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健康的配置,拥抱时代 | 2026年资配指南

好买臻财VIP

2天前

在捕捉时代机遇的基础上,资产配置的另一层意义体现在应对变化,管理风险,控制波动。...国内股票继续看好量化策略的超额能力关注AI领域长期趋势性配置机遇。...以人工智能、国产替代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资产,是组合实现长期突破的核心配置方向。

写在前面:

回顾2025年,既有大趋势在延续,又有改变与转折。

延续的趋势是,AI点燃的科技革命继续引领新的资本开支与消费周期,美股延续着大型科技股主导的慢牛。

变化的是,DeepSeek让全球投资者看到了中国在AI领域的追赶,港股科技巨头迎来重估,A股科创资产也展现出了极强的弹性。

延续的趋势是,大国博弈的国际局势继续扰动投资者神经,关税政策的反复让金融市场波动不断。

变化的是,中美逐渐从阶段性摩擦步入结构性竞争的新阶段,一个更稳固的G2格局逐步形成,催生出了更清晰、更稳定的投资环境。

展望2026年,资产配置的艺术仍然体现在机会与风险的权衡上,在把握时代趋势的同时,更好的应对变化。

眼下历史性的趋势与机遇,无过于AI科技革命对旧经济增长模式的刷新。虽然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或多或少已被AI改变,虽然资本市场已经上演了规模不小的科技行情,但值得注意的是,AI科技革命在时间与空间上,可能刚浮现了冰山一角。

看人类历史上前三次科技革命,科技成果最终的渗透率都接近100%。而被定义为第四次科技革命的AI,当前的应用渗透率仅10%左右。

在AI科技革命的进程中,2026年资产配置战略的主题,仍然是建立以中美科技为双核心资产的全球多元化投资组合。

在捕捉时代机遇的基础上,资产配置的另一层意义体现在应对变化,管理风险,控制波动。我们还需要丰富的资产配置工具和多种低相关性的回报流,让组合在溯流而上的过程中能抵御各种风浪。

以健康的配置,拥抱时代。接下来,就让我们具体看一看2026年各类资产的具体配置思路。

2026年资产配置观点

国内宏观总需求仍显不足“宽货币 + 强财政”协同发力

要点速览:

1. 总需求仍显不足,企业投资意愿偏弱

2. “宽货币 + 强财政”协同发力,企业盈利初现企稳迹象

当前我国经济仍面临总需求不足的制约。尽管“反内卷”类政策实施后工业品价格环比降幅有所收窄,但PPI同比持续处于负值区间,显示工业生产端需求依然偏弱。在企业盈利承压与实际融资成本偏高的双重约束下,民间投资意愿持续偏低,制约经济内生动能的修复。

货币政策方面,预计2026年仍将延续“易松难紧”的基调。回顾2025年,一季度受政府债集中发行、汇率波动及资金空转等因素影响,银行间流动性整体偏紧;二季度起央行通过降准降息等操作边际放松,流动性环境逐步改善。进入下半年,“反内卷”政策推升通胀预期,叠加股债市场资金轮动,带动长端利率上行。展望2026年,在“扩内需”政策导向下,流动性环境有望保持合理充裕,为实体经济修复提供支持。

在此政策协同背景下,企业盈利已呈现逐步企稳态势。宽货币环境、财政刺激加力与地方化债进程共同推动万得全A净利润增速见底回升。从结构上看,各行业盈利增速仍呈现明显分化,其中偏科技领域在财政结构化支持与产业转型驱动下表现领先,反映出经济增长动能正在发生结构性转变。

国内股票继续看好量化策略的超额能力关注AI领域长期趋势性配置机遇

要点速览:

1. 关注高股息红利价值资产的防御属性

2. 继续看好量化指增策略的超额能力

3. 科技创新是值得重视的长期配置方向

在股票类资产配置方面,我们持续聚焦三大具备长期价值的核心方向:具备稳定现金流与高股息率的红利价值型资产;依托系统化模型获取持续超额收益的量化指增产品;以及受益于技术突破与产业转型的科技成长类标的。

AI带来的科技产业长期趋势性投资机会值得高度关注,前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当前的渗透率都接近100%;而被定义为第四次科技革命的AI ,当前的应用渗透率仅10%左右,对比前三次科技革命成果,未来渗透率提升空间巨大。

