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企业名单大“瘦身”

智车科技

9小时前

本次动态管理的依据是2024年11月修订生效的《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本)》。

工信部10月29日公告现行有效符合《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企业名单(前十二批),最终只有129家企业通过审核。与2023年12月公布的209家相比,超过80家企业被移出名单,淘汰率超过三成。

光伏行业在经历产能过剩、价格暴跌的阵痛后,这项被称为“行业大考”的动态管理结果,预示着中国光伏产业将告别无序扩张,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动态管理结果揭晓

工信部此次公告的名单经过了一系列严谨的审核程序,包括企业提交自查报告、地方审核、专家评审、现场核实、地方复核和网上公示等环节。

与往年不同,本次名单审核不涉及新申请企业,而是对前十二批已公告企业的动态管理。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江华表示,这次动态管理重点审查了企业2024年的生产经营、研发投入、工艺技术水平、资源综合利用及能耗、质量管理和知识产权等情况。审核也充分考虑了2024年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不能保持《规范条件》要求的企业予以撤销。

此次动态管理还同步处理了33家企业名称或产品类型变更的情况,确保了公告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对于部分头部企业新建的生产基地未在本次名单中,主要与《规范条件》的申报要求有关。

根据规定,申报项目通常需已建成并运行满三年,因此2024年及以后投产的新建产能需等待后续批次方可申报。

从区域分布看,江苏和浙江仍是光伏制造主要集中地。江苏省有35家企业入选,数量居首;浙江省为21家,两省合计达56家,占总数比重较高。这些企业主要集中在电池、组件和逆变器等下游及辅材环节。

新版规范条件更趋严格

本次动态管理的依据是2024年11月修订生效的《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本)》。与以往版本相比,新版规范条件在技术指标、能耗标准、资本金比例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技术指标方面,新版规范条件将新建单晶硅光伏电池、组件项目平均效率指标分别提升。其中,新建P型电池、组件效率不低于23.7%和21.8%,新建N型电池、组件效率不低于26%和23.1%。

而目前业内主流N型TOPCon电池平均效率约为25%,新规将新建N型电池门槛提高至26%,显著抬高了准入标准。

在资本金比例方面,新版规范条件将原“新建和改扩建多晶硅项目最低资本金比例30%,其他项目20%”统一调整为“所有新建和改扩建光伏制造项目最低资本金比例均为30%”。

这一调整旨在遏制盲目扩产,推动企业聚焦技术创新与质量提升。

新版规范条件还加强了质量管理和知识产权保护,将工艺及材料质保期由10年提升至12年,并增加了可靠性试验要求。同时,强化了绿色制造和环境保护要求,增加了光伏产品碳足迹核算等要求。

产业困境促使政策加码

光伏行业近年来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和恶性竞争问题。

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光伏主产业链各环节产能均已突破1200吉瓦,而2025年全球实际需求仅在580吉瓦左右,供给量超出需求量一倍有余。

这种严重的供需失衡直接引发了价格剧烈波动,组件价格一度跌破0.7元/瓦,部分环节甚至低于现金成本,导致全产业链利润空间受到严重挤压。

据同花顺iFinD统计,2025年第一季度,31家A股上市的光伏主产业链企业净亏损合计超过125.8亿元,企业退市、兼并重组的数量显著增加。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勃华指出:“价格的断崖式下跌,表面上看是由于需求真空所致,但其本质实则是无序供给的必然结果。”

在这种背景下,工信部通过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和加强动态管理,旨在引导行业走出“内卷式”竞争困境。

高质量发展路径明晰

光伏产业作为中国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已经明晰。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理事长曹仁贤表示,光伏行业需要从“拼规模、拼成本”转向“拼技术、拼质量”。

在技术创新方面,头部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例如,隆基绿能将研发投入占比提升至8%,重点聚焦HJT与钙钛矿叠层技术研发;晶科能源通过0BB技术,将TOPCon组件的非硅成本降至0.20元/瓦以下。

应用场景拓展也是光伏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探索“光伏+水电”、“光伏+配储”、“光伏+建筑”等应用开发,能够充分释放产业发展潜力。

国际市场布局也需要多元化。业内专家建议,光伏企业应更加注重市场多元化布局,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阿联酋等新兴市场对光伏产品需求增长迅速,中国企业应抓住机遇,通过本地化生产和合作开发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

行业格局正在重塑。未来几年,随着技术迭代加速和市场竞争深化,只有那些持续投入创新、深耕细分市场、具备国际化视野的企业,才能在新一轮行业整合中立于不败之地。

可以预见,在政策引导与市场力量的双重驱动下,中国光伏产业将逐步走出“内卷”困局,迈向更加理性、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原文标题 : 《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企业名单大“瘦身”

