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访谈】深耕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核心使命——专访平安银行上海分行行长公茂江

新华财经

15小时前

”公茂江说,平安银行上海分行将立足上海“五大中心”的独特禀赋,发挥平安综合金融的差异化优势,通过分行在服务实体经济、支持上海高质量发展方面的坚定决心与清晰路径,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

暂无

新华财经上海11月27日电(记者 王淑娟)近年来,平安银行上海分行坚持“立足上海、服务上海、建设上海”的定位,持续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显著提升。近期,平安银行上海分行行长公茂江接受新华财经专访,他在第十四届“沪上金融家”评选中获选“沪上金融行业领军人物”。

作为一位拥有金融与实业双重背景的银行家,公茂江分享了他在推动金融服务创新、支持上海高质量发展方面的思考与实践。“作为扎根上海的金融从业者,我们深刻感受到当前产业转型升级的加速态势。服务好新质生产力,不仅是我们的商业机遇,更是政治责任和时代使命。”

微信图片_20251127095733.jpg

图为平安银行上海分行行长公茂江,受访者供图

“沉得住气、扎得下根”与企业共成长

外部市场环境复杂,银行经营正面临挑战,而上海金融市场一向是“高手过招”的地方,平安银行上海分行如何挖掘机遇?“平安银行上海分行选择的是一条深耕细作的路子,不追求面面俱到,而是找准自己的发力点。”公茂江说,在上海做对公业务的体会是要“沉得住气、扎得下根”。不追求一时的热闹,而是通过专业的服务和深耕细作,与企业共同成长,这样路才能走得稳、走得远。

在金融业,公茂江的履历很独特,加入平安银行之前,他曾有过数年的民营企业管理经历。谈起这段从银行到实业再回到银行的经历,公茂江形容道,“这是一次宝贵的补课,就像先学会了看地图,然后亲自去走了一遍那些路,现在再来帮助更多企业规划前行路线。”

公茂江说,以前在银行看报表,关注的是数据和指标;到了企业一线,才真正体会到转型升级的阵痛、创新研发的压力、资金周转的艰难。这些切身体会,让他回到银行业后,更懂得怎么站在企业的角度想问题。

上海是改革开放前沿阵地,面对“五个中心”建设的使命,公茂江正带领平安银行上海分行努力做好三件事。

一是当好科技创新的同行者,不再只看抵押物,更要看懂企业的技术潜力和市场前景,用他在实业界看到的创新需求,来优化科技金融服务;二是做好国际化的桥梁,借助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优势,把平安综合金融这个看家本领用好,为企业提供更便捷的跨境金融服务,帮助企业稳健“走出去”;三是成为产业升级的“助推器”,把他对产业链的理解融入金融服务,特别是在供应链金融、绿色金融等领域做出特色,实实在在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变革重构:让一线既能冲锋,又有炮火支援

应对市场变化,近几年来,平安银行持续推进各项改革。其中,“做强分行”战略是一个很大的架构改革。

公茂江表示,改革的核心是“让听得见炮火的人指挥战斗”,赋予分行更大的自主经营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平安银行上海分行将其视为一次深刻的自我革命,并围绕“三个重构”扎实推进。

第一,重构组织形态,从“单打独斗”到“兵团作战”。通过综合支行建设和强对接模式,实现公司和零售条线从物理融合到化学反应的转变。“截至11月底,平安银行上海分行建成29家综合支行,成效很直观,这些综合支行相较于改革前年化营收合计增长17.5%,存贷规模增长13.5%。”公茂江说。

第二,重构管理机制,从“一把尺子”到“分类施策”。公茂江表示,上海市场层次丰富,不能一刀切。他创新了经营单位等级行制度,将支行划分为6个等级,配以差异化的资源投入,真正引导各家支行找准了自己的定位,实现了从“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的转变,全面激发了机构活力。

第三,重构赋能体系,从“管理驱动”到“服务驱动”。公茂江表示,分行部门的角色也发生转变,精简部门、整合职能,同时建设了网点管理中心、零售客户经营中心、不良压降中心“三大中心”,聚焦解决一线最迫切的效能提升、客户经营和风险化解难题。这套赋能体系,确保了改革不是简单地放权,而是赋能下的授权,让一线既能冲锋,又有炮火支援。

公茂江表示,“‘做强分行’战略在上海的实践,让我们更贴近市场、更敏捷响应客户需求,也更有力地支撑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五篇大文章’的落地,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这项改革。”

