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国际设计百人论坛: 让设计点燃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引擎

财经头条

2天前

设计与新质生产力有何关联?如何通过设计赋能城市可持续发展?上海该怎样打造设计人才的新高地?

9月27日下午,作为2024世界设计之都大会(WDCC2024)重要活动之一,第三届国际设计百人论坛如期而至。4场主旨演讲、3场尖峰对话,来自英国、澳大利亚、意大利、芬兰、日本、韩国等国重量级嘉宾,与中国设计师一同聚焦“设计新质力”,为上海乃至全球设计产业的发展建言献策。

以设计赋能创新

设计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也是赋能城市软实力的动力源泉。

自2010年加入联合国创意城市网络以来,上海创意和设计产业蓬勃发展,2023年上海文化创意产业规模达2.34万亿元,增速达7%,工业、建筑、时尚、数字、服务五大设计跑出协同发展加速度,以C919大飞机、“爱达·魔都号”大型邮轮为代表的高能级创新产品不断涌现。

“可以看到,在上海‘五个中心’建设过程中,设计是重要驱动力,也是创新主要策源力。”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执行院长金江波认为,无论是经济模式创新、金融工具创新、贸易结构创新、航运载体创新以及科技创新,都需要设计作为载体。

“伟大的设计,核心就在于能够深刻理解人类的需求,深入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沃尔沃汽车亚太区设计副总裁栗璟瑶说,上海给予了沃尔沃高质量发展源源不断的灵感。城市天际线,垂直而简约,经过设计提炼,形成沃尔沃独有的竖直型后灯;消费者对于生活方式的重视,让沃尔沃减少了以往汽车的复杂性,更加注重打造“舒适、安全、享受”的“移动的家”……

“我们要超越表现,为生活、为生命设计,为人、为社会、为世界设计。”栗璟瑶说。

为了更好地阐释设计与新质生产力的联系,WDCC2024特别策划了“设计新质力的七巧板”主题展,以学术展和文献展的形式,通过全球34个重要设计人物的36句设计观点、30本设计书籍或报告、54组典型案例和近百件设计展品,全方位呈现设计是如何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要素及其巨大创新潜力。

“设计成为跨越研发和市场鸿沟的桥梁”“设计与工程手牵手的时候,真正的创新就出现了”……徜徉其中,“设计新质力”的内涵、要素和应用,以及设计如何从满足需求到驱动创新再到引领可持续发展的角色变革,清晰呈现,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对设计“七巧板”的自由组合,去创造各种“设计新质力”的解锁方式。

设计让城市更美好

今年,WDCC2024从黄浦滨江移至上海世博城市最佳实践区。

14年前,上海世博会在这里盛大举行,“Better City, Better Life”的美好愿景成为全世界共同的向往。

14年后,以“设计”为脉,WDCC2024再一次对这一城市空间文化肌理进行丰富与延展,并成为“城市处处有设计”的上海实践的生动演绎。

在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2010上海世博会最佳实践区总规划师唐子来的观察中,世界城市发展的主要维度包括效率、绿色、韧性、低碳、公正等。

“最初,我们提出建设‘城市最佳试验区’,后来在国际社会的建议下改成‘城市最佳实践区’。”唐子来说,一字之差,天差地别,“试验区‘从无到有’,而实践区是把已经有的东西,而且是比较好的、被实践所证明的东西进行展出”。

经反复设计规划,城市最佳实践区形成“宜居家园、可持续的城市化、历史保护和利用、建成环境的科技创新”4个展示领域,成为上海世博会的灵魂,更成为未来世博会的范本。

时至今日,这4个展示领域依然与上海构建繁荣创新之城、幸福人文之城、生态韧性之城的规划、与世界城市发展的主要趋势相吻合,更与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相吻合。

“城市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宜居、可持续。”唐子来说。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大设计观”必不可少。

