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航天局印发的《国家航天局推进商业航天高质量安全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提出,到2027年,商业航天产业生态高效协同,科研生产安全有序,产业规模显著壮大,创新创造活力显著增强,资源能力实现统筹建设和高效利用,行业治理能力显著提升,基本实现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
今年以来,我国对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支持举措逐步完善,资本市场也向行业优质企业打开大门。6月18日,科创板改革“1+6”政策措施发布,将商业航天纳入第五套标准适用范围。此后,商业航天企业密集启动IPO。记者根据公开信息梳理,6月18日至11月27日,已经有6家商业航天企业IPO辅导备案获得地方证监局受理。
在业内人士看来,商业航天企业纷纷启动上市流程,标志着中国商业航天已从“技术探索期”步入“产业化加速期”,资本市场将成为承载和推动其发展的核心力量。南开大学金融学教授田利辉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上市不仅能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为持续研发投入提供资金保障;也将引导资本向真正有技术实力、有商业化前景的企业集中,推动行业良性发展。
政策激发企业上市热情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商业航天已连续两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深海科技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2025年以来,上海、黑龙江、广东、山东等地方政府亦纷纷出台举措,支持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
今年6月份,证监会发布《关于在科创板设置科创成长层 增强制度包容性适应性的意见》提出,扩大第五套标准适用范围。根据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支持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更多前沿科技领域企业适用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加大对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支持力度。
9月份,上海证券交易所副理事长霍瑞戎公开表示,上交所已与多家商业航天、人工智能、低空经济企业开展预沟通,推动第五套标准扩围至相关行业领域。
一位专注于商业航天的投资人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将商业航天纳入适用范围,有助于解决行业“高投入、长周期”的融资难题,将资源投入到长期研发和产能建设中,鼓励更多企业聚焦于前沿技术创新(如可重复使用火箭、低轨卫星星座),加速技术成熟和产业化进程,提升我国航天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政策红利也激发了企业上市热情。据记者不完全统计,科创板改革“1+6”政策措施发布以来,已经有6家商业航天企业IPO辅导备案获得地方受理,包括:蓝箭航天空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蓝箭航天”)、中科宇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天兵航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星河动力航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屹信航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屹信航天”)、北京微纳星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微纳星空”)。其中,屹信航天、微纳星空为商业卫星企业,其余4家均为商业火箭企业。
另外,星际荣耀航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星际荣耀”)早在2020年就已经提交IPO辅导备案。截至目前,共有5家头部商业火箭企业启动IPO。从上市板块来看,星际荣耀、蓝箭科技已经在相关辅导文件中披露拟在科创板上市。其他公司尚未正式披露拟上市板块。
近日,东方空间(山东)科技有限公司亦表示,正紧锣密鼓推进上市筹备工作,未来将择机考虑申报科创板。
田利辉表示,商业航天企业密集启动IPO是政策、资本与产业共振的结果。科创板第五套标准的扩围精准破解了商业航天“研发投入高、盈利周期长”的痛点,为行业打通了资本市场通道。当前5家头部商业火箭企业启动IPO,标志着商业航天从“技术探索”迈入“产业化发展”新阶段。
上述行业人士表示,商业航天企业密集启动IPO有助于已投入的社会资本实现增值退出,形成良性循环,从而吸引更多资金进入这一赛道。
关注商业落地能力
企业密集启动IPO的背后是中国商业航天产业的良好发展前景。《2025上半年中国商业航天产业进展》显示,上半年,全球共实施153次航天发射,我国完成35次航天发射且全部成功,较2024年同期的30次增长16.7%。其中,我国商业航天发射达14次,在总发射任务中占比为40%。
与此同时,我国商业航天产业规模持续增长。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中国商业航天行业产值由2020年的1万亿元增至2024年的2.3万亿元左右,复合年增长率为22.9%,预计到2025年,这一数据将达到2.8万亿元。
对于商业航天企业IPO,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和高风险性,上述行业人士表示,市场各方的关注点超越了传统的财务指标,更侧重于技术壁垒和商业落地能力。
记者从接近监管部门人士处获悉,监管部门将借鉴当前生物医药行业适用第五套标准的做法,结合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领域产业特点,成熟一个推出一个。
田利辉表示,对于商业航天企业IPO,市场的核心关注点是技术能否转化为产能。比如,企业是否具备规模化生产能力,商业化进展如何,资金使用效率如何,团队是否具备持续创新能力等。资本要明晰“技术落地能力”,这标志着商业航天走向“务实发展”的新阶段。
