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商超如何利用好产品与好服务实现破局竞争?

联商网

1周前

当消费者在商超获得超出预期的服务体验时,会形成“情感依赖”,进而转化为长期的复购行为;反之,糟糕的服务则会让即使有好产品的商超,也面临“客流流失”的困境。

出品/联商专栏

撰文/映山红

编辑/娜娜

在零售行业的迭代浪潮中,线下商超始终是连接商品与消费者的重要场景。然而,随着电商平台的冲击、即时零售的崛起,以及消费者需求的持续升级,商超业态正面临“客流流失、复购下降”的双重挑战。

在这场竞争中,“好产品”与“好服务”逐渐成为破局的关键——前者是吸引消费者走进门店的“流量入口”,解决“为什么来”的核心问题;后者是留住消费者、促成持续消费的“情感纽带”,回答“为什么再来”的关键诉求。二者如同商超的“双轮”,唯有协同发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好产品是商超流量的“敲门砖”

消费者走进一家商超的首要动因,永远是“这里有我需要的好东西”。所谓“好产品”,并非单一维度的“优质”,而是涵盖品质可靠、品类适配、性价比突出的综合体系。它是商超与消费者建立连接的第一步,也是决定客流能否转化的基础。在当下消费者愈发注重“确定性消费”的背景下,好产品的价值被进一步放大——只有让消费者相信“来这里能买到放心、实用、划算的商品”,才能将潜在客流转化为实际到店人群。

1、品质是好产品的核心根基

对于商超而言,产品品质是不可触碰的“生命线”,尤其是与消费者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生鲜、食品、日用品等品类。这类商品的品质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健康与体验,一旦出现问题,不仅会流失顾客,更会摧毁商超的品牌信誉。

以生鲜品类为例,它是商超的“流量引擎”,也是消费者判断商超品质的重要标准。以盒马鲜生为例,其之所以能在众多商超中脱颖而出,核心在于其对生鲜品质的极致把控,例如通过建立“日日鲜”体系,盒马承诺蔬菜、肉类、鲜奶等商品“只卖当日”,未售罄产品直接下架销毁,从源头杜绝了“不新鲜”的问题。这种对品质的坚持,让消费者形成了“买生鲜,去盒马”的认知,甚至愿意为了新鲜度支付一定的溢价。

除了生鲜,食品与日用品的品质同样关键。沃尔玛推行“食品安全追溯体系”,消费者扫描商品包装上的二维码,就能查看食材的产地、加工过程、检测报告等信息,这种“透明化”的品质呈现,极大降低了消费者的决策成本。反观部分小型商超,因采购渠道不规范,出现过期食品、劣质日用品等问题,最终导致客流持续流失,甚至被迫闭店。由此可见,品质不是“加分项”,而是商超生存的“基础项”——只有守住品质底线,才能让消费者愿意“为产品而来”。

2、品类是好产品的引流抓手

如果说品质是“基础”,那么品类就是“吸引力”。在消费需求日益多元化的今天,“一站式购齐”已不再是商超的唯一优势,“精准满足细分需求”才是吸引特定客群的关键。好的品类规划,能让商超在同质化竞争中找到差异化定位,让不同需求的消费者都能“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从而主动走进门店。

首先,品类要“适配客群”。不同区域、不同定位的商超,需要根据周边消费者的需求调整品类。例如,位于居民区的社区商超,应重点布局生鲜、粮油、日用品等高频刚需品类,同时增加“小包装”商品,满足单身或小家庭的需求;而位于商圈的精品商超,则可以侧重进口食品、网红零食、高端日用品等品类,契合年轻消费者“尝鲜”“品质消费”的需求。

