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大幅减资,并非突如其来的孤立事件,而是英特尔大连工厂长达十五年发展历程中的一个标志性节点。回顾其发展,从2007年宣布投资25亿美元建厂,到如今注册资本大幅缩减,其背后是英特尔为代表的全球半导体产业格局剧烈变迁。
高额减资背后
企业信息显示,英特尔半导体(大连)有限公司在2025年11月发生工商变更,注册资本由22.2亿美元大幅减至2000万美元,降幅高达约99%。
减资后的英特尔半导体(大连)有限公司,虽然法律主体仍然存在,但已从一个重要的生产基地转变为象征性的存在。
对比英特尔在全球其他地区的投资,大连的减资决策更加凸显了公司战略重点的转移。英特尔在美国本土和欧洲的工厂仍在持续获得巨额投资,而亚洲地区的布局正在经历深刻调整。
英特尔此次减资,是其全球战略调整的一部分,也反映了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策略的转变。
回顾英特尔大连公司的发展历程,可谓跌宕起伏。2007年,英特尔宣布斥资25亿美元在大连建厂,这一决定在当时引起了巨大轰动,被视为中国半导体产业开放的标志性事件。
大连市政府为引进这一项目不遗余力。而大连市政府在动迁工作中更是创造了令人惊叹的“董家沟奇迹”——仅用9天时间就完成了246户居民的动迁工作,一个月内近300户居民全部妥善安置。
然而,这个曾被寄予厚望的项目,从开始就存在隐患。早在2010年大连工厂投产时,就有分析指出其实际投资可能大幅缩水。国家环保部网站信息显示,该厂规划产能从原来的52000片/月降至39000片/月;原规划采购的1224台(套)生产设备减至534台(套)。
更值得关注的是,大连工厂一直处于技术滞后状态。工厂采用65纳米技术,而当时英特尔美国工厂已过渡到22纳米,领先中国3代,约5年时间。这种技术落差,注定大连工厂难以融入英特尔最先进的生产体系。
曾经的辉煌与现实的落差,构成了英特尔大连工厂十五年发展的双重轨迹。
SK海力士与英特尔的接棒
2020年10月,SK海力士宣布以90亿美元收购英特尔NAND闪存业务及大连工厂。这笔交易成为英特尔大连公司发展的分水岭,也是本次减资的直接原因。
收购过程分为两个阶段:2021年,SK海力士完成第一阶段交割。2025年,SK海力士对大连工厂的收购迎来决定性时刻。英特尔亚洲控股公司正式退出股东行列,SK海力士旗下的公司成为新的全资股东。
与此同时,SK海力士高管金永植被列为法定代表人。这一系列变更标志着SK海力士已全面接管大连工厂,“大连英特尔”的时代正式画上句号。公司名称也正式变更为爱思开海力士半导体存储技术(大连)有限公司。
企业易主,如同产业接力棒的传递,标志着旧篇章的结束与新旅程的开始。
英特尔从大连的战略性撤退,背后有多重考量。从全球布局看,英特尔正在聚焦核心业务,提升整体竞争力。NAND闪存业务对英特尔而言已不再是战略重点。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资本开支压力,英特尔选择将资源集中在更高利润的核心业务上,如CPU和AI芯片。
与此同时,外部环境的变化也产生影响。2025年,美国商务部撤销了此前允许三星和SK海力士无需逐案审批即可将美国半导体设备进口到中国的“经核查最终用户”(VEU)许可证。这一决定进一步限制了大连工厂获取先进技术的途径。
英特尔全球战略调整也是因素之一。随着新技术格局的形成,英特尔正在重新配置全球资源,将投资集中在更具战略意义的地域和技术领域。大连工厂作为主要生产NAND闪存的基地,在英特尔整体战略中的重要性已然下降。
战略取舍间,体现的是企业对未来的判断与选择。
后记
英特尔大连公司的减资和业务转移,是全球半导体产业链重构的一个缩影。在地缘政治、技术变革和市场力量的多重作用下,全球半导体布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对于大连乃至中国半导体产业而言,这一变化带来挑战也蕴含机遇。虽然英特尔时代终结,但工厂本身仍在SK海力士旗下继续运营。SK海力士接手后,继续在大连开展业务。大连工厂当前正生产192层NAND闪存。
另一方面,中国本土半导体产业也在加速发展。2025年上半年,半导体行业整体经营状况出现明显好转。据统计,行业实现归母净利润241.59亿元,同比大幅增长32.41%。
同时,半导体行业并购活跃,多家芯片半导体头部上市公司对外公告,收购产业链相关资产。龙头企业通过横向整合扩大市场份额,纵向并购打通上下游。
显然,中国半导体产业正在经历从技术突破到产业链协同发展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