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持续,注意防暑!中暑的中医防治与调养方法来啦~

财经早餐

中国中医药报

5个月前

随着夏季气温的持续攀升,中暑成为了不容忽视的健康问题。中暑不仅会导致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可能危及生命。中医对本病有着独特的见解和丰富的治疗经验,接下来将从中医的角度出发,介绍中暑的防治及调养策略,帮助大家安全度夏。

中医对中暑的认识

暑邪的特性

中医理论中,暑邪是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之一,具有炎热、升散、易夹湿的特性。暑邪伤人,多表现为一系列热性症状,如高热、心烦、面赤、口渴、舌红、脉象洪大等。此外,暑邪还易导致人体气阴两伤,出现头晕、乏力、大汗出等症状。

中暑的分类

起病缓,病情轻,主要表现为身热、口渴、心烦等症状的称为伤暑,为中暑轻症。发病急,病情重,可出现高热、昏迷、抽搐等严重症状的称为中暑。中暑还可分为阳暑与阴暑两类,阴暑指夏季因气候炎热而吹风纳凉,或饮冷无度,以致暑热与风寒之邪乘虚侵袭而为病;阳暑指夏季在烈日下工作或长途奔走,感受炎热曝晒而发病之证。

中暑的预防

调整生活作息

中医养生强调“顺应自然”,即根据季节变化调整生活作息。夏季应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适当晚睡早起,中午小憩一会儿,以顺应阳气的生长。

合理饮食

合理的饮食有助于预防中暑。夏季应多吃清淡、易消化、富含水分的食物,如绿豆、西瓜、黄瓜等。这些食物具有清热解暑、生津止渴的作用。同时,避免过多食用辛辣、油腻、生冷的食物,以免助生内热或损伤脾胃。

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中暑与体内水分和电解质的失衡密切相关。因此,夏季应多喝水,尤其是含电解质的饮料,如淡盐水、绿豆汤等。此外,还可以适量饮用具有清热解暑作用的中药茶饮,如金银花茶、菊花茶等。

减少高温暴露时间和强度

夏季应合理安排户外活动时间,尽量避免在日照最强烈的时段(通常是上午10点至下午2点)进行户外活动。若不可避免在此期间外出,务必采取有效的防晒措施,包括涂抹防晒霜、佩戴遮阳帽、穿着透气轻便的长袖衣物,以降低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降低中暑的风险。

调节室内环境

保持室内通风、凉爽也是预防中暑的重要措施。可以利用空调、电扇等适度降低室温,但需注意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以免造成身体不适。同时,避免长时间直接对着冷风吹,以防引起其他健康问题。

中暑了该怎么办

降温补水,及时送医

一旦发现中暑症状,应立即将患者转移到阴凉通风处,解开衣物,用湿毛巾擦拭身体,特别是额头、颈部、腋下和腹股沟等大血管经过的部位,帮助散热。给予患者淡盐水或运动饮料以补充体内流失的水分和电解质。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以免加重心脏负担。

若患者出现高热、昏迷、抽搐等严重症状,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并送往医院救治。

穴位按摩与刮痧

穴位按摩和刮痧疗法在中暑治疗中也有一定的作用。可以按摩太阳穴、人中穴等穴位,以提神醒脑、缓解中暑症状。刮痧则可在背部、颈部、肘窝等部位进行,以疏通经络、排除体内湿热之邪。但需注意,这些疗法应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以免操作不当造成损伤。

药物治疗

中暑患者可口服具有清热解毒、开窍醒神作用的中药或中成药,以快速缓解中暑引起的头晕、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但需注意,服用时应遵循医嘱,避免超量或误用。

中暑后的中医调养

清热解暑,驱散余邪

中暑后体内往往还残留着暑邪的余热,导致口渴、咽干、烦躁不安等症状。此时,清热解暑是首要任务。

食疗推荐绿豆汤和金银花茶。绿豆性凉,具有清热解毒、消暑利尿的功效。将绿豆洗净后加水煮成汤,加入适量的冰糖或蜂蜜调味,既可口又能解暑。金银花具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的作用。取适量金银花用开水冲泡,代茶饮用,能有效缓解中暑引起的咽喉不适和烦躁情绪。还可以通过食用苦瓜、丝瓜等蔬菜来辅助清热。

