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油分析:“需求不塌了”?能源展望悄然修正,长期底部正在形成?

汇通财经

8小时前

能源转型的现实路径与既有政策情景下的需求韧性,叠加炼化端与海运端的结构性缺口,构成价格下方的弹性支撑。

11月12日,星期三。盘面显示,美原油当下北美时段于60美元上方波动,价格在基本面供需与宏观政策预期的“拉锯”中反复。近期的市场关键词大致有三:其一,产油国政策与地缘变量交织,令供给侧不确定性抬升;其二,主要经济体财政与货币政策路径牵动利率与汇率,从定价折现与风险偏好两端影响能源资产;其三,长短期需求预期分化加大,短线交易主导度上升,趋势性资金与套保盘的节奏从而偏谨慎。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影响因素方面,美国政府关门风险的缓解——若相关拨款法案如期通过并使政府运转维持至1月30日——有望提振消费者与企业信心,边际改善短期成品油需求预期;但财政端的不确定性仍未彻底消除,市场对支出节奏、赤字与供给券发行的敏感度较高,其对收益率曲线形态与风险资产偏好的影响,将通过需求与贴现两条路径继续传导至油价。

需求的长期锚则来自能源转型节奏与政策情景的重估。最新年度能源展望报告显示,若以“既有政策”情景评估,油气需求可能在更长时间窗口内保持增长,这一表述相较此前“本十年见顶”的判断更为温和。对定价而言,这并非短期看涨信号,而是对“需求塌陷”的极端担忧形成对冲:它提示市场,供给侧若在短期内过度扩张而缺乏相应的库存与运输能力匹配,价格会回归供需基本面的再均衡,而非单向下行。换言之,长期需求弹性的被上修,抬升了价格下行的“基本面底部弹性”;但短期利空仍由供给端主导。

在市场表现与板块特征层面,能源与其他大宗的分化继续存在。以美原油布伦特原油为例,短期的主要约束来自“供给富余”的信号:一方面,产油国联盟在11月2日会议上宣布增产约13.7万桶/日,并指向在2026年第一季度暂停进一步增量,理由是季节性需求与库存考量。宣布“增产—暂停”的节奏并非强势收紧,而是偏向平滑供给曲线、避免价格过度波动的取向,因此对价格的直接拉升效应有限;在需求弹性不高的背景下,这一节奏更像是将“上行空间”换成了“波动率的下降”。另一方面,短线交易主导的特征增强:部分机构策略观点指出,当前油市“被动区间化”,投机盘在数据与消息驱动下反复拉扯,成交活跃但趋势延续性不足。

地缘与制裁链条则通过贸易流向与定价基准差影响原油。近期,美国对俄罗斯主要石油企业的新一轮制裁生效,推动俄油贸易链条重排,乌拉尔原油对布伦特的价差一度扩大至每桶约20美元的年度高位区间。价差扩大有两层含义:其一,俄油“以价换量”的能力增强,非敏感买家偏好折价桶,海运市场的桶型竞争加剧,从而对全球可自由贸易原油的总体定价形成压制;其二,价差过大时,会倒逼一部分需求流向大西洋盆地的美洲与西非桶,美原油外流窗口可能阶段性打开。来自印度的大型炼化企业已通过招标寻求在2026年初交付的“非受制裁俄油”,同时也积极配置美洲原油与西非原油以替代受限来源。对美原油而言,若美湾出口窗口因价差与运费结构改善而扩大,国内库存的累库压力有望被部分外流对冲;但这依赖两点:一是美湾与欧洲、亚洲成品裂解价差与炼厂开工配比;二是海运费与保险成本在制裁扰动下的可预测性。

技术方面

4小时级别看,美原油围绕60.20美元震荡。上方冲击61.27而未延续,叠加前高61.50,构成短期阻力带;下方多次在59.7—59.9获得支撑,阶段低点58.83仍是关键锚。K线实体与影线交替,显示分歧较大、趋势性不强。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MACD位于零轴上方但开始回落,红柱连续缩短,动能趋弱,DIFF与DEA存在再次死叉的可能。RSI自62附近回落至48一带,动量转入中性偏弱区间但未超卖。总体呈区间市,后续重点观察是否有效越过61.2—61.5或跌破59.7以确认新一轮波动方向。

结语

当前美原油的核心逻辑可概括为:“短期供给富余、长期需求韧性、宏观贴现束缚”。短期看,增产节奏与折价桶的竞争,使价格上方的弹性受限;若无库存的持续去化或地缘风险的显著攀升,单边上攻缺乏持续性驱动。中期看,能源转型的现实路径与既有政策情景下的需求韧性,叠加炼化端与海运端的结构性缺口,构成价格下方的弹性支撑。未来数周,几类变量值得重点跟踪:一是产油国在11月30日会议上的产量与配额表述,尤其是对2026年一季度“暂停增量”的执行细则;二是美国商业库存、炼厂开工率与成品裂解价差的联动,判断内需与出口窗口的强弱切换;三是美国财政谈判落地后对收益率曲线与美元走势的影响,进而评估贴现与风险偏好的再定价;四是制裁扰动下的海运费与保险成本,观察乌拉尔原油与布伦特、美原油之间的价差是否继续维持在高位区间。

60美元出头的美原油价格,既不是需求塌陷的写照,也谈不上供给极度紧张的结果,而是多重约束下的“均衡价格”。在增产节奏温和、折价桶竞争加剧、宏观贴现仍紧的组合里,油价上方空间受抑、下方弹性尚存,将是一个更符合逻辑的刻画。

