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基民朋友,2025年赚到钱了吗?
今年的A股比较红火是真的,科技牛、慢牛等概念在媒体上被提起的频率已经比较高,在市场上的确定性正在加强。
不过对于很多公募基金的投资者来说,这些年获得正向收益的难度可能并不低。
根据万得数据统计,截至今年11月4日,全市场有数据显示的3731只主动权益基金(不同份额合并计算),近三年的回报率平均跑输业绩基准-7.26%,其中仅有1262只主动权益基金近三年跑赢基准,占比不足34%。
这还仅仅是从跑输业绩基准这一个维度来统计,如果结合个体基金投资者的“操作”,那么频繁交易、追涨杀跌所带来的损失可能就会更大了。面对数量众多的基金和“天花乱坠”般的特性,还要精确掌握正确的择时,对普通人来说,难度可想而知。
换句话说,如果把投资基金当做投资股票,完全凭借个人的判断,较随意地挑选基金,那么其实所承担的风险并不低,而且经过基金公司这一层还需要支付额外的申购赎回费、运行费等等成本,对基金投资者来说难言轻松。
另一方面,截至今年9月底,我国公募基金管理机构、取得公募资格的资产管理机构的公募基金资产净值合计已经接近37万亿元。还是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基金作为自己的理财方式,这表明投资基金并不是没有优点的,还是有很多可取之处。
有人说,基民亏钱根源还在自己,追涨杀跌、恐慌抛售的行为偏差才是真韭菜收割机。问题是,普通人如何才能规避上述这些痛点呢?
试试看基金投顾?
其实有一种投资渠道,可能可以帮助投资者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基金理财——那便是基金投顾,更确切地说是基金买方投顾。
传统的投顾(卖方投顾)依附于发行方或者销售方,本质是为了销售基金产品;而买方投顾则是站在投资方的立场上,以投资者资产增值、实现理财目标为核心,并根据投资者风险承受力推荐适配方案。
最明显的区别是两者的收入来源不同。买方投顾收入来自投资者支付的投顾费、管理费,与产品销售无关;卖方投顾收入主要是产品销售佣金、代销返利,收入与销售业绩挂钩。
说得直白一点,基金投资者获得买方投顾的服务,就类似于有了一个专门的基金理财“家庭医生”,为个人资产的保值增值提供了一个较直接的“长周期服务”;同时,这个“医生”还能担负起解决投资疑问的“门诊”职责,答疑解惑,以用心的服务和实际业绩水平赢得客户的长期信任和长期订单。
在此背景下,投顾用户就能规避一些盲目追高,脱离实际情况的高风险操作,并能掌握更多投资常识和信息,避免无谓地高频交易和“换手”,徒增成本。
以世界最大的资本市场美国市场为例,从2000年代中期开始,买方投顾逐渐崭露头角,现已成为服务投资者的重要部门。像摩根士丹利、先锋基金这样的行业头部机构,已经基本完成了买方投顾的转型和深度布局,让这些机构的资产管理规模蒸蒸日上,也令它们的客户获得了较好的服务体验。
当然,我国基金投顾市场当前还面临一些“成长中的坎”,有待更专业和深入的发展。
其一是在普通投资者中的知名度还不高。整个基金投顾业务从起锚至今也不过几年时间,整体规模还相对较小,在普通投资者中的名号还没有很响亮。据平安证券数据,当前国内的基金投顾业务渗透率不足0.1%,相较于美国市场16.1%的渗透水平,还存在非常巨大的增长空间。
其二是从卖方到买方投顾模式的转型还没有彻底完成。这需要基金管理公司、销售平台、投顾机构等多方共同努力,推出更多适应买方投顾的产品,建立投资者获取更高效买方投顾的渠道,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投资顾问人才,产生出更多优秀投资回报的案例等等。
基金投顾的现状
自2019年10月试点启动以来,虽然当前总规模近2千亿元并不算高,但基金投顾发展6年来,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较单一的产品发展出更多种多样的产品类型,同时公募系和大V系主理人也百花齐放,产生了一些具备一定知名度的投资顾问人才。
截至今年9月末,多家机构基金投顾业务规模超百亿元,基金投顾机构数量也增至60家。上证报近期援引多位业内人士分析称,近年来基金投顾业务从“产品导向”到“服务导向”的初步转型已经完成,“信任”成为核心锚点,投资者体验显著提升。
在当前的基金投顾行业内,各家头部机构正转型业务模式为帮助用户提供更加动态的买入方案,以解决权益投资择时难、选基难的问题。此外,随着相关政策的逐步调整和落实,投顾费将成为投顾业务的核心盈利来源,行业将进一步深化买方投顾模式。尾声
各位基民朋友,2025年赚到钱了吗?