其次,品类要“紧跟趋势”。随着消费升级,健康、便捷、个性化的需求逐渐成为主流,商超的品类规划也需随之迭代。例如,近年来“即食”需求爆发,盒马、胖东来、永辉等头部商超迅速推出“即热、即烹、即食”专区,涵盖多种口味与品种,吸引了大量“不想做饭但想吃好”的消费者;针对“健康消费”趋势,商超纷纷增加低脂食品、有机蔬菜、无添加零食等品类,甚至开设“健康食品专区”,满足消费者对“健康生活”的追求。此外,宠物经济、银发经济等新兴趋势也催生了新的品类需求——部分门店增设“宠物食品与用品专区”,涵盖猫粮、狗粮、宠物玩具等,让商超不断吸引新的客群。

3、性价比是好产品的竞争关键

在品质与品类之外,性价比是决定消费者“是否选择这家商超”的重要因素。这里的“性价比”并非单纯的“低价”,而是“品质与价格的平衡”——让消费者觉得“花的钱值得”,甚至“物超所值”。尤其是在社区团购以“低价”冲击市场的背景下,商超只有通过优化供应链、控制成本,推出高性价比的产品,才能留住对价格敏感的客群。

自有品牌是商超提升性价比的核心手段。与第三方品牌相比,自有品牌省去了中间代理环节,且无需投入大量营销费用,能以更低的价格提供同等品质的商品。例如,沃尔玛的自有品牌“惠宜”,涵盖食品、日用品等多个品类,其售价比同类第三方品牌低10%-20%,但品质通过了沃尔玛的严格检测,成为许多家庭消费者的首选;山姆的自有品牌“Member's Mark”更是将性价比与品质结合到极致,其凭借“大分量、高品质、低单价”的特点,多款商品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网红爆款”,甚至吸引消费者为了购买这些商品办理会员。

二、好服务是商超复购的“粘合剂”

如果说“好产品”能吸引消费者“第一次来”,那么“好服务”就是让消费者“一次次再来”的关键。在产品同质化日益严重的今天,服务已成为商超差异化竞争的核心要素——它不仅是解决消费者购物过程中问题的“保障”,更是传递品牌温度、建立情感连接的“桥梁”。当消费者在商超获得超出预期的服务体验时,会形成“情感依赖”,进而转化为长期的复购行为;反之,糟糕的服务则会让即使有好产品的商超,也面临“客流流失”的困境。

1、场景化体验服务:提升购物愉悦感

线下商超的核心优势在于“体验感”——消费者可以触摸商品、感受氛围,而好的服务能将这种“体验感”升级为“愉悦感”,让购物从“任务”变成“享受”。场景化体验服务,就是通过优化门店环境、改善服务细节,为消费者打造“舒适、便捷、贴心”的购物场景,让消费者愿意“常来逛”。

首先是“门店环境体验”。整洁的购物环境、合理的动线设计、清晰的商品陈列,是基础的服务要求,也是提升购物愉悦感的关键。胖东来超市之所以被称为“商超服务标杆”,其门店环境的细节把控功不可没——地面随时有人清扫,即使是生鲜区也没有积水;商品陈列清晰,标签标注详细,甚至会注明“最佳食用期”“烹饪建议”等信息。此外,胖东来还在门店内设置了免费休息区、母婴室等,让陪同购物的家人也能获得舒适的体验。这种“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环境设计,让消费者觉得“逛超市是一种放松”,从而愿意频繁到店。

其次是“员工服务体验”。员工是商超与消费者直接接触的“窗口”,其服务态度与专业度直接影响消费者的体验。好的员工服务,不是“过度热情”,而是“恰到好处的贴心”。例如,在生鲜区,员工主动为消费者提供“去骨、切片”的加工服务;在日用品区,员工能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推荐合适的商品,如“适合敏感肌的洗衣液”“适合老人的防滑拖鞋”;在收银区,员工主动帮忙装袋,甚至提醒消费者“易碎商品请小心拿放”。正是这种专业的服务让消费者觉得“被重视”,进而提升复购意愿。

