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赚不到钱,痛点如何解决?

财经早餐

2天前

各位基民朋友,2025年赚到钱了吗?

今年的A股比较红火是真的,科技牛、慢牛等概念在媒体上被提起的频率已经比较高,在市场上的确定性正在加强。

不过对于很多公募基金的投资者来说,这些年获得正向收益的难度可能并不低。

根据万得数据统计,截至今年11月4日,全市场有数据显示的3731只主动权益基金(不同份额合并计算),近三年的回报率平均跑输业绩基准-7.26%,其中仅有1262只主动权益基金近三年跑赢基准,占比不足34%。

这还仅仅是从跑输业绩基准这一个维度来统计,如果结合个体基金投资者的“操作”,那么频繁交易、追涨杀跌所带来的损失可能就会更大了。面对数量众多的基金和“天花乱坠”般的特性,还要精确掌握正确的择时,对普通人来说,难度可想而知。

换句话说,如果把投资基金当做投资股票,完全凭借个人的判断,较随意地挑选基金,那么其实所承担的风险并不低,而且经过基金公司这一层还需要支付额外的申购赎回费、运行费等等成本,对基金投资者来说难言轻松。

另一方面,截至今年9月底,我国公募基金管理机构、取得公募资格的资产管理机构的公募基金资产净值合计已经接近37万亿元。还是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基金作为自己的理财方式,这表明投资基金并不是没有优点的,还是有很多可取之处。

有人说,基民亏钱根源还在自己,追涨杀跌、恐慌抛售的行为偏差才是真韭菜收割机。问题是,普通人如何才能规避上述这些痛点呢?

试试看基金投顾?

其实有一种投资渠道,可能可以帮助投资者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基金理财——那便是基金投顾,更确切地说是基金买方投顾。

传统的投顾(卖方投顾)依附于发行方或者销售方,本质是为了销售基金产品;而买方投顾则是站在投资方的立场上,以投资者资产增值、实现理财目标为核心,并根据投资者风险承受力推荐适配方案。

最明显的区别是两者的收入来源不同。买方投顾收入来自投资者支付的投顾费、管理费,与产品销售无关;卖方投顾收入主要是产品销售佣金、代销返利,收入与销售业绩挂钩。

说得直白一点,基金投资者获得买方投顾的服务,就类似于有了一个专门的基金理财“家庭医生”,为个人资产的保值增值提供了一个较直接的“长周期服务”;同时,这个“医生”还能担负起解决投资疑问的“门诊”职责,答疑解惑,以用心的服务和实际业绩水平赢得客户的长期信任和长期订单。

在此背景下,投顾用户就能规避一些盲目追高,脱离实际情况的高风险操作,并能掌握更多投资常识和信息,避免无谓地高频交易和“换手”,徒增成本。

以世界最大的资本市场美国市场为例,从2000年代中期开始,买方投顾逐渐崭露头角,现已成为服务投资者的重要部门。像摩根士丹利、先锋基金这样的行业头部机构,已经基本完成了买方投顾的转型和深度布局,让这些机构的资产管理规模蒸蒸日上,也令它们的客户获得了较好的服务体验。

当然,我国基金投顾市场当前还面临一些“成长中的坎”,有待更专业和深入的发展。

其一是在普通投资者中的知名度还不高。整个基金投顾业务从起锚至今也不过几年时间,整体规模还相对较小,在普通投资者中的名号还没有很响亮。据平安证券数据,当前国内的基金投顾业务渗透率不足0.1%,相较于美国市场16.1%的渗透水平,还存在非常巨大的增长空间。

其二是从卖方到买方投顾模式的转型还没有彻底完成。这需要基金管理公司、销售平台、投顾机构等多方共同努力,推出更多适应买方投顾的产品,建立投资者获取更高效买方投顾的渠道,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投资顾问人才,产生出更多优秀投资回报的案例等等。

基金投顾的现状

自2019年10月试点启动以来,虽然当前总规模近2千亿元并不算高,但基金投顾发展6年来,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较单一的产品发展出更多种多样的产品类型,同时公募系和大V系主理人也百花齐放,产生了一些具备一定知名度的投资顾问人才。

截至今年9月末,多家机构基金投顾业务规模超百亿元,基金投顾机构数量也增至60家。上证报近期援引多位业内人士分析称,近年来基金投顾业务从“产品导向”到“服务导向”的初步转型已经完成,“信任”成为核心锚点,投资者体验显著提升。

在当前的基金投顾行业内,各家头部机构正转型业务模式为帮助用户提供更加动态的买入方案,以解决权益投资择时难、选基难的问题。此外,随着相关政策的逐步调整和落实,投顾费将成为投顾业务的核心盈利来源,行业将进一步深化买方投顾模式。

