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卷大模型,滨湖如何打响AI赋能的“产业战”

奔流财经社

1天前

前不久,当阿里巴巴CEO吴泳铭在云栖⼤会宣布未来三年投⼊3800亿元⽤于云和AI基础设施时,大洋彼岸的Open AI也正在勾勒万亿美元算⼒中⼼的宏伟蓝图——就在⼤会开幕的前⼀天,Open AI创始人奥特曼和英伟达CEO黄仁勋刚刚达成千亿美元的协议,为AI产业再添一把大火。

巨头们不计成本地投入,生怕在AI时代落于人后。

目光转向无锡,在太湖之畔的无锡滨湖区,AI的浪潮早已落地生根:

AI超声动态分析甲状腺结节,精准判断肿瘤良恶性;AI软件帮助牙齿正畸医师设计定制化矫治方案;智能气象站监测温度、湿度,为农作物生长保驾护航……

人工智能呼啸而来,人们恍然发现,这片湖湾早已凭借着提前布局的远见和深度积累,爆发出惊人活力,成为AI赛道上的一股新晋力量。

AI的跨界生长

在许多人看来,AI两字常与具身机器人、大模型等产业相挂钩,但滨湖区却走出了一条差异化的路径。

在滨湖区的马山,无锡国际生命科学园静静矗立在太湖环线。这儿是马山生命健康企业的集结地,过去,它是声名鹊起的“华东药谷”,如今它已成为马山最火热的AI战场。

其中,园区企业脉得智能科技(无锡)有限公司已率先在超声AI、基因分析领域插下了属于自己的旗帜。今年,他们的核心产品之一甲状腺结节“超声影像AI诊断系统”获得了国家药监局批准的全球首张病理级甲状腺结节超声AI三类证,目前已在全国300余家医疗机构应用。

2018年,脉得创始团队观察到甲状腺疾病发病率居高不下,基层医疗机构超声检查普遍存在图像伪影干扰、分辨率不足等技术局限;尤其在欠发达地区,因专业医师资源匮乏、诊断标准不统一,导致漏诊、误诊事件频发。基于此,团队正式启动以技术手段推动医疗公平的实践探索。

如今,脉得智能的愿景正一点点变为现实。

脉得自主研发的基于超声影像的多病种AI实时专家诊疗系统IAS(lan Al Solution)定位超声精准辅助诊断,已成功推出多个部位应用产品,如甲状腺超声检查过程中,支持甲状腺结节良恶性判断,快速精确识别结节大小、纵横比、边缘、回声、钙化等超声特征详细指标,不仅能减少患者的误诊、漏诊,也能够简化患者的诊疗流程,避免不必要的穿刺活检。

就在上个月,凭借自主研发的“智慧基因AI生信分析平台”、“智能超声实时质控远程会诊解决方案”以及“智能超声整体诊疗解决方案”,脉得智能成功入选《数字医疗产品及服务高质量发展全景图》及配套案例集。

像脉得智能这样的AI“跨界者”,在滨湖区还有很多。

比如无锡悦见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他们是全国唯一一家采用AI+直接3D打印牙套技术的企业。

无锡国际生命科学园内的健适医疗器械正联合上海胸科医院推动“肺结节定位AI手术导航系统”的落地,这套系统也是由企业、政府、金融三方合力组建的G3 Lab高端医疗器械创新平台孵化的首个项目。

如今,在AI的赋能下,越来越多根植于马山的医疗创新企业,正在各自的领域树起新的标杆。截至2024年底,国际生命科学园已经获得54个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和36个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并填补国内外领域多项空白。

一个院所和一座城的“双向奔赴”

在滨湖搞AI,有一个产业载体极具发言权——清华大学无锡应用技术研究院智能产业创新中心。

虽然成立仅仅一年,但在AI领域,他们已经有了一份相当硬核的“成绩单”。

就在今年五月份,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AIR)推出全国首个AI医院,这个创新项目,正是来自中心孵化出的无锡紫荆智康科技有限公司。

在开发出项目不久,中心便与滨湖区签订合作备忘录,将这套AI医院技术率先在滨湖区落地应用,而后,创新中心再次更进一步,与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正式签约共建智慧医疗项目。

如何提升医生的诊断效率和准确性,同时优化患者的看病体验?

