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十五五”看天然气:在能源变革中锚定新坐标

卓创资讯

3小时前

据卓创资讯统计,预计到2027年我国天然气发电仍有超50000MW的装机容量待释放,将在保障电网安全、提升绿电消纳比例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导语】“十五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正式出台,虽未直接提及“天然气”关键词,但从“绿色低碳转型”、“新型能源体系构建”、“碳达峰推进”等核心导向中,已明确天然气的战略定位与发展方向。作为清洁低碳的化石能源,天然气既是传统能源安全的重要支撑,也是衔接新能源与传统能源的关键纽带。规划在勘探开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链延伸及行业改革等方面的系统性布局,将推动天然气市场在供应能力、运输效率、产业格局及应用场景等多维度实现深度变革,迈入“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并重”的新阶段。

一、上游勘探开发:国产气增储上产提速,非常规天然气成核心增长极

规划中提到:优化提升传统产业。推动技术改造升级,促进制造业数智化转型,发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加快产业模式和企业组织形态变革。

天然气作为传统能源安全战略的核心组成,同时承担着能源结构低碳转型的支撑使命,“十五五”期间国内天然气勘探开发力度将持续加大,技术升级驱动下的非常规天然气产量将实现爆发式增长。

从具体实践来看,一方面,我国正全力提升天然气产业全链条自主可控能力,在勘探开发、储运技术、装备制造等关键环节集中攻关。非常规天然气作为国产气增量的核心支撑,尤其是页岩气得到政策重点扶持:2024年10 月陕投集团陕西省页岩气勘探开发有限公司揭牌,标志着南郑页岩气勘探开发进入快车道,预计2030年实现年产3亿立方米产能;2025年9月中国石油川南页岩气田产气量已突破1000亿立方米,刷新国内页岩气产量纪录,后续产能将持续释放。政策层面,财政部已将非常规天然气专项奖补政策延续至2029年,并新增“冬增多补”激励机制,进一步调动企业增产积极性。另一方面,重大技术装备攻关成效显著,深地开发、深海开采等关键领域技术突破不断:鄂尔多斯千亿方级深部煤层气田、全球首个超深水超浅层陵水 36-1气田等项目落地,新一代开采技术让低压气井焕发新生。

卓创资讯数据显示,2024 年我国天然气产量达2463亿立方米,连续八年每年增量超100亿立方米;2025 年1-9月产量达1947亿立方米,同比增长6.4%,预计2025年全年产量将再创新高,达2631亿立方米,其中非常规天然气占比将显著提升,2025年非常规产量预计超60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7%,成为拉动产量增长的核心动力。

二、中游运输存储:管网网络完善,保供与运输效率双重提升

规划中提出: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优化能源骨干通道布局,加力建设新型能源基础设施。

自国家管网成立以来,“X+1+X”油气体系不断完善,天然气市场化改革持续深化,“十五五”期间国家管网智能化建设与基础设施扩容将同步加速。

在管网建设方面,规划提出的“优化能源骨干通道布局”,将重点推进天然气长输管道LNG接收站、地下储气库等核心基础设施的建设与互联互通。跨区域管网的持续完善,将实现西部产气区、进口LNG与东部消费区的高效衔接,有效缓解区域供需失衡问题;而“全国一张网”布局的进一步加密,将大幅提升资源调配灵活性,为天然气市场规模化发展奠定基础。

政策保障层面,2025年10月国家发改委发布《油气管网设施公平开放监管办法》,通过健全监管制度、规范开放行为,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既保障了油气安全稳定供应,也维护了运营企业与用户的合法权益。天然气管道互联互通持续推进,截至10月份,国家管网已完成广东、浙江、湖北、海南、福建、甘肃、贵州、湖南8个省网市场化融入,此外,河南、江苏等省份正在谈判工作中,管网公平开放水平持续提升。

存储保供方面,储气设施建设迎来加速期。此前我国天然气储备能力占比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在对外依存度较高的背景下,储备设施成为保障高峰期供应稳定的关键。2024 年我国天然气整体储备能力达437亿立方米,占表观消费量的10.5%,2025年预计提升至12.3%;其中2025年冬季地下储气库调峰能力将突破 300亿立方米,为应对冬季用气高峰、提升产业韧性提供有力支撑。管网建设与储气设施的同步配套,不仅实现了存储与应急保供能力的升级,更推动了天然气供需端信息对称,有效降低了消费高峰期供应风险,为行业稳定运行筑牢安全屏障。

三、下游应用升级:双轨并行实现“替代+ 协同”双重使命

规划中提到: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持续提高新能源供给比重,推进化石能源安全可靠有序替代,着力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能源强国。坚持风光水核等多能并举,统筹就地消纳和外送,促进清洁能源高质量发展。加强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推进煤电改造升级和散煤替代。全面提升电力系统互补互济和安全韧性水平,科学布局抽水蓄能,大力发展新型储能,加快智能电网和微电网建设。提高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推动能源消费绿色化低碳化。加快健全适应新型能源体系的市场和价格机制。

