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消费钛度
撰文/贾白雪
承载着无数消费者美妆记忆的屈臣氏,正悄然筹备一场资本市场的华丽转身。据报道,长江和记实业正在为旗下屈臣氏集团筹划一场重大的资本运作——在中国香港和英国进行双重上市。
这一计划最早将于明年上半年拉开帷幕,预计募集资金规模高达2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41.56亿元),市场估值可能突破3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123.34亿元)大关。若进程顺利,屈臣氏将成为港股近年来最大消费零售IPO之一。
这并非屈臣氏首次叩击资本市场的大门。早在2014年,其控股权方长江和记便已释放出分拆上市的信号,期间历经战略引资与漫长筹备,如今在港股IPO市场回暖之际,这一庞大计划终现实质性进展。
从1828年的广东大药房起步,至今已拥有超过1.75亿会员、遍布全球31个市场的近1.7万家店铺,此刻站在资本化重要关口的屈臣氏,不仅旨在解锁被市场低估的庞大价值,也意在为自身的全球布局与数字化转型注入全新动能。
零售巨头的资本之路
屈臣氏的故事始于1828年的广州,当时一家名为“广东大药房”的西式药房悄然开张。随着时间推移,这家药房逐渐发展壮大,于1841年在香港正式成立“香港大药房”,开启了它在亚洲零售业的历程。
1981年,李嘉诚将屈臣氏纳入麾下,这一收购成为屈臣氏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在长江和记的精心培育下,屈臣氏开启了一场跨越全球的收购扩张。它不仅将英国知名保健美容连锁店Savers收归旗下,也先后收购了荷兰Kruidvat集团、英国药妆店Superdrug等区域性龙头企业,逐步构建起横跨亚欧的零售帝国。
而屈臣氏与资本市场的缘分可谓一波三折。早在2014年2月,李嘉诚在长江实业业绩发布会上就曾明确表态:“屈臣氏一定会选择两地上市,香港必然是其中之一。”当时的市场对屈臣氏给出了1920亿-3120亿港元的高估值。
然而市场的期待在短短一个月后出现了转折,长江和记将24.95%的股权以440亿港元的价格出售给新加坡投资机构淡马锡。这一举动让屈臣氏的上市计划暂时搁浅。在随后的数年里,关于屈臣氏上市的传闻如同季节更替般周期性出现,却始终未见实质性进展。
直到2024年,淡马锡控股副首席执行长谢松辉的明确表态,才再次点燃了市场的期待。他表示,屈臣氏集团的上市计划仍在积极推进中,目标始终未变。
如今,随着港股IPO市场回暖,屈臣氏上市计划再次提上日程。
直面增长考题
屈臣氏作为全球健康与美容产品零售领域的佼佼者,业务版图涉及甚广。
截至2025年6月底,屈臣氏集团在全球31个市场经营着超过16900家店铺,构建起一个涵盖12个零售品牌的商业版图。目前,屈臣氏忠诚会员人数已突破1.75亿大关,独家代理产品销售额始终保持在三成以上的占比。
2025年上半年,屈臣氏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全球收益总额达988.4亿港元,同比增长8%;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EBITDA)79.74亿港元,实现12%的可观增长。
这份成绩单背后,是欧洲市场与新兴市场的强劲驱动。欧洲地区贡献了超过六成的营收,成为屈臣氏名副其实的“利润奶牛”。亚洲的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市场也表现抢眼,展现出巨大的增长潜力。
然而,在这片繁荣景象之下,隐忧同样不容忽视。屈臣氏在全球市场呈现出显著的发展不均衡的状况。在中国市场,2025年上半年,屈臣氏中国区收益同比下滑3%,仅为66.66亿港元,成为屈臣氏全球版图中唯一呈现负增长的市场。更严峻的是门店规模的收缩:上半年中国市场净关闭145家门店,总数降至3630家。这一数字背后,折射出屈臣氏在中国市场面临的深刻挑战。