说到用户信任问题,确实对基金投顾行业至关重要。从一位普通基民角度,为何愿意支付投顾费给机构帮助购买基金呢?其主要的动力源就在于业绩数据服务质量两个维度。
业绩数据不用多说各大机构都会有渠道披露。各位基民在挑选时候需关注长期业绩,需要注意基金投顾策略与基准的比较优势,并结合策略布局标的的类型和行业特征等。这些都和筛选一只基金比较类似,不同的地方在于基金投顾所能提供的多元资产配置说明服务、长周期跟踪和再平衡等策略。
据中欧财富去年底发布的一篇《2024年基金投顾白皮书》,对多元资产的走势分别进行跟踪判断”是其调研用户中最大的需求;而对账户进行面规划,进行全球资产配置”,则是调研用户选择基金投顾时候最多考虑的诉求。
此外,在资产配置的目标上,中欧财富的调研中,过半数的用户以分散风险和降低组合波动为首要目的。而且,由于个人进行资产配置或者多元投资的难点较多,超过七成以上的用户反馈希望基金投顾能够“提供资产规划方案、降低账户整体波动”,这也是最多用户期望基金投顾能够提供的服务方向。
虽然这是去年底,一家机构用户的调研,其时空背景以及样本量未必能够代表当前最新的趋势,但依然可以为读者在挑选基金投顾时候,提供一些思路,前文提到服务质量的判断标准,也很可能在投顾机构对以上这些问题的解决能力上。

尾声

在经历2022-2023年基金投顾行业低潮期后,基金投顾热度边际改善明显。当前居民资产持续从住房、存款向多元金融资产再平衡,房价调整与定存利率下行提升居民财富配置需求。
基金买方投顾服务是一个发展潜力较大,能够满足普通基民专业配置需求+深度陪伴服务的新兴理财途径。基民或应该密切关注各大机构基金投顾的业绩数据和服务质量两大维度,并以长期主义,敬畏投资风险之心选择适合自己的服务。
美国经验证明“基于AUM付费的投顾服务+增值服务”具备可持续增长能力,有望构筑经纪业务第二增长曲线。各大基金投顾机构则应加大力度推出更具买方色彩的产品、服务和收费模式,用成绩数据和服务质量吸引更多用户,抓住这轮转型的时代红利。

免责声明(上下滑动查看全部)

任何在本文出现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个股、评论、预测、图表、指标、理论、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为参考,投资人须对任何自主决定的投资行为负责。另,本文中的任何观点、分析及预测不构成对阅读者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亦不对因使用本文内容所引发的直接或间接损失负任何责任。投资有风险,过往业绩不预示未来表现。财经早餐力求文章所载内容及观点客观公正,但不保证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等。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各位基民朋友,2025年赚到钱了吗?

今年的A股比较红火是真的,科技牛、慢牛等概念在媒体上被提起的频率已经比较高,在市场上的确定性正在加强。

不过对于很多公募基金的投资者来说,这些年获得正向收益的难度可能并不低。

根据万得数据统计,截至今年11月4日,全市场有数据显示的3731只主动权益基金(不同份额合并计算),近三年的回报率平均跑输业绩基准-7.26%,其中仅有1262只主动权益基金近三年跑赢基准,占比不足34%。

这还仅仅是从跑输业绩基准这一个维度来统计,如果结合个体基金投资者的“操作”,那么频繁交易、追涨杀跌所带来的损失可能就会更大了。面对数量众多的基金和“天花乱坠”般的特性,还要精确掌握正确的择时,对普通人来说,难度可想而知。

换句话说,如果把投资基金当做投资股票,完全凭借个人的判断,较随意地挑选基金,那么其实所承担的风险并不低,而且经过基金公司这一层还需要支付额外的申购赎回费、运行费等等成本,对基金投资者来说难言轻松。

另一方面,截至今年9月底,我国公募基金管理机构、取得公募资格的资产管理机构的公募基金资产净值合计已经接近37万亿元。还是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基金作为自己的理财方式,这表明投资基金并不是没有优点的,还是有很多可取之处。

有人说,基民亏钱根源还在自己,追涨杀跌、恐慌抛售的行为偏差才是真韭菜收割机。问题是,普通人如何才能规避上述这些痛点呢?

试试看基金投顾?

其实有一种投资渠道,可能可以帮助投资者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基金理财——那便是基金投顾,更确切地说是基金买方投顾。

传统的投顾(卖方投顾)依附于发行方或者销售方,本质是为了销售基金产品;而买方投顾则是站在投资方的立场上,以投资者资产增值、实现理财目标为核心,并根据投资者风险承受力推荐适配方案。

最明显的区别是两者的收入来源不同。买方投顾收入来自投资者支付的投顾费、管理费,与产品销售无关;卖方投顾收入主要是产品销售佣金、代销返利,收入与销售业绩挂钩。

说得直白一点,基金投资者获得买方投顾的服务,就类似于有了一个专门的基金理财“家庭医生”,为个人资产的保值增值提供了一个较直接的“长周期服务”;同时,这个“医生”还能担负起解决投资疑问的“门诊”职责,答疑解惑,以用心的服务和实际业绩水平赢得客户的长期信任和长期订单。

