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陈俊伶
11月12日,世界动力电池大会在宜宾开幕。会上,《动力电池产业发展指数(2025)》(以下简称《指数》)正式发布。
据介绍,《指数》分为世界指数、中国指数、企业指数三个维度,旨在以多维数据全面反映国内外动力电池产业现状,持续跟踪产业演变趋势,为中国乃至全球产业发展提供“风向标”。去年,全球动力电池产业呈现怎样的格局?四川的表现又是如何?
发布现场 陈俊伶摄
全球发展咋样?
亚洲呈主导优势,6家中国企业全球电池市场占有率总计达67%
《指数》构建了覆盖全球、中国、企业三个维度的综合评价体系。
《指数》显示,从全球视野看,亚洲国家继续保持动力电池产业的领先地位,中国、日本、美国、韩国位列前四。值得注意的是,摩洛哥和泰国首次排名进入前十。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主任瞿国春介绍,近年来中韩等国电池企业加速海外布局,摩洛哥和泰国正分别成为非洲和东南亚地区动力电池投资布局的重点国家,动力电池产能的释放带动了当地产业链的初步成型。
产业规模方面,中国以显著优势领跑。2024年,中国动力电池装机量达548GWh,占全球总量的60%,同比增长42%。这一成绩得益于中国庞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和完整的产业链配套。国内市场中,磷酸铁锂路线凭借成本和安全性优势,装机量占比升至74.6%,三元电池则占25.3%。与此同时,泰国、匈牙利等国正快速崛起,成为全球电池产能新的增长极。
从创新能力看,中国、日本、美国形成“三国鼎立”之势。《指数》显示,三国在动力电池领域的发明专利授权量合计占全球80%。
从产业链完备性看,中国继续保持全球第一,并在上下游各环节实现均衡发展。日本、韩国强于电池制造与材料环节,泰国、欧洲等国则在需求端具有一定优势。
随着全球绿色转型深入推进,可持续发展成为新一轮竞争焦点。欧洲凭借高比例的可再生能源,在低碳制造方面潜力突出;中国则通过迅速扩大的清洁能源规模,加速推进电池产业绿色化进程。
企业层面,全球格局进一步向东亚集中。全球装机量前10的企业中,中国企业占据6席,韩国企业4席,这6家中国电池企业的全球总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升至67%,同比扩大近4个百分点,显示出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的扩张势头。
四川表现如何?
跻身全国前三,居产业第一梯队,但在创新能力方面存在短板
《指数》显示,在“中国指数”排名中四川表现亮眼,排名全国第三,仅次于广东和江苏,稳居产业第一梯队。
从细分领域看,四川在产业链完备性具有明显的优势。近年来,四川围绕动力电池产业持续投入,形成了从上游材料到电池制造,再到回收利用的完整产业链条。目前,四川已聚集动力电池上下游企业超200家,装机量全国前十企业有5家在川落地。今年1—9月,全省动力电池产量168.1GWh、同比增长49.2%,发展势头强劲。
资源优势是四川的另一张王牌。四川锂矿资源丰富,水电资源得天独厚,为绿色制造提供了先天优势。以宜宾为例,凭借全省领先的锂矿资源和水电装机容量,得以实现动力电池生产的清洁能源供应。宁德时代宜宾工厂已成为全球首个零碳电池工厂,工厂80%以上能源来自可再生能源水电,通过碳信用抵消、绿色物流等模式实现零碳目标。
尽管成绩显著,四川也面临挑战,与广东、江苏相比,四川在创新能力上仍有提升空间。业内人士表示,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四川缺乏具有全局影响力的龙头动力电池企业总部有关,导致在吸引和汇聚顶尖创新人才方面处于劣势。
四川正瞄准打造世界一流动力电池产业集群持续发力。2024年7月,四川把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含储能)纳入“15+N”重点发展产业链,宜宾作为主承载地,联合成都、眉山、遂宁、甘孜、阿坝等地协同发展,深入建圈强链。瞿国春表示,利用好政策、资源、人工成本等优势,补齐创新短板,四川有潜力在全球动力电池产业格局中实现更高层次的突破。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
川观新闻记者 陈俊伶
11月12日,世界动力电池大会在宜宾开幕。会上,《动力电池产业发展指数(2025)》(以下简称《指数》)正式发布。
据介绍,《指数》分为世界指数、中国指数、企业指数三个维度,旨在以多维数据全面反映国内外动力电池产业现状,持续跟踪产业演变趋势,为中国乃至全球产业发展提供“风向标”。去年,全球动力电池产业呈现怎样的格局?四川的表现又是如何?
