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解读】政策红利下农林牧渔企业的三大增长路径——《“十五五”规划建议》解读

联合资信

3天前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十五五”规划建议》)将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升至中国式现代化全局战略高度,从政策补贴、效率提升、产业融合创新等维度,为农林牧渔行业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构建了政策框架。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将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升至中国式现代化全局战略高度。这一部署从政策补贴、效率提升、产业融合创新等多维度,构建起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框架。在政策支持与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农林牧渔企业可通过三大核心路径把握机遇、实现盈利增长与结构优化。

正文

农林牧渔是中国国民经济第一产业。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十五五”规划建议》)将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升至中国式现代化全局战略高度,从政策补贴、效率提升、产业融合创新等维度,为农林牧渔行业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构建了政策框架。

路径一:政策补贴叠加多元融资支撑,构建盈利基础

《“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提高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效能,健全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

目前来看,农林牧渔业在生产和研发端已形成从成本对冲到资金支持的全链条保障体系,为企业盈利提供直接支撑。在生产端,根据《关于在全国全面实施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的通知》,“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保费补贴比例为在省级财政保费补贴不低于25%的基础上,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种植业保险补贴45%、养殖业保险补贴50%,对东部地区种植业保险补贴35%、养殖业保险补贴40%。在相关中央单位承担不低于10%保费的基础上,中央财政对相关中央单位保费补贴按其种植业务所在地补贴比例执行”,稻谷、小麦、玉米等主粮的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可有效对冲自然灾害与市场波动风险,同时政府补贴可有效降低投保成本。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流转等补贴向规模化经营主体倾斜,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标准保持每亩120元以上,规模化经营主体叠加土地流转补贴后,土地成本可降低12%-18%。

在研发端,国家对生物育种、智能农机等重点领域实行更高强度的研发激励,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升至175%(针对农业科技型企业重点领域),且地方政府配套研发补贴最高可达项目投入的30%,大幅降低企业创新成本。在装备应用端,农机购置补贴向高端智能装备倾斜,2025年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中,无人驾驶拖拉机、植保无人机等智能装备补贴机具品目占比已达45%,有助于企业以更低成本完成装备升级,加快智能技术在农业实践中的落地。

同时,2025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提出“创新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期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重点支持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投放,“三农”专项金融债券、乡村振兴债券发行常态化,为企业提供长期、低成本的资金支持,破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总体看,以“财政补贴降成本、金融工具拓资金”为核心,通过生产端风险对冲、研发端创新激励、融资端渠道拓宽的全链条政策支持,可为农林牧渔企业缓解传统经营中的成本压力与资金约束,也为企业投入创新、扩大规模提供了刚性保障。

路径二:科技深度赋能,实现降本增效双重突破

《“十五五”规划建议》推动的“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推进高端智能、丘陵山区适用农机装备研发应用,促进良田良种良机良法集成增效”,通过装备升级、技术集成等方式,将科技优势转化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成为盈利增长的核心驱动力

在产业应用层面,人工智能、低空经济与智慧农业装备加速渗透。无人机植保、智能灌溉、农机作业监测等装备在农林牧渔领域广泛应用,以智能化替代传统人工投入,有效提升了生产效率。例如,黑龙江富锦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引入智慧农业装备后,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99.94%,无人机单台日作业1200亩,仅需2名飞手操控,人力成本直降80%,效率提升20倍以上。针对我国地形复杂的特点,适配丘陵山区的小型智能农机研发加速,破解了山区农业机械化难题,使山区农业生产效率提升30%以上,推动规模化经营向全域覆盖,进一步释放产业潜力。国家《全国智慧农业行动计划(2024—2028年)》明确,到2028年农业生产信息化率达到32%以上,将进一步推动资源利用效率提升。

关键农业技术在提升农业生产科技含量的同时有效提升产出质量。当前,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63.2%,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5%,良种培育、精准种植、绿色防控等技术的集成应用,实现“减量增质”。在山东寿光,通过“种业硅谷”建设,培育出抗病番茄、耐寒黄瓜等新品种,每亩效益提升30%。国产高产耐密玉米品种“中单909”在西北灌区创下亩产1.2吨的新纪录,较传统品种增产22%。