墨尔本大学设计学院院长、赫尔辛基设计实验室联合创始人Dan Hill举了一个例子。一条小溪,污染严重,单纯治污,效果可能并不明显,但从设计思维出发,就会以全局视角进行分析,小到人们生活的后院、街区,大到城市的河流系统,都需要紧紧围绕治理目标进行调整。

“当今社会,战略性设计越来越重要。设计师要通过设计赋予我们的更广博的视野,从万事万物互联互通的角度去解决问题。”Dan Hill说。

“城市是为人民服务的,不能仅仅关注经济发展效率和生态环境保护,还要聚焦城市发展的细微之处,通过设计连点成面。”英国皇家艺术学院院士、著名可持续设计思想家John Thackara表达了同样的观点。

某一个周三夜晚,Dan Hill漫步在上海复兴路街头,车辆行驶井然有序,智慧化城市治理技术实现“免打扰”,每个人都非常自然、自如地融入其中,生活幸福而安全。举起相机,他拍下了静谧的一幕。

“这就是一个生动的例证。”Dan Hill说。

打造新质设计师队伍

人才是第一资源。

根据《上海建设世界一流“设计之都”的若干意见》,要构建以“国际设计百人”和院士、大师领衔,产业领军人才、企业设计负责人为中坚,广大青年设计师锐意进取的人才梯队。

论坛现场,与会嘉宾围绕“如何培养新质设计师”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创新思维是核心。国际艺术设计院校联盟Cumulus主席Lorenzo Imbesi表示,设计创新不能是空中楼阁,其基础是科学的研究。“越创新,越研究。只有开展更好、更深入的调查研究,才能明白社会真正的需求,并确定解决问题的方向,新质设计师才可以实现跨界创新。”

领导力是关键。上汽集团创新研究开发总院副院长、总设计师邵景峰提出,要“让正确的设计出现在正确的时间”。对此,阿斯顿·马丁高级副总裁、全球创意总监 Marek Reichman表示赞同。

“只会‘闷头做设计’是行不通的。要清晰地知道产品是为了谁、愿景是什么、解决了什么需求、有怎样的历史,更要清楚地认识到,只有在团队系统协同作战中,设计才能发挥核心价值。” Marek Reichman说。

设计教育是基础。江南大学设计学院院长魏洁认为,设计的并行视角、系统思维能力、掌握和处理新知识的能力是重中之重,但要不断结合经济社会发展,与时俱进更新设计教育的内涵;芬兰阿尔托大学艺术设计与建筑学院前院长Helena Hyvönen则表示,设计和其他学科的共创共融,将是未来设计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

现场,由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委托同济大学牵头组建的“上海国际设计百人智库”颁发第三批专家聘书。该新型智库汇聚全球设计产业领袖、组织领袖和学术领袖,将持续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设计之都、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延伸阅读:国际设计百人论坛金句

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2010上海世博会最佳实践区总规划师唐子来:城市最佳实践区是世博会的灵魂,也是未来世博会的一个范本。城市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宜居、可持续。

墨尔本大学设计学院院长、赫尔辛基设计实验室联合创始人Dan Hill:设计赋予我们更广博的视野,从万事万物互联互通的角度去解决问题

沃尔沃汽车亚太区设计副总裁栗璟瑶:伟大的设计是可以深刻理解人的需求的设计

国际艺术设计院校联盟Cumulus主席 Lorenzo Imbesi:设计创新不是空中楼阁,基础是科学研究

上汽集团创新研究开发总院副院长、总设计师邵景峰:让正确的设计出现在正确的时间

阿斯顿·马丁高级副总裁、全球创意总监 Marek Reichman:不要“闷头做设计”,只有在团队系统协同作战中,设计才能发挥核心价值。

芬兰阿尔托大学艺术设计与建筑学院前院长Helena Hyvönen:设计和其他学科的共创共融,将是未来设计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执行院长金江波:设计是“五个中心”建设重要驱动力,也是创新主要策源力。

设计与新质生产力有何关联?如何通过设计赋能城市可持续发展?上海该怎样打造设计人才的新高地?

