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章涟漪
编辑 | 邱锴俊
智能驾驶赛道迎来年度重磅交易。
11月21日,卓驭科技官方宣布:获得来自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超36亿元的战略投资,投后估值超100亿元。
交易完成后,中国一汽持有卓驭科技35.8%股权,成为最大单一股东,原大股东New Territory持股比例降至34.85%,双方形成共同控制关系。
卓驭科技前身为大疆在2016年设立的车载事业部,最初作为内部项目组专注于智能驾驶技术研发。2023年,该部门从大疆分拆独立,并于2024年6月正式启用“卓驭”作为业务品牌。
如今,尽管大股东发生变更,卓驭科技强调未来仍将保持独立运营,现有管理团队、技术路线与品牌战略均维持不变。中国一汽作为战略股东,主要通过业务协同与资源支持为其赋能。
从股东结构来看,卓驭科技已汇聚了国内多家主流车企资本,除一汽外,比亚迪、上汽、北汽等也已入局,形成“车企联盟”式的股东格局。在智能化核心领域,主流车企不再满足于传统的供应商合作模式,而是通过资本纽带实现与核心技术资源的深度绑定。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一汽的深度入局,卓驭科技未来如何在服务一汽的同时,继续高效地协同其他车企客户,将成为其面临的一大挑战。
01
经过多轮洽谈,卓驭正式加入一汽体系
此次交易早有征兆。
早在今年9月22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即公示了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收购深圳市卓驭科技有限公司股权案。
根据公示信息,交易由一汽股份与卓驭科技及其原控股股东New Territory共同签署协议,一汽通过增资及股权受让方式,取得卓驭科技部分股权。

交易前后股权与控制权结构发生关键变化:交易前,New Territory持有卓驭科技70.65%股权,实现单独控制;交易后,一汽股份持股35.80%,成为第一大单一股东;New Territory持股降至34.85%,双方形成共同控制格局。
资料显示,一汽股份成立于2011年,主营业务涵盖乘用车与商用车的研发、制造与销售,最终控制人为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New Territory成立于2022年,注册于香港,作为持股平台主要持有卓驭科技股权,其最终控制人为自然人,业务范围涉及无人机、影像设备与机器人教育等。
据悉,双方自去年起已启动投资洽谈,期间对多种交易方案进行综合评估,最终于今年达成共识。
交易完成后,卓驭科技在股权结构重塑的同时,将继续保持业务与管理的独立性,现有团队、技术路线与品牌战略均不发生变化。一汽作为战略股东,将主要从业务协同与资源导入层面为其赋能。
至此,“一汽入股卓驭”一事尘埃落定。
卓驭融资历程。来源:天眼查
值得关注的是,除一汽与New Territory外,卓驭科技的股东阵容中还包括国投招商、比亚迪、光远投资、上汽恒旭、北汽产投、徐工云汉基金等多家知名机构,呈现出“产业资本+财务投资”的多元化格局。
02
一汽入主后,卓驭如何处理“中立性”难题?
卓驭与中国一汽的合作渊源始于2024年。
当年4月,双方签署智能驾驶战略合作协议,开启全面战略合作。
在产品合作层面,卓驭“成行平台”10V高算力平台可解释端到端算法,以及惯导三目视觉系统,已搭载在红旗天工系列、EH7 2025款车型上、HS6 PHEV等车型上,可实现包含智能泊车、高速领航以及全国都可开的城市领航等辅助驾驶功能。

红旗天工系列搭载卓驭智驾系统此次战略投资的落地,标志着双方从“业务合作”走向“资本协同”,关系全面升级。
一汽此次出手,也折射出汽车产业投资逻辑的根本性转变:从财务导向转向产业协同。在智能驾驶成为核心竞争力的当下,主流车企已不满足于传统的供应商关系,而是希望通过资本纽带,深度绑定关键技术资源,确保供应链的自主可控。
同时,投资模式也在进化。“联盟式投资”成为新趋势——既通过战略入股获得技术协同与供应链安全,又保持技术公司的独立运营活力,以此规避完全自研的高成本与长周期,也避免过度依赖单一外部供应商所带来的风险。
类似的逻辑,也体现在上汽投资Momenta、长城投资元戎启行等行业案例中。
然而,获得如此大比例产业资本加持的同时,卓驭也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在服务好第一大股东一汽的同时,继续赢得其他车企客户的信任?
