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智能风暴眼,滨湖如何炼成百亿机器人产业集群?

奔流财经社

7小时前

新质生产力,最明星的板块属于哪个产业?

毫无疑问,是具身机器人。

一个大背景是:《“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指出2025年我国要成为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集成应用新高地。尤其在今年,人形机器人概念火爆出圈后,许多业内专家纷纷表示第四次工业革命即将到来。

那么,对于无锡来说,这个板块我们有没有做好十足的准备?

有一个区域已经给出了肯定的回答。

滨湖区。

作为无锡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重要区域,滨湖有机器人上下游企业二十多家,2023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9.5亿元,涵盖人形机器人、工业机器人、协作机器人多个应用领域,其中明星企业包括信捷电气、蔚瀚智能、九众九机器人等许多优质企业。

如今,滨湖区已初步形成了覆盖机器人上中下游的全产业链条,可以说,这片湖湾正在形成产业发展的“雁阵效应”。

一家“慢公司”的智能制造狂飙路

说到滨湖区机器人领域的“王牌”,不得不提到的便是长广溪智能制造。

走进长广溪智造的大厅展区,许多白绿相间的协作机器人在工作台上“各司其职”,有的在上下料,有的在锁螺丝;工作区窗边树影摇曳,工作人员正神情专注地对着电脑屏幕敲击键盘,光影也在他的工位上跳动。

2018年,长广溪智造与滨湖结缘,作为全球首家车载机器人供应商,这家公司正在重新定义新一代车规级高速协作机器人。

长广溪智造创始人吉峰告诉我们,企业成立之初,全球制造业正面临升级换代,各行各业对于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技术“三化融合”有着强烈的需求,但当时市场上的产品还远无法满足。

于是,做那个填补市场需求的“智能化装备生产商”成为吉峰和其他两位创始人创办企业的源动力。

这5年,长广溪智造的节奏并不像有些初创企业一样,一开始就选择“铺市场、抢订单”这种凶猛打法。虽然成立1年后就推出了原型产品,但并不急于销售,而是花了3年时间专注于协作机器人和汽车智能部件的核心技术研发,不断打磨产品、迭代技术。

也正因为投入大量精力研发,长广溪智造实现了除谐波减速器之外的全部自研,有效解决了协作机器人的成本痛点。

夯实基建后,长广溪智造就正式开启了全新一代车规级高速协作机器人的“狂飙”之路。

如今,长广溪智造成为全球唯一遵循IATF16949:2016国际汽车质量体系标准生产协作机器人的企业,也是国内唯一一家具备汽车整车厂定点供货资质的合格零部件供应商,已构建5G+车规级“工控+工艺”智造闭环,产品形成消费级、工业级、特种级三大系列协作机器人矩阵。

其中以咖啡机器人、按摩机器人为代表的消费级协作机器人主要面向“服务业”,因其体积小、重量轻的优点正加速进入千家万户,工业级协作机器人在汽车、3C电子、机械加工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特种级协作机器人主要面向“防爆领域”,可在危险环境中代替人工作业,极大提升安全生产水平。

和同类产品相比,长广溪协作机器人具有速度快、轨迹精度高、刚性强等性能优势,以智能柔性运动控制技术为核心,长广溪智造的协作机器人正从湿地公园“走”向全国,进入更多场景,赋能中国的智能制造。

一个产业园,如何成为人形机器人的“湖湾样本”

放眼整个滨湖区,想要托起长广溪制造、蔚瀚智能这样的机器人企业,一个舒适的工作环境和产业园区是必要的。

技术创新是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但这样的创新同样需要依靠物理空间的载体。

从产业环境上来看,作为无锡科创底色最鲜明、最密集的板块,滨湖集聚了无锡近90%的科教资源,集成电路、软件信息等相关产业均超过百亿元规模,这些厚实的产业底子,都在为机器人产业创新研发提供强劲的硬核支撑。

