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联商专栏
撰文/古德民君
在马来西亚街头,融入河南荆芥风味的柠檬茶成了年轻人打卡新宠;在泰国泼水节上,蜜雪冰城“雪王”头戴金银皇冠与民众同庆。这些兼具“中国基因”与“本地烟火气”的场景,正重塑中国品牌全球化叙事。
奈雪的茶纽约首店开业前三日售出近1.3万杯,营业额破62万元;柠季悉尼试营业门店三日GMV超12万元。这并非偶然,而是新茶饮出海浪潮的爆发展现。根据数据显示,蜜雪冰城海外门店已突破4700家,覆盖12国;霸王茶姬第二季度海外GMV接近2.4亿元,同比激增77.4%。当茶饮跨越国界,它们不仅是商品,更是文化流动的新载体,也为中国零售业全球化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实践样本。
一、新茶饮出海是从“内卷”到“破局”的必然选择
新茶饮品牌集体出海,是国内市场见顶与海外机遇显现的双重作用下的结果。
一方面,国内市场增长焦虑凸显,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新式茶饮市场规模3500亿元,同比仅增6.4%,较此前两位数高增长大幅放缓。头部品牌在一线城市核心商圈“百米一店”,价格战与营销战加剧。霸王茶姬负责人直言:“全球化布局能降低对单一市场依赖,在不确定性中找新增量。”
另一方面,海外市场吸引力不仅在规模,更在盈利空间。喜茶英国“多肉葡萄”售价约60元,美、澳门店定价50元左右,远超国内30元客单价;奈雪美国“超能牛油果酸奶昔”定价3.9-8.9美元(约28-64元),契合当地中端消费,毛利更高。
更关键的是,中国新茶饮已具备“走出去”的底气。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研究员陈富桥指出,新茶饮出海底气源于三点:一是国内超3500亿元市场锤炼的成熟运营体系;二是强大的产品研发与迭代能力;三是茶文化开放包容,能融本地、保内核,跨越文化鸿沟。
二、两种模式,精准匹配全球市场
面对全球市场多样性,新茶饮品牌依据自身定位与目标市场特征,形成“高质平价”与“高端体验”两条差异化路径。
蜜雪冰城走的是“平价路线”,深耕东南亚,以“本土化”快速渗透。蜜雪冰城99%海外门店布局东南亚,契合当地消费特点,华人比例高、茶文化基础好、热带气候催生冷饮需求,且消费水平匹配“10元以下客单价”。为扎根当地,其在产品与文化双向发力。马来西亚推出柠檬薄荷冰淇淋、薄荷柠檬水,用本地喜爱的薄荷风味打开市场;泰国为“雪王”添皇冠与金银装饰,贴合当地审美。“低成本+强适配”策略下,东南亚单店日均销量超800杯,核心门店达1500杯。
喜茶、奈雪则走向了“高端路线”,攻坚欧美,以“品质与场景”构建溢价空间。喜茶、奈雪瞄准欧美中高端市场,核心是满足当地中产对“新消费体验”的需求。喜茶海外超100家门店中,三分之一的门店在美国,这些门店均选址纽约时代广场、洛杉矶比弗利山庄等核心地段。其纽约时代广场TEA LAB首日销量破3500杯,日均2000杯,远超当地星巴克约600杯的平均水平。产品上,它们避甜腻、主打健康精致,比如奈雪美国推“小绿瓶”有机茶,强调零添加;喜茶欧洲增茶咖融合产品,适应当地咖啡文化。定价属当地茶饮中端区间,显品质又不失亲和力。
因此,客单价10元以下品牌适合东南亚普惠市场;10元以上品牌应去欧美做品质体验,这是品牌定位与市场的精准对接的经验。
三、全球化的供应链建设将成为品牌“生命线”
新茶饮出海,表面是门店扩张,背后最重要的是供应链全球布局。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会长王庆指出,海外供应链核心挑战是“标准差异”,比如欧盟茶叶农残检测480项是国内8倍;东南亚对食品添加剂限制更严,需品牌重构供应链。