本次动态管理的依据是2024年11月修订生效的《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本)》。

工信部10月29日公告现行有效符合《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企业名单(前十二批),最终只有129家企业通过审核。与2023年12月公布的209家相比,超过80家企业被移出名单,淘汰率超过三成。

光伏行业在经历产能过剩、价格暴跌的阵痛后,这项被称为“行业大考”的动态管理结果,预示着中国光伏产业将告别无序扩张,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动态管理结果揭晓

工信部此次公告的名单经过了一系列严谨的审核程序,包括企业提交自查报告、地方审核、专家评审、现场核实、地方复核和网上公示等环节。

与往年不同,本次名单审核不涉及新申请企业,而是对前十二批已公告企业的动态管理。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江华表示,这次动态管理重点审查了企业2024年的生产经营、研发投入、工艺技术水平、资源综合利用及能耗、质量管理和知识产权等情况。审核也充分考虑了2024年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不能保持《规范条件》要求的企业予以撤销。

此次动态管理还同步处理了33家企业名称或产品类型变更的情况,确保了公告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对于部分头部企业新建的生产基地未在本次名单中,主要与《规范条件》的申报要求有关。

根据规定,申报项目通常需已建成并运行满三年,因此2024年及以后投产的新建产能需等待后续批次方可申报。

从区域分布看,江苏和浙江仍是光伏制造主要集中地。江苏省有35家企业入选,数量居首;浙江省为21家,两省合计达56家,占总数比重较高。这些企业主要集中在电池、组件和逆变器等下游及辅材环节。

新版规范条件更趋严格

本次动态管理的依据是2024年11月修订生效的《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本)》。与以往版本相比,新版规范条件在技术指标、能耗标准、资本金比例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技术指标方面,新版规范条件将新建单晶硅光伏电池、组件项目平均效率指标分别提升。其中,新建P型电池、组件效率不低于23.7%和21.8%,新建N型电池、组件效率不低于26%和23.1%。

而目前业内主流N型TOPCon电池平均效率约为25%,新规将新建N型电池门槛提高至26%,显著抬高了准入标准。

在资本金比例方面,新版规范条件将原“新建和改扩建多晶硅项目最低资本金比例30%,其他项目20%”统一调整为“所有新建和改扩建光伏制造项目最低资本金比例均为30%”。

这一调整旨在遏制盲目扩产,推动企业聚焦技术创新与质量提升。

新版规范条件还加强了质量管理和知识产权保护,将工艺及材料质保期由10年提升至12年,并增加了可靠性试验要求。同时,强化了绿色制造和环境保护要求,增加了光伏产品碳足迹核算等要求。

产业困境促使政策加码

光伏行业近年来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和恶性竞争问题。

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光伏主产业链各环节产能均已突破1200吉瓦,而2025年全球实际需求仅在580吉瓦左右,供给量超出需求量一倍有余。

这种严重的供需失衡直接引发了价格剧烈波动,组件价格一度跌破0.7元/瓦,部分环节甚至低于现金成本,导致全产业链利润空间受到严重挤压。

据同花顺iFinD统计,2025年第一季度,31家A股上市的光伏主产业链企业净亏损合计超过125.8亿元,企业退市、兼并重组的数量显著增加。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勃华指出:“价格的断崖式下跌,表面上看是由于需求真空所致,但其本质实则是无序供给的必然结果。”

在这种背景下,工信部通过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和加强动态管理,旨在引导行业走出“内卷式”竞争困境。

高质量发展路径明晰

光伏产业作为中国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已经明晰。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理事长曹仁贤表示,光伏行业需要从“拼规模、拼成本”转向“拼技术、拼质量”。

在技术创新方面,头部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例如,隆基绿能将研发投入占比提升至8%,重点聚焦HJT与钙钛矿叠层技术研发;晶科能源通过0BB技术,将TOPCon组件的非硅成本降至0.20元/瓦以下。

应用场景拓展也是光伏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探索“光伏+水电”、“光伏+配储”、“光伏+建筑”等应用开发,能够充分释放产业发展潜力。

国际市场布局也需要多元化。业内专家建议,光伏企业应更加注重市场多元化布局,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阿联酋等新兴市场对光伏产品需求增长迅速,中国企业应抓住机遇,通过本地化生产和合作开发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

行业格局正在重塑。未来几年,随着技术迭代加速和市场竞争深化,只有那些持续投入创新、深耕细分市场、具备国际化视野的企业,才能在新一轮行业整合中立于不败之地。

可以预见,在政策引导与市场力量的双重驱动下,中国光伏产业将逐步走出“内卷”困局,迈向更加理性、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原文标题 : 《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企业名单大“瘦身”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