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氢能产业链发展路径 共话产业协同和规模化应用

新华信用

1天前

氢能作为最具潜力的二次能源,正迎来大国竞争的战略机遇期,从技术的突破、成本的下降,到“制、储、输、用”全产业链的协同,再到商业化应用场景的开拓,这条通往“氢未来”的道路上充满机遇和挑战。

逐绿向新,链启未来。11月21日,绿色低碳与ESG发展论坛在2025全球熊猫伙伴大会期间举办。来自氢能领域的六位专家学者与企业代表,齐聚锦官之城,在论坛上开展圆桌对话,共同探索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335f78db496a47c09198c92aeb6484b9.png

图为绿色低碳与ESG发展论坛圆桌环节现场

中国宏观经济智库联盟专家武东升主持圆桌对话环节。他表示,碳中和目标下,能源清洁转型势在必行。氢能作为最具潜力的二次能源,正迎来大国竞争的战略机遇期,从技术的突破、成本的下降,到“制、储、输、用”全产业链的协同,再到商业化应用场景的开拓,这条通往“氢未来”的道路上充满机遇和挑战。未来十年,包括氢能在内的产业蓄势发力,将再造一个中国高技术产业。

作为山西省氢能产业链“链主”企业,山西鹏飞集团引领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推动氢能产业生态持续优化。

“从氢能产业链‘链主’的角色来讲,我们尽可能大量推广氢能车辆的应用。在此过程中,我们提供全方位的解决方案,同时也带动了核心零部件产业的发展。大家通过提升产能和技术迭代,降低了成本,逐步迈入商业化运营阶段。”山西鹏飞集团总裁助理兼氢能事业部总经理马小龙表示。

厚普清洁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郭志成认为,氢能产业链各方需联合攻关、多路并行。“厚普股份同样作为‘链主’企业,将在氢能交通领域和山西鹏飞集团紧密合作,在制氢、储氢,包括观光车、氢能两轮车等应用上形成一整套解决方案。”郭志成说。

中国节能协会碳中和专委会常务副主任、亚洲开发银行原首席气候变化专家吕学都认为,系统性创新是推动氢能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方面,绿氢成本较高,应通过技术创新来降低成本,如推动AI技术赋能制氢和氢能应用。另一方面,要对技术、管理、场景、标准等进行系统性创新。”吕学都表示。

在国家发改委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先锋行动顾问研究员姜彭译看来,创新技术扶持机制尤为重要。“国家可以搭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鼓励龙头企业牵头联合高校院所推进柔性制氢、固态储氢等技术的攻关。”姜彭译说。

华创氢能科技(广东)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忠高认为,实现储运环节技术突破是氢能产业降本增效的重点。“探索将氢气转化为液氨、甲醇乃至尿素等更易储运的载体,可能是实现西部绿氢资源与东部应用场景高效对接的创新方向。”杨忠高表示。

随着《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的落地和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的稳步推进,氢能的应用场景加速拓展。

“经过这几年的推广,氢能成本大幅下降,距离规模化应用就差临门一脚。”马小龙表示,“山西鹏飞集团将持续更新迭代产品技术,提升产品品质,用我们的全产业链去推动整个氢能产业的发展。”

论坛上,对话专家发出呼吁,希望相关部门在产业、金融和财税等方面给予氢能产业更多支持,推进政策协同,为氢能产业链发展营造稳定可预期的发展环境。(张素桂)

氢能作为最具潜力的二次能源,正迎来大国竞争的战略机遇期,从技术的突破、成本的下降,到“制、储、输、用”全产业链的协同,再到商业化应用场景的开拓,这条通往“氢未来”的道路上充满机遇和挑战。

逐绿向新,链启未来。11月21日,绿色低碳与ESG发展论坛在2025全球熊猫伙伴大会期间举办。来自氢能领域的六位专家学者与企业代表,齐聚锦官之城,在论坛上开展圆桌对话,共同探索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335f78db496a47c09198c92aeb6484b9.png

图为绿色低碳与ESG发展论坛圆桌环节现场

中国宏观经济智库联盟专家武东升主持圆桌对话环节。他表示,碳中和目标下,能源清洁转型势在必行。氢能作为最具潜力的二次能源,正迎来大国竞争的战略机遇期,从技术的突破、成本的下降,到“制、储、输、用”全产业链的协同,再到商业化应用场景的开拓,这条通往“氢未来”的道路上充满机遇和挑战。未来十年,包括氢能在内的产业蓄势发力,将再造一个中国高技术产业。

作为山西省氢能产业链“链主”企业,山西鹏飞集团引领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推动氢能产业生态持续优化。

“从氢能产业链‘链主’的角色来讲,我们尽可能大量推广氢能车辆的应用。在此过程中,我们提供全方位的解决方案,同时也带动了核心零部件产业的发展。大家通过提升产能和技术迭代,降低了成本,逐步迈入商业化运营阶段。”山西鹏飞集团总裁助理兼氢能事业部总经理马小龙表示。

厚普清洁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郭志成认为,氢能产业链各方需联合攻关、多路并行。“厚普股份同样作为‘链主’企业,将在氢能交通领域和山西鹏飞集团紧密合作,在制氢、储氢,包括观光车、氢能两轮车等应用上形成一整套解决方案。”郭志成说。

中国节能协会碳中和专委会常务副主任、亚洲开发银行原首席气候变化专家吕学都认为,系统性创新是推动氢能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方面,绿氢成本较高,应通过技术创新来降低成本,如推动AI技术赋能制氢和氢能应用。另一方面,要对技术、管理、场景、标准等进行系统性创新。”吕学都表示。

在国家发改委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先锋行动顾问研究员姜彭译看来,创新技术扶持机制尤为重要。“国家可以搭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鼓励龙头企业牵头联合高校院所推进柔性制氢、固态储氢等技术的攻关。”姜彭译说。

华创氢能科技(广东)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忠高认为,实现储运环节技术突破是氢能产业降本增效的重点。“探索将氢气转化为液氨、甲醇乃至尿素等更易储运的载体,可能是实现西部绿氢资源与东部应用场景高效对接的创新方向。”杨忠高表示。

随着《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的落地和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的稳步推进,氢能的应用场景加速拓展。

“经过这几年的推广,氢能成本大幅下降,距离规模化应用就差临门一脚。”马小龙表示,“山西鹏飞集团将持续更新迭代产品技术,提升产品品质,用我们的全产业链去推动整个氢能产业的发展。”

论坛上,对话专家发出呼吁,希望相关部门在产业、金融和财税等方面给予氢能产业更多支持,推进政策协同,为氢能产业链发展营造稳定可预期的发展环境。(张素桂)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