AI对社会发展具有长期意义,渗透率提升又会循环带动产业发展。

配置观点

今年以来,A股市场整体呈“W”型震荡。一季度在AI主题推动下市场迎来估值修复,二季度受美国对等关税冲击转入宽幅波动。在经济弱复苏与外需不确定并存的复杂环境中,红利资产凭借稳定的现金流与股息回报,展现出突出的防御属性与配置价值。

尽管近期市场风格切换导致量化策略出现阶段性回撤,但我们对其长期获取超额收益的能力保持乐观。A股市场中小盘流动性充裕、成交活跃的特征未发生根本改变,为量化策略捕捉Alpha提供了有利土壤。随着市场微观结构改善与策略持续迭代,量化指增仍为组合增强的重要工具。

DeepSeek等技术突破推动中国科技资产迎来系统性价值重估。对比中美科技龙头估值,中国资产仍具备显著的性价比优势。从更长期的视角看,科技驱动是推动A股走出“慢牛”格局的关键力量。随着AI产业从模型层向端侧与应用层深化,中国企业凭借强大的工程化能力与产业链优势有望持续受益。以人工智能、国产替代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资产,是组合实现长期突破的核心配置方向。

全球股票盈利增长支撑美股表现全球股市上行周期有望继续

要点速览:

1. AI提升生产效率,盈利增长支撑美股表现

2. 德国、日本、印度股市上行周期有望继续

年初以来,全球主要股票市场普遍呈现上涨趋势。按关税时点分开来看,实际关税政策与市场预期差异(即"关税预期差")差越大的市场,反弹幅度相对更大。

配置观点

1、美国:美股在年初横盘震荡后,先后经历3月回调与4月关税冲击,5月以来随宏观基本面趋稳及AI主题回归重拾升势。长期来看,宏观经济基本面趋于稳定,叠加企业盈利持续释放与AI对生产效率的实质推动,仍将对美股形成有力支撑。未来需重点关注估值、通胀路径与新技术迭代可能带来的波动风险。

2、德国:随着超预期财政刺激法案落地,德国经济有望摆脱过去两年的衰退压力,步入复苏轨道。尽管资本市场已部分反应政策预期,但若企业盈利进入上修周期,有望吸引资金持续回流,推动估值重塑。

3、日本:在企业盈利质量改善、宏观经济持续向好的背景下,日本居民正逐步增加对高风险金融资产的配置。企业治理改革的深化,与“薪资—通胀—增长”良性循环的形成,共同推动日本资本市场进入结构性重估阶段。

4、印度:印度GDP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持续领先,同时,通胀有效控制与央行降息周期的开启,有望提振消费与投资动能。尽管短期受关税影响外资有所流出,但其较高的长期经济增长潜力仍支撑股市未来的超额表现。

CTA与另类CTA策略表现稳健对冲策略凸显配置价值

要点速览:

1. 商品市场延续分化与高波动,CTA策略表现稳健

2. 对冲策略的配置价值进一步提升

3. 对冲策略的配置价值进一步提升

4. 虚拟资产受益于需求增加,价格提升

2024年以来,商品市场呈现内外定价分化、整体波动率抬升的特征,在此环境下CTA策略表现稳健。展望后续,品种间分化与波动率高位的市场环境有望延续,继续为CTA策略创造有利条件。

伴随市场波动加剧与宏观不确定性延续,全球对冲策略在复杂环境中的稳定性和高置信度优势进一步凸显,配置价值持续提升。

贵金属方面,美元走弱与避险情绪共同推动黄金价格突破前高,刷新历史纪录,其在资产组合中的防御属性持续强化。

虚拟资产在存量资金博弈与增量入场受限的背景下,也成为一类较好的投资标的。

在全球市场波动性显著提升的背景下,对冲策略展现出优异的稳健特性。今年以来的表现、近三年、近五年、近十年的表现均具有竞争力。考虑到市场分化趋势可能延续且整体波动率维持高位,此类策略预计将继续运行于有利策略环境。

配置观点

1、商品市场仍处于区间震荡中,而价格的方向性不明确,板块和品种间存在一定的分化。在此环境下,长周期趋势类CTA策略机会有限,而截面多空与短周期趋势策略更适应当前结构分化的市场特征,有望实现相对优势。