在化石能源替代方面,天然气作为清洁低碳的化石能源,是散煤替代、工业节能改造的核心选择。规划提出“推进煤电改造升级和散煤替代”,将进一步打开天然气在工业、城市燃气领域的应用空间:工业领域作为用气增量最大的板块,“十五五”期间预计钢铁建材等行业的煤改气进程将加速推进;城市燃气领域,随着新型城镇化推进,2025年用气人口有望突破5亿,叠加南方采暖需求增长、散煤替代持续深化,天然气供暖覆盖范围将进一步扩大,预计2030年居民用气量将超1000亿立方米。此外,交通领域的重载货运、远洋船舶等石油消费场景,也将逐步进行LNG替代,进一步拓宽天然气的应用边界。预计2030年交通用气量将超700亿立方米。

在“新能源协同”方面,天然气的调峰优势成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关键支撑。规划强调,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发展新型储能,全面提升电力系统互补互济和安全韧性水平,而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存在的随机性、波动性短板,恰好需要天然气发电“启动快、调节灵活”的特性来弥补。“十五五”期间,各地将加快布局天然气调峰电站,“光气储”一体化项目的落地推进,将进一步提升气电在电力系统中的占比。据卓创资讯统计,预计到2027年我国天然气发电仍有超50000MW的装机容量待释放,将在保障电网安全、提升绿电消纳比例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十五五”规划的实施,将推动中国天然气市场全面进入“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并重”的新阶段。通过上游增储上产、中游设施升级、下游双轨应用的全链条发力,天然气有望在2030年前成为能源结构转型的核心支撑能源,全国天然气消费量达5900亿立方米。

同时,行业也需直面挑战:在低碳技术创新、储气调峰能力建设、国际定价权博弈等方面持续突破,以应对可再生能源替代与全球能源格局重构的双重压力。对于从业者而言,应聚焦“天然气+ 新能源”综合供能、智慧管网运营及氢能产业链延伸等核心领域,把握结构性机遇,实现从传统能源供应商向综合能源服务商的转型。未来,随着天然气价格市场化改革的深化、协同政策的落地,天然气将从单一能源产品转变为综合能源解决方案的重要组成,深度契合全社会绿色低碳转型的长期目标。

据卓创资讯统计,预计到2027年我国天然气发电仍有超50000MW的装机容量待释放,将在保障电网安全、提升绿电消纳比例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导语】“十五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正式出台,虽未直接提及“天然气”关键词,但从“绿色低碳转型”、“新型能源体系构建”、“碳达峰推进”等核心导向中,已明确天然气的战略定位与发展方向。作为清洁低碳的化石能源,天然气既是传统能源安全的重要支撑,也是衔接新能源与传统能源的关键纽带。规划在勘探开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链延伸及行业改革等方面的系统性布局,将推动天然气市场在供应能力、运输效率、产业格局及应用场景等多维度实现深度变革,迈入“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并重”的新阶段。

一、上游勘探开发:国产气增储上产提速,非常规天然气成核心增长极

规划中提到:优化提升传统产业。推动技术改造升级,促进制造业数智化转型,发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加快产业模式和企业组织形态变革。

天然气作为传统能源安全战略的核心组成,同时承担着能源结构低碳转型的支撑使命,“十五五”期间国内天然气勘探开发力度将持续加大,技术升级驱动下的非常规天然气产量将实现爆发式增长。

从具体实践来看,一方面,我国正全力提升天然气产业全链条自主可控能力,在勘探开发、储运技术、装备制造等关键环节集中攻关。非常规天然气作为国产气增量的核心支撑,尤其是页岩气得到政策重点扶持:2024年10 月陕投集团陕西省页岩气勘探开发有限公司揭牌,标志着南郑页岩气勘探开发进入快车道,预计2030年实现年产3亿立方米产能;2025年9月中国石油川南页岩气田产气量已突破1000亿立方米,刷新国内页岩气产量纪录,后续产能将持续释放。政策层面,财政部已将非常规天然气专项奖补政策延续至2029年,并新增“冬增多补”激励机制,进一步调动企业增产积极性。另一方面,重大技术装备攻关成效显著,深地开发、深海开采等关键领域技术突破不断:鄂尔多斯千亿方级深部煤层气田、全球首个超深水超浅层陵水 36-1气田等项目落地,新一代开采技术让低压气井焕发新生。

卓创资讯数据显示,2024 年我国天然气产量达2463亿立方米,连续八年每年增量超100亿立方米;2025 年1-9月产量达1947亿立方米,同比增长6.4%,预计2025年全年产量将再创新高,达2631亿立方米,其中非常规天然气占比将显著提升,2025年非常规产量预计超60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7%,成为拉动产量增长的核心动力。