实际上,自2016年首次出现营收下滑以来,屈臣氏在中国市场就一直在寻找新的增长引擎。屈臣氏母公司长江和记在财报中坦承:“中国保健及美容产品业务于下半年将持续面对阻力。”这份坦诚,既是对现实的直面,也是对未来的清醒认识。
自我革新进行中
面对市场的风云变幻,屈臣氏正在开启一场深刻的自我革新。
管理层焕新成为转型的第一把火。2024年4月,屈臣氏集团迎来新任行政总裁倪文玲,同时任命聂薇担任中国联席董事总经理。这场人事变革如春雨般持续浸润。2025年3月,区文慧接任香港零售行政总裁;11月,原贸易总监潘美玲升任香港董事总经理。
战略层面的双轨转型也紧锣密鼓地推进。一方面,屈臣氏将目光投向广阔的下沉市场。在2025年计划新开的500家国内门店中,近一半将落子三线及以下城市,预计新进入100个县级市场。这一布局显示出屈臣氏对中国消费市场纵深发展的敏锐把握。
另一方面,屈臣氏正在全力打造“幕后店”网络,这些专为处理线上订单而设的小型订单处理中心,正以惊人的速度扩张。从2024年底的131家猛增至2025年6月底的394家,这些占据优越地理位置的幕后店,正成为屈臣氏线上业务的“神经末梢”。
屈臣氏此时推进上市计划,恰逢港股IPO市场迎来久违的暖意。2025年前10个月,港股新股融资总额已达2160亿港元,较去年同期激增逾两倍。消费赛道正在迎来价值重估的重要窗口期,珀莱雅、丸美、自然堂等本土美妆龙头纷纷筹备赴港上市,展现出市场对美妆零售板块的重新青睐。
摩根士丹利的研究报告指出,目前市场对长和未上市的业务,包括港口、零售及电信业务的隐含估值为零,上市或出售这些资产将有效释放企业价值。该行预期,长和股价将因此获得跑赢大市的表现机会。
当下,屈臣氏在中国市场推进的系列转型举措,包括优化店铺组合、扩大幕后店网络、深化线上线下平台整合,都是其为提升会员复购率而实施的战略性布局,这些举措正在为这个百年零售品牌注入新的活力。
登录 | 注册
估值超千亿,屈臣氏酝酿上市
头部美妆连锁计划上市
屈臣氏拟港英两地双重上市
外卖员送起iPhone,双11大战打到即时零售
屈臣氏不想输掉新零售战争
屈臣氏中国“一把手”变动,“老将”陈志豪退休
阿里发布最新财报:收入增长15%,阿里云增长34%
回到顶部
出品/消费钛度
撰文/贾白雪
承载着无数消费者美妆记忆的屈臣氏,正悄然筹备一场资本市场的华丽转身。据报道,长江和记实业正在为旗下屈臣氏集团筹划一场重大的资本运作——在中国香港和英国进行双重上市。
这一计划最早将于明年上半年拉开帷幕,预计募集资金规模高达2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41.56亿元),市场估值可能突破3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123.34亿元)大关。若进程顺利,屈臣氏将成为港股近年来最大消费零售IPO之一。
这并非屈臣氏首次叩击资本市场的大门。早在2014年,其控股权方长江和记便已释放出分拆上市的信号,期间历经战略引资与漫长筹备,如今在港股IPO市场回暖之际,这一庞大计划终现实质性进展。
从1828年的广东大药房起步,至今已拥有超过1.75亿会员、遍布全球31个市场的近1.7万家店铺,此刻站在资本化重要关口的屈臣氏,不仅旨在解锁被市场低估的庞大价值,也意在为自身的全球布局与数字化转型注入全新动能。
零售巨头的资本之路
屈臣氏的故事始于1828年的广州,当时一家名为“广东大药房”的西式药房悄然开张。随着时间推移,这家药房逐渐发展壮大,于1841年在香港正式成立“香港大药房”,开启了它在亚洲零售业的历程。
1981年,李嘉诚将屈臣氏纳入麾下,这一收购成为屈臣氏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在长江和记的精心培育下,屈臣氏开启了一场跨越全球的收购扩张。它不仅将英国知名保健美容连锁店Savers收归旗下,也先后收购了荷兰Kruidvat集团、英国药妆店Superdrug等区域性龙头企业,逐步构建起横跨亚欧的零售帝国。
而屈臣氏与资本市场的缘分可谓一波三折。早在2014年2月,李嘉诚在长江实业业绩发布会上就曾明确表态:“屈臣氏一定会选择两地上市,香港必然是其中之一。”当时的市场对屈臣氏给出了1920亿-3120亿港元的高估值。