9月27日下午,作为2024世界设计之都大会(WDCC2024)重要活动之一,第三届国际设计百人论坛如期而至。4场主旨演讲、3场尖峰对话,来自英国、澳大利亚、意大利、芬兰、日本、韩国等国重量级嘉宾,与中国设计师一同聚焦“设计新质力”,为上海乃至全球设计产业的发展建言献策。

以设计赋能创新

设计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也是赋能城市软实力的动力源泉。

自2010年加入联合国创意城市网络以来,上海创意和设计产业蓬勃发展,2023年上海文化创意产业规模达2.34万亿元,增速达7%,工业、建筑、时尚、数字、服务五大设计跑出协同发展加速度,以C919大飞机、“爱达·魔都号”大型邮轮为代表的高能级创新产品不断涌现。

“可以看到,在上海‘五个中心’建设过程中,设计是重要驱动力,也是创新主要策源力。”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执行院长金江波认为,无论是经济模式创新、金融工具创新、贸易结构创新、航运载体创新以及科技创新,都需要设计作为载体。

“伟大的设计,核心就在于能够深刻理解人类的需求,深入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沃尔沃汽车亚太区设计副总裁栗璟瑶说,上海给予了沃尔沃高质量发展源源不断的灵感。城市天际线,垂直而简约,经过设计提炼,形成沃尔沃独有的竖直型后灯;消费者对于生活方式的重视,让沃尔沃减少了以往汽车的复杂性,更加注重打造“舒适、安全、享受”的“移动的家”……

“我们要超越表现,为生活、为生命设计,为人、为社会、为世界设计。”栗璟瑶说。

为了更好地阐释设计与新质生产力的联系,WDCC2024特别策划了“设计新质力的七巧板”主题展,以学术展和文献展的形式,通过全球34个重要设计人物的36句设计观点、30本设计书籍或报告、54组典型案例和近百件设计展品,全方位呈现设计是如何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要素及其巨大创新潜力。

“设计成为跨越研发和市场鸿沟的桥梁”“设计与工程手牵手的时候,真正的创新就出现了”……徜徉其中,“设计新质力”的内涵、要素和应用,以及设计如何从满足需求到驱动创新再到引领可持续发展的角色变革,清晰呈现,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对设计“七巧板”的自由组合,去创造各种“设计新质力”的解锁方式。

设计让城市更美好

今年,WDCC2024从黄浦滨江移至上海世博城市最佳实践区。

14年前,上海世博会在这里盛大举行,“Better City, Better Life”的美好愿景成为全世界共同的向往。

14年后,以“设计”为脉,WDCC2024再一次对这一城市空间文化肌理进行丰富与延展,并成为“城市处处有设计”的上海实践的生动演绎。

在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2010上海世博会最佳实践区总规划师唐子来的观察中,世界城市发展的主要维度包括效率、绿色、韧性、低碳、公正等。

“最初,我们提出建设‘城市最佳试验区’,后来在国际社会的建议下改成‘城市最佳实践区’。”唐子来说,一字之差,天差地别,“试验区‘从无到有’,而实践区是把已经有的东西,而且是比较好的、被实践所证明的东西进行展出”。

经反复设计规划,城市最佳实践区形成“宜居家园、可持续的城市化、历史保护和利用、建成环境的科技创新”4个展示领域,成为上海世博会的灵魂,更成为未来世博会的范本。

时至今日,这4个展示领域依然与上海构建繁荣创新之城、幸福人文之城、生态韧性之城的规划、与世界城市发展的主要趋势相吻合,更与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相吻合。

“城市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宜居、可持续。”唐子来说。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大设计观”必不可少。

