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中国房子!

财经头条

蜜姐的财经圈 蜜财经

6年前

2001年中国入市WTO、2008金融危机“四万亿”、2015年供给侧改革…….

 

2018年,大国似乎又来到了一个事关生死存亡的十字路口。

 

大洋彼岸,前一秒还翻脸无情的特朗普,转身就对欧盟领导人来了一个大大的拥抱,美、日、欧世界四大经济体的其中之三另开新群、团结一致,“共同致力于保护美国与欧盟的公司,以更好地保护他们免受不公平的全球贸易行为的侵害。”,目标是谁,不言自明。

 

三大经济体的结盟究竟会掀起怎样的风云、对我们产生怎样的压力,目前还尚未可知。但无论如何,在美国来势汹汹的贸易战之下,我们的经济压力已经开始显现。

 


在国际局势风起云涌的同时,国内环境正在发生一场深刻的巨变,政策风向,似乎已然转向。

 

前几天,在央妈与财爸的史诗级互撕之中,央妈先抗不住认输,向市场投入了5020亿的天量货币;紧接着,财爸也立即跟上,“积极的财政政策”来了!

 

7月23日傍晚,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保持宏观政策稳定,坚持不搞“大水漫灌”式强刺激(这话特别耳熟),根据形势变化相机预调微调、定向调控,应对好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在全球宽松周期结束,美国加息缩表箭在弦上之时,我们再度定调宽松,逆势而上的刺激,再度将我们推向了一个难以预料的未来。



一切都是似曾相识


经济受挫、宽松归来。一切都是似曾相识。

 

•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央行 5 次降息 4 次降准。

 

• 2011 年欧债危机之后,央行 2 次降息 3 次降准。

 

• 2014 年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央行 6 次降准 6 次降息。

 

十年时间,究竟投放了多少货币?放出了多少大水?

 

在1990年的时候,中国的货币M2发行量是1.53万亿,截止到2018年3月,中国的货币M2发行量达到173.99万亿元 ,这意味着28年的时间,人民币的发行量增加了100多倍!

 

自2007年1月以来,中国货币供应总量M2连续超越日本、欧洲和美国几大经济体,目前相当于欧洲和美国的两倍,日本的三倍。而中国的GDP和国民人均收入远远没有达到这个惊人的增长水平。

 

一轮大水之后,成就了什么?

 

2012年之前商品房销售额每年都在当年新增广义货币的一半左右,但2016年这一数值却超过80%,而2017年商品房销售额直接超过了新增的M2(广义货币供应)!

 

也就是说,放出来的水,几乎都去了房地产里。目前,中国的房地产总市值已经超过400万亿,近8倍碾压中国A股55万亿总市值!

 


在成就一个史无前例伟大产业的同时,我们失去了什么?

 

首先,自然是不断被碾压的实体经济,3800家上市公司的企业家早已湮没在几千万房地产炒房大军中。

 

于是,在实体遭到碾压的同时,无论中小型民企,还是一些大型的知名企业,都选择了“跨界地产”。

 

比如主营空调业务的宁波奥克斯,却成为了当地最具规模的地产企业;主营业务为纺织服装的雅戈尔,房地产开发的业绩多年超过其主营业务;而美的和TCL,地产已成为企业生产链的重要一环;海尔集团还聘任地产界名人担任公司高管…….

 

潘石屹曾经一语道破天机:央行发那么多钱,不往房地产跑,跑葱上去啊?

 

其次,是不断透支的居民实力。2007年-2017年,十年时间,居民杠杆率由18%上升至50%;而居民储蓄率,却由48.8%下降至7.7%!

 

除此之外,日益膨胀的债务,严重过剩的产能,规模庞大的银行坏账,填不满的地方债窟窿,不断萎缩的居民消费,生存艰难的中小民企,不断加剧的贫富差距……

 

放掉的一波大水,放掉的或许是...

 

一减速就刺激,一刺激就危险,一危险就刹车,一刹车就减速。时至今日,我们仍然陷入了这样一个死循环。那么,为何明知放水无效,明知刺激贻害,却仍要重蹈覆辙?


鱼和熊掌岂能兼得?