2、在政策不确定性与地缘冲突交织的宏观背景下,全球对冲策略吸引力进一步提升。海外头部管理人凭借品牌、资源与人才优势,形成“业绩—规模—策略迭代”的正向循环,进一步强化其长期竞争力。

3、对等关税及政策不确定性下的美元弱化,正重塑国际货币秩序,叠加逆全球化背景下地缘不确定性提升,黄金仍能有效对抗不确定性。

4、美元走弱、供需关系趋紧背景下,虚拟资产后续表现预计仍有明显韧性。同时考虑到与传统资产的低相关性,虚拟资产也有较为明显的配置价值。

固收与中性国内债市或维持震荡格局短期美债具有较高的配置性价比

要点速览:

1. 国内债市预计延续震荡格局

2. 短期美债配置性价比突出

(一)固收

自2022年上半年以来,中美10年期国债收益率持续倒挂,其本质反映的是两国在预期通胀与长期增长潜力方面的差异。

具体来看,今年以来国内10年期国债收益率整体震荡下行,信用利差同步收窄,映射出“资产荒”格局仍在延续。海外方面,美债收益率曲线呈现熊平走势,短端受美联储政策预期驱动明显下行,2年期收益率累计下降约50bp;而长端受供给压力制约降幅有限,10年期收益率降幅不足30bp,导致中美期限利差倒挂程度进一步加深。

(二)市场中性

市场中性策略指数年初以来整体表现强势,主要得益于A股情绪面改善后成交活跃度提升,超额环境较好;同时对冲端基差持续扩大,对冲端亦有收益贡献。

配置观点

1. 国内债市:在需求疲软及地方债务化解的宏观环境下,货币政策预计易松难紧。然而,考虑到后期财政发力对供给端的影响,市场多空力量趋于均衡,预计债市整体将呈现震荡格局。

2. 海外:美财政部法案落地后,其融资需求主要通过增发短期国债来满足。受此发债结构影响,叠加降息周期开启,当前美债收益率的“微笑曲线”预计将在未来将趋于正常化。在此过程中,短期美债凭借其较高的收益预期与相对较低的利率风险,展现出突出的配置价值。

3. 市场中性策略:在国内市场,股票多头策略的超额收益环境有望延续,建议密切关注交易拥挤度与对冲成本(基差)变化,可在合理的状态下对中性策略进行建仓。海外方面,受宏观政策、流动性及地缘局势等多重不确定性影响,预计海外市场整体波动仍较强,从而利好中性策略的超额获取。

股权股权市场结构性回暖AI与硬科技引领融资主线

要点速览:

1. 股权投资结构性回暖,上市渗透率提高

2. 硬科技领域成为市场热点,AI赛道融资火热

2025年,中国股权投资市场显现结构性回暖。全市场共发生投资案例5,612起,披露金额达3,389.24亿元,案例数同比上升21.9%,金额同比微增1.6%。同期,共有73家上市中企获得VC/PE支持,同比增长35.2%,IPO渗透率达67.0%,处于近年较高水平。

配置观点

1、国内:随着IPO政策回暖、并购重组升温,建议关注硬科技优质基金、并购型资产、S基金、香港打新基金。

2、海外:关注有能力获取境外优质资产和S基金交易机会的GP,均衡布局成长型与并购型机会。

保险内地赴港购险热情不减

要点速览:

1. 国内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下调

2. 内地赴港购险热情不减

自2024年9月1日起,保险公司新备案的普通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调整为2.5%,这一政策调整将有效促进保险公司风险管控水平的提升。与此同时,监管部门积极引导行业转型,重点推动长期分红型保险等浮动收益类产品的发展,这将成为保险公司未来业务布局的核心方向。

配置观点

1. 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下调后,投资者可重点关注保险公司的经营情况。从产品配置角度,具有浮动收益特征的分红型保险和万能险产品,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展现出更强的竞争力。

2. 内地赴港投保热度不减,香港储蓄险持续迭代,关注定价策略与特色功能。香港IUL兼顾保障功能与收益属性,关注重点推荐产品的配置价值。

风险提示:投资有风险。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相关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人请详阅基金合同等法律文件,了解产品风险收益特征,根据自身资产状况、风险承受能力审慎决策,独立承担投资风险。
重要提醒:本文版权为好买财富所有,未经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和发表。