意识到机器人的风口和自身的优势,滨湖区立马行动,抢抓人形机器人风口。

地处滨湖工业重镇胡埭的门户区域,一座以机器人为“时代切入点”的园区正在拉开它的传奇序幕——滨湖·复星人形机器人产业园。

产业园项目位于滨湖钱胡路与刘闾路交叉口,占地面积约216.6亩,总建面约32.8万平方米,总投资约12.6亿元。园区规划建设27栋4层、3栋6层具备“工业上楼”条件的高标准厂房,1栋15层产业大厦,1栋多功能招商展示中心。

作为新质生产力同时代诞生的园区,滨湖复星人形机器人产业园从一开始就携带着新质的基因,未来,这里将聚焦人形机器人、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等产业链项目,围绕人形机器人上下游产业链开展布局。

据园区负责人透露,产业开园前大约能完成7-8万方的招商,其中不少是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

难得的是,为了更好地构建起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全链条,目前园区载体全部自持,以便更好地筛选入驻企业,保障产业生态的可控性。

如果今后企业发展壮大,成长为行业龙头型、总部税源型,园区同样可以为企业量身定制优质的载体售让方案,让企业稳住心、扎下根。

除了滨湖区与胡埭本身的工业底蕴和全产业链优势外,还有两点不可忽视。

首先是园区“基金+产业+园区”的运作模式,能切实给到企业足够坚实的投融资支持。

早在园区规划之时,滨湖区就与上海复星集团共同成立了一支科创产业团队,总规模高达50亿元,用以帮助滨湖区新兴产业做大做强。

今年,滨湖产业集团与复星再次携手成立Pre-REITs基金,总规模3.6亿元。

这恰恰就是第四代产业园区的不同之处——提供投资孵化服务,助力创新企业起步发展,为企业提供创业孵化、股权投资、公共平台,与企业共同成长,建立全产业链的服务收益模式。

其次是园区招商团队的服务能力。

在招商期间,有一家国内一流的机器人企业曾来滨湖区考察,园区的招商团队提供了一场堪称保姆级的全程服务。

不仅安排专人对接企业,详细介绍区里的各类产业政策,同时还为考察团队安排了专门的人才公寓。在考察期间,这家企业提出了产业配套等方面的要求,园区招商团队马上记录下来,并且在最短时间内拿出了相关方案上门。对于企业提出的市场化顾虑,园区更是给出了一套丰富的应用场景。

正是这样的“心贴心”保姆式服务,让企业下决心落地。企业的老总甚至在签约现场笑着说,他要回去告诉老家的招商部门,向无锡、向滨湖的招商团队学习取经。

滨湖如何接住“具身智能”的国家命题?

最新的“十五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推动“具身智能”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一新兴词汇首次进入国家顶层设计,引发了广泛关注。

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拉弓射箭、激情热舞、精密加工的机器人已从实验室走出,向现实世界渗透,有专业人士预测,2026年将成为具身智能的量产元年。

有人“出题”,便有人“答题”。

从2020年起,无锡融机器人技术专利呈现爆发式增长,申请技术覆盖人形机器人产业机器人硬件、动力电机技术分支等,尤其机械手和电机技术领域专利申请总量近400件,发明专利授权率达55%,位列全省第一。

在高增长的背后,则是一个个“硬核”的支撑,针对前沿领域,滨湖区也在抢抓人形机器人风口。

去年4月揭牌落地滨湖区的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产业联盟,是由威孚高科、信捷电气、万迪动力、华光汽车部件、威瀚智能以及江南大学、南理工、上海交大等来自长三角的10余家机器人相关产业链企业、院校联合发起成立。

这里既有“好朋友”,也有“好生意”,联盟旨在高效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建立“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机制,联合联盟内本地企业打造的具身本体亦有不少订购单,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湖湾,实现产业规模化。

另一边,滨湖区政府同样推出《滨湖区促进智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6年)》,为区域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添了一把柴”,预计到2026年滨湖智能机器人产业规模和特色园区将实现“1313”目标:打造1个特色产业,新招引300家企业,实现产业规模超100亿元,建设3个机器人特色产业园区。

凭借强大的研发实力和前沿的先手布局,滨湖区已然成为国内机器人赛道的领跑者。这片湖湾在机器人的道路上迈出的每一步,也正进一步推动着“中国智造”的发展进程。


新质生产力,最明星的板块属于哪个产业?

