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规划建议》聚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两大核心目标,创业投资是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中坚力量。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在《<“十五五”规划建议>辅导读本》中也提出了涉及募资端、投资端和退出端等多维度的鼓励和支持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发展的重要举措。未来,随着配套政策的落地,募资端资金供给的稳定性与长期性有望显著增强,投资端对产业创新发展的赋能作用进一步凸显,多样化退出路径有望逐步缓解“退出难”问题,股权投资全链条循环将不断畅通。
正文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十五五”规划建议》)在延续《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发展新质生产力”核心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聚焦股权投资对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支撑作用,从募资、投资、退出三大维度构建政策闭环,为耐心资本壮大与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提供清晰路径。
一、募资端:培育壮大耐心资本,构建“长钱长投”制度环境
《“十五五”规划建议》强调“提高资本市场制度包容性、适应性,健全投资和融资相协调的资本市场功能”,相较于“十四五”期间提出的“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资本市场的制度建设将更加注重“投融资匹配”的核心目标,旨在通过制度优化打通资本供给与产业需求的衔接通道。
创业投资作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举措,投“早”、投“小”的特征决定了其投资周期更长、风险程度更高,这就要求相关资本对回报具有较长期限展望且对风险有较强承受能力。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在《<“十五五”规划建议>辅导读本》中对重点任务举措进行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私募股权和创投基金;要营造更具吸引力的‘长钱长投’制度环境,继续积极创造条件构建中长期资金‘愿意来、留得住、发展得好’的市场环境,推动建立健全对各类中长期资金的长周期考核机制;加力培育壮大耐心资本、长期资本和战略资本”。这一系列表述既是对《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壮大耐心资本”要求的深化,更通过具体制度设计,精准适配科技企业研发投入大、经营不确定性高、盈利周期长的特点,为资本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奠定制度基础。
从资金来源结构看,当前国资LP已成为中国股权投资市场的出资主力,且随着国有资本向新兴产业、战略领域进一步集中,其主导作用将持续凸显。与此同时,社保基金、险资等长期资金的LP角色也日渐活跃。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2024年中国社保基金股权投资占比约8.3%,企业年金相关配置比例不足5%;而在欧美成熟市场,养老资金在私募股权领域的配置比例普遍超过20%,中国长期资金在股权投资领域的配置空间显著,未来有望成为耐心资本的重要补充力量。
整体而言,通过积极发展多元股权融资,能够有效引导长期资本、耐心资本进入创业投资领域,定向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同时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募资端资金结构,为股权投资市场健康发展提供“源头活水”。
二、投资端:聚焦硬科技领域,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十五五”规划建议》围绕“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两大核心目标,明确了股权投资“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重点投向,为资本流向划定清晰赛道。
近年来,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产业规模与贡献度持续提升。从数据来看,2024年中国“三新”(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超过18%,成为经济增长的新支柱;“十四五”以来,中央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累计投资达8.6万亿元,2024年该领域营业收入突破11万亿元,近两年营收贡献度提升8个百分点,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5个领域收入均超万亿元,形成规模化发展优势。在国家政策高度重视与资源集中支持下,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为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注入持续增长动能。
与此同时,股权投资在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资本向硬科技领域集聚的趋势愈发明显。2025年上半年,AI、GPU、创新药等硬科技细分领域获得机构重点布局,IT、半导体及电子设备、生物技术/医疗健康、机械制造四大行业仍是投资热点,投资额集中度超70%;而互联网、汽车等传统热门行业持续遇冷,进一步凸显资本向硬科技领域转型的明确决心。
三、退出端:完善多元化退出渠道
退出渠道不畅是近年来制约股权投资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对此,政策层面已明确发力方向:《“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完善兼并重组、市场退出等制度”,从顶层设计层面为退出渠道优化提供指导;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在《<“十五五”规划建议>辅导读本》中进一步细化,强调要“持续深化并购重组市场改革,提升再融资机制灵活性、便利度,巩固深化常态化退市机制,畅通多元退出渠道,进一步健全进退有序、优胜劣汰的市场生态”。
IPO上市作为股权投资的核心退出路径,当前仍面临一定限制。政策端正通过多维度优化,提升上市退出的包容性与效率。一方面,持续支持优质未盈利科技型企业发行上市,打破盈利指标对创新型企业的限制;另一方面,完善“新三板—北交所—科创板/创业板”的递进式培育链条,为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提供适配的退出通道。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在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上进一步明确,将纵深推进资本市场板块改革,增强多层次市场体系的包容性和覆盖面——在科创板改革效应加快显现的基础上,启动实施深化创业板改革,设置更契合新兴领域和未来产业创新创业企业特征的上市标准,进一步拓宽科技型企业上市路径。同时,优化私募股权创投基金退出“反向挂钩”政策,通过政策激励提升上市退出的吸引力与操作效率,缓解基金退出压力。
此外,政策层面亦在积极培育多元化退出路径,降低对单一退出方式的依赖。在并购退出方面,大力发展股权转让、并购市场,鼓励并购基金参与产业整合,为股权投资提供更灵活的退出选择。在创新退出方式上,推广私募股权创投基金向投资者实物分配股票试点,研究完善份额转让制度机制,为基金份额流动性提供解决方案。
总体看,随着政策持续发力,私募股权和创投基金“募、投、管、退”全链条循环将不断畅通:在募资端,耐心资本的获取途径有望得到进一步拓展,资金供给的稳定性与长期性显著增强;在投资端,资本向硬科技领域的集聚效应将持续凸显,股权投资对产业创新发展的赋能作用进一步增强;在退出端,多样化退出路径将持续完善,有望逐步缓解“退出难”问题。