在捕捉时代机遇的基础上,资产配置的另一层意义体现在应对变化,管理风险,控制波动。...国内股票继续看好量化策略的超额能力关注AI领域长期趋势性配置机遇。...以人工智能、国产替代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资产,是组合实现长期突破的核心配置方向。

写在前面:

回顾2025年,既有大趋势在延续,又有改变与转折。

延续的趋势是,AI点燃的科技革命继续引领新的资本开支与消费周期,美股延续着大型科技股主导的慢牛。

变化的是,DeepSeek让全球投资者看到了中国在AI领域的追赶,港股科技巨头迎来重估,A股科创资产也展现出了极强的弹性。

延续的趋势是,大国博弈的国际局势继续扰动投资者神经,关税政策的反复让金融市场波动不断。

变化的是,中美逐渐从阶段性摩擦步入结构性竞争的新阶段,一个更稳固的G2格局逐步形成,催生出了更清晰、更稳定的投资环境。

展望2026年,资产配置的艺术仍然体现在机会与风险的权衡上,在把握时代趋势的同时,更好的应对变化。

眼下历史性的趋势与机遇,无过于AI科技革命对旧经济增长模式的刷新。虽然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或多或少已被AI改变,虽然资本市场已经上演了规模不小的科技行情,但值得注意的是,AI科技革命在时间与空间上,可能刚浮现了冰山一角。

看人类历史上前三次科技革命,科技成果最终的渗透率都接近100%。而被定义为第四次科技革命的AI,当前的应用渗透率仅10%左右。

在AI科技革命的进程中,2026年资产配置战略的主题,仍然是建立以中美科技为双核心资产的全球多元化投资组合。

在捕捉时代机遇的基础上,资产配置的另一层意义体现在应对变化,管理风险,控制波动。我们还需要丰富的资产配置工具和多种低相关性的回报流,让组合在溯流而上的过程中能抵御各种风浪。

以健康的配置,拥抱时代。接下来,就让我们具体看一看2026年各类资产的具体配置思路。

2026年资产配置观点

国内宏观总需求仍显不足“宽货币 + 强财政”协同发力

要点速览:

1. 总需求仍显不足,企业投资意愿偏弱

2. “宽货币 + 强财政”协同发力,企业盈利初现企稳迹象

当前我国经济仍面临总需求不足的制约。尽管“反内卷”类政策实施后工业品价格环比降幅有所收窄,但PPI同比持续处于负值区间,显示工业生产端需求依然偏弱。在企业盈利承压与实际融资成本偏高的双重约束下,民间投资意愿持续偏低,制约经济内生动能的修复。

货币政策方面,预计2026年仍将延续“易松难紧”的基调。回顾2025年,一季度受政府债集中发行、汇率波动及资金空转等因素影响,银行间流动性整体偏紧;二季度起央行通过降准降息等操作边际放松,流动性环境逐步改善。进入下半年,“反内卷”政策推升通胀预期,叠加股债市场资金轮动,带动长端利率上行。展望2026年,在“扩内需”政策导向下,流动性环境有望保持合理充裕,为实体经济修复提供支持。

在此政策协同背景下,企业盈利已呈现逐步企稳态势。宽货币环境、财政刺激加力与地方化债进程共同推动万得全A净利润增速见底回升。从结构上看,各行业盈利增速仍呈现明显分化,其中偏科技领域在财政结构化支持与产业转型驱动下表现领先,反映出经济增长动能正在发生结构性转变。

国内股票继续看好量化策略的超额能力关注AI领域长期趋势性配置机遇

要点速览:

1. 关注高股息红利价值资产的防御属性

2. 继续看好量化指增策略的超额能力

3. 科技创新是值得重视的长期配置方向

在股票类资产配置方面,我们持续聚焦三大具备长期价值的核心方向:具备稳定现金流与高股息率的红利价值型资产;依托系统化模型获取持续超额收益的量化指增产品;以及受益于技术突破与产业转型的科技成长类标的。

AI带来的科技产业长期趋势性投资机会值得高度关注,前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当前的渗透率都接近100%;而被定义为第四次科技革命的AI ,当前的应用渗透率仅10%左右,对比前三次科技革命成果,未来渗透率提升空间巨大。

