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上周最后一个交易日,2018年上市公司中报正式收官。
对照着铺天盖地的公告,药师花了好几个晚上做了一件事:将公募、私募、外资、险资、社保在内的各方机构投资者的重仓数据系统地梳理了一遍。
对于这份A股机构投资者重仓股名录,药师哪敢独享?遂成此文分享给各位朋友,仅供参考并欢迎指正。
中国平安仍是公募第一重仓股
公募,无疑是A股市场的主力军。
随着今年上市公司中报的披露已完成,公募的十大重仓股悉数曝光。
与今年一季度相比,中国平安(SH:601318)、贵州茅台(SH:600519)两只股票,依然是各家的“最爱”。
分众传媒(SZ:002027)则取代了中国中车(SH:601766),跻身公募十大重仓股之列。
即便如此,这样的配置,也很难让公募赚到大钱的。
然而,作为今年上半年炒股最赚钱的东方资管,却力压汇添富、兴全、华夏等知名公募,收获了43.95亿元。
究竟与别家有何不同之处?药师查阅了东方资管的中报,找到了答案。
仅有伊利股份(SH:600887)、美的集团(SZ:000333)和分众传媒,这三只个股与公募行业整体保持重合。
私募各家风格迥异
作为近年来崛起的新生力量,私募在市场上的观点和态度,越来越受到关注。
954只产品合计持有1444亿市值的A股,这一数据,仅比社保少了约200亿。
其中,作为重要风向标的百亿私募持仓票,更成为了个人投资者跟风的对象。
与公募不同的是,各家私募风格迥异,所以你会很少看到,两家同时重仓同一只股票的情况。
比如,重阳在电力行业上的成功布局,令其他私募望其项背。
王亚伟的千合资本,对三聚环保(SZ:300072)可谓不离不弃,即便是股价遭遇腰斩……
而雄安一战成名后的成泉资本,虽然在次新板块上广撒网,但收效甚微。
外资减消费加周期
随着MSCI影响力的扩大,作为投资理念相对成熟的外资持股动向,越来越受到国内机构和个人投资者的关注。
格力电器(SZ:000651)和五粮液(SZ:000858)两只消费股,从十大重仓股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海螺水泥(SH:600585)和上海机场(SH:600009)。
山西汾酒(SH:600809)、水井坊(SH:600779)、双汇发展(SZ:000895)等消费股,也遭遇了不同程度的减持。
与之相反的是,在二季度外资新进的股票中,出现了不少化工、建材等周期行业的身影。
华新水泥(SH:600801)、普利特(SZ:002324)、包钢股份(SH:600010)、中国巨石(SH:600176)等建材股;卫星石化(SZ:002648)、龙蟒佰利(SZ:002601)、兴业股份(SH:603928)等化工股,纷纷获外资买入。
海螺水泥,更是因为外资的大幅增持,晋级十大重仓股名单。
险资钟情大金融
险资对于金融股,可谓情有独钟。
十大重仓股中,金融股占据8席。
与一季报不同之处在于,中国平安替换华夏银行(SH:600015,成为十大重仓股。
值得注意的是,房地产相关领域公司成为遭遇减持的重点,万科A(SZ:000002)、保利地产(SH:600048)均被险资减持,华侨城A(SZ:000069)、中粮地产(SZ:000031)等个股的十大流通股股东中没有了险资的身影。
此外,食品饮料、家用电器和医药生物三个行业,也遭到了险资不同程度的减持,这三个行业二季度险资的持股数量,分别减少了26.92%、12.20%和10.46%。
社保偏爱大消费
近日,社保基金年度报告公布,2017年全国社保基金投资收益率达9.68%。
可观的收益,独到的眼光,成为社保越来越受到国内个人投资者追捧的重要原因。
按照2018年上市公司中报的数据,可见到的社保持仓市值不足2000亿,与公募和险资的“万亿市值”相比,体量虽小,但选股能力却“不一般”。
大消费行业,无疑是社保的配置主线之一,格力电器(SZ:000651)、美年健康(SZ:002044)、乐普医疗(SZ:300003)、华东医药(SZ:000963)、京东方A(SZ:000725)、海澜之家(SH:600398)、伊利股份(SH:600887)等各行业的龙头股,悉数收入囊中。
只是这样的配置,至少从刚刚过去的前8个月看,并非是最优选。
不过,回溯社保此前的投资路径来看,其持有伊利股份、同仁堂(SH:600085)、片仔癀(SH:600436)等个股的时间都在5年以上。
从历史上看,这些社保基金长期重仓的股票,都曾长时间处于低位,所以现在一切的结论,恐怕都还为时尚早。
启示
以上,从这份重仓股名录可以看出,机构投资者对A股走势分歧还是蛮大的。
但无论如何,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其参考价值依然明晰:
近日,上交所发布了《上海证券交易所统计年鉴(2018卷)》,揭示了2017年沪市自然人投资者、专业机构、沪股通等不同参与主体的交易情况。
数据显示,2017年沪市中的个人投资者贡献了相当于机构投资者5倍的交易额,占到了总交易量的近八成,但是却只获得不足机构30%的盈利,在总盈利中的占比还不到一成。
这么看来,通过跟踪机构动向,来制定自己的操盘计划,虽然不一定能保证赚大钱。但总比个人投资者的“操作猛如虎,盈利两块五”的情况要好得多吧?
