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2025汽车技术与装备发展论坛在江苏省苏州市举行。会上,“装”点未来——2025年度“引领汽车技术与装备发展”创新成果名单正式公布。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国一汽”)“智能网联、智能驾驶汽车产线整车智能检测装备”成果,凭借其构建的从研发虚拟验证到产线柔性检测的自主可控全流程解决方案,成功入选“智能制造装备创新成果”。
在全球汽车产业加速转型的背景下,用户需求已从“有无”升级为“优劣”。软硬件解耦趋势使零部件制造商难以完成功能与性能验证,责任向整车制造环节转移。这对传统汽车制造与检测带来了三大核心瓶颈:智能功能验证难、柔性生产能力不足、核心装备与标准缺失。
为攻克上述难题,该项目聚焦“智能检测装备”创新,系统研发了“智能网联、智能驾驶汽车产线整车智能检测装备体系”。该装备体系以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深度融合数字孪生、北斗时空信息与边缘计算等前沿技术,构建了从研发虚拟验证到产线柔性检测的自主可控全流程解决方案,有力推动我国汽车制造业实现智能化升级。
在创新点方面,该项目成果的颠覆性在于,它并非单一设备,而是由AI大模型驱动、数字孪生映射、云边端协同的智能“检测体”,实现了四大技术引领与突破:
首先,首创AI大模型赋能的“智能检测体”与“类脑诊断”。该项目构建了覆盖汽车制造全流程的AI决策中枢,其核心是“智能检测体”:
一是工艺评审大模型:在生产准备阶段,自动评审新车型工艺,提前识别布局冲突。
二是虚拟电检大模型:在研发阶段,通过高精度逆向建模,1:1还原实车ECU环境,在无实车条件下完成100%功能验证。
三是质量预测与类脑诊断大模型:贯穿生产全程,实时分析海量过程数据,实现对产线故障的秒级响应预警和精准根因定位。为支撑大模型高效运行,该项目研发了基于自主可控的云边协同硬件架构,实现了AI算法与制造装备的深度融合。
其次,研发首套产线VIL装备,以虚实融合破解智驾检测难题。针对L2+级智能驾驶功能验证的行业痛点,该项目率先将研发端的VIL测试技术应用于大规模生产线,研发了“全球首套产线端高等级智驾功能测试实验台”。
该装备高度集成了工业级转鼓组、视觉目标模拟器、多点位毫米波雷达目标模拟器及高精度定位仿真器。通过“传感器欺骗”算法和自主开发的“六大模型库”(覆盖人、车、道路、天气、路况等),可在产线环境下安全、高效、可重复地模拟极端复杂交通场景(如交通拥堵TJA),对ACC、AEB等12项关键智驾功能进行全自动无人化测试与性能评价。
第三,攻克“国内首台”整车级检测装备,填补多项行业技术空白。该项目攻克行业长期存在的制造检测空白,研发了多款自主可控的核心检测装备:
一是主导研发“国内首台整车级GNSS下线检测系统”,突破了行业“模组级”检测的局限。该装备创新开发了多场景组合检测工艺,可在150秒内模拟城市峡谷、隧道等12种复杂定位场景,并全面支持北斗多模、北斗优先及独立北斗三种模式,实现对整车环境下定位性能的精准评估。二是国际首创了产线端融合感知自动化测试技术,构建了国内首套产线标准化DSSAD测试体系,确保100%覆盖检测要求。
第四,构建“软件定义制造”柔性平台,创立自主可控的行业标准。为适配大规模个性化定制与敏捷柔性生产,构建了以数据和标准为核心的制造新范式:
一是首创以北斗高精度授时为统一时间基准的“软件定义制造”平台,结合“五重数据校验机制”和订单驱动的柔性生产算法,实现“一车一单”的动态资源重组与高效混线生产。
二是为打破设备孤岛,主导开发了“行业首个自主制定标准化电检通信协议”,该协议可兼容15种工业总线和30余家主流设备商的产品,实现了检测装备的“即插即用”,接口定制成本大幅降低。
在关键技术指标方面,该装备体系已在红旗、解放及多家行业主流车企成功部署应用,实现了革命性的降本增效,关键指标与成效数据如下:
一是研发效率显著提升。实车调试周期从45天压缩至15天,缩短67%;智驾功能生准周期从10个月压缩至4个月,效率提升60%;新技术导入周期缩短约12个月;研发成本降低25%,大幅减少物理样车投入。
二是生产柔性与效率跨越。新衍生车型导入周期从14天剧减至2天;单车电检校验时间从2小时骤降至5秒以内,效率提升超千倍;GNSS检测时间从1小时缩短至150秒;产线换型时间从数小时降至秒级。
三是质量与可靠性精准管控。软件刷写一次性准确率从74%提升至99%;AI缺陷拦截率提前拦截80%的潜在缺陷;电器功能隐藏问题减少30%,提升出厂安全质量。
在项目成果推广价值方面,一是该项目将汽车检测从传统的“单点设备”革新为“全流程智能体”,实现了从研发源头到产线终端的范式变革。
二是标准引领与自主可控。牵头立项了《车载卫星定位系统生产线下线检测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国家标准,以及《整车软件制造管控技术规范》等五项行业标准,形成了自主可控的智能检测“中国方案”,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
三是显著的经济性与产业价值。该项目成果展现出强大的产业带动能力和经济价值,其核心成果(电检数据智能管控平台)已完成产业化转化,近三年累计实现销售额2.12亿元;相关技术(如北斗智能检测)已在产业链上下游推广应用,有效赋能多家合作伙伴。
四是复制推广价值高。该装备体系采用模块化、标准化的“云-边-端”协同架构,并依托自主开放的电检通信协议,使其具备极高的解耦和可复制性。目前,该项目已成功在多家头部车企的数十条产线得到推广应用,并可横向拓展至航空航天、轨道交通、工程机械等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具备广阔的市场前景和重大的行业推广价值。
11月7日,2025汽车技术与装备发展论坛在江苏省苏州市举行。会上,“装”点未来——2025年度“引领汽车技术与装备发展”创新成果名单正式公布。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国一汽”)“智能网联、智能驾驶汽车产线整车智能检测装备”成果,凭借其构建的从研发虚拟验证到产线柔性检测的自主可控全流程解决方案,成功入选“智能制造装备创新成果”。
在全球汽车产业加速转型的背景下,用户需求已从“有无”升级为“优劣”。软硬件解耦趋势使零部件制造商难以完成功能与性能验证,责任向整车制造环节转移。这对传统汽车制造与检测带来了三大核心瓶颈:智能功能验证难、柔性生产能力不足、核心装备与标准缺失。
为攻克上述难题,该项目聚焦“智能检测装备”创新,系统研发了“智能网联、智能驾驶汽车产线整车智能检测装备体系”。该装备体系以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深度融合数字孪生、北斗时空信息与边缘计算等前沿技术,构建了从研发虚拟验证到产线柔性检测的自主可控全流程解决方案,有力推动我国汽车制造业实现智能化升级。
在创新点方面,该项目成果的颠覆性在于,它并非单一设备,而是由AI大模型驱动、数字孪生映射、云边端协同的智能“检测体”,实现了四大技术引领与突破:
首先,首创AI大模型赋能的“智能检测体”与“类脑诊断”。该项目构建了覆盖汽车制造全流程的AI决策中枢,其核心是“智能检测体”:
一是工艺评审大模型:在生产准备阶段,自动评审新车型工艺,提前识别布局冲突。
二是虚拟电检大模型:在研发阶段,通过高精度逆向建模,1:1还原实车ECU环境,在无实车条件下完成100%功能验证。
三是质量预测与类脑诊断大模型:贯穿生产全程,实时分析海量过程数据,实现对产线故障的秒级响应预警和精准根因定位。为支撑大模型高效运行,该项目研发了基于自主可控的云边协同硬件架构,实现了AI算法与制造装备的深度融合。