每当到了十字路口,明知道对的道路,可偏偏总是走偏了,因为,正途太难走了。而偏道总是充满诱惑,让人们总是充满幻觉。

 

如今叫嚣不止的美国,也曾遇到过与我们一样的困境。70 年代末,美国经济陷入痛苦的“滞胀”。

 

面对一地鸡毛的美国经济,有两个伟大人物出现,不顾国内压力,毅然决然地实施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其一是1979 年被任命为美联储主席的沃尔克,强力收紧货币遏制金融刺激,成为美联储货币政策规则的重要转折点:

 

• 1978 年,联邦基金利率水平在 7.9% 左右。在沃尔克厉行紧缩的 1979 年 10 月 - 1982 年间,美联邦基金利率的均值大幅提高到约 14.0% ,最高的月份一度超过 19% 。

 


其二是里根,果断推行“ 30% 减税计划”,个人最高税从 70% 降为 28%、企业所得税从 46% 降至 33% 。

 


刺激是欢快的,改革则是痛苦的。在改革过程中,经济必然遭遇阵痛。

 

• 1979 年第三季度美国 GDP增速为2.4% ;而1982年这一数字下滑至-1.4%

 

• 1979 年,私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约 15.5% 。到 1982 年,私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仅为 -1.4% 。


改革过程中,也必将遭遇既得利益阶层的重重阻挠。

 

• 田纳西州《专业建筑商》杂志在封面上怒火万丈地刊登对沃尔克及其联储会同事们的“通缉令”,控诉他们“预谋并冷血残杀数百万小企业”、“劫持房产主的美国梦”。

 

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费尔德斯坦( Martin Feldstein )曾经公开表示“里根总统就是安徒生童话里没穿衣服的国王”。里根立即将其解雇。

 

然而不破不立


沃尔克、里根坚信不可违抗的经济规律、顽抗到底,一方面强力遏制资产泡沫,让美国经济从迷恋金融投机重回创业创新正轨;一方面通过减税降负推动社会公平,较大地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实体经济的发展。

 

正是因为两位改革派的坚定毅力,美国经济不仅挣脱了“滞胀”的泥潭,渡过了经济衰退,而且迎来了美国经济再度起飞。

 


这一次,我们已没有退路


想要疗伤、就必须经历刮骨般的阵痛!想要重生,就必须经历涅槃期的痛苦!

 

这个世界上哪里有那么多的“既要…….又要…….”一方面要去杠杆,另一方面经济增速要稳定,真是又要马儿好,又要马儿不吃草,又想吃粽子,又想划龙舟,殊不知甘蔗没有两头甜。

 

总结前四轮放水,无论是亚洲金融危机、还是次贷危机,以及次贷危机之后的12年、15年,有一个共同点是:每一轮放水都处在全球量化宽松的大环境之下。15年,我们几乎是踩着美联储加息的尾巴,在12月底美联储宣布加息之前,完成了放水。

 

然而今时不同往日,如今美元加息步步紧逼,全球流动性的持续收紧,若是我们再度大水泛滥,若是再度降息,若是资产水位差持续拉大,就会有资本外流的风险。在外汇储备已如惊弓之鸟的状态下,我们怎能再放上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整个经济,美日欧联合抱团,说明中国过去发展,好走的路已经走完,靠打价格战、靠复制模仿、靠国家补贴的道路已经封死。

 

那么,在发达国家的围追堵截之下,我们该如何杀出重围?难道要靠地产和基建?难道要靠共享单车?

 

我们需要的,是实体经济的底层创新,是技术支撑的大国重器!而资产泡沫,就是制约实体发展的最大绊脚石!

 

无论如何,我们已经没有退路。不放水,社会经济太难受,但即使放水,也要誓死保证,水不能流进房地产。

 

毕竟,泰坦尼克号的例子已经告诉我们,一旦大船进了水,无论是大船最底部的工人,三等舱的老百姓还是上等舱的贵族阶级,都要被撞上冰山!

 



封面图来源:摄图网

编辑:早餐君


2001年中国入市WTO、2008金融危机“四万亿”、2015年供给侧改革…….