2、高效化售后服务:打消消费顾虑

购物不是“一锤子买卖”,售后服务的质量直接影响消费者的“信任度”。尤其是对于生鲜、食品等易出现问题的品类,高效的售后服务能打消消费者的“后顾之忧”,让消费者敢于“再次购买”。反之,若售后服务推诿、低效,即使产品品质再好,也会让消费者望而却步。

“无理由退换货”是商超售后服务的核心体现,也是建立信任的关键。胖东来推行“无理由退换货”政策,不仅涵盖日用品、食品,甚至包括生鲜品类——只要消费者不满意,即使已经开封,也能无条件退换。这种“极致”的售后政策,让消费者觉得“买得放心”,甚至出现“因为信任售后,所以愿意尝试新商品”的情况。沃尔玛、永辉等头部商超也推出了类似政策,如“7天无理由退换货”“生鲜质量问题24小时内退款”,并通过简化流程(如线上申请、门店直接处理),让消费者能快速解决问题。

除了退换货,“投诉快速响应”也是高效售后的重要组成部分。消费者在购物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问题,如商品缺货、价格错误、员工服务不佳等,此时商超的响应速度与处理态度至关重要。这种“快速响应、高效解决”的售后模式,让消费者感受到“被尊重”,从而增强对商超的信任,愿意再次到店。

3、增值化延伸服务:拓宽消费边界

好的服务不仅能解决消费者的“购物需求”,还能满足其“衍生需求”。增值化延伸服务,就是通过提供超出“购物本身”的服务,让消费者觉得“这家商超很实用”,从而增加到店频率。这些服务看似与“卖货”无关,却能潜移默化地提升消费者的粘性,成为“再来”的理由。

“即时配送服务”是近年来商超最受欢迎的增值服务之一。随着消费者对“便捷性”的需求提升,“线上下单、线下配送”成为主流购物方式。盒马推出“30分钟达”服务,覆盖周边3公里范围,消费者通过APP下单,最快30分钟就能收到新鲜商品;山姆则为会员提供“极速达”服务,生鲜、日用品等商品1小时内送达。这种“足不出户就能买到商超商品”的服务,让消费者形成了“需要购物时,先打开商超APP”的习惯,既提升了线上复购,也带动了线下到店——许多消费者会因为“线上体验好”,进而到店感受更多商品。

此外,“生活便民服务”也是商超增值服务的重要方向。例如,部分门店提供“代收快递”“免费充电”“雨伞借用”等服务;胖东来则推出“免费裁剪衣服”“免费礼品包装”等服务;这些服务虽然不直接产生利润,却能让商超成为“社区生活的一部分”,让消费者在有生活需求时,第一时间想到“去商超”,从而增加到店频率。这些“非购物需求”,最终都转化为了“复购机会”。

三、产品与服务协同,构建商超可持续发展闭环

“好产品”与“好服务”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支撑、相互赋能的关系。好产品是服务的“基础”——没有优质的产品,再贴心的服务也无法留住消费者;好服务是产品的“延伸”——没有到位的服务,再好的产品也难以发挥最大价值。只有让产品与服务形成“协同效应”,才能构建起商超“引流-留存-复购”的可持续发展闭环,在竞争中长久立足。

1、产品为服务提供“价值锚点”

服务的核心是“为产品增值”,而好的产品能让服务更有“说服力”。例如,山姆的“试吃服务”之所以能吸引消费者,核心在于其试吃的商品(如牛排、蛋糕、水果)本身品质过硬——消费者通过试吃感受到产品的优质,才会愿意购买;如果试吃的商品品质不佳,再热情的试吃服务也无法促成交易。同样,盒马的“30分钟达”服务,若没有“日日鲜”的生鲜产品作为支撑,“快速送达”也失去了意义——消费者之所以愿意为配送服务买单,是因为相信“送达的商品是新鲜的”。