尽管在官方表态中,双方均强调卓驭的独立性。
但中国一汽董事长邱现东指出,投资将“增强中国一汽在智能驾驶领域的技术竞争力”;卓驭科技CEO沈劭劼则承诺,将“携手包括中国一汽在内的所有投资方与客户,共同推动行业智能化”。
显然,卓驭也明白,现实层面的顾虑难以完全消除。当最大单一股东变为主流整车厂,其他车企在评估合作时,难免会担忧其技术的优先权、数据的保密性及合作的公平性。对卓驭而言,构建一套清晰、透明、可信的“商业防火墙”机制,已不再是可选项,而是决定其未来市场边界的关键所在。
03
陷入“爆款”困境,一汽入股能否破局
此次战略投资的背后,卓驭正经历“相对低谷期”。
此前业内一度流传着“地大华魔(华为、Momenta、地平线、大疆)”四家头部智驾企业的说法,其中卓驭科技自大疆车载事业部独立以来,一直以“低成本实现高阶智能驾驶”为核心理念,被视为“智驾平权”的重要推动者。
2022年,卓驭科技在10万元级别的宝骏KiWi EV车型上实现了首个辅助驾驶方案量产,仅凭双目视觉与低算力平台,便落地了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与自主泊车等功能。
此后,公司持续推进低成本技术路线,在2023、2024年相继于10万级车型实现无图高速领航与城市记忆领航。
2024年,沈劭劼更公开表示“7000元即可实现智能辅助驾驶上车”,进一步强化了其在成本控制方面的技术标签。
然而,尽管技术路径清晰、合作车企广泛,包括大众汽车、上汽通用五菱、奇瑞汽车、中国一汽、东风汽车、长城汽车、北汽集团等多家主流厂商,卓驭科技却始终未能在量产规模与市场声量上实现突破,合作项目多数未能形成显著的规模效应与技术影响力。
卓驭科技合作车企
基于此,卓驭科技正从四个方向寻求破局。
技术体系升级。在保持低成本方案优势的同时,积极布局新技术。发布基于英伟达Thor平台的VLA大模型,新增带激光雷达的“激目”系统方案,形成覆盖32TOPS到1000TOPS的全栈方案能力,并逐步落地L3/L4级别的智能驾驶能力。
合作生态扩展。2025上海车展期间,卓驭科技对外公布了9大合作客户,增加了比亚迪、奥迪和北汽集团。当时的官方介绍称,截至2025年4月,卓驭成行平台已有20余款车型量产,还有30多款车型即将量产落地。
组织能力重构。今年,卓驭重点建设销售与商务能力,引入具有博世与华为背景的新销售负责人,重整销售体系。
全球化布局启动。今年9月,慕尼黑车展期间,卓驭正式发布欧洲战略,要以德国为起点建立本地化运营体系,寻求新的增长曲线。
在此之下,卓驭科技能够获得36亿元战略投资自然意义非凡。随着一汽战略投资的落地,卓驭科技有望在业务上进一步绑定一汽,加速技术方案的规模化落地。
然而,卓驭在深度绑定一汽的同时,如何继续维持与其他车企合作的“中立性”,避免引发客户顾虑,也会是其未来发展中的关键考验。
当然,如果卓驭能与一汽合力持续打造“爆款”产品,建立“强技术”标签,以上自然不会是大难题。
-END-
原文标题 : 卓驭获一汽36亿重金押注:“最优解”还是“危险棋”

作者 | 章涟漪
编辑 | 邱锴俊
智能驾驶赛道迎来年度重磅交易。
11月21日,卓驭科技官方宣布:获得来自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超36亿元的战略投资,投后估值超100亿元。
交易完成后,中国一汽持有卓驭科技35.8%股权,成为最大单一股东,原大股东New Territory持股比例降至34.85%,双方形成共同控制关系。
卓驭科技前身为大疆在2016年设立的车载事业部,最初作为内部项目组专注于智能驾驶技术研发。2023年,该部门从大疆分拆独立,并于2024年6月正式启用“卓驭”作为业务品牌。
如今,尽管大股东发生变更,卓驭科技强调未来仍将保持独立运营,现有管理团队、技术路线与品牌战略均维持不变。中国一汽作为战略股东,主要通过业务协同与资源支持为其赋能。
