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解读】多部门发声 制造业中试平台建设迎来政策红利期

新华财经

5小时前

新华财经北京11月11日电(记者李唐宁刘旭阳)11月1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快制造业中试平台体系化布局和高水平建设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正式公布,提出到2027年,多主体参与、多领域布局、多层次服务的全国制造业中试服务网络初步形成。

暂无

新华财经北京11月11日电(记者 李唐宁 刘旭阳)11月1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快制造业中试平台体系化布局和高水平建设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正式公布,提出到2027年,多主体参与、多领域布局、多层次服务的全国制造业中试服务网络初步形成。

分析人士认为,本次《通知》系统阐释了中试平台“建什么、谁来建、怎么建”的核心命题。随着未来支持民营企业建设重大中试平台的相关政策进一步落地,各地方也将加快布局一批具备特色优势的制造业中试平台,中试平台建设的财政资金支持、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支持力度将明显增强。

6个关键领域布局 建设产业发展急需的中试平台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加快重大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应用,布局建设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平台,加大应用场景建设和开放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

中试平台是为处在试制阶段的样品转化到生产过程提供中试服务的载体,其主要功能是面向制造业发展需求,提供设计验证、功能性能验证、工艺验证、适配验证、生产验证等综合性、专业化服务和系统化解决方案。当前,我国制造业创新正从跟跑向并跑、领跑跨越式转变,大量创新成果亟需通过中试环节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分析人士指出,中试是畅通技术创新到市场应用的“中间站”,但是,当前部分中试平台仍存在职能定位散、服务水平低、发挥作用弱等问题,难以有效满足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

为此,《通知》提出,到2027年,高水平中试平台力量进一步壮大,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基本建立,多主体参与、多领域布局、多层次服务的全国制造业中试服务网络初步形成。

值得一提的是,《通知》重点关注高水平中试平台的公共服务性质和功能,按照“做强一批、激活一批、补齐一批”的推进思路,明确三项重点任务。

在“做强”方面,坚持梯次推进、培优育强、以点带面,引导中试平台按照“储备中试平台—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培育中试平台—国家级制造业中试平台”的路径向更高水平迈进,分级打造全国制造业中试服务网络的基础力量、中坚力量和核心力量。

在“激活”方面,聚焦具备公共服务属性但能力有待提升、作用发挥有待增强的中试平台,通过多样化方式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和竞争力。

在“补齐”方面,指导地方聚焦关系未来发展、关乎产业安全、中试供给紧缺的关键行业领域,结合特色优势布局建设一批中试平台。

《通知》发布了《制造业中试平台建设指引(2025版)》《制造业中试平台重点方向建设要点(2025版)》,指导地方围绕原材料工业、装备制造、消费品工业、信息技术、新兴和未来产业、共性需求等6个关键领域和37个行业重点方向布局建设产业发展急需的中试平台。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所长、党委副书记杨建军对记者表示,这系统阐释了中试平台“建什么、谁来建、怎么建”的核心命题,为破解中试平台建设“方向不清、主体不明、路径不畅”的困局提供了明确的路径指引。

“本次文件对于进一步推动中试平台体系化布局和高水平建设,全面提升中试服务能级,加快重大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应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工程院院士付梦印对记者表示,当前,我国中试平台在战略急需和新兴未来产业领域布局仍需要进一步加强。《通知》指导地方聚焦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量子科技、清洁低碳氢、生物医药、工业母机、仪器仪表以及重大技术装备、新材料、信息技术等关键行业领域,将不断充实高水平中试平台新生力量。

相关财政资金支持、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支持力度将增强

分析人士认为,近期一系列政策措施为中试平台建设运营主体及成果转化需求方提供了科学指引和多方面支持,对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发展司副司长李春芳11日表示,支持民营企业建设重大中试平台,支持面向民营企业开放中试服务。“随着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中试环节作用愈发突出、需求十分迫切,正是民营企业大展身手的时候。”

工信部科技司相关负责人介绍,2024年1月以来,工业和信息化部加快推进中试平台梯度培育,指导地方聚焦产业急需的关键领域布局建设2400余个中试平台,遴选出首批241个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培育中试平台,重点培育中试平台共承担中试服务项目2.5万项,服务企业数量近万家,完成省部级及以上自主创新成果中试验证项目1100余项,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支撑。

国务院国资委规划发展局负责人桂刚10日表示,中央企业190个中试验证平台面向社会累计提供超过400项中试服务,强化创新成果转化的场景供给。

中试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中试平台普遍面临建设投入大、资金短缺等问题。为保障中试平台稳定投入,《通知》提出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对符合条件的中试平台予以支持,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赋能中试平台发展。

“春江水暖鸭先知,企业离市场最近,产业缺什么技术、技术能不能变成产品,企业最敏锐、最有话语权。”李春芳表示,将强化投资支持,鼓励民营企业围绕重点领域和重点产业链,在先进制造业集群等进行一体化布局,建设一批具有较强行业带动力的重大中试平台。同时,李春芳表示,中试是产品大规模量产前的中间试验,并不是真正的生产环节,“鼓励地方按照这一特点探索简化项目建设前置要件审批程序。”

