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华为天才少年挂帅上纬新材,多家人形机器人公司欲“借力”上市

腾讯财经

1天前

2025年中国资本市场最受瞩目的交易开始了下一个阶段的运作。11月25日,上纬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688585.SH)发布公告,选举彭志辉为公司第四届董事会董事长。

出生于1993年的彭志辉此前有三个为人所熟知的身份:网名稚晖君的B站up主;前华为“天才少年”;估值超150亿元的人形机器人独角兽智元机器人的联合创始人、总裁兼CTO;而如今,他是科创板上市公司董事长。

自今年7月智元机器人启动对上纬新材的控制权收购以来,市场始终关注这家明星独角兽将如何操盘一家传统制造企业。随着新一届管理团队的亮相,智元“实控+运营”的治理思路浮出水面。

智元的核心班底来自华为AI计算产品线,现在几乎将一套完整华为系班底,又复制到了这家科创板公司。根据公告,在当日召开的2025年第三次临时股东会上,公司通过累积投票制选举了彭志辉、田华、周斌、姜青松、钮嘉为第四届董事会非独立董事。五人皆来自智元系公司。

公告显示,上纬新材的管理团队由在公司全职工作的、曾任华为计算产品线副总裁的田华(任CEO)、曾任华为昇腾计算CTO 的周斌(任联席CEO兼CTO)等组成。

而彭志辉、姜青松、钮嘉三人虽然进入董事会核心层,但仍在智元创新(上海)科技有限公司任职,不在上纬新材担任除董事以外的其他行政职务。据智元机器人官网信息,彭志辉目前是智元机器人的联合创始人、总裁兼CTO;姜青松为智元合伙人、高级副总裁兼营销服总裁;钮嘉为智元合伙人、副总裁兼首席人力资源官 。

目前中国人形机器人赛道估值第一梯队智元机器人来说外界不仅关注其后续会和上纬新材如何进行业务协作和深度整合,更重要的是,其资本运作上具有案例意义:

智元作为一家成立仅2年、去年营收只有1亿的初创公司,在未构成借壳上市的前提下,仅花了约21亿元、且这笔钱大多数来自长达10年的银行贷款就获得了一家年营收15亿的上市公司的控制权。这意味着智元就此打通了A股融资通道,为后续其在资本市场打开了想象空间。

自今年7月收购消息披露以来,上纬新材的股价从7.78元/股一路飙升,最高触及132.10元/股,涨幅超过15倍。根据腾讯财经了解,股价如此惊人涨幅,让一些同类公司蠢蠢欲动。

位FA人士告诉腾讯财经,在7月智元收购上纬新材消息披露后,他们接到不少需求都是未上市公司在寻找理想的、可以被并购的上市公司。这些未上市公司中既有人形机器人,也有芯片、新材料等同样重投入、重资本运作的公司。

这些公司的共性是,所处赛道面临一级市场融资收紧与研发投入巨大的双重压力,在这一趋势下,加速向二级市场寻找出口是必然。

根据腾讯财经了解,就人形机器人来说,目前,市场上向二级市场寻求出口的玩家可分为三类,一类已公开上市进程的公司,如宣布四季度将在科创板交表的宇树科技;

一类是在秘密筹备赴港上市的公司;

还有一类,就是在寻找上市公司的“壳”标的,希望能复制智元路径——在不构成规则意义上借壳上市的前提下,并购上市公司获得控制权的公司。

智元收购上纬新材交易的过程仅仅120天,简单理解,智元通过“协议转让+推动原股东放弃表决权+发起部分要约”的方式,以29.9%的持股对上纬新材绝对控股,但是并未进行资产注入,因此至多是“买壳”,不构成借壳上市。

这种操作存在难点。监管规定,如果实控人变更,同时注入资产产总额、净资产、营业收入、发行股份数量等任一指标大于等于壳公司对应指标的100%,则构成借壳上市。而一旦构成便需执行与IPO等同的审核标准,那么也就不再是捷径。因此,除了操作手法和流程需要巧妙,理想的被并购标的对营收、总资产和净资产规模各项指标都有要求。

一位投行负责人向腾讯财经表示,就他接触过的企业来看,一些公司寻求通过买壳、借壳或并购等方式快速登陆资本市场,背后存在多种动机,有部分希望建立资本平台以便后续资产注入与业务拓展,但也有企业试图借助人形机器人概念进行短期套现。

他分析,当前人形机器人行业属于早期,投机行为和估值泡沫的存在都属于正常,“资本的热度和技术的进步都是赛道商业化的重要支撑”。

但是,他认为,对后续想要效仿智元的企业来说,可能将无法这么顺利,由于上纬新材股价上涨了太多,市场关注度过高。随着类似案例增多,监管层可能会更加关注其中可能存在的炒作股价、浑水摸鱼等现象,态度或在未来趋于审慎。

“现在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企业需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资本路径,而行业也将迎来一轮优胜劣汰的整合期。”