《“十五五”规划建议》聚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两大核心目标,创业投资是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中坚力量。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在《<“十五五”规划建议>辅导读本》中也提出了涉及募资端、投资端和退出端等多维度的鼓励和支持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发展的重要举措。未来,随着配套政策的落地,募资端资金供给的稳定性与长期性有望显著增强,投资端对产业创新发展的赋能作用进一步凸显,多样化退出路径有望逐步缓解“退出难”问题,股权投资全链条循环将不断畅通。
正文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十五五”规划建议》)在延续《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发展新质生产力”核心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聚焦股权投资对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支撑作用,从募资、投资、退出三大维度构建政策闭环,为耐心资本壮大与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提供清晰路径。
一、募资端:培育壮大耐心资本,构建“长钱长投”制度环境
《“十五五”规划建议》强调“提高资本市场制度包容性、适应性,健全投资和融资相协调的资本市场功能”,相较于“十四五”期间提出的“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资本市场的制度建设将更加注重“投融资匹配”的核心目标,旨在通过制度优化打通资本供给与产业需求的衔接通道。
创业投资作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举措,投“早”、投“小”的特征决定了其投资周期更长、风险程度更高,这就要求相关资本对回报具有较长期限展望且对风险有较强承受能力。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在《<“十五五”规划建议>辅导读本》中对重点任务举措进行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私募股权和创投基金;要营造更具吸引力的‘长钱长投’制度环境,继续积极创造条件构建中长期资金‘愿意来、留得住、发展得好’的市场环境,推动建立健全对各类中长期资金的长周期考核机制;加力培育壮大耐心资本、长期资本和战略资本”。这一系列表述既是对《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壮大耐心资本”要求的深化,更通过具体制度设计,精准适配科技企业研发投入大、经营不确定性高、盈利周期长的特点,为资本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奠定制度基础。
从资金来源结构看,当前国资LP已成为中国股权投资市场的出资主力,且随着国有资本向新兴产业、战略领域进一步集中,其主导作用将持续凸显。与此同时,社保基金、险资等长期资金的LP角色也日渐活跃。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2024年中国社保基金股权投资占比约8.3%,企业年金相关配置比例不足5%;而在欧美成熟市场,养老资金在私募股权领域的配置比例普遍超过20%,中国长期资金在股权投资领域的配置空间显著,未来有望成为耐心资本的重要补充力量。
整体而言,通过积极发展多元股权融资,能够有效引导长期资本、耐心资本进入创业投资领域,定向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同时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募资端资金结构,为股权投资市场健康发展提供“源头活水”。
二、投资端:聚焦硬科技领域,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十五五”规划建议》围绕“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两大核心目标,明确了股权投资“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重点投向,为资本流向划定清晰赛道。
近年来,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产业规模与贡献度持续提升。从数据来看,2024年中国“三新”(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超过18%,成为经济增长的新支柱;“十四五”以来,中央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累计投资达8.6万亿元,2024年该领域营业收入突破11万亿元,近两年营收贡献度提升8个百分点,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5个领域收入均超万亿元,形成规模化发展优势。在国家政策高度重视与资源集中支持下,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为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注入持续增长动能。
与此同时,股权投资在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资本向硬科技领域集聚的趋势愈发明显。2025年上半年,AI、GPU、创新药等硬科技细分领域获得机构重点布局,IT、半导体及电子设备、生物技术/医疗健康、机械制造四大行业仍是投资热点,投资额集中度超70%;而互联网、汽车等传统热门行业持续遇冷,进一步凸显资本向硬科技领域转型的明确决心。
三、退出端:完善多元化退出渠道
退出渠道不畅是近年来制约股权投资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对此,政策层面已明确发力方向:《“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完善兼并重组、市场退出等制度”,从顶层设计层面为退出渠道优化提供指导;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在《<“十五五”规划建议>辅导读本》中进一步细化,强调要“持续深化并购重组市场改革,提升再融资机制灵活性、便利度,巩固深化常态化退市机制,畅通多元退出渠道,进一步健全进退有序、优胜劣汰的市场生态”。
IPO上市作为股权投资的核心退出路径,当前仍面临一定限制。政策端正通过多维度优化,提升上市退出的包容性与效率。一方面,持续支持优质未盈利科技型企业发行上市,打破盈利指标对创新型企业的限制;另一方面,完善“新三板—北交所—科创板/创业板”的递进式培育链条,为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提供适配的退出通道。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在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上进一步明确,将纵深推进资本市场板块改革,增强多层次市场体系的包容性和覆盖面——在科创板改革效应加快显现的基础上,启动实施深化创业板改革,设置更契合新兴领域和未来产业创新创业企业特征的上市标准,进一步拓宽科技型企业上市路径。同时,优化私募股权创投基金退出“反向挂钩”政策,通过政策激励提升上市退出的吸引力与操作效率,缓解基金退出压力。
此外,政策层面亦在积极培育多元化退出路径,降低对单一退出方式的依赖。在并购退出方面,大力发展股权转让、并购市场,鼓励并购基金参与产业整合,为股权投资提供更灵活的退出选择。在创新退出方式上,推广私募股权创投基金向投资者实物分配股票试点,研究完善份额转让制度机制,为基金份额流动性提供解决方案。
总体看,随着政策持续发力,私募股权和创投基金“募、投、管、退”全链条循环将不断畅通:在募资端,耐心资本的获取途径有望得到进一步拓展,资金供给的稳定性与长期性显著增强;在投资端,资本向硬科技领域的集聚效应将持续凸显,股权投资对产业创新发展的赋能作用进一步增强;在退出端,多样化退出路径将持续完善,有望逐步缓解“退出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