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云:以“情性”绘就艺术本色

中国文化报

3天前

时代洪流滚滚向前,艺术形式或许会随时代变迁而迭代,但若论不变的本真,恰是谢云毕生践行的“情性”,那藏在笔墨间的个性、修养与赤诚,正是艺术穿越时光、打动人心的永恒力量。

文笔峰(国画) 70×138厘米 2011年 谢云

在近现代中国书法史上,谢云是一位兼具深厚传统功底与开拓创新精神的代表人物,他集书法家、诗人身份于一身。多重人生履历,不仅塑造了他的家国情怀,更赋予其艺术创作独特的人文厚度。

近日,谢云个展“夕阳山外山——谢云书画艺术展”在浙江美术馆举办,展览分为“鸟虫金石”“行云流水”“现代书法”“灿笔若霞”四大板块,展出谢云的篆书、隶书、行书、楷书、现代书法及国画作品110余件,以及部分文献资料。从青年时期的笔墨探索到暮年的激情创作,创作年代横跨数十载,清晰地呈现出谢云极具开拓与探索精神的艺术轨迹,首次大规模集中展出其国画作品,更是让观众得以窥见谢云艺术人生中被忽略的重要维度。

谢云(1929—2021)生于浙江龙港,自幼遵循家训习字习诗,求“心正、笔正、身正”,悬腕而书,自此打下坚实的书法基础。青年时期,他满腔赤诚投身革命,1957年下放广西,续得挥毫,在艰苦环境中坚守艺术追求。1982年,谢云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1985年参加“现代派”书法首展,1989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谢云书法展”并出版同名作品集,艺术成就获广泛认可,被推为广西书画院院长。20世纪90年代初,谢云被任命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分党组副书记(主持工作)兼秘书长,一直为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奔走耕耘。

在书法创作上,谢云始终秉持“追古不泥古”的理念。他习字始学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而后深入研习篆隶,对《张猛龙碑》《爨宝子碑》《爨龙颜碑》《石门铭》《石门颂》《褒斜道石刻》《张迁碑》《华山碑》《好大王碑》等历代名碑反复琢磨。篆文广涉秦小篆、玺文、金文、籀文、甲骨文、鸟虫篆及各类异体字,融楷书、篆书、隶书、行草于一格,逐渐形成形式多变、灵气飞动的独特艺术风格。

谢云的书法以颜体的浑厚大气、碑学的刚劲有力为根基,笔墨间尽显雄浑古拙之气,同时又能突破传统束缚,直抒胸臆。在广西工作期间,他对当地岩画进行深入探寻,摩崖的灵动畅通、虚实动静亦被其融入书法创作中。刘海粟曾评价其“已到奇而不奇的水准”,这份“奇”,恰在于他将自然之趣与个性才情融入笔墨,正如谢云在自述文章《艺术断想》中所言:“真正书法艺术的精神所在是‘情性’的发挥。‘情性’就是书法家的个性、品行、修养、学问素养、才情才气,以及书写时的思想激情、心理状态和灵感,并通过形质表现出来。”

展览中,几件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的现代书法,即便置于当下,仍散发着强烈的革新意味。以《酒》系列为例,谢云以单个“酒”字为创作核心,通过夸张的构图、奔放的笔触赋予汉字浓烈的情感张力。这种奇崛恣肆的形式突破了传统技法桎梏,在意境上追求率意天成、返璞归真,既保留了传统书法古典的韵味,又注入了现代艺术的活力。

此前大家对谢云的认知多停留在书法家、诗人的身份上,事实上,“书画同源”的理念在谢云身上得到了完美诠释——国画于他而言,不过是书法线条的重新组合与延伸。他的国画作品,同样值得被关注。

谢云晚年多围绕“送别”“梦蝶”这两个题材进行反复打磨,不断探索艺术表达的新可能。国画创作中,他将国画颜料与丙烯颜料搭配使用,色彩缤纷艳丽,一如其书法创作的张扬洒脱。巨幅国画《春城无处不飞花》《古韵》更是充分展现了他作为以篆书为长的书法家对线条的掌控力。墨色浑厚磅礴,线条恣意豪放,气息纯真古拙,谢云将晚年的生命激情融入笔墨之间,以抽象的绘画手法描绘山水、城市、古建筑等情景,传达着他对四时流转、历史变迁的哲学思考,让观者在视觉冲击中感受艺术与思想的深度碰撞。

从传统书法到现代书法的转型,从诗书创作到国画探索,谢云的艺术生涯始终围绕传承与创新展开。他不固守传统的藩篱,在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找到平衡,为中国书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谢云生前在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过多次个人展览,出版大量书法集、诗歌文集,不遗余力地推动传统书法向现代书法转型。谢云的作品让我们看到一位书法艺术家对艺术的纯真向往。这份向往藏在他的诗文中,凝在他的书法里,也映在他的国画中,成为激励后辈艺术家坚守初心、勇于创新的精神养分。

时代洪流滚滚向前,艺术形式或许会随时代变迁而迭代,但若论不变的本真,恰是谢云毕生践行的“情性”,那藏在笔墨间的个性、修养与赤诚,正是艺术穿越时光、打动人心的永恒力量。