编辑:高二山

声明:新华财经(中国金融信息网)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新华财经北京11月11日电(记者李唐宁刘旭阳)11月1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快制造业中试平台体系化布局和高水平建设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正式公布,提出到2027年,多主体参与、多领域布局、多层次服务的全国制造业中试服务网络初步形成。

暂无

新华财经北京11月11日电(记者 李唐宁 刘旭阳)11月1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快制造业中试平台体系化布局和高水平建设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正式公布,提出到2027年,多主体参与、多领域布局、多层次服务的全国制造业中试服务网络初步形成。

分析人士认为,本次《通知》系统阐释了中试平台“建什么、谁来建、怎么建”的核心命题。随着未来支持民营企业建设重大中试平台的相关政策进一步落地,各地方也将加快布局一批具备特色优势的制造业中试平台,中试平台建设的财政资金支持、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支持力度将明显增强。

6个关键领域布局 建设产业发展急需的中试平台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加快重大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应用,布局建设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平台,加大应用场景建设和开放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

中试平台是为处在试制阶段的样品转化到生产过程提供中试服务的载体,其主要功能是面向制造业发展需求,提供设计验证、功能性能验证、工艺验证、适配验证、生产验证等综合性、专业化服务和系统化解决方案。当前,我国制造业创新正从跟跑向并跑、领跑跨越式转变,大量创新成果亟需通过中试环节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分析人士指出,中试是畅通技术创新到市场应用的“中间站”,但是,当前部分中试平台仍存在职能定位散、服务水平低、发挥作用弱等问题,难以有效满足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

为此,《通知》提出,到2027年,高水平中试平台力量进一步壮大,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基本建立,多主体参与、多领域布局、多层次服务的全国制造业中试服务网络初步形成。

值得一提的是,《通知》重点关注高水平中试平台的公共服务性质和功能,按照“做强一批、激活一批、补齐一批”的推进思路,明确三项重点任务。

在“做强”方面,坚持梯次推进、培优育强、以点带面,引导中试平台按照“储备中试平台—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培育中试平台—国家级制造业中试平台”的路径向更高水平迈进,分级打造全国制造业中试服务网络的基础力量、中坚力量和核心力量。

在“激活”方面,聚焦具备公共服务属性但能力有待提升、作用发挥有待增强的中试平台,通过多样化方式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和竞争力。

在“补齐”方面,指导地方聚焦关系未来发展、关乎产业安全、中试供给紧缺的关键行业领域,结合特色优势布局建设一批中试平台。

《通知》发布了《制造业中试平台建设指引(2025版)》《制造业中试平台重点方向建设要点(2025版)》,指导地方围绕原材料工业、装备制造、消费品工业、信息技术、新兴和未来产业、共性需求等6个关键领域和37个行业重点方向布局建设产业发展急需的中试平台。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所长、党委副书记杨建军对记者表示,这系统阐释了中试平台“建什么、谁来建、怎么建”的核心命题,为破解中试平台建设“方向不清、主体不明、路径不畅”的困局提供了明确的路径指引。

“本次文件对于进一步推动中试平台体系化布局和高水平建设,全面提升中试服务能级,加快重大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应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工程院院士付梦印对记者表示,当前,我国中试平台在战略急需和新兴未来产业领域布局仍需要进一步加强。《通知》指导地方聚焦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量子科技、清洁低碳氢、生物医药、工业母机、仪器仪表以及重大技术装备、新材料、信息技术等关键行业领域,将不断充实高水平中试平台新生力量。

相关财政资金支持、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支持力度将增强

分析人士认为,近期一系列政策措施为中试平台建设运营主体及成果转化需求方提供了科学指引和多方面支持,对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发展司副司长李春芳11日表示,支持民营企业建设重大中试平台,支持面向民营企业开放中试服务。“随着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中试环节作用愈发突出、需求十分迫切,正是民营企业大展身手的时候。”

工信部科技司相关负责人介绍,2024年1月以来,工业和信息化部加快推进中试平台梯度培育,指导地方聚焦产业急需的关键领域布局建设2400余个中试平台,遴选出首批241个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培育中试平台,重点培育中试平台共承担中试服务项目2.5万项,服务企业数量近万家,完成省部级及以上自主创新成果中试验证项目1100余项,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支撑。

国务院国资委规划发展局负责人桂刚10日表示,中央企业190个中试验证平台面向社会累计提供超过400项中试服务,强化创新成果转化的场景供给。

中试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中试平台普遍面临建设投入大、资金短缺等问题。为保障中试平台稳定投入,《通知》提出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对符合条件的中试平台予以支持,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赋能中试平台发展。

“春江水暖鸭先知,企业离市场最近,产业缺什么技术、技术能不能变成产品,企业最敏锐、最有话语权。”李春芳表示,将强化投资支持,鼓励民营企业围绕重点领域和重点产业链,在先进制造业集群等进行一体化布局,建设一批具有较强行业带动力的重大中试平台。同时,李春芳表示,中试是产品大规模量产前的中间试验,并不是真正的生产环节,“鼓励地方按照这一特点探索简化项目建设前置要件审批程序。”

编辑:高二山

声明:新华财经(中国金融信息网)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