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解读】纺织服装行业的升级路径:科技创新与绿色转型——《“十五五”规划建议》解读

联合资信

1周前

政策实施或将在行业内引发“马太效应”,具备技术研发能力和绿色生产条件的企业将获得政策红利与市场优势,而低端产能、高污染企业或将面临更高的合规与运营风险,这也将推动全行业向高科技、高效率、高资源效益和环境友好的高质量方向发展。

纺织服装行业作为我国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民生产业,在新时代背景下正经历深刻变革。当前,行业面临成本优势减弱、环保要求提升等多重挑战,亟需通过科技创新与绿色转型重塑竞争优势,《“十五五”规划建议》为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未来,政策实施或将在行业内引发“马太效应”,具备技术研发能力和绿色生产条件的企业将获得政策红利与市场优势,而低端产能、高污染企业或将面临更高的合规与运营风险。

纺织服装行业作为中国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民生产业,是连接农业(天然纤维)、化工(化学纤维)与终端消费的重要产业环节。20251028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并强调“优化提升传统产业,推动重点产业提质升级,巩固提升纺织等产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上述内容将纺织服装行业的升级改造置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核心位置,明确了智能化升级与绿色化转型的双主线发展路径。

主线一:智能化升级改造,以科技创新重构生产体系

《“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要“推动传统技术改造升级,促进制造业数智化转型,发展智能制造”,同时,首次明确要求“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纺织服装行业作为传统的劳动力密集型行业,成本结构中人力成本占比高,且普遍存在产品附加值偏低、盈利能力较弱的问题。因此,推动智能化升级与高盈利产品创新,成为纺服企业突破发展瓶颈、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当前,行业内领先企业已率先发力,持续加大产品创新与技术研发投入,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赋能行业发展。

在生产制造环节,纺织服装行业企业需深度推进智能制造,广泛应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打造智能工厂,以降低运营成本。工业和信息化部(以下简称“工信部”)编制的《工业重点行业领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指南》提出,到2027年,棉纺行业生产效率显著提升,化纤行业涤纶长丝设备的更新换代率进一步提高,印染行业生产综合成本降低5%至10%。2025年6月,工信部等六部门印发的《纺织工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到2027年,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关键业务环节全面数字化比例超过70%,打造150个以上数字化转型典型场景。目前,我国纺织行业重点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为63.7%和82.3%,化纤、棉纺等领域龙头企业智能工厂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服装领域也涌现出一批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例如,浙江宁波某服装品牌通过构建全链路数字孪生系统,将平均交货周期从21天缩短至7天,库存周转效率提升50%以上;智能装备如自动裁剪机、智能织机的应用可降低人工成本15%至20%,引入全流程智能生产线后,单位产品成本得以下降。

在材料创新领域,针对高端纤维依赖进口、产品附加值低的现状,纺织服装行业的重点应转向突破生物基纤维、可降解材料、智能纤维及高性能复合材料的研发与产业化,以提升产品竞争力,高端纤维产品毛利率可达30%~50%,远超传统纤维10%~15%的水平,有助于提升企业整体盈利能力。从企业发展视角看,高端纤维产品的高毛利率能直接提升企业整体盈利能力,而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能够规避低端同质化竞争,减少价格波动对盈利的冲击,企业通过研发新材料运用于功能性服饰和纺织品,持续推动行业从传统加工向高附加值方向转型升级。

因此,行业内企业需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聚焦高端装备与核心材料的技术突破,通过持续降本增效优化盈利结构。

主线二:绿色化转型,构建可持续发展体系

纺织行业是传统的高耗能、高耗水行业,其中印染环节水耗占工业总水耗的10%以上,纺织和皮革行业的碳排放占全球总碳排放的0.6%。《“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纺织服装行业必须将绿色低碳作为未来发展的核心准则。

在绿色转型方面,纺织服装行业已取得阶段性成效。自2005年至2024年,纺织行业单位产值能耗累计下降超过65%,废旧纺织品回收利用量年均增速达12%,再生纤维年使用量突破300万吨,部分领先企业在能效提升与资源循环利用方面已形成一定产业基础。然而,在“十五五”全面绿色转型的政策基调下,行业整体仍面临提升压力,主要来自三方面:一是部分中小纺织企业环保设备投入不足,难以满足新环保标准;二是废旧纺织品回收体系存在分拣技术落后、产业链协同不足等问题,制约循环利用率提升;三是绿色纤维生产的成本较高,市场推广难度较大。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的实施意见》,到2025年,我国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率目标为25%。目前政策层面正推动纺织产品循环利用标志标准立项,鼓励企业完善回收、分拣与分级利用机制,为低值再生资源综合利用提供制度保障,这也意味着相关企业需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快循环经济体系建设。

展望未来,纺织服装企业需在既有成果上持续贯彻绿色化政策导向,进一步降低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与水耗,持续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并着力提升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的规模与质量,推进行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政策展望

从“十一五”侧重技术与装备创新,到“十二五”强化节能减排、“十三五”推进智能制造、“十四五”构建高质量制造体系,纺织行业政策始终围绕“创新”与“绿色”两大核心演进。《“十五五”规划建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智能化、绿色化”明确为双主线,奠定了未来五年的宏观基调,预计后续具体的发展方向与配套措施将陆续出台。

总体而言,政策实施或将在行业内引发“马太效应”,具备技术研发能力和绿色生产条件的企业将获得政策红利与市场优势,而低端产能、高污染企业或将面临更高的合规与运营风险,这也将推动全行业向高科技、高效率、高资源效益和环境友好的高质量方向发展。