从股东结构来看,卓驭科技已汇聚了国内多家主流车企资本,除一汽外,比亚迪、上汽、北汽等也已入局,形成“车企联盟”式的股东格局。在智能化核心领域,主流车企不再满足于传统的供应商合作模式,而是通过资本纽带实现与核心技术资源的深度绑定。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一汽的深度入局,卓驭科技未来如何在服务一汽的同时,继续高效地协同其他车企客户,将成为其面临的一大挑战。
01
经过多轮洽谈,卓驭正式加入一汽体系
此次交易早有征兆。
早在今年9月22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即公示了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收购深圳市卓驭科技有限公司股权案。
根据公示信息,交易由一汽股份与卓驭科技及其原控股股东New Territory共同签署协议,一汽通过增资及股权受让方式,取得卓驭科技部分股权。

交易前后股权与控制权结构发生关键变化:交易前,New Territory持有卓驭科技70.65%股权,实现单独控制;交易后,一汽股份持股35.80%,成为第一大单一股东;New Territory持股降至34.85%,双方形成共同控制格局。
资料显示,一汽股份成立于2011年,主营业务涵盖乘用车与商用车的研发、制造与销售,最终控制人为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New Territory成立于2022年,注册于香港,作为持股平台主要持有卓驭科技股权,其最终控制人为自然人,业务范围涉及无人机、影像设备与机器人教育等。
据悉,双方自去年起已启动投资洽谈,期间对多种交易方案进行综合评估,最终于今年达成共识。
交易完成后,卓驭科技在股权结构重塑的同时,将继续保持业务与管理的独立性,现有团队、技术路线与品牌战略均不发生变化。一汽作为战略股东,将主要从业务协同与资源导入层面为其赋能。
至此,“一汽入股卓驭”一事尘埃落定。
卓驭融资历程。来源:天眼查
值得关注的是,除一汽与New Territory外,卓驭科技的股东阵容中还包括国投招商、比亚迪、光远投资、上汽恒旭、北汽产投、徐工云汉基金等多家知名机构,呈现出“产业资本+财务投资”的多元化格局。
02
一汽入主后,卓驭如何处理“中立性”难题?
卓驭与中国一汽的合作渊源始于2024年。
当年4月,双方签署智能驾驶战略合作协议,开启全面战略合作。
在产品合作层面,卓驭“成行平台”10V高算力平台可解释端到端算法,以及惯导三目视觉系统,已搭载在红旗天工系列、EH7 2025款车型上、HS6 PHEV等车型上,可实现包含智能泊车、高速领航以及全国都可开的城市领航等辅助驾驶功能。

红旗天工系列搭载卓驭智驾系统此次战略投资的落地,标志着双方从“业务合作”走向“资本协同”,关系全面升级。
一汽此次出手,也折射出汽车产业投资逻辑的根本性转变:从财务导向转向产业协同。在智能驾驶成为核心竞争力的当下,主流车企已不满足于传统的供应商关系,而是希望通过资本纽带,深度绑定关键技术资源,确保供应链的自主可控。
同时,投资模式也在进化。“联盟式投资”成为新趋势——既通过战略入股获得技术协同与供应链安全,又保持技术公司的独立运营活力,以此规避完全自研的高成本与长周期,也避免过度依赖单一外部供应商所带来的风险。
类似的逻辑,也体现在上汽投资Momenta、长城投资元戎启行等行业案例中。
然而,获得如此大比例产业资本加持的同时,卓驭也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在服务好第一大股东一汽的同时,继续赢得其他车企客户的信任?