针对这个问题,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的解法是推出一套深度融入人工智能的“医疗智能体系统”:开发一套基于人工智能的医疗智能体系统,将前沿的AI技术深度融入医疗服务的各个环节,提升诊断效率与准确性,优化患者就医体验,共同探索智慧医疗的全新模式,为推动区域医疗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不仅如此,AI医院技术在滨湖的首次落地实施,其本身也在向外界释放着一个重要的信号:政府、顶尖高校、企业三方的优势在这里能够得到互补,共同迈出了合作共赢的新脚步。

就在滨湖区六月份举办的“太湖对话:AI for Science”活动中,中心还与无锡本地多家科技、金融企业和医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其中,与无锡车联网集团合作的“自动驾驶与具身智能平台ApolloFM 2.0”项目尤为引人注目。双方将共建应用实验室,深化技术研发,并致力于打造一个开放的ApolloFM开源社区,有力推动相关技术的普及和生态建设。

更令人欣喜的是人才扎根。据了解,中心目前74人的核心团队中,已有8人选择在无锡结婚安家。这意味着无锡不仅提供了事业发展的平台,也具备了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的生活魅力。

可以说,成立仅一年的清华大学无锡应用技术研究院智能产业创新中心,凭借其扎实的成果和清晰的布局,已经迅速成长为滨湖区乃至整个无锡市发展人工智能产业链上的一个关键枢纽和创新引擎。

成为AI发展的温床

许多人好奇,这片太湖湾区,为何能成为“AI赋能领域的高地”?

在我看来,有两个密不可分的因素:

第一,是滨湖区拥有适配其产业生态的强大算力基础。

位于霞光路的中国移动长三角(无锡)马山算力中心已经建成,一共规划了4栋标准大楼,先行启用的1号楼中心机房设有30万台服务器,算力总规模达1500P,相当于75万台高性能计算机的算力之和。

同处马山的另一个“算力矩阵”——中国电信马山算力中心也已初现锋芒。马山算力中心这座总投资超10亿元,总面积达2.2万平方米的算力中枢。1号楼内,百余个风冷机架昼夜运转,支撑着20000核通用算力与100Pflops智能算力。

随着算力中心投用,无数服务器机柜以每秒数万亿次的计算能力,持续向滨湖区输送着智能算力,200PB数据正通过光纤涌向这片湖湾的每个角落,湖光山色间,算力正如澎湃的太湖水,融入千家万户、服务千行百业。

第二点,是因为这片土地上极高的“科研密度”。

滨湖承载了无锡市近90%的重量级科研院所——坐拥12家省部属“国家队”,其中包括探索深海的702所(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专注航空电子的614所(航空工业雷达所);

建有清华大学无锡研究院、国家超算无锡中心、无锡先进技术研究院、上海交大无锡光子芯片研究院等4家新型研发机构;

拥有深海载人装备全国重点实验室、水动力学全国重点实验室等7个国家级创新平台,12个省级以上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如此高密度、高规格的院所集群,在全国县区范围内都堪称罕见。

这样的科研密度,诞生了一批重磅的科研成果:

“神威·太湖之光”曾连续四次问鼎世界超级计算机Top500榜单、多次斩获世界高性能计算应用最高荣誉“戈登·贝尔奖”;

“奋斗者”号深潜器创下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让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实现万米载人深潜的国家;

国内首条光子芯片中试线正式启用,标志着滨湖光子芯片正式步入产业化“快车道”;

国内首个“5G智慧虚拟摄影联合实验室”打造的“超级屏”,打破了虚拟与真实的边界, 彻底革新了拍摄体验。

密集的顶尖院所、强大的平台支撑、荟萃的精英人才、高效的成果转化、活跃的产业生态共同在滨湖构成了一个 “科研含氧量”爆表的发展温床,为人工智能“赋能科研”的扎根、生长、繁盛提供了绝佳的条件。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滨湖区已集聚人工智能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6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14家,产业集群实现营收63.6亿元,同比增长超20%。为什么会在这片土地上进行一场AI赋能科研的深度布局,答案不言而喻。

更加值得一提的是,滨湖区同样拥有足够优秀的地理位置。

滨湖区位于上海、南京、杭州三角地带的核心区域,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战略要地。随着太湖隧道、宜马快速通道、锡宜S2轨道等交通项目的建成,滨湖正成为环太湖重要的交通枢纽,而未来马山通用机场的落成更将为其带来巨大机遇。

