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中国连锁经营协会(CCFA)在上海举办“2025中国零售领袖峰会”,会上,沃尔玛中国总裁及首席执行官朱晓静发表题为《持续进化 重塑价值》的演讲。
她指出,存量时代增长的动力源于向内回归顾客价值,流量易逝、内功长存。
过去30年,制造端的极致产能、需求端的高期待值消费者,以及供给端的创新零售三力交汇,锻造出中国零售独特的韧性,也孕育着全新的结构性机会。“持续进化”的理念已深植于沃尔玛的基因。
沃尔玛的商品力进化哲学是“以理性认知为基石,以感性思考为翅膀”,从“满足需求”到“创造向往”持续升维顾客价值;业态模式的进化是从“网络覆盖”到“场景融合”的精耕,以“大店+社区店+公私域电商”的全渠道矩阵,打造恰到好处的生活场景;布局AI、智慧供应链与顾客洞察,科技的蜕变则是从效率工具跃升为驱动增长的引擎。
进化的实现终需回归人才、组织与文化基石,坚守不变的使命与初心。她重温山姆·沃尔顿先生“独辟蹊径”的真意:打破常规,为顾客创造与众不同的价值。她呼吁行业以初心拥抱变化,共同走向更有智慧、更高品质与更富温度的中国零售未来。
以下为朱晓静演讲实录:
今天大会的主题“挖掘存量市场下的结构性机会”,精准切中了我们行业当前共同面对的核心议题。当市场的潮水不再汹涌,增长的红利从何而来?
我认为,答案在于我们如何在“变”与“不变”的平衡中,实现持续进化与价值重塑。
“价值”与“进化”,也是今天大会上大家反复提及的关键词。零售业从来都是在变化中前行。行业的进化永不停歇,但我们或许需要重新理解“进化”的方向。
当各种模式与概念纷至沓来,有效的进化恰恰要求我们向内探寻,回归到为顾客创造价值这一商业的本质上来。流量与网红的热度终会消散,喧嚣之后,真正能留下的是我们扎实的内功。这提醒我们,相比于追逐外在的“风向”,构建内在的“根基”更为重要。
而持续进化的前提,始于对市场与消费者的深刻洞察。过去三十年,中国零售业无疑经历了一场严酷的“极限压力测试”,并最终在三股核心力量的相互作用下,锻造出了今天独特的竞争格局。
其一,在制造端,是“世界工厂”级的磅礴产能与随之而来的极致内卷。中国制造业的迅速崛起,奠定了供给的雄厚基础,而随之而来的产能过剩,则将制造端推入了在价格与效率上进行日益加剧比拼的轨道。
其二,在需求端,是经历了“加速”成长、拥有独特性格的消费者。自1990年至2024年的三十多年间,中国的人均GDP增长了约33倍,这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陡峭曲线与消费跃迁,塑造了全球最数字化、最适应变化、也最高期待的消费群体。
他们追求质价比、信任感与体验感,是“最乐于尝试”,也因此成为了“最难满足”的一群人——因为他们永远在期待更好、更高的价值回馈。
其三,在供给端,是一个“全力以赴”、创新不断的零售竞技场。从供销社到连锁店,从电商到即时零售,在这个全球最复杂的市场环境中,中国涌现出一批最与时俱进的零售平台与企业,它们不断迭代出创新的商业模式,以回应日益提升的消费需求。
正是这个活力与压力并存的市场,锻造了中国零售独特的韧性,也恰恰在此,孕育着全新的结构性机会。顾客需求的升维、商业模式的创新,这些挑战本身,就是机遇的土壤。它要求我们从被动适应,转向主动创造。
自六十多年前山姆·沃尔顿先生创立第一家杂货店伊始,“持续进化”的理念便深植于沃尔玛的基因。从一家小店到服务全球,其历程本身就是对这一理念的践行。接下来,我想结合我们的实践,分享三点关于进化与价值重塑的观察。
1商品力的进化:从“满足需求”到“创造向往”的价值升维在我们看来,商品之魂,源于理性,成于感性。打造一款好商品,数据分析与趋势研判是必要的理性基础,但这远非全部。真正的突破在于,跨越对用户“过往行为”的简单复盘,深入其情感与精神的层面,洞见他们未能言明的潜在需求与对未来的向往。