如果想通过主力机构的调研或仓位变化来发现大资金的蛛丝马迹,不妨关注我们提供给你的火箭研报小程序,帮助你提高对上市公司的精选和甄别。
封面图来源:摄图网
编辑:早餐君
截至上周最后一个交易日,2018年上市公司中报正式收官。
对照着铺天盖地的公告,药师花了好几个晚上做了一件事:将公募、私募、外资、险资、社保在内的各方机构投资者的重仓数据系统地梳理了一遍。
对于这份A股机构投资者重仓股名录,药师哪敢独享?遂成此文分享给各位朋友,仅供参考并欢迎指正。
中国平安仍是公募第一重仓股
公募,无疑是A股市场的主力军。
随着今年上市公司中报的披露已完成,公募的十大重仓股悉数曝光。
与今年一季度相比,中国平安(SH:601318)、贵州茅台(SH:600519)两只股票,依然是各家的“最爱”。
分众传媒(SZ:002027)则取代了中国中车(SH:601766),跻身公募十大重仓股之列。
即便如此,这样的配置,也很难让公募赚到大钱的。
然而,作为今年上半年炒股最赚钱的东方资管,却力压汇添富、兴全、华夏等知名公募,收获了43.95亿元。
究竟与别家有何不同之处?药师查阅了东方资管的中报,找到了答案。
仅有伊利股份(SH:600887)、美的集团(SZ:000333)和分众传媒,这三只个股与公募行业整体保持重合。
私募各家风格迥异
作为近年来崛起的新生力量,私募在市场上的观点和态度,越来越受到关注。
954只产品合计持有1444亿市值的A股,这一数据,仅比社保少了约200亿。
其中,作为重要风向标的百亿私募持仓票,更成为了个人投资者跟风的对象。
与公募不同的是,各家私募风格迥异,所以你会很少看到,两家同时重仓同一只股票的情况。
比如,重阳在电力行业上的成功布局,令其他私募望其项背。
王亚伟的千合资本,对三聚环保(SZ:300072)可谓不离不弃,即便是股价遭遇腰斩……
而雄安一战成名后的成泉资本,虽然在次新板块上广撒网,但收效甚微。
外资减消费加周期
随着MSCI影响力的扩大,作为投资理念相对成熟的外资持股动向,越来越受到国内机构和个人投资者的关注。
格力电器(SZ:000651)和五粮液(SZ:000858)两只消费股,从十大重仓股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海螺水泥(SH:600585)和上海机场(SH:600009)。
山西汾酒(SH:600809)、水井坊(SH:600779)、双汇发展(SZ:000895)等消费股,也遭遇了不同程度的减持。
与之相反的是,在二季度外资新进的股票中,出现了不少化工、建材等周期行业的身影。
华新水泥(SH:600801)、普利特(SZ:002324)、包钢股份(SH:600010)、中国巨石(SH:600176)等建材股;卫星石化(SZ:002648)、龙蟒佰利(SZ:002601)、兴业股份(SH:603928)等化工股,纷纷获外资买入。
海螺水泥,更是因为外资的大幅增持,晋级十大重仓股名单。
险资钟情大金融
险资对于金融股,可谓情有独钟。
十大重仓股中,金融股占据8席。
与一季报不同之处在于,中国平安替换华夏银行(SH:600015,成为十大重仓股。
值得注意的是,房地产相关领域公司成为遭遇减持的重点,万科A(SZ:000002)、保利地产(SH:600048)均被险资减持,华侨城A(SZ:000069)、中粮地产(SZ:000031)等个股的十大流通股股东中没有了险资的身影。
此外,食品饮料、家用电器和医药生物三个行业,也遭到了险资不同程度的减持,这三个行业二季度险资的持股数量,分别减少了26.92%、12.20%和10.46%。
社保偏爱大消费
近日,社保基金年度报告公布,2017年全国社保基金投资收益率达9.68%。
可观的收益,独到的眼光,成为社保越来越受到国内个人投资者追捧的重要原因。
按照2018年上市公司中报的数据,可见到的社保持仓市值不足2000亿,与公募和险资的“万亿市值”相比,体量虽小,但选股能力却“不一般”。
大消费行业,无疑是社保的配置主线之一,格力电器(SZ:000651)、美年健康(SZ:002044)、乐普医疗(SZ:300003)、华东医药(SZ:000963)、京东方A(SZ:000725)、海澜之家(SH:600398)、伊利股份(SH:600887)等各行业的龙头股,悉数收入囊中。
只是这样的配置,至少从刚刚过去的前8个月看,并非是最优选。
不过,回溯社保此前的投资路径来看,其持有伊利股份、同仁堂(SH:600085)、片仔癀(SH:600436)等个股的时间都在5年以上。
从历史上看,这些社保基金长期重仓的股票,都曾长时间处于低位,所以现在一切的结论,恐怕都还为时尚早。
启示
以上,从这份重仓股名录可以看出,机构投资者对A股走势分歧还是蛮大的。
但无论如何,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其参考价值依然明晰:
近日,上交所发布了《上海证券交易所统计年鉴(2018卷)》,揭示了2017年沪市自然人投资者、专业机构、沪股通等不同参与主体的交易情况。
数据显示,2017年沪市中的个人投资者贡献了相当于机构投资者5倍的交易额,占到了总交易量的近八成,但是却只获得不足机构30%的盈利,在总盈利中的占比还不到一成。
这么看来,通过跟踪机构动向,来制定自己的操盘计划,虽然不一定能保证赚大钱。但总比个人投资者的“操作猛如虎,盈利两块五”的情况要好得多吧?
如果想通过主力机构的调研或仓位变化来发现大资金的蛛丝马迹,不妨关注我们提供给你的火箭研报小程序,帮助你提高对上市公司的精选和甄别。
封面图来源:摄图网
编辑:早餐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