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剑勇
英伟达是全球资本市场上最耀眼公司,不足三年时间,市值实现从1万亿美元到5万亿美元的跃升,不仅使其成为全球首家突破5万亿美元市值的公司,更缔造了资本市场的空前奇迹。

伴随而来的是,AI泡沫的质疑声浪亦愈发汹涌,也让英伟达备受争议,认为比当年的互联网泡沫还要大。
面对市场对AI泡沫空前的讨论与质疑,英伟达黄仁勋多次表示没有看到AI泡沫的存在,并认为当前的人工智能与互联网泡沫时期存在本质区别。
泡沫质疑声浪中,英伟达以一份强劲的财报进行回应,营收继续大幅提升的同时,并透露目前手握5000亿美元的芯片未交付订单,显示出市场对GPU需求依然旺盛。
市场对英伟达的芯片需求旺盛,包括Blackwell系列销售火爆,云端GPU已售罄,成为驱动其营收持续攀升的核心引擎。2026财年Q3营收570亿美元,相比上一年同期的350.8亿美元增加约220亿美元,同比增长62%。其中,数据中心业务尤为亮眼,达512亿美元,同比增长66%。
针对下一季度的业绩展望,英伟达预计2026财年第四季度营收为650亿美元,上下波动2%,而分析师预估为620亿美元,这一业绩指引远远高于分析师的预期。同时,英伟达目前手握高达5000亿美元的芯片未交付订单,也显示出市场对GPU需求依然旺盛。
业绩超预期,且有大量订单的情况下,但市场对于AI泡沫的恐慌并没有完全消散,市场博弈将这家AI巨头推向风口浪尖。
财报发布后,英伟达在盘中反转走低,收跌3.15%,一夜间市值蒸发1400亿美元,当前市值为4.39万亿美元,相比高位5.15万亿美元,市值已减少7600亿美元(人民币约合5.4万亿元),从高位已回调15%。
整体来说,AI大模型浪潮席卷全球的背景下,英伟达芯片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背后是全球大型云服务商对AI基础设施建设资本开支延续扩张趋势。
科技巨头们为提升自身的AI大模型竞争力,掀起新一轮AI竞赛,纷纷加大AI基础设施的资本支出。仅微软、谷歌等巨头2025年人工智能方面的投入预计将达4000亿美元。同时,IDC预计,2029年全球AI投资将突破1.2万亿美元。
这种全球性的资本开支,折射出AI大模型服务已成为科技竞争的战略高地。尤其这些巨头们拥有充裕的现金,在未来几年内仍然会持续投入巨资用于数据中心,以此提升在人工智能市场的竞争力。
受益于AI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全球半导体市场强劲增长,全球半导体市场将成为一个万亿美元的市场。IDC预计,2025年全球半导体收入将达到8000亿美元。其中,半导体市场的计算部分将增长36%,达到3490亿美元。
科技巨头们对AI基础设施建设,其中数以百亿美元竞相抢购英伟达高性能芯片,导致英伟达的芯片成为稀缺品,供不应求,驱动营收持续快速增长,不仅成为全球最大芯片厂商,市值更是登顶全球榜首,也让英伟达赚的盆满钵满,是全球最赚钱的科技企业之一,年利润超千亿美元。
与OpenAI合作,将为OpenAI下一代人工智能基础设施部署至少10吉瓦的英伟达的系统。与谷歌云、微软、Oracle和xAI合作,利用数十万块英伟达GPU构建AI基础设施。
因各界对英伟达芯片需求强劲,英伟达首席财务官在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AI基础设施需求持续超出预期,在Blackwell和Rubin平台项目上可以实现5000亿美元的营收。
英伟达无疑是这一波AI浪潮最大赢家,营收、净利润、市值等均实现了快速增长,是全球首家市值突破5万亿美元的公司,成功抓住了AI大模型市场机遇。黄仁勋在财报会议上表示,训练和推理领域的计算需求持续加速扩大,且均呈指数级增长。
谁也未曾料想到,为游戏而生的英伟达的GPU芯片,到如今是全球科技发展的核心力量。与此同时,英伟达正在推动通用GPU计算向GPU加速计算转型。
最后,生成式AI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半导体行业格局正经历深刻重构,并重塑全球科技格局。英伟达则是这一波浪潮最大的赢家,号称地表最强个股,投资者对AI大模型的热情推动英伟达在资本市场上表现亮眼。
但英伟达的股价节节攀高,仍然不能忽视泡沫的担忧,蕴藏巨大风险,需要深思的是AI造富还是资本狂欢下的泡沫陷阱。同时,当前也积累了较多的获利调整风险,且科技巨头们也在寻求更加多元化的芯片供应,以此减少对英伟达的依赖。
杨剑勇,福布斯中国撰稿人,表达观点仅代表个人。致力于深度解读AI大模型、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和智能家居等前沿科技。
原文标题 : 从1万亿到5万亿美元,英伟达的AI神话还是泡沫陷阱?