能源转型的现实路径与既有政策情景下的需求韧性,叠加炼化端与海运端的结构性缺口,构成价格下方的弹性支撑。

11月12日,星期三。盘面显示,美原油当下北美时段于60美元上方波动,价格在基本面供需与宏观政策预期的“拉锯”中反复。近期的市场关键词大致有三:其一,产油国政策与地缘变量交织,令供给侧不确定性抬升;其二,主要经济体财政与货币政策路径牵动利率与汇率,从定价折现与风险偏好两端影响能源资产;其三,长短期需求预期分化加大,短线交易主导度上升,趋势性资金与套保盘的节奏从而偏谨慎。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影响因素方面,美国政府关门风险的缓解——若相关拨款法案如期通过并使政府运转维持至1月30日——有望提振消费者与企业信心,边际改善短期成品油需求预期;但财政端的不确定性仍未彻底消除,市场对支出节奏、赤字与供给券发行的敏感度较高,其对收益率曲线形态与风险资产偏好的影响,将通过需求与贴现两条路径继续传导至油价。

需求的长期锚则来自能源转型节奏与政策情景的重估。最新年度能源展望报告显示,若以“既有政策”情景评估,油气需求可能在更长时间窗口内保持增长,这一表述相较此前“本十年见顶”的判断更为温和。对定价而言,这并非短期看涨信号,而是对“需求塌陷”的极端担忧形成对冲:它提示市场,供给侧若在短期内过度扩张而缺乏相应的库存与运输能力匹配,价格会回归供需基本面的再均衡,而非单向下行。换言之,长期需求弹性的被上修,抬升了价格下行的“基本面底部弹性”;但短期利空仍由供给端主导。

在市场表现与板块特征层面,能源与其他大宗的分化继续存在。以美原油布伦特原油为例,短期的主要约束来自“供给富余”的信号:一方面,产油国联盟在11月2日会议上宣布增产约13.7万桶/日,并指向在2026年第一季度暂停进一步增量,理由是季节性需求与库存考量。宣布“增产—暂停”的节奏并非强势收紧,而是偏向平滑供给曲线、避免价格过度波动的取向,因此对价格的直接拉升效应有限;在需求弹性不高的背景下,这一节奏更像是将“上行空间”换成了“波动率的下降”。另一方面,短线交易主导的特征增强:部分机构策略观点指出,当前油市“被动区间化”,投机盘在数据与消息驱动下反复拉扯,成交活跃但趋势延续性不足。

地缘与制裁链条则通过贸易流向与定价基准差影响原油。近期,美国对俄罗斯主要石油企业的新一轮制裁生效,推动俄油贸易链条重排,乌拉尔原油对布伦特的价差一度扩大至每桶约20美元的年度高位区间。价差扩大有两层含义:其一,俄油“以价换量”的能力增强,非敏感买家偏好折价桶,海运市场的桶型竞争加剧,从而对全球可自由贸易原油的总体定价形成压制;其二,价差过大时,会倒逼一部分需求流向大西洋盆地的美洲与西非桶,美原油外流窗口可能阶段性打开。来自印度的大型炼化企业已通过招标寻求在2026年初交付的“非受制裁俄油”,同时也积极配置美洲原油与西非原油以替代受限来源。对美原油而言,若美湾出口窗口因价差与运费结构改善而扩大,国内库存的累库压力有望被部分外流对冲;但这依赖两点:一是美湾与欧洲、亚洲成品裂解价差与炼厂开工配比;二是海运费与保险成本在制裁扰动下的可预测性。

技术方面

4小时级别看,美原油围绕60.20美元震荡。上方冲击61.27而未延续,叠加前高61.50,构成短期阻力带;下方多次在59.7—59.9获得支撑,阶段低点58.83仍是关键锚。K线实体与影线交替,显示分歧较大、趋势性不强。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MACD位于零轴上方但开始回落,红柱连续缩短,动能趋弱,DIFF与DEA存在再次死叉的可能。RSI自62附近回落至48一带,动量转入中性偏弱区间但未超卖。总体呈区间市,后续重点观察是否有效越过61.2—61.5或跌破59.7以确认新一轮波动方向。

结语

当前美原油的核心逻辑可概括为:“短期供给富余、长期需求韧性、宏观贴现束缚”。短期看,增产节奏与折价桶的竞争,使价格上方的弹性受限;若无库存的持续去化或地缘风险的显著攀升,单边上攻缺乏持续性驱动。中期看,能源转型的现实路径与既有政策情景下的需求韧性,叠加炼化端与海运端的结构性缺口,构成价格下方的弹性支撑。未来数周,几类变量值得重点跟踪:一是产油国在11月30日会议上的产量与配额表述,尤其是对2026年一季度“暂停增量”的执行细则;二是美国商业库存、炼厂开工率与成品裂解价差的联动,判断内需与出口窗口的强弱切换;三是美国财政谈判落地后对收益率曲线与美元走势的影响,进而评估贴现与风险偏好的再定价;四是制裁扰动下的海运费与保险成本,观察乌拉尔原油与布伦特、美原油之间的价差是否继续维持在高位区间。

60美元出头的美原油价格,既不是需求塌陷的写照,也谈不上供给极度紧张的结果,而是多重约束下的“均衡价格”。在增产节奏温和、折价桶竞争加剧、宏观贴现仍紧的组合里,油价上方空间受抑、下方弹性尚存,将是一个更符合逻辑的刻画。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