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跌9%?别笑自动驾驶Robotaxi双雄破发,更像是无人驾驶行业的“成人礼”!小马智行千台无人车队驶入一线城市

智车科技

4天前

1.5万元压垮“中国自动驾驶黄埔一期”:无人驾驶的“失败标本”,行业大洗牌谁主浮沉。...小马智行第七代Robotaxi硬件寿命60万公里、十年期折旧,可软件迭代周期只有三个月,等于“房子按十年贷,装修三月一换”,财务报表当然好看不了。

引言

11月6日的港股大屏有点扎眼:小马智行、文远知行这对Robotaxi双雄同日敲钟,结果被市场浇了盆冰水——前者首日跌9.28%,市值546.7亿港元;后者更惨,跌了近10%(9.96%),总市值250.49亿港元。

评论区立刻炸了锅:“烧钱十年还在亏,无人出租是不是骗局?”“连股价都撑不住,谈什么未来出行?”

可真相是,破发不过是把桌底下的暗牌掀到桌面:十年烧钱、千人跳坑、万辆路测,Robotaxi终于从PPT毕业,拿到一张“成人礼门票”——

疼,但是必须经历。

英伟达距离破产曾只有三十天,特斯拉靠用户订金续命,今天的破发只是同一集剧情换了个亚洲脸。

无人车来也(公众号:无人车来也)就带你把这张“冷板凳”坐热,看小马们为什么越亏越兴奋,为什么1000台车队就能成为盈亏生死线,为什么“技术信徒”宁愿再摔一次也要把Robotaxi送进寻常百姓家。

因为,所有关于未来的宏大叙事,第一步都是:先把股价摔在地上,再捡起来往上爬。

(参考阅读请点击:《双喜临门!小马智行、文远知行同时登陆港股,募资超百亿港元!标志着两家自动驾驶龙头均形成“美股+港股”双重主要上市格局》)

一、破发不是“死缓”,而是“幸存者通行证”

1、资本退烧编年史:从“闭眼撒钱”到“只给第一名” 

2023-2025年,国内外倒下的L4级自动驾驶公司超过十家:国内中智行连1.5万元劳动仲裁都付不起,海外Motional裁员40%直接停摆;全球无人驾驶第一股——图森未来已经黯然退市。

(参考阅读请点击:《王劲的中智行倒了!1.5万元压垮“中国自动驾驶黄埔一期”:无人驾驶的“失败标本”,行业大洗牌谁主浮沉?》)

原因很简单——资本窗口期关闭。

2025年中国AI领域融资830亿元,其中80%流向头部四家:滴滴、小马、文远、Momenta。

破发当天,港股成交额前二十里自动驾驶占了两席,机构观点出奇一致:“跌归跌,仓位不减。” 

翻译一下:贵?是的;稀缺?更贵。

资本正在用“破发”砍价,而不是用脚投票。

2、破发“三件套”:亏损+缩量+宏观,一个都跑不了 

小马智行2025上半年亏损率256%,净亏9064万美元;

文远知行三年累亏58亿元,任何一份财报都足以让短线资金夺门而出。

再加上美联储延迟降息、港股流动性枯竭,破发更像“系统性腹泻”,而非“个体癌症”。

把锅全扣在技术上,属于让篮球运动员背足球输球的锅。

二、技术“优等生”也亏钱,是行业不是原罪

1、世界模型:每周100亿公里虚拟数据,依旧填不平“真实坑” 

小马自研的“世界模型”已能每周生成100亿公里虚拟测试,但虚拟≠现实,算法遇到“陕西羊肉泡馍外溢”一样的长尾场景仍需实车校准。

小马智行第七代Robotaxi硬件寿命60万公里、十年期折旧,可软件迭代周期只有三个月,等于“房子按十年贷,装修三月一换”,财务报表当然好看不了。

2、收入结构:核心Robotaxi只占9%,赚钱的是“周边” 

2025上半年小马营收3543万美元,Robotaxi仅325万,占比9.2%;

大头来自自动驾驶卡车与技术授权。

逻辑很清楚——“主业养未来,副业养现在”。

类比腾讯当年用SP(移动互联网服务内容应用服务的直接提供商)养QQ,亚马逊用电商养AWS(云服务)。

事不新鲜,市场却选择性遗忘。

三、千台车队:Robotaxi的“盈亏奇点”与“流量暗战”

1、盈亏模型:日均12单就能打平,问题出在“空驶返程” 

亿欧智库测算:自动驾驶Robotaxi单车只要日均12单、每单25元即可覆盖车辆+保险+能耗+安全员成本(安全员1对5远程监控)。

现实是,电量低于30%必须空驶回站,这一趟把毛利直接腰斩。

小马对策是7×24小时+自动换电站,把“返空率”压到最低,单台车EBITDA立马回正。

1000台规模下,换电站、维修、保险都能拿到批发价,奇点由此诞生。

2、流量入口:高德、微信、Uber、支付宝全上车,平台依赖症是伪命题 

“没流量就等死”?