余邪较重者可以用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中药,如黄连、黄芩、连翘等泡水代茶饮。这些中药能够迅速清除体内的余热,促进身体康复。

祛湿排毒,净化体内环境

夏季气候潮湿,人体易受湿邪侵袭。中暑后,湿邪更易滞留体内,导致身体困重、四肢无力等症状。因此,祛湿排毒也是中暑后调养的重要内容。

食疗推荐薏苡仁赤小豆粥和冬瓜荷叶茶。薏苡仁和赤小豆都具有健脾祛湿的功效,将两者混合煮粥食用,能够有效排出体内湿气,缓解因湿邪引起的身体不适。冬瓜和荷叶都具有利尿消肿、清热解毒的作用。将冬瓜皮和荷叶晒干后泡茶饮用,有助于清除体内多余的水分和毒素。

此外,拔罐和刮痧是中医传统的祛湿排毒方法。通过在背部、腿部等特定部位进行拔罐或刮痧操作,能够疏通经络、促进气血循环、加速湿气排出。但需注意操作应由专业人员进行。

健脾益气,恢复体能

中暑后,人体气血耗损严重,脾胃功能也会受到影响,导致食欲不振、身体乏力等症状。因此,余邪彻底清除后,就该开始健脾益气,恢复体能。

食疗推荐山药粥和黄芪炖鸡。山药具有补脾养胃、生津益肺的功效。将山药去皮切块后与大米同煮成粥,不仅易于消化还能有效补充体力。黄芪是补气佳品,与鸡肉一同炖煮能够增强脾胃功能,提高身体免疫力。

还可按摩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能够健脾和胃、补中益气,对于缓解中暑后的食欲不振和身体乏力有显著效果。

养心安神,调节情绪

夏季炎热天气不仅影响身体健康还容易引发情绪波动。因此养心安神也是中暑调养的重要方面。

情绪方面,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可以通过听音乐、阅读、冥想等方式来放松心情、减轻压力。

还可通过按摩穴位养心安神,如按揉内关穴(在前臂前侧,腕掌侧远端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此穴具有宁心除烦、和胃降逆的作用。用拇指轻轻按揉,每次3~5分钟,能缓解心悸、失眠等症状。

随着夏季气温的持续攀升,中暑成为了不容忽视的健康问题。中暑不仅会导致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可能危及生命。中医对本病有着独特的见解和丰富的治疗经验,接下来将从中医的角度出发,介绍中暑的防治及调养策略,帮助大家安全度夏。

中医对中暑的认识

暑邪的特性

中医理论中,暑邪是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之一,具有炎热、升散、易夹湿的特性。暑邪伤人,多表现为一系列热性症状,如高热、心烦、面赤、口渴、舌红、脉象洪大等。此外,暑邪还易导致人体气阴两伤,出现头晕、乏力、大汗出等症状。

中暑的分类

起病缓,病情轻,主要表现为身热、口渴、心烦等症状的称为伤暑,为中暑轻症。发病急,病情重,可出现高热、昏迷、抽搐等严重症状的称为中暑。中暑还可分为阳暑与阴暑两类,阴暑指夏季因气候炎热而吹风纳凉,或饮冷无度,以致暑热与风寒之邪乘虚侵袭而为病;阳暑指夏季在烈日下工作或长途奔走,感受炎热曝晒而发病之证。

中暑的预防

调整生活作息

中医养生强调“顺应自然”,即根据季节变化调整生活作息。夏季应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适当晚睡早起,中午小憩一会儿,以顺应阳气的生长。

合理饮食

合理的饮食有助于预防中暑。夏季应多吃清淡、易消化、富含水分的食物,如绿豆、西瓜、黄瓜等。这些食物具有清热解暑、生津止渴的作用。同时,避免过多食用辛辣、油腻、生冷的食物,以免助生内热或损伤脾胃。

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中暑与体内水分和电解质的失衡密切相关。因此,夏季应多喝水,尤其是含电解质的饮料,如淡盐水、绿豆汤等。此外,还可以适量饮用具有清热解暑作用的中药茶饮,如金银花茶、菊花茶等。

减少高温暴露时间和强度

夏季应合理安排户外活动时间,尽量避免在日照最强烈的时段(通常是上午10点至下午2点)进行户外活动。若不可避免在此期间外出,务必采取有效的防晒措施,包括涂抹防晒霜、佩戴遮阳帽、穿着透气轻便的长袖衣物,以降低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降低中暑的风险。