时代洪流滚滚向前,艺术形式或许会随时代变迁而迭代,但若论不变的本真,恰是谢云毕生践行的“情性”,那藏在笔墨间的个性、修养与赤诚,正是艺术穿越时光、打动人心的永恒力量。

文笔峰(国画) 70×138厘米 2011年 谢云

在近现代中国书法史上,谢云是一位兼具深厚传统功底与开拓创新精神的代表人物,他集书法家、诗人身份于一身。多重人生履历,不仅塑造了他的家国情怀,更赋予其艺术创作独特的人文厚度。

近日,谢云个展“夕阳山外山——谢云书画艺术展”在浙江美术馆举办,展览分为“鸟虫金石”“行云流水”“现代书法”“灿笔若霞”四大板块,展出谢云的篆书、隶书、行书、楷书、现代书法及国画作品110余件,以及部分文献资料。从青年时期的笔墨探索到暮年的激情创作,创作年代横跨数十载,清晰地呈现出谢云极具开拓与探索精神的艺术轨迹,首次大规模集中展出其国画作品,更是让观众得以窥见谢云艺术人生中被忽略的重要维度。

谢云(1929—2021)生于浙江龙港,自幼遵循家训习字习诗,求“心正、笔正、身正”,悬腕而书,自此打下坚实的书法基础。青年时期,他满腔赤诚投身革命,1957年下放广西,续得挥毫,在艰苦环境中坚守艺术追求。1982年,谢云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1985年参加“现代派”书法首展,1989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谢云书法展”并出版同名作品集,艺术成就获广泛认可,被推为广西书画院院长。20世纪90年代初,谢云被任命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分党组副书记(主持工作)兼秘书长,一直为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奔走耕耘。

在书法创作上,谢云始终秉持“追古不泥古”的理念。他习字始学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而后深入研习篆隶,对《张猛龙碑》《爨宝子碑》《爨龙颜碑》《石门铭》《石门颂》《褒斜道石刻》《张迁碑》《华山碑》《好大王碑》等历代名碑反复琢磨。篆文广涉秦小篆、玺文、金文、籀文、甲骨文、鸟虫篆及各类异体字,融楷书、篆书、隶书、行草于一格,逐渐形成形式多变、灵气飞动的独特艺术风格。

谢云的书法以颜体的浑厚大气、碑学的刚劲有力为根基,笔墨间尽显雄浑古拙之气,同时又能突破传统束缚,直抒胸臆。在广西工作期间,他对当地岩画进行深入探寻,摩崖的灵动畅通、虚实动静亦被其融入书法创作中。刘海粟曾评价其“已到奇而不奇的水准”,这份“奇”,恰在于他将自然之趣与个性才情融入笔墨,正如谢云在自述文章《艺术断想》中所言:“真正书法艺术的精神所在是‘情性’的发挥。‘情性’就是书法家的个性、品行、修养、学问素养、才情才气,以及书写时的思想激情、心理状态和灵感,并通过形质表现出来。”

展览中,几件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的现代书法,即便置于当下,仍散发着强烈的革新意味。以《酒》系列为例,谢云以单个“酒”字为创作核心,通过夸张的构图、奔放的笔触赋予汉字浓烈的情感张力。这种奇崛恣肆的形式突破了传统技法桎梏,在意境上追求率意天成、返璞归真,既保留了传统书法古典的韵味,又注入了现代艺术的活力。

此前大家对谢云的认知多停留在书法家、诗人的身份上,事实上,“书画同源”的理念在谢云身上得到了完美诠释——国画于他而言,不过是书法线条的重新组合与延伸。他的国画作品,同样值得被关注。

谢云晚年多围绕“送别”“梦蝶”这两个题材进行反复打磨,不断探索艺术表达的新可能。国画创作中,他将国画颜料与丙烯颜料搭配使用,色彩缤纷艳丽,一如其书法创作的张扬洒脱。巨幅国画《春城无处不飞花》《古韵》更是充分展现了他作为以篆书为长的书法家对线条的掌控力。墨色浑厚磅礴,线条恣意豪放,气息纯真古拙,谢云将晚年的生命激情融入笔墨之间,以抽象的绘画手法描绘山水、城市、古建筑等情景,传达着他对四时流转、历史变迁的哲学思考,让观者在视觉冲击中感受艺术与思想的深度碰撞。

从传统书法到现代书法的转型,从诗书创作到国画探索,谢云的艺术生涯始终围绕传承与创新展开。他不固守传统的藩篱,在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找到平衡,为中国书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谢云生前在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过多次个人展览,出版大量书法集、诗歌文集,不遗余力地推动传统书法向现代书法转型。谢云的作品让我们看到一位书法艺术家对艺术的纯真向往。这份向往藏在他的诗文中,凝在他的书法里,也映在他的国画中,成为激励后辈艺术家坚守初心、勇于创新的精神养分。

时代洪流滚滚向前,艺术形式或许会随时代变迁而迭代,但若论不变的本真,恰是谢云毕生践行的“情性”,那藏在笔墨间的个性、修养与赤诚,正是艺术穿越时光、打动人心的永恒力量。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