蜜雪冰城通过“自建+全球采购”,把全链路牢牢掌控在自己手里。其依托国内五大生产基地,完成饮品食材标准化生产;海外搭建覆盖6大洲38国的采购网络,东南亚4国设7个自营仓库,实现“当日下单、次日配送”。蜜雪前瞻布局,计划在巴西建供应链工厂,未来3-5年采购超40亿元咖啡豆等农产品,降本增效且贴近南美市场。
喜茶则通过“本地合作+仓配优化”,实现轻资产适配。欧美未自建工厂,与Sysco等头部供应商深度合作,实现牛奶、水果等13个核心品类本地采购,符合当地标准、缩短供应周期。同时,北美团队建“区域中心仓+前置仓”模式,核心城市“门店当日补货”,库存周转率较行业平均高30%。
茉莉奶白则兼收并蓄、灵活应变,根据市场规模调策略。对美等大容量市场,先建供应链再开店;对中小市场,先试水再完善供应链。“轻重结合”的模式能够有效降低初期风险,便于快速捕捉机会。
四、本地化运营,从“走出去”到“扎下去”
新茶饮出海,供应链是“硬支撑”,本地化运营是“软渗透”。唯有理解当地消费者习惯与合规要求,品牌才能有效规避“水土不服”。
不止于口味,产品与文化也需贴合本地。东南亚偏爱甜、欧美重健康,这是基础差异。但更深入本地化,更能成功地站稳市场。霸王茶姬马来西亚推“印山抹青”,将传统纺织纹样“telepuk”印于包装,让产品成文化载体;新加坡与国立大学合作,邀学生研发“椰香乌龙”,上市首月跻身热销榜TOP5。
合规运营则需提前布局、防患未然。合规是海外运营的“地基”。比如,印尼食品进口认证(BPOM)和清真认证(Halal)流程复杂,周期3-6个月,曾有品牌因认证延误致原料滞留港口,损失超百万。因此,品牌出海必须提前启动合规准备,再与本地团队对接,提前完成商标注册,避侵权风险。
运营团队本地化是长期扎根的关键。霸王茶姬东南亚引入曾任职本地品牌“KOI Thé”的高管,负责选址与运营。他们懂“哪些商圈年轻人聚集”“当地支付习惯如何”,让决策更精准。其亚太区负责人说:“要让品牌从当地‘长出来’,而非从中国‘搬过去’。”
五、新茶饮的下一站,从“规模”到“价值”
笔者认为,新茶饮出海已进入“深水区”,行业竞争从“门店数量”逐步转向“发展质量”,未来的竞争势必更加激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市场策略将从“抢点”转变为“深耕”。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副会长王洪涛认为:“长远看,东南亚、北美仍有空间,但靠开店数量竞争的时代已过。”未来品牌更重区域深耕,蜜雪冰城印尼设区域运营中心,培训本地员工、优化供应链;喜茶欧美聚焦核心城市,通过精细化运营提升复购率,纽约门店会员35%的复购率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2.产品理念“健康化”与“功能化”成主流。“低糖”“植物基”“有机”引领全球消费潮,新茶饮品牌紧跟这一趋势。奈雪东南亚推“0添加糖”“小红瓶”,破传统奶茶甜腻印象;喜茶欧洲测试“益生菌茶饮”,主打助消化,瞄准健身与养生人群。这些创新不仅吸客,还能够显著提高溢价。
3.品牌价值实现从“卖产品”到“塑文化”的跨越。品牌建设不再靠简单广告,而是借内容、体验与社群深度触达。雷鸟创新在欧美办“AR体验展”,让用户借AR眼镜沉浸式看中国茶制作,吸引超5万用户注册品牌社群。未来,新茶饮品牌可借鉴此方式,让海外消费者不仅“喝到中国茶”,更“理解中国茶文化”,形成持久品牌认同。
写在最后
从茶马古道的驼铃,到全球各地门店的取餐提示音,中国茶全球化的故事已回响千年。奈雪创始人彭心坚信“茶饮行业必将诞生世界级品牌”,在这信念背后,笔者看到的不仅是新茶饮品牌的豪言壮语,更看到了中国零售乃至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新的篇章。
登录 | 注册
拆解泰柯茶园:单月GMV破80万后,红利还能持续多久
8月,新茶饮开店1899家
新茶饮们的“中场战事”,还有5大竞赛点
新茶饮“副业”混战:从一个红海卷向另一个红海
2025年新茶饮5大趋势,谁能活到最后?