整体上,以“科技替代人力、技术提升品质”为关键,通过智能装备普及、技术集成落地,既实现了人力、资源等成本的大幅下降,又推动农产品从“数量保障”向“质量升级”转变,形成降本增效双向发力的盈利增长模式。

路径三:产业融合创新,培育多元盈利增长点

在“大食物观”指引下,《“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坚持农林牧渔并举,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发展林下经济,壮大林草产业”,推动行业从单一生产向“生产+加工+服务”全链条延伸,从传统种养向跨界融合转型,盈利空间持续拓宽。

产业链延伸提升产品附加值,业态创新开辟新的盈利增长点。例如,传统种植养殖企业摆脱“卖原粮”“卖生鲜”的低端模式,向粮食深加工、预制菜、饲料加工等深加工领域拓展,有效提升利润率。品牌化建设成果显著,全国绿色、有机、名特优新和地标农产品总数超过8.7万个,这些农产品通过标准化生产流程把控品质、精细化营销策略触达市场,进一步增强了自身的溢价能力。在陕西洛川,通过“苹果全产业链”工程,建成冷链仓储中心20座,年加工能力提升30万吨,果农人均纯收入突破2万元。“稻渔共生”“林下经济”等生态种养模式,较传统单一种养模式土地综合效益提升50%以上,实现“一地多产、一水多用”;深远海养殖、冷水鱼养殖等新型业态填补高端水产品供给缺口,产品出口率保持15%以上的年均增速;“农业+生态+文旅”“农业+教育+研学”等跨界融合模式,将农业资源转化为消费场景,延伸盈利链条。

整体看,推动农林牧渔企业产业链的创新延伸,既可解决传统农业附加值低的问题,又可以开辟生态种养、农文旅融合等新增长极,为企业构建了多元、抗风险的盈利结构。

展望

总体来看,“十五五”时期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奠基期,对于行业内企业而言,应主动把握政策导向,聚焦核心业务深耕细作,在品种改良、技术升级、产业链延伸等领域加大投入,同时因地制宜探索创新模式,避免盲目跨界扩张。未来,各项政策的逐步落地见效有望精准对接政策需求、强化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并推动其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实现盈利结构的优化升级,行业集中度与盈利稳定性持续提升。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十五五”规划建议》)将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升至中国式现代化全局战略高度,从政策补贴、效率提升、产业融合创新等维度,为农林牧渔行业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构建了政策框架。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将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升至中国式现代化全局战略高度。这一部署从政策补贴、效率提升、产业融合创新等多维度,构建起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框架。在政策支持与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农林牧渔企业可通过三大核心路径把握机遇、实现盈利增长与结构优化。

正文

农林牧渔是中国国民经济第一产业。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十五五”规划建议》)将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升至中国式现代化全局战略高度,从政策补贴、效率提升、产业融合创新等维度,为农林牧渔行业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构建了政策框架。

路径一:政策补贴叠加多元融资支撑,构建盈利基础

《“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提高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效能,健全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

目前来看,农林牧渔业在生产和研发端已形成从成本对冲到资金支持的全链条保障体系,为企业盈利提供直接支撑。在生产端,根据《关于在全国全面实施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的通知》,“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保费补贴比例为在省级财政保费补贴不低于25%的基础上,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种植业保险补贴45%、养殖业保险补贴50%,对东部地区种植业保险补贴35%、养殖业保险补贴40%。在相关中央单位承担不低于10%保费的基础上,中央财政对相关中央单位保费补贴按其种植业务所在地补贴比例执行”,稻谷、小麦、玉米等主粮的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可有效对冲自然灾害与市场波动风险,同时政府补贴可有效降低投保成本。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流转等补贴向规模化经营主体倾斜,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标准保持每亩120元以上,规模化经营主体叠加土地流转补贴后,土地成本可降低12%-18%。

在研发端,国家对生物育种、智能农机等重点领域实行更高强度的研发激励,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升至175%(针对农业科技型企业重点领域),且地方政府配套研发补贴最高可达项目投入的30%,大幅降低企业创新成本。在装备应用端,农机购置补贴向高端智能装备倾斜,2025年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中,无人驾驶拖拉机、植保无人机等智能装备补贴机具品目占比已达45%,有助于企业以更低成本完成装备升级,加快智能技术在农业实践中的落地。