毫无疑问,是具身机器人。

一个大背景是:《“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指出2025年我国要成为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集成应用新高地。尤其在今年,人形机器人概念火爆出圈后,许多业内专家纷纷表示第四次工业革命即将到来。

那么,对于无锡来说,这个板块我们有没有做好十足的准备?

有一个区域已经给出了肯定的回答。

滨湖区。

作为无锡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重要区域,滨湖有机器人上下游企业二十多家,2023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9.5亿元,涵盖人形机器人、工业机器人、协作机器人多个应用领域,其中明星企业包括信捷电气、蔚瀚智能、九众九机器人等许多优质企业。

如今,滨湖区已初步形成了覆盖机器人上中下游的全产业链条,可以说,这片湖湾正在形成产业发展的“雁阵效应”。

一家“慢公司”的智能制造狂飙路

说到滨湖区机器人领域的“王牌”,不得不提到的便是长广溪智能制造。

走进长广溪智造的大厅展区,许多白绿相间的协作机器人在工作台上“各司其职”,有的在上下料,有的在锁螺丝;工作区窗边树影摇曳,工作人员正神情专注地对着电脑屏幕敲击键盘,光影也在他的工位上跳动。

2018年,长广溪智造与滨湖结缘,作为全球首家车载机器人供应商,这家公司正在重新定义新一代车规级高速协作机器人。

长广溪智造创始人吉峰告诉我们,企业成立之初,全球制造业正面临升级换代,各行各业对于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技术“三化融合”有着强烈的需求,但当时市场上的产品还远无法满足。

于是,做那个填补市场需求的“智能化装备生产商”成为吉峰和其他两位创始人创办企业的源动力。

这5年,长广溪智造的节奏并不像有些初创企业一样,一开始就选择“铺市场、抢订单”这种凶猛打法。虽然成立1年后就推出了原型产品,但并不急于销售,而是花了3年时间专注于协作机器人和汽车智能部件的核心技术研发,不断打磨产品、迭代技术。

也正因为投入大量精力研发,长广溪智造实现了除谐波减速器之外的全部自研,有效解决了协作机器人的成本痛点。

夯实基建后,长广溪智造就正式开启了全新一代车规级高速协作机器人的“狂飙”之路。

如今,长广溪智造成为全球唯一遵循IATF16949:2016国际汽车质量体系标准生产协作机器人的企业,也是国内唯一一家具备汽车整车厂定点供货资质的合格零部件供应商,已构建5G+车规级“工控+工艺”智造闭环,产品形成消费级、工业级、特种级三大系列协作机器人矩阵。

其中以咖啡机器人、按摩机器人为代表的消费级协作机器人主要面向“服务业”,因其体积小、重量轻的优点正加速进入千家万户,工业级协作机器人在汽车、3C电子、机械加工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特种级协作机器人主要面向“防爆领域”,可在危险环境中代替人工作业,极大提升安全生产水平。

和同类产品相比,长广溪协作机器人具有速度快、轨迹精度高、刚性强等性能优势,以智能柔性运动控制技术为核心,长广溪智造的协作机器人正从湿地公园“走”向全国,进入更多场景,赋能中国的智能制造。

一个产业园,如何成为人形机器人的“湖湾样本”

放眼整个滨湖区,想要托起长广溪制造、蔚瀚智能这样的机器人企业,一个舒适的工作环境和产业园区是必要的。

技术创新是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但这样的创新同样需要依靠物理空间的载体。

从产业环境上来看,作为无锡科创底色最鲜明、最密集的板块,滨湖集聚了无锡近90%的科教资源,集成电路、软件信息等相关产业均超过百亿元规模,这些厚实的产业底子,都在为机器人产业创新研发提供强劲的硬核支撑。