新茶饮半年大考:有人吃饱,有人跌倒
瑞幸咖啡三季度净收入152.9亿,新增3008家店
回到顶部
出品/联商专栏
撰文/古德民君
在马来西亚街头,融入河南荆芥风味的柠檬茶成了年轻人打卡新宠;在泰国泼水节上,蜜雪冰城“雪王”头戴金银皇冠与民众同庆。这些兼具“中国基因”与“本地烟火气”的场景,正重塑中国品牌全球化叙事。
奈雪的茶纽约首店开业前三日售出近1.3万杯,营业额破62万元;柠季悉尼试营业门店三日GMV超12万元。这并非偶然,而是新茶饮出海浪潮的爆发展现。根据数据显示,蜜雪冰城海外门店已突破4700家,覆盖12国;霸王茶姬第二季度海外GMV接近2.4亿元,同比激增77.4%。当茶饮跨越国界,它们不仅是商品,更是文化流动的新载体,也为中国零售业全球化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实践样本。
一、新茶饮出海是从“内卷”到“破局”的必然选择
新茶饮品牌集体出海,是国内市场见顶与海外机遇显现的双重作用下的结果。
一方面,国内市场增长焦虑凸显,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新式茶饮市场规模3500亿元,同比仅增6.4%,较此前两位数高增长大幅放缓。头部品牌在一线城市核心商圈“百米一店”,价格战与营销战加剧。霸王茶姬负责人直言:“全球化布局能降低对单一市场依赖,在不确定性中找新增量。”
另一方面,海外市场吸引力不仅在规模,更在盈利空间。喜茶英国“多肉葡萄”售价约60元,美、澳门店定价50元左右,远超国内30元客单价;奈雪美国“超能牛油果酸奶昔”定价3.9-8.9美元(约28-64元),契合当地中端消费,毛利更高。
更关键的是,中国新茶饮已具备“走出去”的底气。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研究员陈富桥指出,新茶饮出海底气源于三点:一是国内超3500亿元市场锤炼的成熟运营体系;二是强大的产品研发与迭代能力;三是茶文化开放包容,能融本地、保内核,跨越文化鸿沟。
二、两种模式,精准匹配全球市场
面对全球市场多样性,新茶饮品牌依据自身定位与目标市场特征,形成“高质平价”与“高端体验”两条差异化路径。
蜜雪冰城走的是“平价路线”,深耕东南亚,以“本土化”快速渗透。蜜雪冰城99%海外门店布局东南亚,契合当地消费特点,华人比例高、茶文化基础好、热带气候催生冷饮需求,且消费水平匹配“10元以下客单价”。为扎根当地,其在产品与文化双向发力。马来西亚推出柠檬薄荷冰淇淋、薄荷柠檬水,用本地喜爱的薄荷风味打开市场;泰国为“雪王”添皇冠与金银装饰,贴合当地审美。“低成本+强适配”策略下,东南亚单店日均销量超800杯,核心门店达1500杯。
喜茶、奈雪则走向了“高端路线”,攻坚欧美,以“品质与场景”构建溢价空间。喜茶、奈雪瞄准欧美中高端市场,核心是满足当地中产对“新消费体验”的需求。喜茶海外超100家门店中,三分之一的门店在美国,这些门店均选址纽约时代广场、洛杉矶比弗利山庄等核心地段。其纽约时代广场TEA LAB首日销量破3500杯,日均2000杯,远超当地星巴克约600杯的平均水平。产品上,它们避甜腻、主打健康精致,比如奈雪美国推“小绿瓶”有机茶,强调零添加;喜茶欧洲增茶咖融合产品,适应当地咖啡文化。定价属当地茶饮中端区间,显品质又不失亲和力。
因此,客单价10元以下品牌适合东南亚普惠市场;10元以上品牌应去欧美做品质体验,这是品牌定位与市场的精准对接的经验。
三、全球化的供应链建设将成为品牌“生命线”
新茶饮出海,表面是门店扩张,背后最重要的是供应链全球布局。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会长王庆指出,海外供应链核心挑战是“标准差异”,比如欧盟茶叶农残检测480项是国内8倍;东南亚对食品添加剂限制更严,需品牌重构供应链。
蜜雪冰城通过“自建+全球采购”,把全链路牢牢掌控在自己手里。其依托国内五大生产基地,完成饮品食材标准化生产;海外搭建覆盖6大洲38国的采购网络,东南亚4国设7个自营仓库,实现“当日下单、次日配送”。蜜雪前瞻布局,计划在巴西建供应链工厂,未来3-5年采购超40亿元咖啡豆等农产品,降本增效且贴近南美市场。