今年的A股比较红火是真的,科技牛、慢牛等概念在媒体上被提起的频率已经比较高,在市场上的确定性正在加强。
不过对于很多公募基金的投资者来说,这些年获得正向收益的难度可能并不低。
根据万得数据统计,截至今年11月4日,全市场有数据显示的3731只主动权益基金(不同份额合并计算),近三年的回报率平均跑输业绩基准-7.26%,其中仅有1262只主动权益基金近三年跑赢基准,占比不足34%。
这还仅仅是从跑输业绩基准这一个维度来统计,如果结合个体基金投资者的“操作”,那么频繁交易、追涨杀跌所带来的损失可能就会更大了。面对数量众多的基金和“天花乱坠”般的特性,还要精确掌握正确的择时,对普通人来说,难度可想而知。
换句话说,如果把投资基金当做投资股票,完全凭借个人的判断,较随意地挑选基金,那么其实所承担的风险并不低,而且经过基金公司这一层还需要支付额外的申购赎回费、运行费等等成本,对基金投资者来说难言轻松。
另一方面,截至今年9月底,我国公募基金管理机构、取得公募资格的资产管理机构的公募基金资产净值合计已经接近37万亿元。还是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基金作为自己的理财方式,这表明投资基金并不是没有优点的,还是有很多可取之处。
有人说,基民亏钱根源还在自己,追涨杀跌、恐慌抛售的行为偏差才是真韭菜收割机。问题是,普通人如何才能规避上述这些痛点呢?
试试看基金投顾?
其实有一种投资渠道,可能可以帮助投资者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基金理财——那便是基金投顾,更确切地说是基金买方投顾。
传统的投顾(卖方投顾)依附于发行方或者销售方,本质是为了销售基金产品;而买方投顾则是站在投资方的立场上,以投资者资产增值、实现理财目标为核心,并根据投资者风险承受力推荐适配方案。
最明显的区别是两者的收入来源不同。买方投顾收入来自投资者支付的投顾费、管理费,与产品销售无关;卖方投顾收入主要是产品销售佣金、代销返利,收入与销售业绩挂钩。
说得直白一点,基金投资者获得买方投顾的服务,就类似于有了一个专门的基金理财“家庭医生”,为个人资产的保值增值提供了一个较直接的“长周期服务”;同时,这个“医生”还能担负起解决投资疑问的“门诊”职责,答疑解惑,以用心的服务和实际业绩水平赢得客户的长期信任和长期订单。
在此背景下,投顾用户就能规避一些盲目追高,脱离实际情况的高风险操作,并能掌握更多投资常识和信息,避免无谓地高频交易和“换手”,徒增成本。
以世界最大的资本市场美国市场为例,从2000年代中期开始,买方投顾逐渐崭露头角,现已成为服务投资者的重要部门。像摩根士丹利、先锋基金这样的行业头部机构,已经基本完成了买方投顾的转型和深度布局,让这些机构的资产管理规模蒸蒸日上,也令它们的客户获得了较好的服务体验。
当然,我国基金投顾市场当前还面临一些“成长中的坎”,有待更专业和深入的发展。
其一是在普通投资者中的知名度还不高。整个基金投顾业务从起锚至今也不过几年时间,整体规模还相对较小,在普通投资者中的名号还没有很响亮。据平安证券数据,当前国内的基金投顾业务渗透率不足0.1%,相较于美国市场16.1%的渗透水平,还存在非常巨大的增长空间。
其二是从卖方到买方投顾模式的转型还没有彻底完成。这需要基金管理公司、销售平台、投顾机构等多方共同努力,推出更多适应买方投顾的产品,建立投资者获取更高效买方投顾的渠道,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投资顾问人才,产生出更多优秀投资回报的案例等等。
基金投顾的现状
自2019年10月试点启动以来,虽然当前总规模近2千亿元并不算高,但基金投顾发展6年来,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较单一的产品发展出更多种多样的产品类型,同时公募系和大V系主理人也百花齐放,产生了一些具备一定知名度的投资顾问人才。
截至今年9月末,多家机构基金投顾业务规模超百亿元,基金投顾机构数量也增至60家。上证报近期援引多位业内人士分析称,近年来基金投顾业务从“产品导向”到“服务导向”的初步转型已经完成,“信任”成为核心锚点,投资者体验显著提升。
在当前的基金投顾行业内,各家头部机构正转型业务模式为帮助用户提供更加动态的买入方案,以解决权益投资择时难、选基难的问题。此外,随着相关政策的逐步调整和落实,投顾费将成为投顾业务的核心盈利来源,行业将进一步深化买方投顾模式。尾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