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美铺卷南粤 生态绘就新篇——广东以生态建设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中国报道

2小时前

岭南大地,绿意盎然;南粤山河,生机勃发。自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启动以来,广东始终锚定“绿美引领、湾区先行、多样示范、山河粤秀”思路,将生态建设与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深度融合,从珠三角的森林城市群到粤北的生态屏障,从滨海的美丽海湾到乡村的“四小园”,一幅“林城相依、人林相融”的生态画卷正徐徐展开,让绿水青山成为南粤大地最坚实的底色、最宝贵的财富。

全域增绿:厚植生态家底,绘就城乡大美

绿美广东的根基在“绿”,核心在“增”。全省各地立足资源禀赋,以“四旁五边”增绿提质为抓手,推动绿化从“点上出彩”向“全域覆盖”延伸。汕尾市城区长沙村连续两年发力,打造“四小园”54个、示范林5处,两年新种乔灌木超7500株,更种植14.4亩红树林,让“鹭鸟天堂”的生态本底愈发厚重。清远英德市超额144%完成乡村植绿计划,46.22万株树苗为乡村披上翠绿新装,森林覆盖率与空气质量同步提升。

在城市,“森林进城、公园下乡”成为共识。全省县镇村绿化种植苗木超4300万株,257个绿美点全面覆盖全省21地市,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让群众“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愿景成为现实。

在乡村,留白增绿、拆围建绿蔚然成风,老旧农房变身彩绘打卡点,废弃蚝壳铺就特色村道,“小而美”的生态微空间激活了城乡大美,让生态福祉触手可及。

机制创新:凝聚多方合力,破解转化难题

绿美建设既要增绿量,更要提效益。广东以制度创新为突破口,探索出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让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阳江市创新“国有企业+村集体+金融机构”三方联动模式,推出“预支收益+按比例分成”机制,100亩林地14年周期内村集体收益预计增加73万元以上,实现生态保护与农民增收双赢 。韶关翁源县直击林业融资“三难”痛点,构建“产权明晰—要素激活—价值转化”制度闭环,创新林业经营收益权质押贷款,2024年林业产业总产值达36.3亿元,同比增长38.5%。

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让绿美建设更具活力。惠州市首创“林长+志愿者+港澳同胞”协同模式,组织粤港澳大湾区志愿净滩活动,500余名志愿者携手清理红树林湿地与沙滩垃圾,建立常态化守护机制,让湾区生态保护成为三地共识。从企业的规模化种植到志愿者的点滴守护,从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到村集体的主动参与,广东正构建起“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社会参与、金融支持”的多元共治格局,让绿美建设成为全民行动。

绿富共生:激活生态价值,铺就共富之路

绿美广东的深层密码,在于实现“绿”与“富”的双向奔赴。各地依托生态优势,盘活资源禀赋,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幸福靠山”。汕尾长沙村以“鹭鸟天堂”生态品牌为核心,整合海洋岸线、古炮台、红色文化等资源,打造“海洋文化+红色研学”特色线路,配套特色民宿与文创产品,年均吸引游客超70万人次,让生态美景转化为经济收益 。

从粤北的生态康养到粤西的滨海旅游,从特色林业产业到生态文创产品,广东正走出一条生态赋能产业、产业反哺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按照规划,到2025年,全省林业产业总产值将突破1万亿元。

如今的南粤大地,森林覆盖率持续提升,生态环境愈发洁净,绿色产业蓬勃发展,群众的生态获得感不断增强。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既是一场关乎生态福祉的持久战,也是一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动仗。在这幅不断延展的生态画卷中,广东正以绿色为笔、以创新为墨,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篇章,让岭南大地始终绿意盎然、生机永续。(陈赞亮)

岭南大地,绿意盎然;南粤山河,生机勃发。自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启动以来,广东始终锚定“绿美引领、湾区先行、多样示范、山河粤秀”思路,将生态建设与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深度融合,从珠三角的森林城市群到粤北的生态屏障,从滨海的美丽海湾到乡村的“四小园”,一幅“林城相依、人林相融”的生态画卷正徐徐展开,让绿水青山成为南粤大地最坚实的底色、最宝贵的财富。

全域增绿:厚植生态家底,绘就城乡大美

绿美广东的根基在“绿”,核心在“增”。全省各地立足资源禀赋,以“四旁五边”增绿提质为抓手,推动绿化从“点上出彩”向“全域覆盖”延伸。汕尾市城区长沙村连续两年发力,打造“四小园”54个、示范林5处,两年新种乔灌木超7500株,更种植14.4亩红树林,让“鹭鸟天堂”的生态本底愈发厚重。清远英德市超额144%完成乡村植绿计划,46.22万株树苗为乡村披上翠绿新装,森林覆盖率与空气质量同步提升。

在城市,“森林进城、公园下乡”成为共识。全省县镇村绿化种植苗木超4300万株,257个绿美点全面覆盖全省21地市,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让群众“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愿景成为现实。

在乡村,留白增绿、拆围建绿蔚然成风,老旧农房变身彩绘打卡点,废弃蚝壳铺就特色村道,“小而美”的生态微空间激活了城乡大美,让生态福祉触手可及。

机制创新:凝聚多方合力,破解转化难题

绿美建设既要增绿量,更要提效益。广东以制度创新为突破口,探索出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让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阳江市创新“国有企业+村集体+金融机构”三方联动模式,推出“预支收益+按比例分成”机制,100亩林地14年周期内村集体收益预计增加73万元以上,实现生态保护与农民增收双赢 。韶关翁源县直击林业融资“三难”痛点,构建“产权明晰—要素激活—价值转化”制度闭环,创新林业经营收益权质押贷款,2024年林业产业总产值达36.3亿元,同比增长38.5%。

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让绿美建设更具活力。惠州市首创“林长+志愿者+港澳同胞”协同模式,组织粤港澳大湾区志愿净滩活动,500余名志愿者携手清理红树林湿地与沙滩垃圾,建立常态化守护机制,让湾区生态保护成为三地共识。从企业的规模化种植到志愿者的点滴守护,从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到村集体的主动参与,广东正构建起“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社会参与、金融支持”的多元共治格局,让绿美建设成为全民行动。

绿富共生:激活生态价值,铺就共富之路

绿美广东的深层密码,在于实现“绿”与“富”的双向奔赴。各地依托生态优势,盘活资源禀赋,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幸福靠山”。汕尾长沙村以“鹭鸟天堂”生态品牌为核心,整合海洋岸线、古炮台、红色文化等资源,打造“海洋文化+红色研学”特色线路,配套特色民宿与文创产品,年均吸引游客超70万人次,让生态美景转化为经济收益 。

从粤北的生态康养到粤西的滨海旅游,从特色林业产业到生态文创产品,广东正走出一条生态赋能产业、产业反哺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按照规划,到2025年,全省林业产业总产值将突破1万亿元。

如今的南粤大地,森林覆盖率持续提升,生态环境愈发洁净,绿色产业蓬勃发展,群众的生态获得感不断增强。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既是一场关乎生态福祉的持久战,也是一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动仗。在这幅不断延展的生态画卷中,广东正以绿色为笔、以创新为墨,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篇章,让岭南大地始终绿意盎然、生机永续。(陈赞亮)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