此外,产品的差异化也能让服务更具“针对性”。例如,针对高端红酒品类,商超可以提供“专业品鉴服务”;针对母婴用品,商超可以提供“育儿咨询服务”;针对预制菜品类,商超可以提供“烹饪指导服务”。这些服务之所以能打动消费者,是因为它们建立在“优质产品”的基础上,让消费者觉得“不仅买到了好东西,还获得了额外的价值”,从而增强复购意愿。

2、服务为产品赋予“情感温度”

产品是“冰冷的物品”,而服务能让产品变得“有温度”。当消费者在购买产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服务体验时,会将对服务的好感转移到产品上,进而形成“情感记忆”,愿意再次购买。例如,一位消费者在商超购买生鲜时,员工主动帮忙挑选新鲜的蔬菜,并告知“如何保存更持久”,这种贴心的服务会让消费者觉得“这家商超很懂我”,下次购买生鲜时,会优先选择这家商超——此时,消费者复购的不仅是“蔬菜”,更是“被贴心对待的体验”。

服务还能弥补产品的“不足”,降低消费者的不满。例如,一位消费者购买的牛奶出现变质,若商超能快速退款并赠送一张优惠券,同时真诚道歉,消费者不仅不会流失,反而可能因为“售后态度好”而继续购买;反之,若商超推诿责任,即使牛奶本身是偶发问题,也会让消费者彻底失去信任。这种“服务弥补产品缺陷”的情况,充分体现了服务对产品的“赋能作用”——它能将“负面体验”转化为“正面记忆”,让消费者愿意“再给一次机会”。胖东来在这一方面的处理甚称典范,教科书级的案例举不胜举,此处不再赘述。

3、数字化赋能产品与服务双向升级

在数字化时代,技术成为连接产品与服务的“桥梁”,既能让好产品更精准地触达消费者,也能让好服务更高效地落地。通过数字化工具,商超可以实现“产品优化”与“服务升级”的双向赋能,进一步强化“引流-复购”的闭环。

一方面,数字化能让产品更“精准”。通过分析消费者的购物数据(如购买频率、偏好品类、价格敏感度),商超可以精准判断消费者的需求,优化产品结构。例如,通过数据发现某区域消费者偏爱“低脂牛奶”,商超可以增加该品类的备货;通过数据发现年轻消费者喜欢“网红零食”,商超可以快速引入相关商品。这种“以数据驱动产品规划”的模式,能让好产品更符合消费者需求,提升引流效果。

另一方面,数字化能让服务更“高效”。例如,通过“会员系统”,商超可以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服务——根据会员的购买记录,推送专属优惠券(如“您常买的洗衣液正在打折”);根据会员的生日,发送生日祝福并赠送礼品券。通过“自助收银”“刷脸支付”等技术,能减少消费者排队时间,提升购物效率;通过“智能导购”系统,消费者扫描商品就能获得详细信息(如成分、使用方法),甚至能看到其他消费者的评价,提升购物体验。这些数字化服务,让好服务更“懂消费者”“省时间”,从而进一步提升复购率。

写在最后

在商超业态的竞争中,“好产品”与“好服务”从来不是二选一的问题,而是缺一不可的“双核心”。好产品解决“为什么来”,它是吸引消费者走进门店的“基础”,是商超生存的“根本”;好服务解决“为什么再来”,它是留住消费者的“关键”,是商超发展的“引擎”。二者协同发力,才能构建起“引流-留存-复购”的可持续发展闭环,让商超在电商冲击、消费升级的浪潮中站稳脚跟。

未来,随着消费者需求的进一步升级,商超对“好产品”与“好服务”的追求也需不断迭代——产品要更“个性化”,满足不同客群的细分需求;服务要更“智能化”,通过技术提升效率与体验。但无论如何变化,“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核心逻辑不会改变——只有始终围绕“消费者需要什么产品”“消费者期待什么服务”展开,才能让商超真正成为消费者“愿意来、愿意再来”的场所,实现长久的发展。