我们有理由期待,在这片科创沃土上,AI赋能科研的探索与实践,必将在未来继续大有作为。

前不久,当阿里巴巴CEO吴泳铭在云栖⼤会宣布未来三年投⼊3800亿元⽤于云和AI基础设施时,大洋彼岸的Open AI也正在勾勒万亿美元算⼒中⼼的宏伟蓝图——就在⼤会开幕的前⼀天,Open AI创始人奥特曼和英伟达CEO黄仁勋刚刚达成千亿美元的协议,为AI产业再添一把大火。

巨头们不计成本地投入,生怕在AI时代落于人后。

目光转向无锡,在太湖之畔的无锡滨湖区,AI的浪潮早已落地生根:

AI超声动态分析甲状腺结节,精准判断肿瘤良恶性;AI软件帮助牙齿正畸医师设计定制化矫治方案;智能气象站监测温度、湿度,为农作物生长保驾护航……

人工智能呼啸而来,人们恍然发现,这片湖湾早已凭借着提前布局的远见和深度积累,爆发出惊人活力,成为AI赛道上的一股新晋力量。

AI的跨界生长

在许多人看来,AI两字常与具身机器人、大模型等产业相挂钩,但滨湖区却走出了一条差异化的路径。

在滨湖区的马山,无锡国际生命科学园静静矗立在太湖环线。这儿是马山生命健康企业的集结地,过去,它是声名鹊起的“华东药谷”,如今它已成为马山最火热的AI战场。

其中,园区企业脉得智能科技(无锡)有限公司已率先在超声AI、基因分析领域插下了属于自己的旗帜。今年,他们的核心产品之一甲状腺结节“超声影像AI诊断系统”获得了国家药监局批准的全球首张病理级甲状腺结节超声AI三类证,目前已在全国300余家医疗机构应用。

2018年,脉得创始团队观察到甲状腺疾病发病率居高不下,基层医疗机构超声检查普遍存在图像伪影干扰、分辨率不足等技术局限;尤其在欠发达地区,因专业医师资源匮乏、诊断标准不统一,导致漏诊、误诊事件频发。基于此,团队正式启动以技术手段推动医疗公平的实践探索。

如今,脉得智能的愿景正一点点变为现实。

脉得自主研发的基于超声影像的多病种AI实时专家诊疗系统IAS(lan Al Solution)定位超声精准辅助诊断,已成功推出多个部位应用产品,如甲状腺超声检查过程中,支持甲状腺结节良恶性判断,快速精确识别结节大小、纵横比、边缘、回声、钙化等超声特征详细指标,不仅能减少患者的误诊、漏诊,也能够简化患者的诊疗流程,避免不必要的穿刺活检。

就在上个月,凭借自主研发的“智慧基因AI生信分析平台”、“智能超声实时质控远程会诊解决方案”以及“智能超声整体诊疗解决方案”,脉得智能成功入选《数字医疗产品及服务高质量发展全景图》及配套案例集。

像脉得智能这样的AI“跨界者”,在滨湖区还有很多。

比如无锡悦见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他们是全国唯一一家采用AI+直接3D打印牙套技术的企业。

无锡国际生命科学园内的健适医疗器械正联合上海胸科医院推动“肺结节定位AI手术导航系统”的落地,这套系统也是由企业、政府、金融三方合力组建的G3 Lab高端医疗器械创新平台孵化的首个项目。

如今,在AI的赋能下,越来越多根植于马山的医疗创新企业,正在各自的领域树起新的标杆。截至2024年底,国际生命科学园已经获得54个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和36个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并填补国内外领域多项空白。

一个院所和一座城的“双向奔赴”

在滨湖搞AI,有一个产业载体极具发言权——清华大学无锡应用技术研究院智能产业创新中心。

虽然成立仅仅一年,但在AI领域,他们已经有了一份相当硬核的“成绩单”。

就在今年五月份,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AIR)推出全国首个AI医院,这个创新项目,正是来自中心孵化出的无锡紫荆智康科技有限公司。

在开发出项目不久,中心便与滨湖区签订合作备忘录,将这套AI医院技术率先在滨湖区落地应用,而后,创新中心再次更进一步,与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正式签约共建智慧医疗项目。

如何提升医生的诊断效率和准确性,同时优化患者的看病体验?