 

2018年,大国似乎又来到了一个事关生死存亡的十字路口。

 

大洋彼岸,前一秒还翻脸无情的特朗普,转身就对欧盟领导人来了一个大大的拥抱,美、日、欧世界四大经济体的其中之三另开新群、团结一致,“共同致力于保护美国与欧盟的公司,以更好地保护他们免受不公平的全球贸易行为的侵害。”,目标是谁,不言自明。

 

三大经济体的结盟究竟会掀起怎样的风云、对我们产生怎样的压力,目前还尚未可知。但无论如何,在美国来势汹汹的贸易战之下,我们的经济压力已经开始显现。

 


在国际局势风起云涌的同时,国内环境正在发生一场深刻的巨变,政策风向,似乎已然转向。

 

前几天,在央妈与财爸的史诗级互撕之中,央妈先抗不住认输,向市场投入了5020亿的天量货币;紧接着,财爸也立即跟上,“积极的财政政策”来了!

 

7月23日傍晚,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保持宏观政策稳定,坚持不搞“大水漫灌”式强刺激(这话特别耳熟),根据形势变化相机预调微调、定向调控,应对好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在全球宽松周期结束,美国加息缩表箭在弦上之时,我们再度定调宽松,逆势而上的刺激,再度将我们推向了一个难以预料的未来。



一切都是似曾相识


经济受挫、宽松归来。一切都是似曾相识。

 

•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央行 5 次降息 4 次降准。

 

• 2011 年欧债危机之后,央行 2 次降息 3 次降准。

 

• 2014 年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央行 6 次降准 6 次降息。

 

十年时间,究竟投放了多少货币?放出了多少大水?

 

在1990年的时候,中国的货币M2发行量是1.53万亿,截止到2018年3月,中国的货币M2发行量达到173.99万亿元 ,这意味着28年的时间,人民币的发行量增加了100多倍!

 

自2007年1月以来,中国货币供应总量M2连续超越日本、欧洲和美国几大经济体,目前相当于欧洲和美国的两倍,日本的三倍。而中国的GDP和国民人均收入远远没有达到这个惊人的增长水平。

 

一轮大水之后,成就了什么?

 

2012年之前商品房销售额每年都在当年新增广义货币的一半左右,但2016年这一数值却超过80%,而2017年商品房销售额直接超过了新增的M2(广义货币供应)!

 

也就是说,放出来的水,几乎都去了房地产里。目前,中国的房地产总市值已经超过400万亿,近8倍碾压中国A股55万亿总市值!

 


在成就一个史无前例伟大产业的同时,我们失去了什么?

 

首先,自然是不断被碾压的实体经济,3800家上市公司的企业家早已湮没在几千万房地产炒房大军中。

 

于是,在实体遭到碾压的同时,无论中小型民企,还是一些大型的知名企业,都选择了“跨界地产”。

 

比如主营空调业务的宁波奥克斯,却成为了当地最具规模的地产企业;主营业务为纺织服装的雅戈尔,房地产开发的业绩多年超过其主营业务;而美的和TCL,地产已成为企业生产链的重要一环;海尔集团还聘任地产界名人担任公司高管…….

 

潘石屹曾经一语道破天机:央行发那么多钱,不往房地产跑,跑葱上去啊?

 

其次,是不断透支的居民实力。2007年-2017年,十年时间,居民杠杆率由18%上升至50%;而居民储蓄率,却由48.8%下降至7.7%!

 

除此之外,日益膨胀的债务,严重过剩的产能,规模庞大的银行坏账,填不满的地方债窟窿,不断萎缩的居民消费,生存艰难的中小民企,不断加剧的贫富差距……

 

放掉的一波大水,放掉的或许是...

 

一减速就刺激,一刺激就危险,一危险就刹车,一刹车就减速。时至今日,我们仍然陷入了这样一个死循环。那么,为何明知放水无效,明知刺激贻害,却仍要重蹈覆辙?


鱼和熊掌岂能兼得?


