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二孩,请国家买单

吴晓波频道

6年前

这两天小巴被一个词刷屏了,这个词叫做:生育基金。简单来讲就是,你要是不打算生二孩,那你未来很可能就要交罚款了! 

一个时代,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很可能有负于一整代人。欠他一生一世,欠他整个回不来的青春,而且绝对无法偿还。

——龙应台


文/巴九灵(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这两天小巴被一个词刷屏了,这个词叫做:生育基金。简单来讲就是,你要是不打算生二孩,那你未来很可能就要交罚款了! 


事情源自《新华日报》的一篇文章,称“我国的人口出生率将面临断崖式下跌”,所以提出了这么一个建议:

 

国家应设立生育基金制度,规定40岁以下公民不论男女,每年必须以工资的一定比例缴纳生育基金,并进入个人账户。如公民未生育二孩,账户资金则待退休时再行取出。


随后,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胡继晔也发表言论称,未来不仅可以设立生育基金制度来鼓励生育,还要对丁克家庭征收“社会抚养税”。



大家一听就来气了,生不生二孩是每个人自己的权利,拿钱说事就过分了,难道人口问题一定要通过罚款来解决吗?

 

不过气归气,当前的人口问题确实挺令人担忧的,尽管已经放开二孩政策,但效果并不明显。小巴整理了最近30年的中国人口出生率图表,数据走势是这样的。




在国外,一些国家深陷生育率低、严重老龄化等困扰,国家级逼婚的案例也不在少数:

 

连续14年被列入生育率超低的韩国,政府明确规定年薪两千万(韩元)到三千万(韩元)的未婚劳动者每年多缴纳20万韩元的“单身税”;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则在年度财政预算中额外拨出30亿日元,为寻找结婚对象和鼓励生育的活动提供资金援助。


那么,当前我国的人口问题到底有多严重?除了“生育基金”这样的荒唐建议,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来听听大头们的观点。

image.png


梁建章

人口经济学家

携程联合创始人兼执行董事局主席


 中国大城市育儿痛苦指数或是全球最高 

 应通过奖而不是罚来解决低生育率问题 

  

我们以前一直提倡的要通过减税增收来降低育儿成本,是要奖励多生而不是惩罚少生。奖和罚的区别在于减负还是加负。


现在的中国经济急需减负,因为总体税负(包括社保和医保等)处在一个很高的水平,而且总体税负占GDP收入比还在快速上升。所以这种征收生育基金加重整体税负的方式是非常不合适的,也引起了社会广泛的批评。

 

在我们看来,无论是“公民工资按比例缴纳生育基金”还是对丁克家庭征收“社会抚养税”,都是强制性计划生育思维的延续,这是不能接受的。

 

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低生育率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都通过减税和现金奖励的方式来补贴多孩家庭的养育成本。


 

中国大城市的育儿痛苦指数可能是世界上最高的。这是因为中国房价相对于收入是世界最高,中国育儿的费力度也是世界最高,而且中国妇女工作压力也最大,所以中国的自然生育率可能世界最低,这就需要至少用GDP的2%到5%的补贴力度,也就是1.6万亿到4万亿的力度来补贴生育才够。

 

税收减免或发放现金补贴,实质是把从所有纳税人那里收集的税款,转移支付给有孩子的家庭。这样的转移公平吗?


现代社会,养老和教育都一定程度的社会化,用所有年轻人的钱养所有老人,包括那些没有小孩的老人。现在多生一个小孩,是为未来的养老基金贡献税源,所以现在让社会承担一部分抚养小孩的费用是公平的。

 

总而言之,我们现在应该通过奖而不是罚来解决严峻的低生育率问题。 当然奖也是财富的再分配,但是这种再分配要不失公平性,这种再分配也不是零和游戏,因为更多的孩子对整个社会都有好处。

image.png


马光远

独立经济学家


 不生孩子是人家的权利 

 千万别打从工资扣生育基金这种歪主意 



中国对生孩子的鼓励太少了,成本太高了,障碍太大了,这都是以前严格执行计划生育的结果,当人口出现断崖式下滑的时候,一切都猝不及防,但应该立即行动。


过去限制生育是基本国策,现在应该把基本国策改为鼓励生育。但生育观念的改变,不能靠大家的自觉,更应该在政策层面予以鼓励。我说的鼓励,是国家来买单,国家来承担生孩子的成本。我其实一直特别担心,有人会想办法把这个成本转嫁到个人头上。