在此背景下,投顾用户就能规避一些盲目追高,脱离实际情况的高风险操作,并能掌握更多投资常识和信息,避免无谓地高频交易和“换手”,徒增成本。

以世界最大的资本市场美国市场为例,从2000年代中期开始,买方投顾逐渐崭露头角,现已成为服务投资者的重要部门。像摩根士丹利、先锋基金这样的行业头部机构,已经基本完成了买方投顾的转型和深度布局,让这些机构的资产管理规模蒸蒸日上,也令它们的客户获得了较好的服务体验。

当然,我国基金投顾市场当前还面临一些“成长中的坎”,有待更专业和深入的发展。

其一是在普通投资者中的知名度还不高。整个基金投顾业务从起锚至今也不过几年时间,整体规模还相对较小,在普通投资者中的名号还没有很响亮。据平安证券数据,当前国内的基金投顾业务渗透率不足0.1%,相较于美国市场16.1%的渗透水平,还存在非常巨大的增长空间。

其二是从卖方到买方投顾模式的转型还没有彻底完成。这需要基金管理公司、销售平台、投顾机构等多方共同努力,推出更多适应买方投顾的产品,建立投资者获取更高效买方投顾的渠道,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投资顾问人才,产生出更多优秀投资回报的案例等等。

基金投顾的现状

自2019年10月试点启动以来,虽然当前总规模近2千亿元并不算高,但基金投顾发展6年来,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较单一的产品发展出更多种多样的产品类型,同时公募系和大V系主理人也百花齐放,产生了一些具备一定知名度的投资顾问人才。

截至今年9月末,多家机构基金投顾业务规模超百亿元,基金投顾机构数量也增至60家。上证报近期援引多位业内人士分析称,近年来基金投顾业务从“产品导向”到“服务导向”的初步转型已经完成,“信任”成为核心锚点,投资者体验显著提升。

在当前的基金投顾行业内,各家头部机构正转型业务模式为帮助用户提供更加动态的买入方案,以解决权益投资择时难、选基难的问题。此外,随着相关政策的逐步调整和落实,投顾费将成为投顾业务的核心盈利来源,行业将进一步深化买方投顾模式。

说到用户信任问题,确实对基金投顾行业至关重要。从一位普通基民角度,为何愿意支付投顾费给机构帮助购买基金呢?其主要的动力源就在于业绩数据服务质量两个维度。
业绩数据不用多说各大机构都会有渠道披露。各位基民在挑选时候需关注长期业绩,需要注意基金投顾策略与基准的比较优势,并结合策略布局标的的类型和行业特征等。这些都和筛选一只基金比较类似,不同的地方在于基金投顾所能提供的多元资产配置说明服务、长周期跟踪和再平衡等策略。
据中欧财富去年底发布的一篇《2024年基金投顾白皮书》,对多元资产的走势分别进行跟踪判断”是其调研用户中最大的需求;而对账户进行面规划,进行全球资产配置”,则是调研用户选择基金投顾时候最多考虑的诉求。
此外,在资产配置的目标上,中欧财富的调研中,过半数的用户以分散风险和降低组合波动为首要目的。而且,由于个人进行资产配置或者多元投资的难点较多,超过七成以上的用户反馈希望基金投顾能够“提供资产规划方案、降低账户整体波动”,这也是最多用户期望基金投顾能够提供的服务方向。
虽然这是去年底,一家机构用户的调研,其时空背景以及样本量未必能够代表当前最新的趋势,但依然可以为读者在挑选基金投顾时候,提供一些思路,前文提到服务质量的判断标准,也很可能在投顾机构对以上这些问题的解决能力上。

尾声

在经历2022-2023年基金投顾行业低潮期后,基金投顾热度边际改善明显。当前居民资产持续从住房、存款向多元金融资产再平衡,房价调整与定存利率下行提升居民财富配置需求。
基金买方投顾服务是一个发展潜力较大,能够满足普通基民专业配置需求+深度陪伴服务的新兴理财途径。基民或应该密切关注各大机构基金投顾的业绩数据和服务质量两大维度,并以长期主义,敬畏投资风险之心选择适合自己的服务。
美国经验证明“基于AUM付费的投顾服务+增值服务”具备可持续增长能力,有望构筑经纪业务第二增长曲线。各大基金投顾机构则应加大力度推出更具买方色彩的产品、服务和收费模式,用成绩数据和服务质量吸引更多用户,抓住这轮转型的时代红利。

免责声明(上下滑动查看全部)

任何在本文出现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个股、评论、预测、图表、指标、理论、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为参考,投资人须对任何自主决定的投资行为负责。另,本文中的任何观点、分析及预测不构成对阅读者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亦不对因使用本文内容所引发的直接或间接损失负任何责任。投资有风险,过往业绩不预示未来表现。财经早餐力求文章所载内容及观点客观公正,但不保证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等。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