登录 | 注册

最近的餐厅,都在讨好一米二以下的顾客

《餐饮行业季度观察报告(2025年Q3)》发布

回到顶部

当消费者在商超获得超出预期的服务体验时,会形成“情感依赖”,进而转化为长期的复购行为;反之,糟糕的服务则会让即使有好产品的商超,也面临“客流流失”的困境。

出品/联商专栏

撰文/映山红

编辑/娜娜

在零售行业的迭代浪潮中,线下商超始终是连接商品与消费者的重要场景。然而,随着电商平台的冲击、即时零售的崛起,以及消费者需求的持续升级,商超业态正面临“客流流失、复购下降”的双重挑战。

在这场竞争中,“好产品”与“好服务”逐渐成为破局的关键——前者是吸引消费者走进门店的“流量入口”,解决“为什么来”的核心问题;后者是留住消费者、促成持续消费的“情感纽带”,回答“为什么再来”的关键诉求。二者如同商超的“双轮”,唯有协同发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好产品是商超流量的“敲门砖”

消费者走进一家商超的首要动因,永远是“这里有我需要的好东西”。所谓“好产品”,并非单一维度的“优质”,而是涵盖品质可靠、品类适配、性价比突出的综合体系。它是商超与消费者建立连接的第一步,也是决定客流能否转化的基础。在当下消费者愈发注重“确定性消费”的背景下,好产品的价值被进一步放大——只有让消费者相信“来这里能买到放心、实用、划算的商品”,才能将潜在客流转化为实际到店人群。

1、品质是好产品的核心根基

对于商超而言,产品品质是不可触碰的“生命线”,尤其是与消费者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生鲜、食品、日用品等品类。这类商品的品质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健康与体验,一旦出现问题,不仅会流失顾客,更会摧毁商超的品牌信誉。

以生鲜品类为例,它是商超的“流量引擎”,也是消费者判断商超品质的重要标准。以盒马鲜生为例,其之所以能在众多商超中脱颖而出,核心在于其对生鲜品质的极致把控,例如通过建立“日日鲜”体系,盒马承诺蔬菜、肉类、鲜奶等商品“只卖当日”,未售罄产品直接下架销毁,从源头杜绝了“不新鲜”的问题。这种对品质的坚持,让消费者形成了“买生鲜,去盒马”的认知,甚至愿意为了新鲜度支付一定的溢价。

除了生鲜,食品与日用品的品质同样关键。沃尔玛推行“食品安全追溯体系”,消费者扫描商品包装上的二维码,就能查看食材的产地、加工过程、检测报告等信息,这种“透明化”的品质呈现,极大降低了消费者的决策成本。反观部分小型商超,因采购渠道不规范,出现过期食品、劣质日用品等问题,最终导致客流持续流失,甚至被迫闭店。由此可见,品质不是“加分项”,而是商超生存的“基础项”——只有守住品质底线,才能让消费者愿意“为产品而来”。

2、品类是好产品的引流抓手

如果说品质是“基础”,那么品类就是“吸引力”。在消费需求日益多元化的今天,“一站式购齐”已不再是商超的唯一优势,“精准满足细分需求”才是吸引特定客群的关键。好的品类规划,能让商超在同质化竞争中找到差异化定位,让不同需求的消费者都能“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从而主动走进门店。

首先,品类要“适配客群”。不同区域、不同定位的商超,需要根据周边消费者的需求调整品类。例如,位于居民区的社区商超,应重点布局生鲜、粮油、日用品等高频刚需品类,同时增加“小包装”商品,满足单身或小家庭的需求;而位于商圈的精品商超,则可以侧重进口食品、网红零食、高端日用品等品类,契合年轻消费者“尝鲜”“品质消费”的需求。