喜茶则通过“本地合作+仓配优化”,实现轻资产适配。欧美未自建工厂,与Sysco等头部供应商深度合作,实现牛奶、水果等13个核心品类本地采购,符合当地标准、缩短供应周期。同时,北美团队建“区域中心仓+前置仓”模式,核心城市“门店当日补货”,库存周转率较行业平均高30%。
茉莉奶白则兼收并蓄、灵活应变,根据市场规模调策略。对美等大容量市场,先建供应链再开店;对中小市场,先试水再完善供应链。“轻重结合”的模式能够有效降低初期风险,便于快速捕捉机会。
四、本地化运营,从“走出去”到“扎下去”
新茶饮出海,供应链是“硬支撑”,本地化运营是“软渗透”。唯有理解当地消费者习惯与合规要求,品牌才能有效规避“水土不服”。
不止于口味,产品与文化也需贴合本地。东南亚偏爱甜、欧美重健康,这是基础差异。但更深入本地化,更能成功地站稳市场。霸王茶姬马来西亚推“印山抹青”,将传统纺织纹样“telepuk”印于包装,让产品成文化载体;新加坡与国立大学合作,邀学生研发“椰香乌龙”,上市首月跻身热销榜TOP5。
合规运营则需提前布局、防患未然。合规是海外运营的“地基”。比如,印尼食品进口认证(BPOM)和清真认证(Halal)流程复杂,周期3-6个月,曾有品牌因认证延误致原料滞留港口,损失超百万。因此,品牌出海必须提前启动合规准备,再与本地团队对接,提前完成商标注册,避侵权风险。
运营团队本地化是长期扎根的关键。霸王茶姬东南亚引入曾任职本地品牌“KOI Thé”的高管,负责选址与运营。他们懂“哪些商圈年轻人聚集”“当地支付习惯如何”,让决策更精准。其亚太区负责人说:“要让品牌从当地‘长出来’,而非从中国‘搬过去’。”
五、新茶饮的下一站,从“规模”到“价值”
笔者认为,新茶饮出海已进入“深水区”,行业竞争从“门店数量”逐步转向“发展质量”,未来的竞争势必更加激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市场策略将从“抢点”转变为“深耕”。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副会长王洪涛认为:“长远看,东南亚、北美仍有空间,但靠开店数量竞争的时代已过。”未来品牌更重区域深耕,蜜雪冰城印尼设区域运营中心,培训本地员工、优化供应链;喜茶欧美聚焦核心城市,通过精细化运营提升复购率,纽约门店会员35%的复购率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2.产品理念“健康化”与“功能化”成主流。“低糖”“植物基”“有机”引领全球消费潮,新茶饮品牌紧跟这一趋势。奈雪东南亚推“0添加糖”“小红瓶”,破传统奶茶甜腻印象;喜茶欧洲测试“益生菌茶饮”,主打助消化,瞄准健身与养生人群。这些创新不仅吸客,还能够显著提高溢价。
3.品牌价值实现从“卖产品”到“塑文化”的跨越。品牌建设不再靠简单广告,而是借内容、体验与社群深度触达。雷鸟创新在欧美办“AR体验展”,让用户借AR眼镜沉浸式看中国茶制作,吸引超5万用户注册品牌社群。未来,新茶饮品牌可借鉴此方式,让海外消费者不仅“喝到中国茶”,更“理解中国茶文化”,形成持久品牌认同。
写在最后
从茶马古道的驼铃,到全球各地门店的取餐提示音,中国茶全球化的故事已回响千年。奈雪创始人彭心坚信“茶饮行业必将诞生世界级品牌”,在这信念背后,笔者看到的不仅是新茶饮品牌的豪言壮语,更看到了中国零售乃至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新的篇章。
登录 | 注册
拆解泰柯茶园:单月GMV破80万后,红利还能持续多久
8月,新茶饮开店1899家
新茶饮们的“中场战事”,还有5大竞赛点
新茶饮“副业”混战:从一个红海卷向另一个红海
2025年新茶饮5大趋势,谁能活到最后?
新茶饮半年大考:有人吃饱,有人跌倒
瑞幸咖啡三季度净收入152.9亿,新增3008家店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