AI对社会发展具有长期意义,渗透率提升又会循环带动产业发展。

配置观点

今年以来,A股市场整体呈“W”型震荡。一季度在AI主题推动下市场迎来估值修复,二季度受美国对等关税冲击转入宽幅波动。在经济弱复苏与外需不确定并存的复杂环境中,红利资产凭借稳定的现金流与股息回报,展现出突出的防御属性与配置价值。

尽管近期市场风格切换导致量化策略出现阶段性回撤,但我们对其长期获取超额收益的能力保持乐观。A股市场中小盘流动性充裕、成交活跃的特征未发生根本改变,为量化策略捕捉Alpha提供了有利土壤。随着市场微观结构改善与策略持续迭代,量化指增仍为组合增强的重要工具。

DeepSeek等技术突破推动中国科技资产迎来系统性价值重估。对比中美科技龙头估值,中国资产仍具备显著的性价比优势。从更长期的视角看,科技驱动是推动A股走出“慢牛”格局的关键力量。随着AI产业从模型层向端侧与应用层深化,中国企业凭借强大的工程化能力与产业链优势有望持续受益。以人工智能、国产替代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资产,是组合实现长期突破的核心配置方向。

全球股票盈利增长支撑美股表现全球股市上行周期有望继续

要点速览:

1. AI提升生产效率,盈利增长支撑美股表现

2. 德国、日本、印度股市上行周期有望继续

年初以来,全球主要股票市场普遍呈现上涨趋势。按关税时点分开来看,实际关税政策与市场预期差异(即"关税预期差")差越大的市场,反弹幅度相对更大。

配置观点

1、美国:美股在年初横盘震荡后,先后经历3月回调与4月关税冲击,5月以来随宏观基本面趋稳及AI主题回归重拾升势。长期来看,宏观经济基本面趋于稳定,叠加企业盈利持续释放与AI对生产效率的实质推动,仍将对美股形成有力支撑。未来需重点关注估值、通胀路径与新技术迭代可能带来的波动风险。

2、德国:随着超预期财政刺激法案落地,德国经济有望摆脱过去两年的衰退压力,步入复苏轨道。尽管资本市场已部分反应政策预期,但若企业盈利进入上修周期,有望吸引资金持续回流,推动估值重塑。

3、日本:在企业盈利质量改善、宏观经济持续向好的背景下,日本居民正逐步增加对高风险金融资产的配置。企业治理改革的深化,与“薪资—通胀—增长”良性循环的形成,共同推动日本资本市场进入结构性重估阶段。

4、印度:印度GDP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持续领先,同时,通胀有效控制与央行降息周期的开启,有望提振消费与投资动能。尽管短期受关税影响外资有所流出,但其较高的长期经济增长潜力仍支撑股市未来的超额表现。

CTA与另类CTA策略表现稳健对冲策略凸显配置价值

要点速览:

1. 商品市场延续分化与高波动,CTA策略表现稳健

2. 对冲策略的配置价值进一步提升

3. 对冲策略的配置价值进一步提升

4. 虚拟资产受益于需求增加,价格提升

2024年以来,商品市场呈现内外定价分化、整体波动率抬升的特征,在此环境下CTA策略表现稳健。展望后续,品种间分化与波动率高位的市场环境有望延续,继续为CTA策略创造有利条件。

伴随市场波动加剧与宏观不确定性延续,全球对冲策略在复杂环境中的稳定性和高置信度优势进一步凸显,配置价值持续提升。

贵金属方面,美元走弱与避险情绪共同推动黄金价格突破前高,刷新历史纪录,其在资产组合中的防御属性持续强化。

虚拟资产在存量资金博弈与增量入场受限的背景下,也成为一类较好的投资标的。

在全球市场波动性显著提升的背景下,对冲策略展现出优异的稳健特性。今年以来的表现、近三年、近五年、近十年的表现均具有竞争力。考虑到市场分化趋势可能延续且整体波动率维持高位,此类策略预计将继续运行于有利策略环境。

配置观点

1、商品市场仍处于区间震荡中,而价格的方向性不明确,板块和品种间存在一定的分化。在此环境下,长周期趋势类CTA策略机会有限,而截面多空与短周期趋势策略更适应当前结构分化的市场特征,有望实现相对优势。