然而市场的期待在短短一个月后出现了转折,长江和记将24.95%的股权以440亿港元的价格出售给新加坡投资机构淡马锡。这一举动让屈臣氏的上市计划暂时搁浅。在随后的数年里,关于屈臣氏上市的传闻如同季节更替般周期性出现,却始终未见实质性进展。
直到2024年,淡马锡控股副首席执行长谢松辉的明确表态,才再次点燃了市场的期待。他表示,屈臣氏集团的上市计划仍在积极推进中,目标始终未变。
如今,随着港股IPO市场回暖,屈臣氏上市计划再次提上日程。
直面增长考题
屈臣氏作为全球健康与美容产品零售领域的佼佼者,业务版图涉及甚广。
截至2025年6月底,屈臣氏集团在全球31个市场经营着超过16900家店铺,构建起一个涵盖12个零售品牌的商业版图。目前,屈臣氏忠诚会员人数已突破1.75亿大关,独家代理产品销售额始终保持在三成以上的占比。
2025年上半年,屈臣氏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全球收益总额达988.4亿港元,同比增长8%;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EBITDA)79.74亿港元,实现12%的可观增长。
这份成绩单背后,是欧洲市场与新兴市场的强劲驱动。欧洲地区贡献了超过六成的营收,成为屈臣氏名副其实的“利润奶牛”。亚洲的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市场也表现抢眼,展现出巨大的增长潜力。
然而,在这片繁荣景象之下,隐忧同样不容忽视。屈臣氏在全球市场呈现出显著的发展不均衡的状况。在中国市场,2025年上半年,屈臣氏中国区收益同比下滑3%,仅为66.66亿港元,成为屈臣氏全球版图中唯一呈现负增长的市场。更严峻的是门店规模的收缩:上半年中国市场净关闭145家门店,总数降至3630家。这一数字背后,折射出屈臣氏在中国市场面临的深刻挑战。
实际上,自2016年首次出现营收下滑以来,屈臣氏在中国市场就一直在寻找新的增长引擎。屈臣氏母公司长江和记在财报中坦承:“中国保健及美容产品业务于下半年将持续面对阻力。”这份坦诚,既是对现实的直面,也是对未来的清醒认识。
自我革新进行中
面对市场的风云变幻,屈臣氏正在开启一场深刻的自我革新。
管理层焕新成为转型的第一把火。2024年4月,屈臣氏集团迎来新任行政总裁倪文玲,同时任命聂薇担任中国联席董事总经理。这场人事变革如春雨般持续浸润。2025年3月,区文慧接任香港零售行政总裁;11月,原贸易总监潘美玲升任香港董事总经理。
战略层面的双轨转型也紧锣密鼓地推进。一方面,屈臣氏将目光投向广阔的下沉市场。在2025年计划新开的500家国内门店中,近一半将落子三线及以下城市,预计新进入100个县级市场。这一布局显示出屈臣氏对中国消费市场纵深发展的敏锐把握。
另一方面,屈臣氏正在全力打造“幕后店”网络,这些专为处理线上订单而设的小型订单处理中心,正以惊人的速度扩张。从2024年底的131家猛增至2025年6月底的394家,这些占据优越地理位置的幕后店,正成为屈臣氏线上业务的“神经末梢”。
屈臣氏此时推进上市计划,恰逢港股IPO市场迎来久违的暖意。2025年前10个月,港股新股融资总额已达2160亿港元,较去年同期激增逾两倍。消费赛道正在迎来价值重估的重要窗口期,珀莱雅、丸美、自然堂等本土美妆龙头纷纷筹备赴港上市,展现出市场对美妆零售板块的重新青睐。
摩根士丹利的研究报告指出,目前市场对长和未上市的业务,包括港口、零售及电信业务的隐含估值为零,上市或出售这些资产将有效释放企业价值。该行预期,长和股价将因此获得跑赢大市的表现机会。
当下,屈臣氏在中国市场推进的系列转型举措,包括优化店铺组合、扩大幕后店网络、深化线上线下平台整合,都是其为提升会员复购率而实施的战略性布局,这些举措正在为这个百年零售品牌注入新的活力。
登录 | 注册
估值超千亿,屈臣氏酝酿上市
头部美妆连锁计划上市
屈臣氏拟港英两地双重上市
外卖员送起iPhone,双11大战打到即时零售
屈臣氏不想输掉新零售战争
屈臣氏中国“一把手”变动,“老将”陈志豪退休
阿里发布最新财报:收入增长15%,阿里云增长34%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