政策实施或将在行业内引发“马太效应”,具备技术研发能力和绿色生产条件的企业将获得政策红利与市场优势,而低端产能、高污染企业或将面临更高的合规与运营风险,这也将推动全行业向高科技、高效率、高资源效益和环境友好的高质量方向发展。

纺织服装行业作为我国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民生产业,在新时代背景下正经历深刻变革。当前,行业面临成本优势减弱、环保要求提升等多重挑战,亟需通过科技创新与绿色转型重塑竞争优势,《“十五五”规划建议》为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未来,政策实施或将在行业内引发“马太效应”,具备技术研发能力和绿色生产条件的企业将获得政策红利与市场优势,而低端产能、高污染企业或将面临更高的合规与运营风险。

纺织服装行业作为中国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民生产业,是连接农业(天然纤维)、化工(化学纤维)与终端消费的重要产业环节。20251028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并强调“优化提升传统产业,推动重点产业提质升级,巩固提升纺织等产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上述内容将纺织服装行业的升级改造置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核心位置,明确了智能化升级与绿色化转型的双主线发展路径。

主线一:智能化升级改造,以科技创新重构生产体系

《“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要“推动传统技术改造升级,促进制造业数智化转型,发展智能制造”,同时,首次明确要求“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纺织服装行业作为传统的劳动力密集型行业,成本结构中人力成本占比高,且普遍存在产品附加值偏低、盈利能力较弱的问题。因此,推动智能化升级与高盈利产品创新,成为纺服企业突破发展瓶颈、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当前,行业内领先企业已率先发力,持续加大产品创新与技术研发投入,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赋能行业发展。

在生产制造环节,纺织服装行业企业需深度推进智能制造,广泛应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打造智能工厂,以降低运营成本。工业和信息化部(以下简称“工信部”)编制的《工业重点行业领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指南》提出,到2027年,棉纺行业生产效率显著提升,化纤行业涤纶长丝设备的更新换代率进一步提高,印染行业生产综合成本降低5%至10%。2025年6月,工信部等六部门印发的《纺织工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到2027年,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关键业务环节全面数字化比例超过70%,打造150个以上数字化转型典型场景。目前,我国纺织行业重点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为63.7%和82.3%,化纤、棉纺等领域龙头企业智能工厂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服装领域也涌现出一批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例如,浙江宁波某服装品牌通过构建全链路数字孪生系统,将平均交货周期从21天缩短至7天,库存周转效率提升50%以上;智能装备如自动裁剪机、智能织机的应用可降低人工成本15%至20%,引入全流程智能生产线后,单位产品成本得以下降。

在材料创新领域,针对高端纤维依赖进口、产品附加值低的现状,纺织服装行业的重点应转向突破生物基纤维、可降解材料、智能纤维及高性能复合材料的研发与产业化,以提升产品竞争力,高端纤维产品毛利率可达30%~50%,远超传统纤维10%~15%的水平,有助于提升企业整体盈利能力。从企业发展视角看,高端纤维产品的高毛利率能直接提升企业整体盈利能力,而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能够规避低端同质化竞争,减少价格波动对盈利的冲击,企业通过研发新材料运用于功能性服饰和纺织品,持续推动行业从传统加工向高附加值方向转型升级。

因此,行业内企业需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聚焦高端装备与核心材料的技术突破,通过持续降本增效优化盈利结构。

主线二:绿色化转型,构建可持续发展体系

纺织行业是传统的高耗能、高耗水行业,其中印染环节水耗占工业总水耗的10%以上,纺织和皮革行业的碳排放占全球总碳排放的0.6%。《“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纺织服装行业必须将绿色低碳作为未来发展的核心准则。

在绿色转型方面,纺织服装行业已取得阶段性成效。自2005年至2024年,纺织行业单位产值能耗累计下降超过65%,废旧纺织品回收利用量年均增速达12%,再生纤维年使用量突破300万吨,部分领先企业在能效提升与资源循环利用方面已形成一定产业基础。然而,在“十五五”全面绿色转型的政策基调下,行业整体仍面临提升压力,主要来自三方面:一是部分中小纺织企业环保设备投入不足,难以满足新环保标准;二是废旧纺织品回收体系存在分拣技术落后、产业链协同不足等问题,制约循环利用率提升;三是绿色纤维生产的成本较高,市场推广难度较大。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的实施意见》,到2025年,我国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率目标为25%。目前政策层面正推动纺织产品循环利用标志标准立项,鼓励企业完善回收、分拣与分级利用机制,为低值再生资源综合利用提供制度保障,这也意味着相关企业需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快循环经济体系建设。

展望未来,纺织服装企业需在既有成果上持续贯彻绿色化政策导向,进一步降低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与水耗,持续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并着力提升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的规模与质量,推进行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政策展望

从“十一五”侧重技术与装备创新,到“十二五”强化节能减排、“十三五”推进智能制造、“十四五”构建高质量制造体系,纺织行业政策始终围绕“创新”与“绿色”两大核心演进。《“十五五”规划建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智能化、绿色化”明确为双主线,奠定了未来五年的宏观基调,预计后续具体的发展方向与配套措施将陆续出台。

总体而言,政策实施或将在行业内引发“马太效应”,具备技术研发能力和绿色生产条件的企业将获得政策红利与市场优势,而低端产能、高污染企业或将面临更高的合规与运营风险,这也将推动全行业向高科技、高效率、高资源效益和环境友好的高质量方向发展。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