其次,研发首套产线VIL装备,以虚实融合破解智驾检测难题。针对L2+级智能驾驶功能验证的行业痛点,该项目率先将研发端的VIL测试技术应用于大规模生产线,研发了“全球首套产线端高等级智驾功能测试实验台”。
该装备高度集成了工业级转鼓组、视觉目标模拟器、多点位毫米波雷达目标模拟器及高精度定位仿真器。通过“传感器欺骗”算法和自主开发的“六大模型库”(覆盖人、车、道路、天气、路况等),可在产线环境下安全、高效、可重复地模拟极端复杂交通场景(如交通拥堵TJA),对ACC、AEB等12项关键智驾功能进行全自动无人化测试与性能评价。
第三,攻克“国内首台”整车级检测装备,填补多项行业技术空白。该项目攻克行业长期存在的制造检测空白,研发了多款自主可控的核心检测装备:
一是主导研发“国内首台整车级GNSS下线检测系统”,突破了行业“模组级”检测的局限。该装备创新开发了多场景组合检测工艺,可在150秒内模拟城市峡谷、隧道等12种复杂定位场景,并全面支持北斗多模、北斗优先及独立北斗三种模式,实现对整车环境下定位性能的精准评估。二是国际首创了产线端融合感知自动化测试技术,构建了国内首套产线标准化DSSAD测试体系,确保100%覆盖检测要求。
第四,构建“软件定义制造”柔性平台,创立自主可控的行业标准。为适配大规模个性化定制与敏捷柔性生产,构建了以数据和标准为核心的制造新范式:
一是首创以北斗高精度授时为统一时间基准的“软件定义制造”平台,结合“五重数据校验机制”和订单驱动的柔性生产算法,实现“一车一单”的动态资源重组与高效混线生产。
二是为打破设备孤岛,主导开发了“行业首个自主制定标准化电检通信协议”,该协议可兼容15种工业总线和30余家主流设备商的产品,实现了检测装备的“即插即用”,接口定制成本大幅降低。
在关键技术指标方面,该装备体系已在红旗、解放及多家行业主流车企成功部署应用,实现了革命性的降本增效,关键指标与成效数据如下:
一是研发效率显著提升。实车调试周期从45天压缩至15天,缩短67%;智驾功能生准周期从10个月压缩至4个月,效率提升60%;新技术导入周期缩短约12个月;研发成本降低25%,大幅减少物理样车投入。
二是生产柔性与效率跨越。新衍生车型导入周期从14天剧减至2天;单车电检校验时间从2小时骤降至5秒以内,效率提升超千倍;GNSS检测时间从1小时缩短至150秒;产线换型时间从数小时降至秒级。
三是质量与可靠性精准管控。软件刷写一次性准确率从74%提升至99%;AI缺陷拦截率提前拦截80%的潜在缺陷;电器功能隐藏问题减少30%,提升出厂安全质量。
在项目成果推广价值方面,一是该项目将汽车检测从传统的“单点设备”革新为“全流程智能体”,实现了从研发源头到产线终端的范式变革。
二是标准引领与自主可控。牵头立项了《车载卫星定位系统生产线下线检测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国家标准,以及《整车软件制造管控技术规范》等五项行业标准,形成了自主可控的智能检测“中国方案”,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
三是显著的经济性与产业价值。该项目成果展现出强大的产业带动能力和经济价值,其核心成果(电检数据智能管控平台)已完成产业化转化,近三年累计实现销售额2.12亿元;相关技术(如北斗智能检测)已在产业链上下游推广应用,有效赋能多家合作伙伴。
四是复制推广价值高。该装备体系采用模块化、标准化的“云-边-端”协同架构,并依托自主开放的电检通信协议,使其具备极高的解耦和可复制性。目前,该项目已成功在多家头部车企的数十条产线得到推广应用,并可横向拓展至航空航天、轨道交通、工程机械等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具备广阔的市场前景和重大的行业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