墨尔本大学设计学院院长、赫尔辛基设计实验室联合创始人Dan Hill举了一个例子。一条小溪,污染严重,单纯治污,效果可能并不明显,但从设计思维出发,就会以全局视角进行分析,小到人们生活的后院、街区,大到城市的河流系统,都需要紧紧围绕治理目标进行调整。

“当今社会,战略性设计越来越重要。设计师要通过设计赋予我们的更广博的视野,从万事万物互联互通的角度去解决问题。”Dan Hill说。

“城市是为人民服务的,不能仅仅关注经济发展效率和生态环境保护,还要聚焦城市发展的细微之处,通过设计连点成面。”英国皇家艺术学院院士、著名可持续设计思想家John Thackara表达了同样的观点。

某一个周三夜晚,Dan Hill漫步在上海复兴路街头,车辆行驶井然有序,智慧化城市治理技术实现“免打扰”,每个人都非常自然、自如地融入其中,生活幸福而安全。举起相机,他拍下了静谧的一幕。

“这就是一个生动的例证。”Dan Hill说。

打造新质设计师队伍

人才是第一资源。

根据《上海建设世界一流“设计之都”的若干意见》,要构建以“国际设计百人”和院士、大师领衔,产业领军人才、企业设计负责人为中坚,广大青年设计师锐意进取的人才梯队。

论坛现场,与会嘉宾围绕“如何培养新质设计师”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创新思维是核心。国际艺术设计院校联盟Cumulus主席Lorenzo Imbesi表示,设计创新不能是空中楼阁,其基础是科学的研究。“越创新,越研究。只有开展更好、更深入的调查研究,才能明白社会真正的需求,并确定解决问题的方向,新质设计师才可以实现跨界创新。”

领导力是关键。上汽集团创新研究开发总院副院长、总设计师邵景峰提出,要“让正确的设计出现在正确的时间”。对此,阿斯顿·马丁高级副总裁、全球创意总监 Marek Reichman表示赞同。

“只会‘闷头做设计’是行不通的。要清晰地知道产品是为了谁、愿景是什么、解决了什么需求、有怎样的历史,更要清楚地认识到,只有在团队系统协同作战中,设计才能发挥核心价值。” Marek Reichman说。

设计教育是基础。江南大学设计学院院长魏洁认为,设计的并行视角、系统思维能力、掌握和处理新知识的能力是重中之重,但要不断结合经济社会发展,与时俱进更新设计教育的内涵;芬兰阿尔托大学艺术设计与建筑学院前院长Helena Hyvönen则表示,设计和其他学科的共创共融,将是未来设计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

现场,由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委托同济大学牵头组建的“上海国际设计百人智库”颁发第三批专家聘书。该新型智库汇聚全球设计产业领袖、组织领袖和学术领袖,将持续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设计之都、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延伸阅读:国际设计百人论坛金句

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2010上海世博会最佳实践区总规划师唐子来:城市最佳实践区是世博会的灵魂,也是未来世博会的一个范本。城市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宜居、可持续。

墨尔本大学设计学院院长、赫尔辛基设计实验室联合创始人Dan Hill:设计赋予我们更广博的视野,从万事万物互联互通的角度去解决问题

沃尔沃汽车亚太区设计副总裁栗璟瑶:伟大的设计是可以深刻理解人的需求的设计

国际艺术设计院校联盟Cumulus主席 Lorenzo Imbesi:设计创新不是空中楼阁,基础是科学研究

上汽集团创新研究开发总院副院长、总设计师邵景峰:让正确的设计出现在正确的时间

阿斯顿·马丁高级副总裁、全球创意总监 Marek Reichman:不要“闷头做设计”,只有在团队系统协同作战中,设计才能发挥核心价值。

芬兰阿尔托大学艺术设计与建筑学院前院长Helena Hyvönen:设计和其他学科的共创共融,将是未来设计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执行院长金江波:设计是“五个中心”建设重要驱动力,也是创新主要策源力。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最新评论

参与讨论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