二、中游运输存储:管网网络完善,保供与运输效率双重提升

规划中提出: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优化能源骨干通道布局,加力建设新型能源基础设施。

自国家管网成立以来,“X+1+X”油气体系不断完善,天然气市场化改革持续深化,“十五五”期间国家管网智能化建设与基础设施扩容将同步加速。

在管网建设方面,规划提出的“优化能源骨干通道布局”,将重点推进天然气长输管道LNG接收站、地下储气库等核心基础设施的建设与互联互通。跨区域管网的持续完善,将实现西部产气区、进口LNG与东部消费区的高效衔接,有效缓解区域供需失衡问题;而“全国一张网”布局的进一步加密,将大幅提升资源调配灵活性,为天然气市场规模化发展奠定基础。

政策保障层面,2025年10月国家发改委发布《油气管网设施公平开放监管办法》,通过健全监管制度、规范开放行为,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既保障了油气安全稳定供应,也维护了运营企业与用户的合法权益。天然气管道互联互通持续推进,截至10月份,国家管网已完成广东、浙江、湖北、海南、福建、甘肃、贵州、湖南8个省网市场化融入,此外,河南、江苏等省份正在谈判工作中,管网公平开放水平持续提升。

存储保供方面,储气设施建设迎来加速期。此前我国天然气储备能力占比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在对外依存度较高的背景下,储备设施成为保障高峰期供应稳定的关键。2024 年我国天然气整体储备能力达437亿立方米,占表观消费量的10.5%,2025年预计提升至12.3%;其中2025年冬季地下储气库调峰能力将突破 300亿立方米,为应对冬季用气高峰、提升产业韧性提供有力支撑。管网建设与储气设施的同步配套,不仅实现了存储与应急保供能力的升级,更推动了天然气供需端信息对称,有效降低了消费高峰期供应风险,为行业稳定运行筑牢安全屏障。

三、下游应用升级:双轨并行实现“替代+ 协同”双重使命

规划中提到: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持续提高新能源供给比重,推进化石能源安全可靠有序替代,着力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能源强国。坚持风光水核等多能并举,统筹就地消纳和外送,促进清洁能源高质量发展。加强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推进煤电改造升级和散煤替代。全面提升电力系统互补互济和安全韧性水平,科学布局抽水蓄能,大力发展新型储能,加快智能电网和微电网建设。提高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推动能源消费绿色化低碳化。加快健全适应新型能源体系的市场和价格机制。

在化石能源替代方面,天然气作为清洁低碳的化石能源,是散煤替代、工业节能改造的核心选择。规划提出“推进煤电改造升级和散煤替代”,将进一步打开天然气在工业、城市燃气领域的应用空间:工业领域作为用气增量最大的板块,“十五五”期间预计钢铁建材等行业的煤改气进程将加速推进;城市燃气领域,随着新型城镇化推进,2025年用气人口有望突破5亿,叠加南方采暖需求增长、散煤替代持续深化,天然气供暖覆盖范围将进一步扩大,预计2030年居民用气量将超1000亿立方米。此外,交通领域的重载货运、远洋船舶等石油消费场景,也将逐步进行LNG替代,进一步拓宽天然气的应用边界。预计2030年交通用气量将超700亿立方米。

在“新能源协同”方面,天然气的调峰优势成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关键支撑。规划强调,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发展新型储能,全面提升电力系统互补互济和安全韧性水平,而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存在的随机性、波动性短板,恰好需要天然气发电“启动快、调节灵活”的特性来弥补。“十五五”期间,各地将加快布局天然气调峰电站,“光气储”一体化项目的落地推进,将进一步提升气电在电力系统中的占比。据卓创资讯统计,预计到2027年我国天然气发电仍有超50000MW的装机容量待释放,将在保障电网安全、提升绿电消纳比例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十五五”规划的实施,将推动中国天然气市场全面进入“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并重”的新阶段。通过上游增储上产、中游设施升级、下游双轨应用的全链条发力,天然气有望在2030年前成为能源结构转型的核心支撑能源,全国天然气消费量达5900亿立方米。

同时,行业也需直面挑战:在低碳技术创新、储气调峰能力建设、国际定价权博弈等方面持续突破,以应对可再生能源替代与全球能源格局重构的双重压力。对于从业者而言,应聚焦“天然气+ 新能源”综合供能、智慧管网运营及氢能产业链延伸等核心领域,把握结构性机遇,实现从传统能源供应商向综合能源服务商的转型。未来,随着天然气价格市场化改革的深化、协同政策的落地,天然气将从单一能源产品转变为综合能源解决方案的重要组成,深度契合全社会绿色低碳转型的长期目标。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