尽管在官方表态中,双方均强调卓驭的独立性。
但中国一汽董事长邱现东指出,投资将“增强中国一汽在智能驾驶领域的技术竞争力”;卓驭科技CEO沈劭劼则承诺,将“携手包括中国一汽在内的所有投资方与客户,共同推动行业智能化”。
显然,卓驭也明白,现实层面的顾虑难以完全消除。当最大单一股东变为主流整车厂,其他车企在评估合作时,难免会担忧其技术的优先权、数据的保密性及合作的公平性。对卓驭而言,构建一套清晰、透明、可信的“商业防火墙”机制,已不再是可选项,而是决定其未来市场边界的关键所在。
03
陷入“爆款”困境,一汽入股能否破局
此次战略投资的背后,卓驭正经历“相对低谷期”。
此前业内一度流传着“地大华魔(华为、Momenta、地平线、大疆)”四家头部智驾企业的说法,其中卓驭科技自大疆车载事业部独立以来,一直以“低成本实现高阶智能驾驶”为核心理念,被视为“智驾平权”的重要推动者。
2022年,卓驭科技在10万元级别的宝骏KiWi EV车型上实现了首个辅助驾驶方案量产,仅凭双目视觉与低算力平台,便落地了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与自主泊车等功能。
此后,公司持续推进低成本技术路线,在2023、2024年相继于10万级车型实现无图高速领航与城市记忆领航。
2024年,沈劭劼更公开表示“7000元即可实现智能辅助驾驶上车”,进一步强化了其在成本控制方面的技术标签。
然而,尽管技术路径清晰、合作车企广泛,包括大众汽车、上汽通用五菱、奇瑞汽车、中国一汽、东风汽车、长城汽车、北汽集团等多家主流厂商,卓驭科技却始终未能在量产规模与市场声量上实现突破,合作项目多数未能形成显著的规模效应与技术影响力。
卓驭科技合作车企
基于此,卓驭科技正从四个方向寻求破局。
技术体系升级。在保持低成本方案优势的同时,积极布局新技术。发布基于英伟达Thor平台的VLA大模型,新增带激光雷达的“激目”系统方案,形成覆盖32TOPS到1000TOPS的全栈方案能力,并逐步落地L3/L4级别的智能驾驶能力。
合作生态扩展。2025上海车展期间,卓驭科技对外公布了9大合作客户,增加了比亚迪、奥迪和北汽集团。当时的官方介绍称,截至2025年4月,卓驭成行平台已有20余款车型量产,还有30多款车型即将量产落地。
组织能力重构。今年,卓驭重点建设销售与商务能力,引入具有博世与华为背景的新销售负责人,重整销售体系。
全球化布局启动。今年9月,慕尼黑车展期间,卓驭正式发布欧洲战略,要以德国为起点建立本地化运营体系,寻求新的增长曲线。
在此之下,卓驭科技能够获得36亿元战略投资自然意义非凡。随着一汽战略投资的落地,卓驭科技有望在业务上进一步绑定一汽,加速技术方案的规模化落地。
然而,卓驭在深度绑定一汽的同时,如何继续维持与其他车企合作的“中立性”,避免引发客户顾虑,也会是其未来发展中的关键考验。
当然,如果卓驭能与一汽合力持续打造“爆款”产品,建立“强技术”标签,以上自然不会是大难题。
-END-
原文标题 : 卓驭获一汽36亿重金押注:“最优解”还是“危险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