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东风已至,医疗器械增量市场蓝图绘就:
一)银发经济驱动“居家医养”新需求。规划提出“人均预期寿命提升至80岁左右”,这意味着老龄化程度加深,对老年病、慢性病管理的医疗器械(如家用监护设备、康复器械、远程医疗设备)需求将呈现爆发式增长。
二)公卫强基催生“应急高端”新装备。规划强调“强化公共卫生能力”和“全方位提升急诊急救、应急能力”,直接指向对高端医疗装备、生命支持设备、移动CT、快速检测试剂、智慧急救系统等产品的迫切需求。公共卫生补短板的投入,将是产业持续增长的稳定动力。
三)资源下沉激活“基层普惠”新市场。“加强县区和基层医疗机构运行保障”与“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预示着医疗资源下沉将提速。基层医疗机构对性价比高、操作便捷、耐用可靠的国产设备需求巨大。
显然,规划提出的支持医疗器械发展,其核心就是要企业将研发力量聚焦于攻克上游核心零部件和关键原材料等“卡脖子”技术。行业必须抓住政策机遇,加速从“同质化”向“首创”创新转型。这不仅是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由之路,也是企业构建长期护城河、保障供应链安全、并获取更高产业价值的根本路径。
基于此,下文将一一梳理医疗器械产业链全景及代表企业,供学习参考。
医疗器械
丨产业定位
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医疗器械是指直接或间接用于人体的仪器、设备、器具、体外诊断试剂及校准物、材料以及其他类似或相关物品,包括所需的计算机软件。其效用主要通过物理等方式获得,而非通过药理学、免疫学或代谢方式获得,即使这些方式参与也仅起辅助作用。
而高端医疗器械产业作为国家公共卫生体系和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支撑,是衡量现代医疗水平的关键标志,也是全球科技竞争与产业布局的核心领域之一。
丨产业链与代表企业
上游—医疗器械零组件制造:原材料、电子器件、生物原料、软件系统、包装材料
这一环节加工制造能力直接决定了医疗器械原材料或半成品的质量、技术水平和成本。整体上,产业链上游核心零部件进口依存度仍超70%,CT探测器、MRI超导磁体等成本占比超整机50%。
原材料:钢材、橡胶、聚氯乙烯、钛合金等
电子器件:传感器、微控芯片、变压器、滤波器
生物原料:诊断酶、抗原抗体、血清引物等
软件系统:AI辅助诊断、手术导航、设备物联网
包装材料:无菌屏障系统、环氧乙烷灭菌袋
代表企业:
电子元件:水晶光电、凤凰化学、永兴光学等
原材料:弗雷依登贝格、住友瑞科、哈钦森等
软件系统:卫宁健康、东华软件、万达信息等
新兴技术:乐普医疗、通用电气、飞利浦等
中游——医疗器械制造:医疗设备、IVD(体外诊晰)、高值医用耗材、低值医用耗材
这一环节是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核心,涵盖了从产品设计到市场推广的全过程。目前,国产设备在监护仪、超声等领域市占率超60%,但高端影像设备仍依赖进口。
医疗设备:医用医疗设备和家用医疗设备
IVD(体外诊断):体外诊断仪器和体外诊断实际两大部分
高值医用耗材:骨科植入、血管介入、神经外科、眼科、口腔、血液净化、电生理与起搏器、非血管介入
低值医用耗材:医用卫生材料及敷料类、注射穿刺类、医用高分子材料类、手术室耗材类医技耗材
代表企业:
医疗设备:东软医疗、联影医疗、迈瑞医疗、万东医疗、明峰医疗、鱼跃医疗、三诺生物等
IVD(体外诊断):罗氏、雅培、丹纳赫、西门子、中生北控、科华生物等
高值医用耗材:美敦力、雅培、波士顿科学、索林集团、乐普医疗、微创医疗、吉威医疗、赛诺医疗、普霖医疗等
低值医用耗材:3M、泰尔茂、BO、贝朗、百特、尼普诺、美国伊士曼可达、日本富士、日本柯尼卡、索尼、威高、双鸽、康莱德、蓝帆医疗、三鑫医疗、江西洪达等
下游——医疗卫生(使用场景):医院、基层医疗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等
这一环节主要覆盖医疗机构、家庭及体检中心三级场景,为全社会提供医疗卫生服务产品。其中,各级各类医院是最重要的服务主体,承担着疾病诊治和预防保健等关键职能。当前,DRG付费改革倒逼医院采购国产设备,2024年国产CT、MRI中标率分别提升至35%和28%。
医院:医用医疗设备和家用医疗设备
基层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社区医院、诊所、卫生室等
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包含疾控中信、妇幼保健机构等
其他:家庭医疗体检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