其次,品类要“紧跟趋势”。随着消费升级,健康、便捷、个性化的需求逐渐成为主流,商超的品类规划也需随之迭代。例如,近年来“即食”需求爆发,盒马、胖东来、永辉等头部商超迅速推出“即热、即烹、即食”专区,涵盖多种口味与品种,吸引了大量“不想做饭但想吃好”的消费者;针对“健康消费”趋势,商超纷纷增加低脂食品、有机蔬菜、无添加零食等品类,甚至开设“健康食品专区”,满足消费者对“健康生活”的追求。此外,宠物经济、银发经济等新兴趋势也催生了新的品类需求——部分门店增设“宠物食品与用品专区”,涵盖猫粮、狗粮、宠物玩具等,让商超不断吸引新的客群。

3、性价比是好产品的竞争关键

在品质与品类之外,性价比是决定消费者“是否选择这家商超”的重要因素。这里的“性价比”并非单纯的“低价”,而是“品质与价格的平衡”——让消费者觉得“花的钱值得”,甚至“物超所值”。尤其是在社区团购以“低价”冲击市场的背景下,商超只有通过优化供应链、控制成本,推出高性价比的产品,才能留住对价格敏感的客群。

自有品牌是商超提升性价比的核心手段。与第三方品牌相比,自有品牌省去了中间代理环节,且无需投入大量营销费用,能以更低的价格提供同等品质的商品。例如,沃尔玛的自有品牌“惠宜”,涵盖食品、日用品等多个品类,其售价比同类第三方品牌低10%-20%,但品质通过了沃尔玛的严格检测,成为许多家庭消费者的首选;山姆的自有品牌“Member's Mark”更是将性价比与品质结合到极致,其凭借“大分量、高品质、低单价”的特点,多款商品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网红爆款”,甚至吸引消费者为了购买这些商品办理会员。

二、好服务是商超复购的“粘合剂”

如果说“好产品”能吸引消费者“第一次来”,那么“好服务”就是让消费者“一次次再来”的关键。在产品同质化日益严重的今天,服务已成为商超差异化竞争的核心要素——它不仅是解决消费者购物过程中问题的“保障”,更是传递品牌温度、建立情感连接的“桥梁”。当消费者在商超获得超出预期的服务体验时,会形成“情感依赖”,进而转化为长期的复购行为;反之,糟糕的服务则会让即使有好产品的商超,也面临“客流流失”的困境。

1、场景化体验服务:提升购物愉悦感

线下商超的核心优势在于“体验感”——消费者可以触摸商品、感受氛围,而好的服务能将这种“体验感”升级为“愉悦感”,让购物从“任务”变成“享受”。场景化体验服务,就是通过优化门店环境、改善服务细节,为消费者打造“舒适、便捷、贴心”的购物场景,让消费者愿意“常来逛”。

首先是“门店环境体验”。整洁的购物环境、合理的动线设计、清晰的商品陈列,是基础的服务要求,也是提升购物愉悦感的关键。胖东来超市之所以被称为“商超服务标杆”,其门店环境的细节把控功不可没——地面随时有人清扫,即使是生鲜区也没有积水;商品陈列清晰,标签标注详细,甚至会注明“最佳食用期”“烹饪建议”等信息。此外,胖东来还在门店内设置了免费休息区、母婴室等,让陪同购物的家人也能获得舒适的体验。这种“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环境设计,让消费者觉得“逛超市是一种放松”,从而愿意频繁到店。

其次是“员工服务体验”。员工是商超与消费者直接接触的“窗口”,其服务态度与专业度直接影响消费者的体验。好的员工服务,不是“过度热情”,而是“恰到好处的贴心”。例如,在生鲜区,员工主动为消费者提供“去骨、切片”的加工服务;在日用品区,员工能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推荐合适的商品,如“适合敏感肌的洗衣液”“适合老人的防滑拖鞋”;在收银区,员工主动帮忙装袋,甚至提醒消费者“易碎商品请小心拿放”。正是这种专业的服务让消费者觉得“被重视”,进而提升复购意愿。