意识到机器人的风口和自身的优势,滨湖区立马行动,抢抓人形机器人风口。

地处滨湖工业重镇胡埭的门户区域,一座以机器人为“时代切入点”的园区正在拉开它的传奇序幕——滨湖·复星人形机器人产业园。

产业园项目位于滨湖钱胡路与刘闾路交叉口,占地面积约216.6亩,总建面约32.8万平方米,总投资约12.6亿元。园区规划建设27栋4层、3栋6层具备“工业上楼”条件的高标准厂房,1栋15层产业大厦,1栋多功能招商展示中心。

作为新质生产力同时代诞生的园区,滨湖复星人形机器人产业园从一开始就携带着新质的基因,未来,这里将聚焦人形机器人、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等产业链项目,围绕人形机器人上下游产业链开展布局。

据园区负责人透露,产业开园前大约能完成7-8万方的招商,其中不少是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

难得的是,为了更好地构建起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全链条,目前园区载体全部自持,以便更好地筛选入驻企业,保障产业生态的可控性。

如果今后企业发展壮大,成长为行业龙头型、总部税源型,园区同样可以为企业量身定制优质的载体售让方案,让企业稳住心、扎下根。

除了滨湖区与胡埭本身的工业底蕴和全产业链优势外,还有两点不可忽视。

首先是园区“基金+产业+园区”的运作模式,能切实给到企业足够坚实的投融资支持。

早在园区规划之时,滨湖区就与上海复星集团共同成立了一支科创产业团队,总规模高达50亿元,用以帮助滨湖区新兴产业做大做强。

今年,滨湖产业集团与复星再次携手成立Pre-REITs基金,总规模3.6亿元。

这恰恰就是第四代产业园区的不同之处——提供投资孵化服务,助力创新企业起步发展,为企业提供创业孵化、股权投资、公共平台,与企业共同成长,建立全产业链的服务收益模式。

其次是园区招商团队的服务能力。

在招商期间,有一家国内一流的机器人企业曾来滨湖区考察,园区的招商团队提供了一场堪称保姆级的全程服务。

不仅安排专人对接企业,详细介绍区里的各类产业政策,同时还为考察团队安排了专门的人才公寓。在考察期间,这家企业提出了产业配套等方面的要求,园区招商团队马上记录下来,并且在最短时间内拿出了相关方案上门。对于企业提出的市场化顾虑,园区更是给出了一套丰富的应用场景。

正是这样的“心贴心”保姆式服务,让企业下决心落地。企业的老总甚至在签约现场笑着说,他要回去告诉老家的招商部门,向无锡、向滨湖的招商团队学习取经。

滨湖如何接住“具身智能”的国家命题?

最新的“十五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推动“具身智能”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一新兴词汇首次进入国家顶层设计,引发了广泛关注。

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拉弓射箭、激情热舞、精密加工的机器人已从实验室走出,向现实世界渗透,有专业人士预测,2026年将成为具身智能的量产元年。

有人“出题”,便有人“答题”。

从2020年起,无锡融机器人技术专利呈现爆发式增长,申请技术覆盖人形机器人产业机器人硬件、动力电机技术分支等,尤其机械手和电机技术领域专利申请总量近400件,发明专利授权率达55%,位列全省第一。

在高增长的背后,则是一个个“硬核”的支撑,针对前沿领域,滨湖区也在抢抓人形机器人风口。

去年4月揭牌落地滨湖区的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产业联盟,是由威孚高科、信捷电气、万迪动力、华光汽车部件、威瀚智能以及江南大学、南理工、上海交大等来自长三角的10余家机器人相关产业链企业、院校联合发起成立。

这里既有“好朋友”,也有“好生意”,联盟旨在高效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建立“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机制,联合联盟内本地企业打造的具身本体亦有不少订购单,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湖湾,实现产业规模化。

另一边,滨湖区政府同样推出《滨湖区促进智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6年)》,为区域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添了一把柴”,预计到2026年滨湖智能机器人产业规模和特色园区将实现“1313”目标:打造1个特色产业,新招引300家企业,实现产业规模超100亿元,建设3个机器人特色产业园区。

凭借强大的研发实力和前沿的先手布局,滨湖区已然成为国内机器人赛道的领跑者。这片湖湾在机器人的道路上迈出的每一步,也正进一步推动着“中国智造”的发展进程。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