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筑基,技术引领:业界共话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新华信用

2周前

论坛现场启动了“标准引领质驱未来”质量标准助力汽车品牌全球影响力提升行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强芯筑基“中国芯”联合研究实验室、国产高端装备赋能汽车产业提质升级行动、“十五五”汽车技术与装备产业协同生态向新行动等一系列关键行动,旨在从质量、芯片、装备等多维度赋能,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2025年11月6日-8日,2025汽车技术与装备发展论坛在苏州举办。本届论坛以“装备夯实根基,技术引领未来”为主题,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苏州市人民政府、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周玉林表示,本届论坛聚焦“汽车产业拥抱人工智能”,旨在搭建一个集政策解读、技术交流、成果展示与合作为一体的平台,推动汽车装备和智能化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创新,共同构建开放合作、合作共赢的产业发展新生态。

创新驱动,共筑产业升级新格局

在论坛现场,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介绍了《中国汽车产业与技术发展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研究进展情况。《报告》指出,中国汽车产业近年来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工业经济稳定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从整体产销数据来看,今年1-9月,全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433.3万辆和2436.3万辆,同比增长分别为13.3%和12.9%。尤为突出的是新能源汽车板块,同期产销分别达到1124.3万辆和1122.8万辆,同比增长超过35%,占汽车新车总销量的比重已攀升至46.1%。

与此同时,中国品牌乘用车的市场竞争力持续增强,市场份额逐步提升。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品牌乘用车累计销售1465.1万辆,同比增长22.9%,占乘用车总销量的69%,反映出本土品牌在产品和市场层面的全面进步。

在智能化方面,智能网联汽车正进入规模化应用的关键阶段。从2022年至2025年7月,中国乘用车市场中L2级自动驾驶渗透率从16.2%迅速提升至62.6%,智能化技术普及步伐明显加快。

从区域发展来看,各省汽车产业呈现“多点开花”的繁荣局面。以江苏为例,据江苏省工信厅二级巡视员余雷介绍,江苏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崛起,现已集聚规上企业超过3000家,尤其在汽车零部件领域具备明显优势,构建了国内领先的产业生态。1-9月,江苏全省汽车产量达175.3万辆,同比增长17.9%,占全国总产量的7.2%;销售178万辆,同比增长16.1%,占全国销量的7.3%,区域贡献持续扩大。

在技术层面,中国逐步成为全球汽车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我国在多项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积极进展,如动力电池技术多元化持续创新、人工智能大模型重构自动驾驶技术架构、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稳步推进、全固态电池等前沿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进程加快等,彰显出中国在全球技术竞争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综合来看,中国汽车产业不仅在市场规模上实现了持续扩张,更在技术突破和结构优化方面不断夯实基础,驶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多方聚力,共建自主可控新生态

同时,中国汽车产业发展面临一些问题与挑战,主要体现在市场竞争与核心技术两个层面。面对这些挑战,行业各方已开始积极行动,寻求破局之道。论坛现场发布的创新成果显示,蔚来汽车全栈自研的SkyOS·天枢系统、神玑芯片与智能底盘,极氪的千里浩瀚辅助驾驶解决方案,以及火山引擎豆包大模型“上车”等,都是相关企业深耕核心技术研发、构建自主能力的代表性尝试,标志着中国汽车产业正朝着自研自产的方向扎实迈进。

行业机构也在协同发力,共同支撑产业生态建设。中国检验认证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吕祁表示,面对新技术发展对质量服务提出的更高要求,检验检测认证作为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重要部分,应充分发挥“体检证”“信用证”“通行证”的关键作用。“作为‘国家队’,中国中检将积极适应技术变革,加快质量攻关,构建全链条保障体系,着力解决‘检不了、检不准、检不快’的行业痛点,以精准测量赋能精密制造,助力中国汽车产业加速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策源地、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新高地和构建新型生态关系的先行地。”