微信图片_20251127095742.jpg

图为平安集团位于上海陆家嘴的大楼,受访者供图

因地制宜:助力上海培育全球领先的科创产业集群

科技金融位列金融“五篇大文章”之首,公茂江表示,在上海这片金融高地上,平安银行的科技金融实践围绕“因地”与“制宜”展开。“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非一日之功,是一场深刻的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他提出了三个关键词:做新动能的前瞻发现者、产业升级的风险共担者、可持续发展的长期陪伴者。

上海肩负着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等国家战略使命。“这意味着,这里的新质生产力天生就带有国际化、高水平、全链条的特征。因此,我们提供的金融服务绝不能是简单的存贷汇,而必须是体系化、生态化的赋能。”公茂江说。

立足上海“五大中心”的核心定位,为新质生产力提供最适配的金融土壤。公茂江介绍,充分发挥平安集团综合金融和跨境金融的优势,平安银行在上海打造“境内+境外”“商行+投行”的一体化服务方案。

公茂江认为,精准把握“制宜”,金融服务新质生产力,不能“大水漫灌”,必须“精准滴灌”。在金融层面不仅要立新机制、立新范式、立新生态,同时还需稳妥化解旧风险。

在科技金融领域,平安银行上海分行致力于成为上海国际科创中心的创新伙伴,通过全生命周期服务支持科技企业成长。同时,围绕金融“五篇大文章”也制定了系统性战略,全面融入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在绿色金融领域,聚焦低碳转型,重点支持绿色项目建设;在普惠金融领域,构建特色服务体系,为小微企业提供全方位支持;在养老金融领域,整合集团资源,打造“金融+生活”服务生态;在数字金融领域,强化科技应用,提升服务效率。

开启“十五五”时期高质量发展新征程,加快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是“金融强国”的重要举措。公茂江说,结合国家政策导向与平安的实践,平安银行上海分行将自身定位为“三个关键角色”:做“制度型开放”的坚定执行者与压力测试者,做“上海价格”体系的积极参与构建者,做“双向循环”的战略级连接器。

“我们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的核心定位,是成为国家战略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转换器。”公茂江说,平安银行上海分行将立足上海“五大中心”的独特禀赋,发挥平安综合金融的差异化优势,通过分行在服务实体经济、支持上海高质量发展方面的坚定决心与清晰路径,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

编辑:幸骊莎

声明:新华财经(中国金融信息网)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公茂江说,平安银行上海分行将立足上海“五大中心”的独特禀赋,发挥平安综合金融的差异化优势,通过分行在服务实体经济、支持上海高质量发展方面的坚定决心与清晰路径,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

暂无

新华财经上海11月27日电(记者 王淑娟)近年来,平安银行上海分行坚持“立足上海、服务上海、建设上海”的定位,持续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显著提升。近期,平安银行上海分行行长公茂江接受新华财经专访,他在第十四届“沪上金融家”评选中获选“沪上金融行业领军人物”。

作为一位拥有金融与实业双重背景的银行家,公茂江分享了他在推动金融服务创新、支持上海高质量发展方面的思考与实践。“作为扎根上海的金融从业者,我们深刻感受到当前产业转型升级的加速态势。服务好新质生产力,不仅是我们的商业机遇,更是政治责任和时代使命。”

微信图片_20251127095733.jpg

图为平安银行上海分行行长公茂江,受访者供图

“沉得住气、扎得下根”与企业共成长

外部市场环境复杂,银行经营正面临挑战,而上海金融市场一向是“高手过招”的地方,平安银行上海分行如何挖掘机遇?“平安银行上海分行选择的是一条深耕细作的路子,不追求面面俱到,而是找准自己的发力点。”公茂江说,在上海做对公业务的体会是要“沉得住气、扎得下根”。不追求一时的热闹,而是通过专业的服务和深耕细作,与企业共同成长,这样路才能走得稳、走得远。

在金融业,公茂江的履历很独特,加入平安银行之前,他曾有过数年的民营企业管理经历。谈起这段从银行到实业再回到银行的经历,公茂江形容道,“这是一次宝贵的补课,就像先学会了看地图,然后亲自去走了一遍那些路,现在再来帮助更多企业规划前行路线。”

公茂江说,以前在银行看报表,关注的是数据和指标;到了企业一线,才真正体会到转型升级的阵痛、创新研发的压力、资金周转的艰难。这些切身体会,让他回到银行业后,更懂得怎么站在企业的角度想问题。