2、高效化售后服务:打消消费顾虑

购物不是“一锤子买卖”,售后服务的质量直接影响消费者的“信任度”。尤其是对于生鲜、食品等易出现问题的品类,高效的售后服务能打消消费者的“后顾之忧”,让消费者敢于“再次购买”。反之,若售后服务推诿、低效,即使产品品质再好,也会让消费者望而却步。

“无理由退换货”是商超售后服务的核心体现,也是建立信任的关键。胖东来推行“无理由退换货”政策,不仅涵盖日用品、食品,甚至包括生鲜品类——只要消费者不满意,即使已经开封,也能无条件退换。这种“极致”的售后政策,让消费者觉得“买得放心”,甚至出现“因为信任售后,所以愿意尝试新商品”的情况。沃尔玛、永辉等头部商超也推出了类似政策,如“7天无理由退换货”“生鲜质量问题24小时内退款”,并通过简化流程(如线上申请、门店直接处理),让消费者能快速解决问题。

除了退换货,“投诉快速响应”也是高效售后的重要组成部分。消费者在购物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问题,如商品缺货、价格错误、员工服务不佳等,此时商超的响应速度与处理态度至关重要。这种“快速响应、高效解决”的售后模式,让消费者感受到“被尊重”,从而增强对商超的信任,愿意再次到店。

3、增值化延伸服务:拓宽消费边界

好的服务不仅能解决消费者的“购物需求”,还能满足其“衍生需求”。增值化延伸服务,就是通过提供超出“购物本身”的服务,让消费者觉得“这家商超很实用”,从而增加到店频率。这些服务看似与“卖货”无关,却能潜移默化地提升消费者的粘性,成为“再来”的理由。

“即时配送服务”是近年来商超最受欢迎的增值服务之一。随着消费者对“便捷性”的需求提升,“线上下单、线下配送”成为主流购物方式。盒马推出“30分钟达”服务,覆盖周边3公里范围,消费者通过APP下单,最快30分钟就能收到新鲜商品;山姆则为会员提供“极速达”服务,生鲜、日用品等商品1小时内送达。这种“足不出户就能买到商超商品”的服务,让消费者形成了“需要购物时,先打开商超APP”的习惯,既提升了线上复购,也带动了线下到店——许多消费者会因为“线上体验好”,进而到店感受更多商品。

此外,“生活便民服务”也是商超增值服务的重要方向。例如,部分门店提供“代收快递”“免费充电”“雨伞借用”等服务;胖东来则推出“免费裁剪衣服”“免费礼品包装”等服务;这些服务虽然不直接产生利润,却能让商超成为“社区生活的一部分”,让消费者在有生活需求时,第一时间想到“去商超”,从而增加到店频率。这些“非购物需求”,最终都转化为了“复购机会”。

三、产品与服务协同,构建商超可持续发展闭环

“好产品”与“好服务”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支撑、相互赋能的关系。好产品是服务的“基础”——没有优质的产品,再贴心的服务也无法留住消费者;好服务是产品的“延伸”——没有到位的服务,再好的产品也难以发挥最大价值。只有让产品与服务形成“协同效应”,才能构建起商超“引流-留存-复购”的可持续发展闭环,在竞争中长久立足。

1、产品为服务提供“价值锚点”

服务的核心是“为产品增值”,而好的产品能让服务更有“说服力”。例如,山姆的“试吃服务”之所以能吸引消费者,核心在于其试吃的商品(如牛排、蛋糕、水果)本身品质过硬——消费者通过试吃感受到产品的优质,才会愿意购买;如果试吃的商品品质不佳,再热情的试吃服务也无法促成交易。同样,盒马的“30分钟达”服务,若没有“日日鲜”的生鲜产品作为支撑,“快速送达”也失去了意义——消费者之所以愿意为配送服务买单,是因为相信“送达的商品是新鲜的”。

此外,产品的差异化也能让服务更具“针对性”。例如,针对高端红酒品类,商超可以提供“专业品鉴服务”;针对母婴用品,商超可以提供“育儿咨询服务”;针对预制菜品类,商超可以提供“烹饪指导服务”。这些服务之所以能打动消费者,是因为它们建立在“优质产品”的基础上,让消费者觉得“不仅买到了好东西,还获得了额外的价值”,从而增强复购意愿。