放开计划生育,应该成为一项基本国策,但一些人绝不能在这上面打发财的主意,绝不能变着法子又想收钱,从工资里扣生育基金本质上就是罚款,这种想法无耻到没有下限。


我们的一些专家,一提建议不是限这个限那个,就是罚款交税。不生孩子,你们想着发财,生孩子,你们也想着发财,我提醒这些专家,人民不仅仅是交税和交配的。


过去限制生育,超生的人都交了社会抚养费,这笔钱应该还在吧,因为我们没有看到这笔钱究竟用到哪里去了,多生孩子的抚养费都是家长自己买单。


现在要鼓励生育了,先把这笔钱拿出来,学习日本,设立奖励生育基金,给生二孩以上的给予一定的奖励。不生孩子的怎么办?不生孩子也是人家的权利。



中国人口面临的严峻态势比我们想象的要严重很多,今年上半年人口出生的状况比去年还要糟糕很多,下降幅度至少在10%以上。一定要抓紧构建鼓励生育的公共政策体系,在产假、孩子入托、幼儿教育、家庭负担减轻、税收减免、财政鼓励上下大功夫。


以前搞计划生育的也不要担心失业,鼓励生育的工作量是远远大于抓计划生育的工作量。国家应该搞一个人口“四万亿”计划,拿出四万亿,为鼓励大家生孩子买单,这些钱哪里来?裁减行政人员即可,压缩行政经费即可,千万不要想着在别人工资里扣生育基金这种歪主意。


*以上观点首发于公众号《功夫财经》

image.png

何亚福

学者

长期研究人口与生育问题

自主生育倡导者


 生育自主权应归还给家庭 

 我们可以奖励生育但不应强制生育 

  

从人口看,未来几年每年出生人口有可能出现雪崩式下跌。根本原因有三个:

 

 全面二孩政策带来的生育堆积效应在政策放开的头两年已经大部分释放出来。

 

② 处于育龄期的年轻人口持续减少。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所做的测算表明,未来十年,20-39岁育龄妇女将减少3900多万人。

 

③ 年轻一代的生育意愿普遍较低。

 

即便如此,生育自主权应该归还给家庭。“工资按比例缴纳生育基金”“社会抚养税”这些建议,本质上都是惩罚少生和不生孩子的家庭,这不合理,鼓励生育不应该变成强制生育。

 

“工资按比例缴纳生育基金”建议在操作上也有问题,退休60岁左右,不生二孩的家庭从缴纳生育基金到取出生育基金,至少间隔20年,这笔钱缩水了多少?另外,没有固定工资的自由职业者是否要缴纳?



在国外,鼓励生育的措施包括减免税收、提供育儿补贴、延长产假和育儿假等奖励生育的措施,几乎没有哪个国家实行“工资按比例缴纳生育基金”这种惩罚不生和少生的措施。

 

但也曾有过强制生育的例子,例如,罗马尼亚在齐奥塞斯库时代征收过“单身税”。前苏联从1941年开始征收“无子女税”,该税法规定,20至50岁的无子女男性和20至45岁的无子女女性,每月应向税务部门交纳个人收入的6%;苏联解体后,“无子女税”被废除。 

 

考虑到国内生育意愿低迷现状,要尽快全面放开生育。而且,提高生育率要对症下药:


补贴:对有孩子的家庭减免税收或提供育儿补贴,孩子数量越多,补贴越多;

 

房价:通过增加城市的土地供应来降低房价;

 

教育:政府牵头建设更多的托儿所和幼儿园,并把幼儿教育纳入免费教育的范围。


封面图来源:摄图网

   编辑:早餐君

这两天小巴被一个词刷屏了,这个词叫做:生育基金。简单来讲就是,你要是不打算生二孩,那你未来很可能就要交罚款了! 