小马2018年上线同名App,目前四端并行:自有App+高德打车+如祺出行+支付宝小程序;

国外牵手Uber、新加坡康福德高、卢森堡Emile Weber。

思路很光棍——不把鸡蛋放滴滴一个篮子里,而是把鸡蛋做成蛋挞卖给全世界。

只要体验好,用户会用自己的大拇指投票,QQ当初也不靠微信导流。

四、产业链“暗爽”:主机厂、政府、用户一起“陪跑”

1、主机厂:丰田、广汽、北汽前装量产,成本直降70%

小马智行第七代Robotaxi与丰田Sienna深度共研,域控制器、传感器全部前装,BOM成本较后装下降70%,整车设计寿命10年60万公里,残值锁定。

主机厂拿到L4数据反哺私家车L2+,双向奔赴,谁也不会把“灵魂”交给对方,但可以把“肉体”共享。

2、地方政府:一线城市牌照=最稀缺“门票” 

小马拿下北上广深四大城市全无人收费许可,全国独一份。

北京亦庄、广州南沙、深圳前海,都把Robotaxi当“智慧城市门面”,免费给测试路段、换电站土地、新能源补贴。

逻辑很简单——谁能率先跑通L4,谁就能吸引整条产业链落户,GDP、税收、就业全打包。

3、用户体验:回头率60%,投诉率低于网约车 

硬核数据:小马Robotaxi回头率60%,乘客打分4.9(5分制),投诉集中在“音乐太时髦”,几乎没有“开车危险”。

女性深夜加班单增长最快,理由很真实——“司机不会搭讪,也不会绕路”。

技术赢得人心,才是长期粘性。

五、未来剧本:2026-2030,Robotaxi的“四级跳”

1、2026年:1000台车队盈亏平衡,行业迎来“iPhone4时刻” 

按照计划,小马、文远、Momenta都将达成1000台规模,单车模型打平,资本重新估值,亏损率收窄,头部企业开启“上市+增发”双融资通道。

2、2027-2028年:安全员1对10,人力成本再砍50% 

远程监控升级,1人可管10台车,单车运营成本再降30%;

二线城市全面开放,Robotaxi与网约车价格拉平,用户侧“无痛切换”。

3、2029年:前装量产+固态电池,整车BOM跌破20万 

固态电池让续航翻倍,激光雷达降至500美元,车规级域控制器单颗算力1000 TOPS;

整车成本20万以内,主机厂把Robotaxi当“标配车型”卖。非无人驾驶乘用车的市场,被挤得透不过气来。

4、2030年:国家路网级云控平台,L4级车辆渗透率25% 

2030年高等级自动驾驶车辆渗透率25%,Robotaxi全国规模达100万台,出行市场占比15%,形成万亿级产业生态,中国标准输出全球。

六、结语 :别再把“破发”当成唱衰的BGM

回头看,所有颠覆性技术在商业化初期都经历过类似的质疑。

特斯拉在2008年濒临破产,马斯克甚至需要向朋友借钱支付员工工资。当时没有人能想到,十几年后它会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汽车公司。

英伟达在1995年推出第一款显卡后,一度因库存积压濒临破产,距离倒闭只有三十天。如今,它是AI芯片的绝对王者。

即使是现在的互联网巨头,也都有过至暗时刻。亚马逊连续亏损20年,京东连续亏损12年,市场对它们的质疑从未停止。

技术创新与商业成功之间,存在一个时间差

这个时间差可能是一年,可能是十年,但历史告诉我们,真正的创新从来不会缺席,只会迟到。

技术曲线永远先陡峭再平缓,资本曲线永远先狂欢再冷静。

总之,无人车来也(公众号:无人车来也)认为:

11月6日的股价暴跌,更像是自动驾驶行业成熟的“成人礼”。

资本不再为概念狂热,而是盯着技术落地、成本控制和用户反馈,这恰恰说明Robotaxi从“资本故事”变成了“务实生意”。

就像20年前没人相信手机能取代相机,10年前没人相信网约车能改变出行,现在的Robotaxi,正在经历同样的质疑与成长。

但无人驾驶潮流汹涌而来,势不可挡!

亲!你说呢?