文/杨剑勇
英伟达是全球资本市场上最耀眼公司,不足三年时间,市值实现从1万亿美元到5万亿美元的跃升,不仅使其成为全球首家突破5万亿美元市值的公司,更缔造了资本市场的空前奇迹。

伴随而来的是,AI泡沫的质疑声浪亦愈发汹涌,也让英伟达备受争议,认为比当年的互联网泡沫还要大。
面对市场对AI泡沫空前的讨论与质疑,英伟达黄仁勋多次表示没有看到AI泡沫的存在,并认为当前的人工智能与互联网泡沫时期存在本质区别。
泡沫质疑声浪中,英伟达以一份强劲的财报进行回应,营收继续大幅提升的同时,并透露目前手握5000亿美元的芯片未交付订单,显示出市场对GPU需求依然旺盛。
市场对英伟达的芯片需求旺盛,包括Blackwell系列销售火爆,云端GPU已售罄,成为驱动其营收持续攀升的核心引擎。2026财年Q3营收570亿美元,相比上一年同期的350.8亿美元增加约220亿美元,同比增长62%。其中,数据中心业务尤为亮眼,达512亿美元,同比增长66%。
针对下一季度的业绩展望,英伟达预计2026财年第四季度营收为650亿美元,上下波动2%,而分析师预估为620亿美元,这一业绩指引远远高于分析师的预期。同时,英伟达目前手握高达5000亿美元的芯片未交付订单,也显示出市场对GPU需求依然旺盛。
业绩超预期,且有大量订单的情况下,但市场对于AI泡沫的恐慌并没有完全消散,市场博弈将这家AI巨头推向风口浪尖。
财报发布后,英伟达在盘中反转走低,收跌3.15%,一夜间市值蒸发1400亿美元,当前市值为4.39万亿美元,相比高位5.15万亿美元,市值已减少7600亿美元(人民币约合5.4万亿元),从高位已回调15%。
整体来说,AI大模型浪潮席卷全球的背景下,英伟达芯片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背后是全球大型云服务商对AI基础设施建设资本开支延续扩张趋势。
科技巨头们为提升自身的AI大模型竞争力,掀起新一轮AI竞赛,纷纷加大AI基础设施的资本支出。仅微软、谷歌等巨头2025年人工智能方面的投入预计将达4000亿美元。同时,IDC预计,2029年全球AI投资将突破1.2万亿美元。
这种全球性的资本开支,折射出AI大模型服务已成为科技竞争的战略高地。尤其这些巨头们拥有充裕的现金,在未来几年内仍然会持续投入巨资用于数据中心,以此提升在人工智能市场的竞争力。
受益于AI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全球半导体市场强劲增长,全球半导体市场将成为一个万亿美元的市场。IDC预计,2025年全球半导体收入将达到8000亿美元。其中,半导体市场的计算部分将增长36%,达到3490亿美元。
科技巨头们对AI基础设施建设,其中数以百亿美元竞相抢购英伟达高性能芯片,导致英伟达的芯片成为稀缺品,供不应求,驱动营收持续快速增长,不仅成为全球最大芯片厂商,市值更是登顶全球榜首,也让英伟达赚的盆满钵满,是全球最赚钱的科技企业之一,年利润超千亿美元。
与OpenAI合作,将为OpenAI下一代人工智能基础设施部署至少10吉瓦的英伟达的系统。与谷歌云、微软、Oracle和xAI合作,利用数十万块英伟达GPU构建AI基础设施。
因各界对英伟达芯片需求强劲,英伟达首席财务官在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AI基础设施需求持续超出预期,在Blackwell和Rubin平台项目上可以实现5000亿美元的营收。
英伟达无疑是这一波AI浪潮最大赢家,营收、净利润、市值等均实现了快速增长,是全球首家市值突破5万亿美元的公司,成功抓住了AI大模型市场机遇。黄仁勋在财报会议上表示,训练和推理领域的计算需求持续加速扩大,且均呈指数级增长。
谁也未曾料想到,为游戏而生的英伟达的GPU芯片,到如今是全球科技发展的核心力量。与此同时,英伟达正在推动通用GPU计算向GPU加速计算转型。
最后,生成式AI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半导体行业格局正经历深刻重构,并重塑全球科技格局。英伟达则是这一波浪潮最大的赢家,号称地表最强个股,投资者对AI大模型的热情推动英伟达在资本市场上表现亮眼。
但英伟达的股价节节攀高,仍然不能忽视泡沫的担忧,蕴藏巨大风险,需要深思的是AI造富还是资本狂欢下的泡沫陷阱。同时,当前也积累了较多的获利调整风险,且科技巨头们也在寻求更加多元化的芯片供应,以此减少对英伟达的依赖。
杨剑勇,福布斯中国撰稿人,表达观点仅代表个人。致力于深度解读AI大模型、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和智能家居等前沿科技。
原文标题 : 从1万亿到5万亿美元,英伟达的AI神话还是泡沫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