同时,2025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提出“创新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期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重点支持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投放,“三农”专项金融债券、乡村振兴债券发行常态化,为企业提供长期、低成本的资金支持,破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总体看,以“财政补贴降成本、金融工具拓资金”为核心,通过生产端风险对冲、研发端创新激励、融资端渠道拓宽的全链条政策支持,可为农林牧渔企业缓解传统经营中的成本压力与资金约束,也为企业投入创新、扩大规模提供了刚性保障。

路径二:科技深度赋能,实现降本增效双重突破

《“十五五”规划建议》推动的“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推进高端智能、丘陵山区适用农机装备研发应用,促进良田良种良机良法集成增效”,通过装备升级、技术集成等方式,将科技优势转化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成为盈利增长的核心驱动力

在产业应用层面,人工智能、低空经济与智慧农业装备加速渗透。无人机植保、智能灌溉、农机作业监测等装备在农林牧渔领域广泛应用,以智能化替代传统人工投入,有效提升了生产效率。例如,黑龙江富锦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引入智慧农业装备后,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99.94%,无人机单台日作业1200亩,仅需2名飞手操控,人力成本直降80%,效率提升20倍以上。针对我国地形复杂的特点,适配丘陵山区的小型智能农机研发加速,破解了山区农业机械化难题,使山区农业生产效率提升30%以上,推动规模化经营向全域覆盖,进一步释放产业潜力。国家《全国智慧农业行动计划(2024—2028年)》明确,到2028年农业生产信息化率达到32%以上,将进一步推动资源利用效率提升。

关键农业技术在提升农业生产科技含量的同时有效提升产出质量。当前,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63.2%,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5%,良种培育、精准种植、绿色防控等技术的集成应用,实现“减量增质”。在山东寿光,通过“种业硅谷”建设,培育出抗病番茄、耐寒黄瓜等新品种,每亩效益提升30%。国产高产耐密玉米品种“中单909”在西北灌区创下亩产1.2吨的新纪录,较传统品种增产22%。

整体上,以“科技替代人力、技术提升品质”为关键,通过智能装备普及、技术集成落地,既实现了人力、资源等成本的大幅下降,又推动农产品从“数量保障”向“质量升级”转变,形成降本增效双向发力的盈利增长模式。

路径三:产业融合创新,培育多元盈利增长点

在“大食物观”指引下,《“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坚持农林牧渔并举,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发展林下经济,壮大林草产业”,推动行业从单一生产向“生产+加工+服务”全链条延伸,从传统种养向跨界融合转型,盈利空间持续拓宽。

产业链延伸提升产品附加值,业态创新开辟新的盈利增长点。例如,传统种植养殖企业摆脱“卖原粮”“卖生鲜”的低端模式,向粮食深加工、预制菜、饲料加工等深加工领域拓展,有效提升利润率。品牌化建设成果显著,全国绿色、有机、名特优新和地标农产品总数超过8.7万个,这些农产品通过标准化生产流程把控品质、精细化营销策略触达市场,进一步增强了自身的溢价能力。在陕西洛川,通过“苹果全产业链”工程,建成冷链仓储中心20座,年加工能力提升30万吨,果农人均纯收入突破2万元。“稻渔共生”“林下经济”等生态种养模式,较传统单一种养模式土地综合效益提升50%以上,实现“一地多产、一水多用”;深远海养殖、冷水鱼养殖等新型业态填补高端水产品供给缺口,产品出口率保持15%以上的年均增速;“农业+生态+文旅”“农业+教育+研学”等跨界融合模式,将农业资源转化为消费场景,延伸盈利链条。

整体看,推动农林牧渔企业产业链的创新延伸,既可解决传统农业附加值低的问题,又可以开辟生态种养、农文旅融合等新增长极,为企业构建了多元、抗风险的盈利结构。

展望

总体来看,“十五五”时期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奠基期,对于行业内企业而言,应主动把握政策导向,聚焦核心业务深耕细作,在品种改良、技术升级、产业链延伸等领域加大投入,同时因地制宜探索创新模式,避免盲目跨界扩张。未来,各项政策的逐步落地见效有望精准对接政策需求、强化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并推动其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实现盈利结构的优化升级,行业集中度与盈利稳定性持续提升。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