%的收益,还只是一年期,觉得没有什么风险,稀里糊涂就投了,然后钱稀里糊涂就没了。


结语:


今年来,雷潮不断,许多朋友不堪其扰。


说实话,观察君认为爆雷是正常的,血淋淋的事实比口头说教更有效果,资管新规的出台,其实已经很清晰地表达了监管层的想法,那就是投资就是投资,有赔有赚,别指望任何人再给你兜底了


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总要拉一些糊涂蛋来祭旗,虽然残酷,但也是没办法的事。


总之一句话,小心使得万年船,在这个满是雷电的世界,多个心眼总没错!


PS:


这里还要为各位朋友区分一个事:陆金所和陆金服的区别?


陆金所成立于2011年,平安集团旗下成员,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类似“理财产品超市”一样的平台,在上面有P2P(网贷)、基金、私募资管、股票、保险……等等系列的产品。


很多人认为的“陆金所是一个P2P平台”是错的,P2P业务只是众多栏目中的一个。


陆金服成立于2014年,是陆金所下面一个子品牌,专门运营平安自有的P2P业务。


讲白了,陆金所是一个理财超市,陆金服是网贷专柜。


陆金所上面的产品,各家的都有,即使无法兑付主要责任也不在陆金所,而陆金服上的产品才是亲儿子,一旦无法兑付陆金服是要负责的!


想说的其实就一点,P2P虽然在过去的一段时间中雷潮滚滚,但是这次陆金所的逾期真的和P2P没有一毛钱关系

封面图来源:摄图网

编辑:早餐君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