2、服务为产品赋予“情感温度”

产品是“冰冷的物品”,而服务能让产品变得“有温度”。当消费者在购买产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服务体验时,会将对服务的好感转移到产品上,进而形成“情感记忆”,愿意再次购买。例如,一位消费者在商超购买生鲜时,员工主动帮忙挑选新鲜的蔬菜,并告知“如何保存更持久”,这种贴心的服务会让消费者觉得“这家商超很懂我”,下次购买生鲜时,会优先选择这家商超——此时,消费者复购的不仅是“蔬菜”,更是“被贴心对待的体验”。

服务还能弥补产品的“不足”,降低消费者的不满。例如,一位消费者购买的牛奶出现变质,若商超能快速退款并赠送一张优惠券,同时真诚道歉,消费者不仅不会流失,反而可能因为“售后态度好”而继续购买;反之,若商超推诿责任,即使牛奶本身是偶发问题,也会让消费者彻底失去信任。这种“服务弥补产品缺陷”的情况,充分体现了服务对产品的“赋能作用”——它能将“负面体验”转化为“正面记忆”,让消费者愿意“再给一次机会”。胖东来在这一方面的处理甚称典范,教科书级的案例举不胜举,此处不再赘述。

3、数字化赋能产品与服务双向升级

在数字化时代,技术成为连接产品与服务的“桥梁”,既能让好产品更精准地触达消费者,也能让好服务更高效地落地。通过数字化工具,商超可以实现“产品优化”与“服务升级”的双向赋能,进一步强化“引流-复购”的闭环。

一方面,数字化能让产品更“精准”。通过分析消费者的购物数据(如购买频率、偏好品类、价格敏感度),商超可以精准判断消费者的需求,优化产品结构。例如,通过数据发现某区域消费者偏爱“低脂牛奶”,商超可以增加该品类的备货;通过数据发现年轻消费者喜欢“网红零食”,商超可以快速引入相关商品。这种“以数据驱动产品规划”的模式,能让好产品更符合消费者需求,提升引流效果。

另一方面,数字化能让服务更“高效”。例如,通过“会员系统”,商超可以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服务——根据会员的购买记录,推送专属优惠券(如“您常买的洗衣液正在打折”);根据会员的生日,发送生日祝福并赠送礼品券。通过“自助收银”“刷脸支付”等技术,能减少消费者排队时间,提升购物效率;通过“智能导购”系统,消费者扫描商品就能获得详细信息(如成分、使用方法),甚至能看到其他消费者的评价,提升购物体验。这些数字化服务,让好服务更“懂消费者”“省时间”,从而进一步提升复购率。

写在最后

在商超业态的竞争中,“好产品”与“好服务”从来不是二选一的问题,而是缺一不可的“双核心”。好产品解决“为什么来”,它是吸引消费者走进门店的“基础”,是商超生存的“根本”;好服务解决“为什么再来”,它是留住消费者的“关键”,是商超发展的“引擎”。二者协同发力,才能构建起“引流-留存-复购”的可持续发展闭环,让商超在电商冲击、消费升级的浪潮中站稳脚跟。

未来,随着消费者需求的进一步升级,商超对“好产品”与“好服务”的追求也需不断迭代——产品要更“个性化”,满足不同客群的细分需求;服务要更“智能化”,通过技术提升效率与体验。但无论如何变化,“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核心逻辑不会改变——只有始终围绕“消费者需要什么产品”“消费者期待什么服务”展开,才能让商超真正成为消费者“愿意来、愿意再来”的场所,实现长久的发展。

登录 | 注册

最近的餐厅,都在讨好一米二以下的顾客

《餐饮行业季度观察报告(2025年Q3)》发布

回到顶部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