原文标题 : 暴跌9%?别笑自动驾驶Robotaxi双雄破发,更像是无人驾驶行业的“成人礼”!小马智行千台无人车队驶入一线城市

1.5万元压垮“中国自动驾驶黄埔一期”:无人驾驶的“失败标本”,行业大洗牌谁主浮沉。...小马智行第七代Robotaxi硬件寿命60万公里、十年期折旧,可软件迭代周期只有三个月,等于“房子按十年贷,装修三月一换”,财务报表当然好看不了。

引言

11月6日的港股大屏有点扎眼:小马智行、文远知行这对Robotaxi双雄同日敲钟,结果被市场浇了盆冰水——前者首日跌9.28%,市值546.7亿港元;后者更惨,跌了近10%(9.96%),总市值250.49亿港元。

评论区立刻炸了锅:“烧钱十年还在亏,无人出租是不是骗局?”“连股价都撑不住,谈什么未来出行?”

可真相是,破发不过是把桌底下的暗牌掀到桌面:十年烧钱、千人跳坑、万辆路测,Robotaxi终于从PPT毕业,拿到一张“成人礼门票”——

疼,但是必须经历。

英伟达距离破产曾只有三十天,特斯拉靠用户订金续命,今天的破发只是同一集剧情换了个亚洲脸。

无人车来也(公众号:无人车来也)就带你把这张“冷板凳”坐热,看小马们为什么越亏越兴奋,为什么1000台车队就能成为盈亏生死线,为什么“技术信徒”宁愿再摔一次也要把Robotaxi送进寻常百姓家。

因为,所有关于未来的宏大叙事,第一步都是:先把股价摔在地上,再捡起来往上爬。

(参考阅读请点击:《双喜临门!小马智行、文远知行同时登陆港股,募资超百亿港元!标志着两家自动驾驶龙头均形成“美股+港股”双重主要上市格局》)

一、破发不是“死缓”,而是“幸存者通行证”

1、资本退烧编年史:从“闭眼撒钱”到“只给第一名” 

2023-2025年,国内外倒下的L4级自动驾驶公司超过十家:国内中智行连1.5万元劳动仲裁都付不起,海外Motional裁员40%直接停摆;全球无人驾驶第一股——图森未来已经黯然退市。

(参考阅读请点击:《王劲的中智行倒了!1.5万元压垮“中国自动驾驶黄埔一期”:无人驾驶的“失败标本”,行业大洗牌谁主浮沉?》)

原因很简单——资本窗口期关闭。

2025年中国AI领域融资830亿元,其中80%流向头部四家:滴滴、小马、文远、Momenta。

破发当天,港股成交额前二十里自动驾驶占了两席,机构观点出奇一致:“跌归跌,仓位不减。” 

翻译一下:贵?是的;稀缺?更贵。

资本正在用“破发”砍价,而不是用脚投票。

2、破发“三件套”:亏损+缩量+宏观,一个都跑不了 

小马智行2025上半年亏损率256%,净亏9064万美元;

文远知行三年累亏58亿元,任何一份财报都足以让短线资金夺门而出。

再加上美联储延迟降息、港股流动性枯竭,破发更像“系统性腹泻”,而非“个体癌症”。

把锅全扣在技术上,属于让篮球运动员背足球输球的锅。

二、技术“优等生”也亏钱,是行业不是原罪

1、世界模型:每周100亿公里虚拟数据,依旧填不平“真实坑” 

小马自研的“世界模型”已能每周生成100亿公里虚拟测试,但虚拟≠现实,算法遇到“陕西羊肉泡馍外溢”一样的长尾场景仍需实车校准。

小马智行第七代Robotaxi硬件寿命60万公里、十年期折旧,可软件迭代周期只有三个月,等于“房子按十年贷,装修三月一换”,财务报表当然好看不了。

2、收入结构:核心Robotaxi只占9%,赚钱的是“周边” 

2025上半年小马营收3543万美元,Robotaxi仅325万,占比9.2%;

大头来自自动驾驶卡车与技术授权。

逻辑很清楚——“主业养未来,副业养现在”。

类比腾讯当年用SP(移动互联网服务内容应用服务的直接提供商)养QQ,亚马逊用电商养AWS(云服务)。

事不新鲜,市场却选择性遗忘。

三、千台车队:Robotaxi的“盈亏奇点”与“流量暗战”

1、盈亏模型:日均12单就能打平,问题出在“空驶返程” 

亿欧智库测算:自动驾驶Robotaxi单车只要日均12单、每单25元即可覆盖车辆+保险+能耗+安全员成本(安全员1对5远程监控)。

现实是,电量低于30%必须空驶回站,这一趟把毛利直接腰斩。

小马对策是7×24小时+自动换电站,把“返空率”压到最低,单台车EBITDA立马回正。

1000台规模下,换电站、维修、保险都能拿到批发价,奇点由此诞生。

2、流量入口:高德、微信、Uber、支付宝全上车,平台依赖症是伪命题 

“没流量就等死”?