针对这个问题,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的解法是推出一套深度融入人工智能的“医疗智能体系统”:开发一套基于人工智能的医疗智能体系统,将前沿的AI技术深度融入医疗服务的各个环节,提升诊断效率与准确性,优化患者就医体验,共同探索智慧医疗的全新模式,为推动区域医疗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不仅如此,AI医院技术在滨湖的首次落地实施,其本身也在向外界释放着一个重要的信号:政府、顶尖高校、企业三方的优势在这里能够得到互补,共同迈出了合作共赢的新脚步。

就在滨湖区六月份举办的“太湖对话:AI for Science”活动中,中心还与无锡本地多家科技、金融企业和医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其中,与无锡车联网集团合作的“自动驾驶与具身智能平台ApolloFM 2.0”项目尤为引人注目。双方将共建应用实验室,深化技术研发,并致力于打造一个开放的ApolloFM开源社区,有力推动相关技术的普及和生态建设。

更令人欣喜的是人才扎根。据了解,中心目前74人的核心团队中,已有8人选择在无锡结婚安家。这意味着无锡不仅提供了事业发展的平台,也具备了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的生活魅力。

可以说,成立仅一年的清华大学无锡应用技术研究院智能产业创新中心,凭借其扎实的成果和清晰的布局,已经迅速成长为滨湖区乃至整个无锡市发展人工智能产业链上的一个关键枢纽和创新引擎。

成为AI发展的温床

许多人好奇,这片太湖湾区,为何能成为“AI赋能领域的高地”?

在我看来,有两个密不可分的因素:

第一,是滨湖区拥有适配其产业生态的强大算力基础。

位于霞光路的中国移动长三角(无锡)马山算力中心已经建成,一共规划了4栋标准大楼,先行启用的1号楼中心机房设有30万台服务器,算力总规模达1500P,相当于75万台高性能计算机的算力之和。

同处马山的另一个“算力矩阵”——中国电信马山算力中心也已初现锋芒。马山算力中心这座总投资超10亿元,总面积达2.2万平方米的算力中枢。1号楼内,百余个风冷机架昼夜运转,支撑着20000核通用算力与100Pflops智能算力。

随着算力中心投用,无数服务器机柜以每秒数万亿次的计算能力,持续向滨湖区输送着智能算力,200PB数据正通过光纤涌向这片湖湾的每个角落,湖光山色间,算力正如澎湃的太湖水,融入千家万户、服务千行百业。

第二点,是因为这片土地上极高的“科研密度”。

滨湖承载了无锡市近90%的重量级科研院所——坐拥12家省部属“国家队”,其中包括探索深海的702所(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专注航空电子的614所(航空工业雷达所);

建有清华大学无锡研究院、国家超算无锡中心、无锡先进技术研究院、上海交大无锡光子芯片研究院等4家新型研发机构;

拥有深海载人装备全国重点实验室、水动力学全国重点实验室等7个国家级创新平台,12个省级以上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如此高密度、高规格的院所集群,在全国县区范围内都堪称罕见。

这样的科研密度,诞生了一批重磅的科研成果:

“神威·太湖之光”曾连续四次问鼎世界超级计算机Top500榜单、多次斩获世界高性能计算应用最高荣誉“戈登·贝尔奖”;

“奋斗者”号深潜器创下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让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实现万米载人深潜的国家;

国内首条光子芯片中试线正式启用,标志着滨湖光子芯片正式步入产业化“快车道”;

国内首个“5G智慧虚拟摄影联合实验室”打造的“超级屏”,打破了虚拟与真实的边界, 彻底革新了拍摄体验。

密集的顶尖院所、强大的平台支撑、荟萃的精英人才、高效的成果转化、活跃的产业生态共同在滨湖构成了一个 “科研含氧量”爆表的发展温床,为人工智能“赋能科研”的扎根、生长、繁盛提供了绝佳的条件。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滨湖区已集聚人工智能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6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14家,产业集群实现营收63.6亿元,同比增长超20%。为什么会在这片土地上进行一场AI赋能科研的深度布局,答案不言而喻。

更加值得一提的是,滨湖区同样拥有足够优秀的地理位置。

滨湖区位于上海、南京、杭州三角地带的核心区域,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战略要地。随着太湖隧道、宜马快速通道、锡宜S2轨道等交通项目的建成,滨湖正成为环太湖重要的交通枢纽,而未来马山通用机场的落成更将为其带来巨大机遇。

我们有理由期待,在这片科创沃土上,AI赋能科研的探索与实践,必将在未来继续大有作为。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