每当到了十字路口,明知道对的道路,可偏偏总是走偏了,因为,正途太难走了。而偏道总是充满诱惑,让人们总是充满幻觉。

 

如今叫嚣不止的美国,也曾遇到过与我们一样的困境。70 年代末,美国经济陷入痛苦的“滞胀”。

 

面对一地鸡毛的美国经济,有两个伟大人物出现,不顾国内压力,毅然决然地实施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其一是1979 年被任命为美联储主席的沃尔克,强力收紧货币遏制金融刺激,成为美联储货币政策规则的重要转折点:

 

• 1978 年,联邦基金利率水平在 7.9% 左右。在沃尔克厉行紧缩的 1979 年 10 月 - 1982 年间,美联邦基金利率的均值大幅提高到约 14.0% ,最高的月份一度超过 19% 。

 


其二是里根,果断推行“ 30% 减税计划”,个人最高税从 70% 降为 28%、企业所得税从 46% 降至 33% 。

 


刺激是欢快的,改革则是痛苦的。在改革过程中,经济必然遭遇阵痛。

 

• 1979 年第三季度美国 GDP增速为2.4% ;而1982年这一数字下滑至-1.4%

 

• 1979 年,私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约 15.5% 。到 1982 年,私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仅为 -1.4% 。


改革过程中,也必将遭遇既得利益阶层的重重阻挠。

 

• 田纳西州《专业建筑商》杂志在封面上怒火万丈地刊登对沃尔克及其联储会同事们的“通缉令”,控诉他们“预谋并冷血残杀数百万小企业”、“劫持房产主的美国梦”。

 

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费尔德斯坦( Martin Feldstein )曾经公开表示“里根总统就是安徒生童话里没穿衣服的国王”。里根立即将其解雇。

 

然而不破不立


沃尔克、里根坚信不可违抗的经济规律、顽抗到底,一方面强力遏制资产泡沫,让美国经济从迷恋金融投机重回创业创新正轨;一方面通过减税降负推动社会公平,较大地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实体经济的发展。

 

正是因为两位改革派的坚定毅力,美国经济不仅挣脱了“滞胀”的泥潭,渡过了经济衰退,而且迎来了美国经济再度起飞。

 


这一次,我们已没有退路


想要疗伤、就必须经历刮骨般的阵痛!想要重生,就必须经历涅槃期的痛苦!

 

这个世界上哪里有那么多的“既要…….又要…….”一方面要去杠杆,另一方面经济增速要稳定,真是又要马儿好,又要马儿不吃草,又想吃粽子,又想划龙舟,殊不知甘蔗没有两头甜。

 

总结前四轮放水,无论是亚洲金融危机、还是次贷危机,以及次贷危机之后的12年、15年,有一个共同点是:每一轮放水都处在全球量化宽松的大环境之下。15年,我们几乎是踩着美联储加息的尾巴,在12月底美联储宣布加息之前,完成了放水。

 

然而今时不同往日,如今美元加息步步紧逼,全球流动性的持续收紧,若是我们再度大水泛滥,若是再度降息,若是资产水位差持续拉大,就会有资本外流的风险。在外汇储备已如惊弓之鸟的状态下,我们怎能再放上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整个经济,美日欧联合抱团,说明中国过去发展,好走的路已经走完,靠打价格战、靠复制模仿、靠国家补贴的道路已经封死。

 

那么,在发达国家的围追堵截之下,我们该如何杀出重围?难道要靠地产和基建?难道要靠共享单车?

 

我们需要的,是实体经济的底层创新,是技术支撑的大国重器!而资产泡沫,就是制约实体发展的最大绊脚石!

 

无论如何,我们已经没有退路。不放水,社会经济太难受,但即使放水,也要誓死保证,水不能流进房地产。

 

毕竟,泰坦尼克号的例子已经告诉我们,一旦大船进了水,无论是大船最底部的工人,三等舱的老百姓还是上等舱的贵族阶级,都要被撞上冰山!

 



封面图来源:摄图网

编辑:早餐君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最新评论

参与讨论

行者(虫子) 6年前 我们的私人实业这些年都没有很大创新性的改变了啊!!!!希望央妈行行好,私生子也是人啊,也要吃喝拉撒的,何况解决就业的更多是私企啊!!
静以修身 6年前 有人看空房地产么
淡淡的云 6年前 放水是把双刃剑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