小马2018年上线同名App,目前四端并行:自有App+高德打车+如祺出行+支付宝小程序;

国外牵手Uber、新加坡康福德高、卢森堡Emile Weber。

思路很光棍——不把鸡蛋放滴滴一个篮子里,而是把鸡蛋做成蛋挞卖给全世界。

只要体验好,用户会用自己的大拇指投票,QQ当初也不靠微信导流。

四、产业链“暗爽”:主机厂、政府、用户一起“陪跑”

1、主机厂:丰田、广汽、北汽前装量产,成本直降70%

小马智行第七代Robotaxi与丰田Sienna深度共研,域控制器、传感器全部前装,BOM成本较后装下降70%,整车设计寿命10年60万公里,残值锁定。

主机厂拿到L4数据反哺私家车L2+,双向奔赴,谁也不会把“灵魂”交给对方,但可以把“肉体”共享。

2、地方政府:一线城市牌照=最稀缺“门票” 

小马拿下北上广深四大城市全无人收费许可,全国独一份。

北京亦庄、广州南沙、深圳前海,都把Robotaxi当“智慧城市门面”,免费给测试路段、换电站土地、新能源补贴。

逻辑很简单——谁能率先跑通L4,谁就能吸引整条产业链落户,GDP、税收、就业全打包。

3、用户体验:回头率60%,投诉率低于网约车 

硬核数据:小马Robotaxi回头率60%,乘客打分4.9(5分制),投诉集中在“音乐太时髦”,几乎没有“开车危险”。

女性深夜加班单增长最快,理由很真实——“司机不会搭讪,也不会绕路”。

技术赢得人心,才是长期粘性。

五、未来剧本:2026-2030,Robotaxi的“四级跳”

1、2026年:1000台车队盈亏平衡,行业迎来“iPhone4时刻” 

按照计划,小马、文远、Momenta都将达成1000台规模,单车模型打平,资本重新估值,亏损率收窄,头部企业开启“上市+增发”双融资通道。

2、2027-2028年:安全员1对10,人力成本再砍50% 

远程监控升级,1人可管10台车,单车运营成本再降30%;

二线城市全面开放,Robotaxi与网约车价格拉平,用户侧“无痛切换”。

3、2029年:前装量产+固态电池,整车BOM跌破20万 

固态电池让续航翻倍,激光雷达降至500美元,车规级域控制器单颗算力1000 TOPS;

整车成本20万以内,主机厂把Robotaxi当“标配车型”卖。非无人驾驶乘用车的市场,被挤得透不过气来。

4、2030年:国家路网级云控平台,L4级车辆渗透率25% 

2030年高等级自动驾驶车辆渗透率25%,Robotaxi全国规模达100万台,出行市场占比15%,形成万亿级产业生态,中国标准输出全球。

六、结语 :别再把“破发”当成唱衰的BGM

回头看,所有颠覆性技术在商业化初期都经历过类似的质疑。

特斯拉在2008年濒临破产,马斯克甚至需要向朋友借钱支付员工工资。当时没有人能想到,十几年后它会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汽车公司。

英伟达在1995年推出第一款显卡后,一度因库存积压濒临破产,距离倒闭只有三十天。如今,它是AI芯片的绝对王者。

即使是现在的互联网巨头,也都有过至暗时刻。亚马逊连续亏损20年,京东连续亏损12年,市场对它们的质疑从未停止。

技术创新与商业成功之间,存在一个时间差

这个时间差可能是一年,可能是十年,但历史告诉我们,真正的创新从来不会缺席,只会迟到。

技术曲线永远先陡峭再平缓,资本曲线永远先狂欢再冷静。

总之,无人车来也(公众号:无人车来也)认为:

11月6日的股价暴跌,更像是自动驾驶行业成熟的“成人礼”。

资本不再为概念狂热,而是盯着技术落地、成本控制和用户反馈,这恰恰说明Robotaxi从“资本故事”变成了“务实生意”。

就像20年前没人相信手机能取代相机,10年前没人相信网约车能改变出行,现在的Robotaxi,正在经历同样的质疑与成长。

但无人驾驶潮流汹涌而来,势不可挡!

亲!你说呢?

原文标题 : 暴跌9%?别笑自动驾驶Robotaxi双雄破发,更像是无人驾驶行业的“成人礼”!小马智行千台无人车队驶入一线城市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