上海是改革开放前沿阵地,面对“五个中心”建设的使命,公茂江正带领平安银行上海分行努力做好三件事。

一是当好科技创新的同行者,不再只看抵押物,更要看懂企业的技术潜力和市场前景,用他在实业界看到的创新需求,来优化科技金融服务;二是做好国际化的桥梁,借助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优势,把平安综合金融这个看家本领用好,为企业提供更便捷的跨境金融服务,帮助企业稳健“走出去”;三是成为产业升级的“助推器”,把他对产业链的理解融入金融服务,特别是在供应链金融、绿色金融等领域做出特色,实实在在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变革重构:让一线既能冲锋,又有炮火支援

应对市场变化,近几年来,平安银行持续推进各项改革。其中,“做强分行”战略是一个很大的架构改革。

公茂江表示,改革的核心是“让听得见炮火的人指挥战斗”,赋予分行更大的自主经营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平安银行上海分行将其视为一次深刻的自我革命,并围绕“三个重构”扎实推进。

第一,重构组织形态,从“单打独斗”到“兵团作战”。通过综合支行建设和强对接模式,实现公司和零售条线从物理融合到化学反应的转变。“截至11月底,平安银行上海分行建成29家综合支行,成效很直观,这些综合支行相较于改革前年化营收合计增长17.5%,存贷规模增长13.5%。”公茂江说。

第二,重构管理机制,从“一把尺子”到“分类施策”。公茂江表示,上海市场层次丰富,不能一刀切。他创新了经营单位等级行制度,将支行划分为6个等级,配以差异化的资源投入,真正引导各家支行找准了自己的定位,实现了从“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的转变,全面激发了机构活力。

第三,重构赋能体系,从“管理驱动”到“服务驱动”。公茂江表示,分行部门的角色也发生转变,精简部门、整合职能,同时建设了网点管理中心、零售客户经营中心、不良压降中心“三大中心”,聚焦解决一线最迫切的效能提升、客户经营和风险化解难题。这套赋能体系,确保了改革不是简单地放权,而是赋能下的授权,让一线既能冲锋,又有炮火支援。

公茂江表示,“‘做强分行’战略在上海的实践,让我们更贴近市场、更敏捷响应客户需求,也更有力地支撑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五篇大文章’的落地,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这项改革。”

微信图片_20251127095742.jpg

图为平安集团位于上海陆家嘴的大楼,受访者供图

因地制宜:助力上海培育全球领先的科创产业集群

科技金融位列金融“五篇大文章”之首,公茂江表示,在上海这片金融高地上,平安银行的科技金融实践围绕“因地”与“制宜”展开。“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非一日之功,是一场深刻的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他提出了三个关键词:做新动能的前瞻发现者、产业升级的风险共担者、可持续发展的长期陪伴者。

上海肩负着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等国家战略使命。“这意味着,这里的新质生产力天生就带有国际化、高水平、全链条的特征。因此,我们提供的金融服务绝不能是简单的存贷汇,而必须是体系化、生态化的赋能。”公茂江说。

立足上海“五大中心”的核心定位,为新质生产力提供最适配的金融土壤。公茂江介绍,充分发挥平安集团综合金融和跨境金融的优势,平安银行在上海打造“境内+境外”“商行+投行”的一体化服务方案。

公茂江认为,精准把握“制宜”,金融服务新质生产力,不能“大水漫灌”,必须“精准滴灌”。在金融层面不仅要立新机制、立新范式、立新生态,同时还需稳妥化解旧风险。

在科技金融领域,平安银行上海分行致力于成为上海国际科创中心的创新伙伴,通过全生命周期服务支持科技企业成长。同时,围绕金融“五篇大文章”也制定了系统性战略,全面融入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在绿色金融领域,聚焦低碳转型,重点支持绿色项目建设;在普惠金融领域,构建特色服务体系,为小微企业提供全方位支持;在养老金融领域,整合集团资源,打造“金融+生活”服务生态;在数字金融领域,强化科技应用,提升服务效率。

开启“十五五”时期高质量发展新征程,加快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是“金融强国”的重要举措。公茂江说,结合国家政策导向与平安的实践,平安银行上海分行将自身定位为“三个关键角色”:做“制度型开放”的坚定执行者与压力测试者,做“上海价格”体系的积极参与构建者,做“双向循环”的战略级连接器。

“我们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的核心定位,是成为国家战略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转换器。”公茂江说,平安银行上海分行将立足上海“五大中心”的独特禀赋,发挥平安综合金融的差异化优势,通过分行在服务实体经济、支持上海高质量发展方面的坚定决心与清晰路径,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

编辑:幸骊莎

声明:新华财经(中国金融信息网)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