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涨回6字头,猪价就又涨不动了?

市场资讯

2周前

(来源:新农观)。...10月的那波深跌确实达到了,先不管四季度有多看涨,但是猪价一下跌出了4年新低,这个预期足够了,所以二育积极入场。

(来源:新农观)

来源:新农观

昨天说到只要生猪市场的胡萝卜还在,那么猪价就不至于大跌,就还能反弹。但是很明显,这波反弹有点像弹在了棉花上,怎么看怎么无力。

虽然也是几连涨,但是涨幅实在是不大,挣扎了好几天,终于才将将回到了6元/斤之上。

也就是刚6元冒了一个头,马上又底气不足了。

从报价来看,又开始进入涨跌互现的震荡行情。

为啥刚到6元就又涨不动了呢?

这好像有点上涨后遗症的意思,10月下旬一通猛涨之后,到11月马上又连续下跌,这一跌不要紧,把之前上涨的那点精神气也跌没了。

当前的猪价给人一种要命不活的感觉,大跌也跌不动,再想着像10月那样的抄底大约是没希望了,但是同样,上涨也是涨得有气无力。

在这种状态下,二次育肥就变得很谨慎了。

为啥老提二育呢?

其实二育本质上也是一种变相的压栏,只不过和养殖的压栏不同的是,二育的压栏对市场的影响要更大。

因为二育是有一定条件的,或者说在今年生猪市场这样的背景下,二育启动的门槛明显高了。

什么条件呢?

一是对四季度乃至春节前,大猪的行情足够看好;

二是标猪价格足够低,起码达到心理预期。

10月的那波深跌确实达到了,先不管四季度有多看涨,但是猪价一下跌出了4年新低,这个预期足够了,所以二育积极入场。

而入场之后的效果也是立竿见影,所以可见二育对生猪市场的影响还是挺重要的。

而退一步来看,以当前生猪市场供需背景,单凭着供需层面的话,猪价是没啥行情可言的。

因为供需基本很固定了,猪就那么多,除非有大的疫病什么的导致存栏大幅减少,否则大家基本都在挺。

猪少不了,而消费也增不了多少。

一方面是替代品较多。

本来猪肉也不是必需消费的肉类,像禽肉、禽蛋今年的价格都处于低位,对猪肉的替代压力就不小。

尤其是节日效应就更被稀释了。

另一方面呢,消费战线被拉长。

现在市场普遍看好腌腊以及灌肠等,这也确实是猪肉消费的一个利好。

但是今年春节比较晚,2月中旬才过年,这就导致腌腊的周期被拉长了,这么一来,消费就没那么集中了。

本来消费增量就有限,时间战线再一拉长,对猪价的支撑效应就更弱了。

再说回到二育。

昨天说到,只要标肥价差还在,那么二育还是有动力的,但是动力很有限了,至少和前两年的情况比,今年二育已经少很多了。

虽然官方强调不鼓励二育,但这就和强调去产能一样,说白了,去不去产能不是靠强调,而是靠真金白银的亏损,亏得肉真得疼了产能才能有效去化。

所以二育减少的原因也是大家对市场前景预期有限,二育不入场,那么猪价自然就只能根据供需面窄幅波动,上涨的动力自然也就小。

不过如果从后续来看,在消费旺季养殖户挺价的心态格外浓,而随着消费的增长,对猪价还是有一定支撑的,猪价重心可能会缓慢上移。

但太大的行情我觉得是看不到的。

(来源:新农观)。...10月的那波深跌确实达到了,先不管四季度有多看涨,但是猪价一下跌出了4年新低,这个预期足够了,所以二育积极入场。

(来源:新农观)

来源:新农观

昨天说到只要生猪市场的胡萝卜还在,那么猪价就不至于大跌,就还能反弹。但是很明显,这波反弹有点像弹在了棉花上,怎么看怎么无力。

虽然也是几连涨,但是涨幅实在是不大,挣扎了好几天,终于才将将回到了6元/斤之上。

也就是刚6元冒了一个头,马上又底气不足了。

从报价来看,又开始进入涨跌互现的震荡行情。

为啥刚到6元就又涨不动了呢?

这好像有点上涨后遗症的意思,10月下旬一通猛涨之后,到11月马上又连续下跌,这一跌不要紧,把之前上涨的那点精神气也跌没了。

当前的猪价给人一种要命不活的感觉,大跌也跌不动,再想着像10月那样的抄底大约是没希望了,但是同样,上涨也是涨得有气无力。

在这种状态下,二次育肥就变得很谨慎了。

为啥老提二育呢?

其实二育本质上也是一种变相的压栏,只不过和养殖的压栏不同的是,二育的压栏对市场的影响要更大。

因为二育是有一定条件的,或者说在今年生猪市场这样的背景下,二育启动的门槛明显高了。

什么条件呢?

一是对四季度乃至春节前,大猪的行情足够看好;

二是标猪价格足够低,起码达到心理预期。

10月的那波深跌确实达到了,先不管四季度有多看涨,但是猪价一下跌出了4年新低,这个预期足够了,所以二育积极入场。

而入场之后的效果也是立竿见影,所以可见二育对生猪市场的影响还是挺重要的。

而退一步来看,以当前生猪市场供需背景,单凭着供需层面的话,猪价是没啥行情可言的。

因为供需基本很固定了,猪就那么多,除非有大的疫病什么的导致存栏大幅减少,否则大家基本都在挺。

猪少不了,而消费也增不了多少。

一方面是替代品较多。

本来猪肉也不是必需消费的肉类,像禽肉、禽蛋今年的价格都处于低位,对猪肉的替代压力就不小。

尤其是节日效应就更被稀释了。

另一方面呢,消费战线被拉长。

现在市场普遍看好腌腊以及灌肠等,这也确实是猪肉消费的一个利好。

但是今年春节比较晚,2月中旬才过年,这就导致腌腊的周期被拉长了,这么一来,消费就没那么集中了。

本来消费增量就有限,时间战线再一拉长,对猪价的支撑效应就更弱了。

再说回到二育。

昨天说到,只要标肥价差还在,那么二育还是有动力的,但是动力很有限了,至少和前两年的情况比,今年二育已经少很多了。

虽然官方强调不鼓励二育,但这就和强调去产能一样,说白了,去不去产能不是靠强调,而是靠真金白银的亏损,亏得肉真得疼了产能才能有效去化。

所以二育减少的原因也是大家对市场前景预期有限,二育不入场,那么猪价自然就只能根据供需面窄幅波动,上涨的动力自然也就小。

不过如果从后续来看,在消费旺季养殖户挺价的心态格外浓,而随着消费的增长,对猪价还是有一定支撑的,猪价重心可能会缓慢上移。

但太大的行情我觉得是看不到的。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