一个时代,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很可能有负于一整代人。欠他一生一世,欠他整个回不来的青春,而且绝对无法偿还。

——龙应台


文/巴九灵(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这两天小巴被一个词刷屏了,这个词叫做:生育基金。简单来讲就是,你要是不打算生二孩,那你未来很可能就要交罚款了! 


事情源自《新华日报》的一篇文章,称“我国的人口出生率将面临断崖式下跌”,所以提出了这么一个建议:

 

国家应设立生育基金制度,规定40岁以下公民不论男女,每年必须以工资的一定比例缴纳生育基金,并进入个人账户。如公民未生育二孩,账户资金则待退休时再行取出。


随后,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胡继晔也发表言论称,未来不仅可以设立生育基金制度来鼓励生育,还要对丁克家庭征收“社会抚养税”。



大家一听就来气了,生不生二孩是每个人自己的权利,拿钱说事就过分了,难道人口问题一定要通过罚款来解决吗?

 

不过气归气,当前的人口问题确实挺令人担忧的,尽管已经放开二孩政策,但效果并不明显。小巴整理了最近30年的中国人口出生率图表,数据走势是这样的。




在国外,一些国家深陷生育率低、严重老龄化等困扰,国家级逼婚的案例也不在少数:

 

连续14年被列入生育率超低的韩国,政府明确规定年薪两千万(韩元)到三千万(韩元)的未婚劳动者每年多缴纳20万韩元的“单身税”;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则在年度财政预算中额外拨出30亿日元,为寻找结婚对象和鼓励生育的活动提供资金援助。


那么,当前我国的人口问题到底有多严重?除了“生育基金”这样的荒唐建议,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来听听大头们的观点。

image.png


梁建章

人口经济学家

携程联合创始人兼执行董事局主席


 中国大城市育儿痛苦指数或是全球最高 

 应通过奖而不是罚来解决低生育率问题 

  

我们以前一直提倡的要通过减税增收来降低育儿成本,是要奖励多生而不是惩罚少生。奖和罚的区别在于减负还是加负。


现在的中国经济急需减负,因为总体税负(包括社保和医保等)处在一个很高的水平,而且总体税负占GDP收入比还在快速上升。所以这种征收生育基金加重整体税负的方式是非常不合适的,也引起了社会广泛的批评。

 

在我们看来,无论是“公民工资按比例缴纳生育基金”还是对丁克家庭征收“社会抚养税”,都是强制性计划生育思维的延续,这是不能接受的。

 

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低生育率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都通过减税和现金奖励的方式来补贴多孩家庭的养育成本。


 

中国大城市的育儿痛苦指数可能是世界上最高的。这是因为中国房价相对于收入是世界最高,中国育儿的费力度也是世界最高,而且中国妇女工作压力也最大,所以中国的自然生育率可能世界最低,这就需要至少用GDP的2%到5%的补贴力度,也就是1.6万亿到4万亿的力度来补贴生育才够。

 

税收减免或发放现金补贴,实质是把从所有纳税人那里收集的税款,转移支付给有孩子的家庭。这样的转移公平吗?


现代社会,养老和教育都一定程度的社会化,用所有年轻人的钱养所有老人,包括那些没有小孩的老人。现在多生一个小孩,是为未来的养老基金贡献税源,所以现在让社会承担一部分抚养小孩的费用是公平的。

 

总而言之,我们现在应该通过奖而不是罚来解决严峻的低生育率问题。 当然奖也是财富的再分配,但是这种再分配要不失公平性,这种再分配也不是零和游戏,因为更多的孩子对整个社会都有好处。

image.png


马光远

独立经济学家


 不生孩子是人家的权利 

 千万别打从工资扣生育基金这种歪主意 



中国对生孩子的鼓励太少了,成本太高了,障碍太大了,这都是以前严格执行计划生育的结果,当人口出现断崖式下滑的时候,一切都猝不及防,但应该立即行动。


过去限制生育是基本国策,现在应该把基本国策改为鼓励生育。但生育观念的改变,不能靠大家的自觉,更应该在政策层面予以鼓励。我说的鼓励,是国家来买单,国家来承担生孩子的成本。我其实一直特别担心,有人会想办法把这个成本转嫁到个人头上。