近日,国家航天局印发的《国家航天局推进商业航天高质量安全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提出,到2027年,商业航天产业生态高效协同,科研生产安全有序,产业规模显著壮大,创新创造活力显著增强,资源能力实现统筹建设和高效利用,行业治理能力显著提升,基本实现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
今年以来,我国对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支持举措逐步完善,资本市场也向行业优质企业打开大门。6月18日,科创板改革“1+6”政策措施发布,将商业航天纳入第五套标准适用范围。此后,商业航天企业密集启动IPO。记者根据公开信息梳理,6月18日至11月27日,已经有6家商业航天企业IPO辅导备案获得地方证监局受理。
在业内人士看来,商业航天企业纷纷启动上市流程,标志着中国商业航天已从“技术探索期”步入“产业化加速期”,资本市场将成为承载和推动其发展的核心力量。南开大学金融学教授田利辉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上市不仅能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为持续研发投入提供资金保障;也将引导资本向真正有技术实力、有商业化前景的企业集中,推动行业良性发展。
政策激发企业上市热情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商业航天已连续两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深海科技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2025年以来,上海、黑龙江、广东、山东等地方政府亦纷纷出台举措,支持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
今年6月份,证监会发布《关于在科创板设置科创成长层 增强制度包容性适应性的意见》提出,扩大第五套标准适用范围。根据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支持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更多前沿科技领域企业适用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加大对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支持力度。
9月份,上海证券交易所副理事长霍瑞戎公开表示,上交所已与多家商业航天、人工智能、低空经济企业开展预沟通,推动第五套标准扩围至相关行业领域。
一位专注于商业航天的投资人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将商业航天纳入适用范围,有助于解决行业“高投入、长周期”的融资难题,将资源投入到长期研发和产能建设中,鼓励更多企业聚焦于前沿技术创新(如可重复使用火箭、低轨卫星星座),加速技术成熟和产业化进程,提升我国航天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政策红利也激发了企业上市热情。据记者不完全统计,科创板改革“1+6”政策措施发布以来,已经有6家商业航天企业IPO辅导备案获得地方受理,包括:蓝箭航天空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蓝箭航天”)、中科宇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天兵航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星河动力航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屹信航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屹信航天”)、北京微纳星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微纳星空”)。其中,屹信航天、微纳星空为商业卫星企业,其余4家均为商业火箭企业。
另外,星际荣耀航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星际荣耀”)早在2020年就已经提交IPO辅导备案。截至目前,共有5家头部商业火箭企业启动IPO。从上市板块来看,星际荣耀、蓝箭科技已经在相关辅导文件中披露拟在科创板上市。其他公司尚未正式披露拟上市板块。
近日,东方空间(山东)科技有限公司亦表示,正紧锣密鼓推进上市筹备工作,未来将择机考虑申报科创板。
田利辉表示,商业航天企业密集启动IPO是政策、资本与产业共振的结果。科创板第五套标准的扩围精准破解了商业航天“研发投入高、盈利周期长”的痛点,为行业打通了资本市场通道。当前5家头部商业火箭企业启动IPO,标志着商业航天从“技术探索”迈入“产业化发展”新阶段。
上述行业人士表示,商业航天企业密集启动IPO有助于已投入的社会资本实现增值退出,形成良性循环,从而吸引更多资金进入这一赛道。
关注商业落地能力
企业密集启动IPO的背后是中国商业航天产业的良好发展前景。《2025上半年中国商业航天产业进展》显示,上半年,全球共实施153次航天发射,我国完成35次航天发射且全部成功,较2024年同期的30次增长16.7%。其中,我国商业航天发射达14次,在总发射任务中占比为40%。
与此同时,我国商业航天产业规模持续增长。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中国商业航天行业产值由2020年的1万亿元增至2024年的2.3万亿元左右,复合年增长率为22.9%,预计到2025年,这一数据将达到2.8万亿元。
对于商业航天企业IPO,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和高风险性,上述行业人士表示,市场各方的关注点超越了传统的财务指标,更侧重于技术壁垒和商业落地能力。
记者从接近监管部门人士处获悉,监管部门将借鉴当前生物医药行业适用第五套标准的做法,结合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领域产业特点,成熟一个推出一个。
田利辉表示,对于商业航天企业IPO,市场的核心关注点是技术能否转化为产能。比如,企业是否具备规模化生产能力,商业化进展如何,资金使用效率如何,团队是否具备持续创新能力等。资本要明晰“技术落地能力”,这标志着商业航天走向“务实发展”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