因此,我们的商品哲学是:以理性认知为基石,以感性思考为翅膀。我们凭借全球视野与格局,更依托对中国消费者生活方式的深刻洞察,运用深刻的共情与前瞻性的眼光,致力于与供应商伙伴协同创新,最终为用户创造出不仅能满足其既有需求、更极具性价比,并能惊艳他们、激发其全新生活想象的卓越产品。
当然,具体的价值主张因业态与客群而异。山姆会员商店服务于都市中产家庭,而沃尔玛业态则聚焦于广大城市大众中等收入小家庭与单身人群。尽管商业模式与客群画像不同,但“源于理性,成于感性”这一核心方法论是共通的。正是基于这一共同内核,山姆持续为会员创造惊喜;如今,我们也正将这一价值哲学,系统性地注入沃尔玛业态的转型中,通过高品质推动团队从“商品的经营者”向“生活方式的提案者”深化。
2业态模式的进化:从“网络覆盖”到“场景融合”的精耕今天,竞争的焦点已从“布点的广度”转向“理解生活的深度”。大型卖场、社区店、即时零售与电商,不应是彼此割裂的渠道,而应共同编织成一张无缝衔接用户全生活场景的价值网络。
我们致力于构建的“大店-社区店-私域加公域电商”的全渠道矩阵,其本质是让“一站式购齐的从容”、“与亲友共逛的乐趣”、“即时满足的便捷”与“社区亲和的温度”各得其所,为每一种生活节奏提供恰到好处的解决方案。
3科技赋能的持续进化:从效率工具到增长引擎的创新突破科技在零售中的角色正经历一场本质的升华:从服务于流程的“效率工具”,进化为驱动增长的“战略伙伴”。
无论是智能补货、成本测算,还是生成式AI带来的品质建议与沟通变革,其核心价值已从“如何做得更快”,转向“如何做得更好、更不同”。我们布局AI,深耕智慧供应链与顾客洞察,正是基于这一认知:科技的最高使命,是延伸而非替代——延伸我们的智慧去创造,延伸我们的共情去连接,从而更敏捷地开辟新价值,真正完成从“效率”到“源泉”的蜕变。
然而,商品力的升维、业态模式的精耕、科技驱动的蜕变,这一切进化的最终实现,都深深植根于企业最根本的基石:人才、组织与文化。在零售这个以人为本的行业,最深的壁垒往往不在技术,而在思维的共识与行动的协同。科技是驱动变革的引擎,但人才的能力、组织的敏捷度与韧性、文化的向心力,才是决定企业能否行稳致远的真正罗盘。
这也让我们更加确信,必须时时回归那些“不变”的基石——企业的使命、价值观与服务顾客的初心。唯有对根本的坚守,我们才能在纷繁的变化中保持清醒,凝聚共识,上下同欲,避免自满与路径依赖,让所有进化的努力,都锚定于为顾客创造可持续价值的漫长旅程。
最后,我想与我们许多读过山姆先生自传的朋友们,重温他著名的十大商业法则。这十条法则看似简单,却指引着沃尔玛走到了今天。其中,最常被引用也最常被误解的,或许是第十条——“Swim Upstream”。
它常被翻译为“激流勇进” 或“逆流而上”,勇于面对逆境固然很重要,但并非是山姆先生的本意,他并非在鼓励单纯的对抗困难或“大力出奇迹”。正确的翻译应该是“独辟蹊径,藐视常规”。
他本人对此的解释是:Swim Upstream-独辟蹊径,藐视常规要是每个人都在用同一个办法做事,而你反其道而行之,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那也许是个很好的机会。
他更直言不讳地写道:“我一直很自豪勇于打破任何人设立的规则…所以请特别注意第十条法则…它实际上很简单——打破一切规则。”
这正是“另辟蹊径”的真谛——它不是叛逆的标榜,而是清醒的选择;其目的不是特立独行,而是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位置,为客户创造与众不同的价值。
山姆先生曾说,难的不是理解规则,而是“你得不断找出办法来执行它们。你不能墨守成规,因为你身边的每件事情都在不断变化。要想成功,你必须走在这些变化的前面。”
今天,我们正站在这样一个需要为顾客、为行业“另辟蹊径”的时代路口。让我们以不变的初心,拥抱变化的本质,共同走向一个更有智慧、更高品质、更富温度的中国零售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