发布现场 陈俊伶摄
全球发展咋样?
亚洲呈主导优势,6家中国企业全球电池市场占有率总计达67%
《指数》构建了覆盖全球、中国、企业三个维度的综合评价体系。
《指数》显示,从全球视野看,亚洲国家继续保持动力电池产业的领先地位,中国、日本、美国、韩国位列前四。值得注意的是,摩洛哥和泰国首次排名进入前十。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主任瞿国春介绍,近年来中韩等国电池企业加速海外布局,摩洛哥和泰国正分别成为非洲和东南亚地区动力电池投资布局的重点国家,动力电池产能的释放带动了当地产业链的初步成型。
产业规模方面,中国以显著优势领跑。2024年,中国动力电池装机量达548GWh,占全球总量的60%,同比增长42%。这一成绩得益于中国庞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和完整的产业链配套。国内市场中,磷酸铁锂路线凭借成本和安全性优势,装机量占比升至74.6%,三元电池则占25.3%。与此同时,泰国、匈牙利等国正快速崛起,成为全球电池产能新的增长极。
从创新能力看,中国、日本、美国形成“三国鼎立”之势。《指数》显示,三国在动力电池领域的发明专利授权量合计占全球80%。
从产业链完备性看,中国继续保持全球第一,并在上下游各环节实现均衡发展。日本、韩国强于电池制造与材料环节,泰国、欧洲等国则在需求端具有一定优势。
随着全球绿色转型深入推进,可持续发展成为新一轮竞争焦点。欧洲凭借高比例的可再生能源,在低碳制造方面潜力突出;中国则通过迅速扩大的清洁能源规模,加速推进电池产业绿色化进程。
企业层面,全球格局进一步向东亚集中。全球装机量前10的企业中,中国企业占据6席,韩国企业4席,这6家中国电池企业的全球总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升至67%,同比扩大近4个百分点,显示出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的扩张势头。
四川表现如何?
跻身全国前三,居产业第一梯队,但在创新能力方面存在短板
《指数》显示,在“中国指数”排名中四川表现亮眼,排名全国第三,仅次于广东和江苏,稳居产业第一梯队。
从细分领域看,四川在产业链完备性具有明显的优势。近年来,四川围绕动力电池产业持续投入,形成了从上游材料到电池制造,再到回收利用的完整产业链条。目前,四川已聚集动力电池上下游企业超200家,装机量全国前十企业有5家在川落地。今年1—9月,全省动力电池产量168.1GWh、同比增长49.2%,发展势头强劲。
资源优势是四川的另一张王牌。四川锂矿资源丰富,水电资源得天独厚,为绿色制造提供了先天优势。以宜宾为例,凭借全省领先的锂矿资源和水电装机容量,得以实现动力电池生产的清洁能源供应。宁德时代宜宾工厂已成为全球首个零碳电池工厂,工厂80%以上能源来自可再生能源水电,通过碳信用抵消、绿色物流等模式实现零碳目标。
尽管成绩显著,四川也面临挑战,与广东、江苏相比,四川在创新能力上仍有提升空间。业内人士表示,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四川缺乏具有全局影响力的龙头动力电池企业总部有关,导致在吸引和汇聚顶尖创新人才方面处于劣势。
四川正瞄准打造世界一流动力电池产业集群持续发力。2024年7月,四川把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含储能)纳入“15+N”重点发展产业链,宜宾作为主承载地,联合成都、眉山、遂宁、甘孜、阿坝等地协同发展,深入建圈强链。瞿国春表示,利用好政策、资源、人工成本等优势,补齐创新短板,四川有潜力在全球动力电池产业格局中实现更高层次的突破。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