前瞻布局,共绘高质量发展新蓝图

展望汽车产业未来发展路径,多位与会专家在论坛上提出了系统性建议。国家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长苏波提出,应从五个关键领域着力,推动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苏波首先强调,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力争在全球科技创新中占据制高点。他指出,当前亟需集中资源攻克车规级芯片、高安全固态电池、车用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瓶颈,充分发挥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等战略科技力量的引领作用,牢牢把握技术迭代的主动权。

其次,产业需积极塑造发展新动能,加速智能制造转型升级。苏波建议,应依托智能工厂建设,促进产业链创新成果在汽车企业实现规模化应用;同时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支持车企梯次推进基础级、先进级、卓越级乃至领航级的智能工厂建设。

第三,着力构建具备韧性和安全水平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筑牢发展根基。苏波认为,核心任务在于锻造安全可靠的新型供应链,重点加强芯片、基础软件、关键材料等薄弱环节的保障能力。同时,应深化智能制造与绿色低碳融合,构建覆盖研发、制造到回收利用的全链条绿色制造体系。

最后,通过深化高水平开放合作,不断拓展全球化发展空间。针对日益增长的海外市场,苏波建议推动出口模式从“整车出口”向“技术授权、标准输出、品牌运营、本土化投资”全价值链合作跃迁。企业需主动适应国际规则,并积极推动中国智能网联汽车标准走向国际化。

工信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姚振智表示,中心也将持续提升政策理论研究水平,深化对新一代智能制造等方向的理论探索,推动汽车产业在研发、生产、服务等全链条的智能化布局。同时,将进一步加强行业治理支撑能力,强化产业运行监测与技术分析,为规范竞争秩序、构建稳定发展环境提供智力支持和交流平台,促进新技术、新装备在汽车领域实现规模化、商业化应用。

此外,论坛现场启动了“标准引领 质驱未来”质量标准助力汽车品牌全球影响力提升行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强芯筑基“中国芯”联合研究实验室、国产高端装备赋能汽车产业提质升级行动、“十五五”汽车技术与装备产业协同生态向新行动等一系列关键行动,旨在从质量、芯片、装备等多维度赋能,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论坛现场启动了“标准引领质驱未来”质量标准助力汽车品牌全球影响力提升行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强芯筑基“中国芯”联合研究实验室、国产高端装备赋能汽车产业提质升级行动、“十五五”汽车技术与装备产业协同生态向新行动等一系列关键行动,旨在从质量、芯片、装备等多维度赋能,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2025年11月6日-8日,2025汽车技术与装备发展论坛在苏州举办。本届论坛以“装备夯实根基,技术引领未来”为主题,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苏州市人民政府、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周玉林表示,本届论坛聚焦“汽车产业拥抱人工智能”,旨在搭建一个集政策解读、技术交流、成果展示与合作为一体的平台,推动汽车装备和智能化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创新,共同构建开放合作、合作共赢的产业发展新生态。

创新驱动,共筑产业升级新格局

在论坛现场,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介绍了《中国汽车产业与技术发展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研究进展情况。《报告》指出,中国汽车产业近年来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工业经济稳定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从整体产销数据来看,今年1-9月,全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433.3万辆和2436.3万辆,同比增长分别为13.3%和12.9%。尤为突出的是新能源汽车板块,同期产销分别达到1124.3万辆和1122.8万辆,同比增长超过35%,占汽车新车总销量的比重已攀升至46.1%。

与此同时,中国品牌乘用车的市场竞争力持续增强,市场份额逐步提升。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品牌乘用车累计销售1465.1万辆,同比增长22.9%,占乘用车总销量的69%,反映出本土品牌在产品和市场层面的全面进步。

在智能化方面,智能网联汽车正进入规模化应用的关键阶段。从2022年至2025年7月,中国乘用车市场中L2级自动驾驶渗透率从16.2%迅速提升至62.6%,智能化技术普及步伐明显加快。