2、在政策不确定性与地缘冲突交织的宏观背景下,全球对冲策略吸引力进一步提升。海外头部管理人凭借品牌、资源与人才优势,形成“业绩—规模—策略迭代”的正向循环,进一步强化其长期竞争力。

3、对等关税及政策不确定性下的美元弱化,正重塑国际货币秩序,叠加逆全球化背景下地缘不确定性提升,黄金仍能有效对抗不确定性。

4、美元走弱、供需关系趋紧背景下,虚拟资产后续表现预计仍有明显韧性。同时考虑到与传统资产的低相关性,虚拟资产也有较为明显的配置价值。

固收与中性国内债市或维持震荡格局短期美债具有较高的配置性价比

要点速览:

1. 国内债市预计延续震荡格局

2. 短期美债配置性价比突出

(一)固收

自2022年上半年以来,中美10年期国债收益率持续倒挂,其本质反映的是两国在预期通胀与长期增长潜力方面的差异。

具体来看,今年以来国内10年期国债收益率整体震荡下行,信用利差同步收窄,映射出“资产荒”格局仍在延续。海外方面,美债收益率曲线呈现熊平走势,短端受美联储政策预期驱动明显下行,2年期收益率累计下降约50bp;而长端受供给压力制约降幅有限,10年期收益率降幅不足30bp,导致中美期限利差倒挂程度进一步加深。

(二)市场中性

市场中性策略指数年初以来整体表现强势,主要得益于A股情绪面改善后成交活跃度提升,超额环境较好;同时对冲端基差持续扩大,对冲端亦有收益贡献。

配置观点

1. 国内债市:在需求疲软及地方债务化解的宏观环境下,货币政策预计易松难紧。然而,考虑到后期财政发力对供给端的影响,市场多空力量趋于均衡,预计债市整体将呈现震荡格局。

2. 海外:美财政部法案落地后,其融资需求主要通过增发短期国债来满足。受此发债结构影响,叠加降息周期开启,当前美债收益率的“微笑曲线”预计将在未来将趋于正常化。在此过程中,短期美债凭借其较高的收益预期与相对较低的利率风险,展现出突出的配置价值。

3. 市场中性策略:在国内市场,股票多头策略的超额收益环境有望延续,建议密切关注交易拥挤度与对冲成本(基差)变化,可在合理的状态下对中性策略进行建仓。海外方面,受宏观政策、流动性及地缘局势等多重不确定性影响,预计海外市场整体波动仍较强,从而利好中性策略的超额获取。

股权股权市场结构性回暖AI与硬科技引领融资主线

要点速览:

1. 股权投资结构性回暖,上市渗透率提高

2. 硬科技领域成为市场热点,AI赛道融资火热

2025年,中国股权投资市场显现结构性回暖。全市场共发生投资案例5,612起,披露金额达3,389.24亿元,案例数同比上升21.9%,金额同比微增1.6%。同期,共有73家上市中企获得VC/PE支持,同比增长35.2%,IPO渗透率达67.0%,处于近年较高水平。

配置观点

1、国内:随着IPO政策回暖、并购重组升温,建议关注硬科技优质基金、并购型资产、S基金、香港打新基金。

2、海外:关注有能力获取境外优质资产和S基金交易机会的GP,均衡布局成长型与并购型机会。

保险内地赴港购险热情不减

要点速览:

1. 国内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下调

2. 内地赴港购险热情不减

自2024年9月1日起,保险公司新备案的普通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调整为2.5%,这一政策调整将有效促进保险公司风险管控水平的提升。与此同时,监管部门积极引导行业转型,重点推动长期分红型保险等浮动收益类产品的发展,这将成为保险公司未来业务布局的核心方向。

配置观点

1. 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下调后,投资者可重点关注保险公司的经营情况。从产品配置角度,具有浮动收益特征的分红型保险和万能险产品,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展现出更强的竞争力。

2. 内地赴港投保热度不减,香港储蓄险持续迭代,关注定价策略与特色功能。香港IUL兼顾保障功能与收益属性,关注重点推荐产品的配置价值。

风险提示:投资有风险。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相关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人请详阅基金合同等法律文件,了解产品风险收益特征,根据自身资产状况、风险承受能力审慎决策,独立承担投资风险。
重要提醒:本文版权为好买财富所有,未经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和发表。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