放开计划生育,应该成为一项基本国策,但一些人绝不能在这上面打发财的主意,绝不能变着法子又想收钱,从工资里扣生育基金本质上就是罚款,这种想法无耻到没有下限。


我们的一些专家,一提建议不是限这个限那个,就是罚款交税。不生孩子,你们想着发财,生孩子,你们也想着发财,我提醒这些专家,人民不仅仅是交税和交配的。


过去限制生育,超生的人都交了社会抚养费,这笔钱应该还在吧,因为我们没有看到这笔钱究竟用到哪里去了,多生孩子的抚养费都是家长自己买单。


现在要鼓励生育了,先把这笔钱拿出来,学习日本,设立奖励生育基金,给生二孩以上的给予一定的奖励。不生孩子的怎么办?不生孩子也是人家的权利。



中国人口面临的严峻态势比我们想象的要严重很多,今年上半年人口出生的状况比去年还要糟糕很多,下降幅度至少在10%以上。一定要抓紧构建鼓励生育的公共政策体系,在产假、孩子入托、幼儿教育、家庭负担减轻、税收减免、财政鼓励上下大功夫。


以前搞计划生育的也不要担心失业,鼓励生育的工作量是远远大于抓计划生育的工作量。国家应该搞一个人口“四万亿”计划,拿出四万亿,为鼓励大家生孩子买单,这些钱哪里来?裁减行政人员即可,压缩行政经费即可,千万不要想着在别人工资里扣生育基金这种歪主意。


*以上观点首发于公众号《功夫财经》

image.png

何亚福

学者

长期研究人口与生育问题

自主生育倡导者


 生育自主权应归还给家庭 

 我们可以奖励生育但不应强制生育 

  

从人口看,未来几年每年出生人口有可能出现雪崩式下跌。根本原因有三个:

 

 全面二孩政策带来的生育堆积效应在政策放开的头两年已经大部分释放出来。

 

② 处于育龄期的年轻人口持续减少。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所做的测算表明,未来十年,20-39岁育龄妇女将减少3900多万人。

 

③ 年轻一代的生育意愿普遍较低。

 

即便如此,生育自主权应该归还给家庭。“工资按比例缴纳生育基金”“社会抚养税”这些建议,本质上都是惩罚少生和不生孩子的家庭,这不合理,鼓励生育不应该变成强制生育。

 

“工资按比例缴纳生育基金”建议在操作上也有问题,退休60岁左右,不生二孩的家庭从缴纳生育基金到取出生育基金,至少间隔20年,这笔钱缩水了多少?另外,没有固定工资的自由职业者是否要缴纳?



在国外,鼓励生育的措施包括减免税收、提供育儿补贴、延长产假和育儿假等奖励生育的措施,几乎没有哪个国家实行“工资按比例缴纳生育基金”这种惩罚不生和少生的措施。

 

但也曾有过强制生育的例子,例如,罗马尼亚在齐奥塞斯库时代征收过“单身税”。前苏联从1941年开始征收“无子女税”,该税法规定,20至50岁的无子女男性和20至45岁的无子女女性,每月应向税务部门交纳个人收入的6%;苏联解体后,“无子女税”被废除。 

 

考虑到国内生育意愿低迷现状,要尽快全面放开生育。而且,提高生育率要对症下药:


补贴:对有孩子的家庭减免税收或提供育儿补贴,孩子数量越多,补贴越多;

 

房价:通过增加城市的土地供应来降低房价;

 

教育:政府牵头建设更多的托儿所和幼儿园,并把幼儿教育纳入免费教育的范围。


封面图来源:摄图网

   编辑:早餐君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