调节室内环境

保持室内通风、凉爽也是预防中暑的重要措施。可以利用空调、电扇等适度降低室温,但需注意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以免造成身体不适。同时,避免长时间直接对着冷风吹,以防引起其他健康问题。

中暑了该怎么办

降温补水,及时送医

一旦发现中暑症状,应立即将患者转移到阴凉通风处,解开衣物,用湿毛巾擦拭身体,特别是额头、颈部、腋下和腹股沟等大血管经过的部位,帮助散热。给予患者淡盐水或运动饮料以补充体内流失的水分和电解质。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以免加重心脏负担。

若患者出现高热、昏迷、抽搐等严重症状,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并送往医院救治。

穴位按摩与刮痧

穴位按摩和刮痧疗法在中暑治疗中也有一定的作用。可以按摩太阳穴、人中穴等穴位,以提神醒脑、缓解中暑症状。刮痧则可在背部、颈部、肘窝等部位进行,以疏通经络、排除体内湿热之邪。但需注意,这些疗法应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以免操作不当造成损伤。

药物治疗

中暑患者可口服具有清热解毒、开窍醒神作用的中药或中成药,以快速缓解中暑引起的头晕、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但需注意,服用时应遵循医嘱,避免超量或误用。

中暑后的中医调养

清热解暑,驱散余邪

中暑后体内往往还残留着暑邪的余热,导致口渴、咽干、烦躁不安等症状。此时,清热解暑是首要任务。

食疗推荐绿豆汤和金银花茶。绿豆性凉,具有清热解毒、消暑利尿的功效。将绿豆洗净后加水煮成汤,加入适量的冰糖或蜂蜜调味,既可口又能解暑。金银花具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的作用。取适量金银花用开水冲泡,代茶饮用,能有效缓解中暑引起的咽喉不适和烦躁情绪。还可以通过食用苦瓜、丝瓜等蔬菜来辅助清热。

余邪较重者可以用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中药,如黄连、黄芩、连翘等泡水代茶饮。这些中药能够迅速清除体内的余热,促进身体康复。

祛湿排毒,净化体内环境

夏季气候潮湿,人体易受湿邪侵袭。中暑后,湿邪更易滞留体内,导致身体困重、四肢无力等症状。因此,祛湿排毒也是中暑后调养的重要内容。

食疗推荐薏苡仁赤小豆粥和冬瓜荷叶茶。薏苡仁和赤小豆都具有健脾祛湿的功效,将两者混合煮粥食用,能够有效排出体内湿气,缓解因湿邪引起的身体不适。冬瓜和荷叶都具有利尿消肿、清热解毒的作用。将冬瓜皮和荷叶晒干后泡茶饮用,有助于清除体内多余的水分和毒素。

此外,拔罐和刮痧是中医传统的祛湿排毒方法。通过在背部、腿部等特定部位进行拔罐或刮痧操作,能够疏通经络、促进气血循环、加速湿气排出。但需注意操作应由专业人员进行。

健脾益气,恢复体能

中暑后,人体气血耗损严重,脾胃功能也会受到影响,导致食欲不振、身体乏力等症状。因此,余邪彻底清除后,就该开始健脾益气,恢复体能。

食疗推荐山药粥和黄芪炖鸡。山药具有补脾养胃、生津益肺的功效。将山药去皮切块后与大米同煮成粥,不仅易于消化还能有效补充体力。黄芪是补气佳品,与鸡肉一同炖煮能够增强脾胃功能,提高身体免疫力。

还可按摩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能够健脾和胃、补中益气,对于缓解中暑后的食欲不振和身体乏力有显著效果。

养心安神,调节情绪

夏季炎热天气不仅影响身体健康还容易引发情绪波动。因此养心安神也是中暑调养的重要方面。

情绪方面,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可以通过听音乐、阅读、冥想等方式来放松心情、减轻压力。

还可通过按摩穴位养心安神,如按揉内关穴(在前臂前侧,腕掌侧远端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此穴具有宁心除烦、和胃降逆的作用。用拇指轻轻按揉,每次3~5分钟,能缓解心悸、失眠等症状。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最新评论

参与讨论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