截至发稿,上纬新材股价为123.54元/股,日内涨幅4.39%。一天前,上纬新材还公告称,公司股票短期涨幅显著,股价已严重脱离基本面,存在快速下跌风险。

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2025年中国资本市场最受瞩目的交易开始了下一个阶段的运作。11月25日,上纬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688585.SH)发布公告,选举彭志辉为公司第四届董事会董事长。

出生于1993年的彭志辉此前有三个为人所熟知的身份:网名稚晖君的B站up主;前华为“天才少年”;估值超150亿元的人形机器人独角兽智元机器人的联合创始人、总裁兼CTO;而如今,他是科创板上市公司董事长。

自今年7月智元机器人启动对上纬新材的控制权收购以来,市场始终关注这家明星独角兽将如何操盘一家传统制造企业。随着新一届管理团队的亮相,智元“实控+运营”的治理思路浮出水面。

智元的核心班底来自华为AI计算产品线,现在几乎将一套完整华为系班底,又复制到了这家科创板公司。根据公告,在当日召开的2025年第三次临时股东会上,公司通过累积投票制选举了彭志辉、田华、周斌、姜青松、钮嘉为第四届董事会非独立董事。五人皆来自智元系公司。

公告显示,上纬新材的管理团队由在公司全职工作的、曾任华为计算产品线副总裁的田华(任CEO)、曾任华为昇腾计算CTO 的周斌(任联席CEO兼CTO)等组成。

而彭志辉、姜青松、钮嘉三人虽然进入董事会核心层,但仍在智元创新(上海)科技有限公司任职,不在上纬新材担任除董事以外的其他行政职务。据智元机器人官网信息,彭志辉目前是智元机器人的联合创始人、总裁兼CTO;姜青松为智元合伙人、高级副总裁兼营销服总裁;钮嘉为智元合伙人、副总裁兼首席人力资源官 。

目前中国人形机器人赛道估值第一梯队智元机器人来说外界不仅关注其后续会和上纬新材如何进行业务协作和深度整合,更重要的是,其资本运作上具有案例意义:

智元作为一家成立仅2年、去年营收只有1亿的初创公司,在未构成借壳上市的前提下,仅花了约21亿元、且这笔钱大多数来自长达10年的银行贷款就获得了一家年营收15亿的上市公司的控制权。这意味着智元就此打通了A股融资通道,为后续其在资本市场打开了想象空间。

自今年7月收购消息披露以来,上纬新材的股价从7.78元/股一路飙升,最高触及132.10元/股,涨幅超过15倍。根据腾讯财经了解,股价如此惊人涨幅,让一些同类公司蠢蠢欲动。

位FA人士告诉腾讯财经,在7月智元收购上纬新材消息披露后,他们接到不少需求都是未上市公司在寻找理想的、可以被并购的上市公司。这些未上市公司中既有人形机器人,也有芯片、新材料等同样重投入、重资本运作的公司。

这些公司的共性是,所处赛道面临一级市场融资收紧与研发投入巨大的双重压力,在这一趋势下,加速向二级市场寻找出口是必然。

根据腾讯财经了解,就人形机器人来说,目前,市场上向二级市场寻求出口的玩家可分为三类,一类已公开上市进程的公司,如宣布四季度将在科创板交表的宇树科技;

一类是在秘密筹备赴港上市的公司;

还有一类,就是在寻找上市公司的“壳”标的,希望能复制智元路径——在不构成规则意义上借壳上市的前提下,并购上市公司获得控制权的公司。

智元收购上纬新材交易的过程仅仅120天,简单理解,智元通过“协议转让+推动原股东放弃表决权+发起部分要约”的方式,以29.9%的持股对上纬新材绝对控股,但是并未进行资产注入,因此至多是“买壳”,不构成借壳上市。

这种操作存在难点。监管规定,如果实控人变更,同时注入资产产总额、净资产、营业收入、发行股份数量等任一指标大于等于壳公司对应指标的100%,则构成借壳上市。而一旦构成便需执行与IPO等同的审核标准,那么也就不再是捷径。因此,除了操作手法和流程需要巧妙,理想的被并购标的对营收、总资产和净资产规模各项指标都有要求。

一位投行负责人向腾讯财经表示,就他接触过的企业来看,一些公司寻求通过买壳、借壳或并购等方式快速登陆资本市场,背后存在多种动机,有部分希望建立资本平台以便后续资产注入与业务拓展,但也有企业试图借助人形机器人概念进行短期套现。

他分析,当前人形机器人行业属于早期,投机行为和估值泡沫的存在都属于正常,“资本的热度和技术的进步都是赛道商业化的重要支撑”。

但是,他认为,对后续想要效仿智元的企业来说,可能将无法这么顺利,由于上纬新材股价上涨了太多,市场关注度过高。随着类似案例增多,监管层可能会更加关注其中可能存在的炒作股价、浑水摸鱼等现象,态度或在未来趋于审慎。

“现在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企业需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资本路径,而行业也将迎来一轮优胜劣汰的整合期。”

截至发稿,上纬新材股价为123.54元/股,日内涨幅4.39%。一天前,上纬新材还公告称,公司股票短期涨幅显著,股价已严重脱离基本面,存在快速下跌风险。

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