从区域发展来看,各省汽车产业呈现“多点开花”的繁荣局面。以江苏为例,据江苏省工信厅二级巡视员余雷介绍,江苏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崛起,现已集聚规上企业超过3000家,尤其在汽车零部件领域具备明显优势,构建了国内领先的产业生态。1-9月,江苏全省汽车产量达175.3万辆,同比增长17.9%,占全国总产量的7.2%;销售178万辆,同比增长16.1%,占全国销量的7.3%,区域贡献持续扩大。

在技术层面,中国逐步成为全球汽车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我国在多项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积极进展,如动力电池技术多元化持续创新、人工智能大模型重构自动驾驶技术架构、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稳步推进、全固态电池等前沿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进程加快等,彰显出中国在全球技术竞争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综合来看,中国汽车产业不仅在市场规模上实现了持续扩张,更在技术突破和结构优化方面不断夯实基础,驶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多方聚力,共建自主可控新生态

同时,中国汽车产业发展面临一些问题与挑战,主要体现在市场竞争与核心技术两个层面。面对这些挑战,行业各方已开始积极行动,寻求破局之道。论坛现场发布的创新成果显示,蔚来汽车全栈自研的SkyOS·天枢系统、神玑芯片与智能底盘,极氪的千里浩瀚辅助驾驶解决方案,以及火山引擎豆包大模型“上车”等,都是相关企业深耕核心技术研发、构建自主能力的代表性尝试,标志着中国汽车产业正朝着自研自产的方向扎实迈进。

行业机构也在协同发力,共同支撑产业生态建设。中国检验认证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吕祁表示,面对新技术发展对质量服务提出的更高要求,检验检测认证作为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重要部分,应充分发挥“体检证”“信用证”“通行证”的关键作用。“作为‘国家队’,中国中检将积极适应技术变革,加快质量攻关,构建全链条保障体系,着力解决‘检不了、检不准、检不快’的行业痛点,以精准测量赋能精密制造,助力中国汽车产业加速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策源地、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新高地和构建新型生态关系的先行地。”

前瞻布局,共绘高质量发展新蓝图

展望汽车产业未来发展路径,多位与会专家在论坛上提出了系统性建议。国家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长苏波提出,应从五个关键领域着力,推动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苏波首先强调,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力争在全球科技创新中占据制高点。他指出,当前亟需集中资源攻克车规级芯片、高安全固态电池、车用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瓶颈,充分发挥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等战略科技力量的引领作用,牢牢把握技术迭代的主动权。

其次,产业需积极塑造发展新动能,加速智能制造转型升级。苏波建议,应依托智能工厂建设,促进产业链创新成果在汽车企业实现规模化应用;同时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支持车企梯次推进基础级、先进级、卓越级乃至领航级的智能工厂建设。

第三,着力构建具备韧性和安全水平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筑牢发展根基。苏波认为,核心任务在于锻造安全可靠的新型供应链,重点加强芯片、基础软件、关键材料等薄弱环节的保障能力。同时,应深化智能制造与绿色低碳融合,构建覆盖研发、制造到回收利用的全链条绿色制造体系。

最后,通过深化高水平开放合作,不断拓展全球化发展空间。针对日益增长的海外市场,苏波建议推动出口模式从“整车出口”向“技术授权、标准输出、品牌运营、本土化投资”全价值链合作跃迁。企业需主动适应国际规则,并积极推动中国智能网联汽车标准走向国际化。

工信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姚振智表示,中心也将持续提升政策理论研究水平,深化对新一代智能制造等方向的理论探索,推动汽车产业在研发、生产、服务等全链条的智能化布局。同时,将进一步加强行业治理支撑能力,强化产业运行监测与技术分析,为规范竞争秩序、构建稳定发展环境提供智力支持和交流平台,促进新技术、新装备在汽车领域实现规模化、商业化应用。

此外,论坛现场启动了“标准引领 质驱未来”质量标准助力汽车品牌全球影响力提升行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强芯筑基“中国芯”联合研究实验室、国产高端装备赋能汽车产业提质升级行动、“十五五”汽车技术与装备产业协同生态向新行动等一系列关键行动,旨在从质量、芯片、装备等多维度赋能,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