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节,在四川报博馆感悟新闻事业的薪火相传

川观新闻

2周前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大二学生翁紫晴感慨:“只有亲身抵达现场,用脚步丈量,用眼观察,用心思考,才能获得最真实的信息。

川观新闻记者 张斌

11月8日,第26个中国记者节当天,四川报业博物馆中庭座无虚席。老中青三代媒体人,携手四川大学等6所高校师生、中国少年报及锦江区红领巾小记者共百余人齐聚一堂。活动围绕“守正创新讲好故事 薪火相传报业基因”这一主题,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青年学子参观报博馆。

前《四川农村日报》副总编辑、高级编辑杨红分享了她的外事报道经历。跑农村口线的她临时受命随团访日,面对陌生领域,她提前了解风土人情,并在活动现场巧设留言簿收集素材,从中发现外界对四川的关注。她主动采访日本老人和外国媒体,零散细节最终汇成生动报道。她还介绍了老记者如何通过详细采访干部群众,完整记录细节,展现新闻人的求真精神。“新闻工作者的根,永远深扎在现场。”杨红说,无论技术如何变革,“对事实的敬畏、对文字的锤炼,始终是任何工具无法替代的核心。”

分享现场。

封面新闻泛文化新闻部总监曾洁则分享了技术变革下的探索。从业10多年,她亲历传播方式从拼速度、拼数量,到运用直播、AI短剧等多元手段。面对“三星堆是否为外星文明”等热议,团队推出“三星堆问答”邀请专家解答;报道濛溪河遗址时,推出AI+XR创意短剧《今天吃点啥?一份六万年前四川人的“食谱”》,还原古人类生活。她认为,媒体人的核心优势在于“发现选题、提出创意、协调资源”,“这正是技术无法取代的。”

川大博士生彭可诣从外界角度观察传媒变迁。她分析,《华西都市报》的“盖碗茶”专栏以市井对话构建情感空间;“问政四川”平台通过“随手拍”功能形成网络监督。她还分享了华西都市报记者拍摄的熊猫摔下舞台的照片,该照片入选当年路透社年度图片和《时代》周刊。“因为在这个瞬间,熊猫不再是遥远的珍稀动物,而是每个观众心中会摔倒、会撒娇的自己,情感共鸣超越了文化边界。”

学子们在泛黄报页与新媒体产品间穿梭,感受时代变迁与“守正创新”的命题。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大二学生翁紫晴感慨:“只有亲身抵达现场,用脚步丈量,用眼观察,用心思考,才能获得最真实的信息。技术的浪潮中,现场、真实与责任的坚守,依然是新闻人最珍贵的基因。”

四川报业博物馆供图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大二学生翁紫晴感慨:“只有亲身抵达现场,用脚步丈量,用眼观察,用心思考,才能获得最真实的信息。

川观新闻记者 张斌

11月8日,第26个中国记者节当天,四川报业博物馆中庭座无虚席。老中青三代媒体人,携手四川大学等6所高校师生、中国少年报及锦江区红领巾小记者共百余人齐聚一堂。活动围绕“守正创新讲好故事 薪火相传报业基因”这一主题,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青年学子参观报博馆。

前《四川农村日报》副总编辑、高级编辑杨红分享了她的外事报道经历。跑农村口线的她临时受命随团访日,面对陌生领域,她提前了解风土人情,并在活动现场巧设留言簿收集素材,从中发现外界对四川的关注。她主动采访日本老人和外国媒体,零散细节最终汇成生动报道。她还介绍了老记者如何通过详细采访干部群众,完整记录细节,展现新闻人的求真精神。“新闻工作者的根,永远深扎在现场。”杨红说,无论技术如何变革,“对事实的敬畏、对文字的锤炼,始终是任何工具无法替代的核心。”

分享现场。

封面新闻泛文化新闻部总监曾洁则分享了技术变革下的探索。从业10多年,她亲历传播方式从拼速度、拼数量,到运用直播、AI短剧等多元手段。面对“三星堆是否为外星文明”等热议,团队推出“三星堆问答”邀请专家解答;报道濛溪河遗址时,推出AI+XR创意短剧《今天吃点啥?一份六万年前四川人的“食谱”》,还原古人类生活。她认为,媒体人的核心优势在于“发现选题、提出创意、协调资源”,“这正是技术无法取代的。”

川大博士生彭可诣从外界角度观察传媒变迁。她分析,《华西都市报》的“盖碗茶”专栏以市井对话构建情感空间;“问政四川”平台通过“随手拍”功能形成网络监督。她还分享了华西都市报记者拍摄的熊猫摔下舞台的照片,该照片入选当年路透社年度图片和《时代》周刊。“因为在这个瞬间,熊猫不再是遥远的珍稀动物,而是每个观众心中会摔倒、会撒娇的自己,情感共鸣超越了文化边界。”

学子们在泛黄报页与新媒体产品间穿梭,感受时代变迁与“守正创新”的命题。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大二学生翁紫晴感慨:“只有亲身抵达现场,用脚步丈量,用眼观察,用心思考,才能获得最真实的信息。技术的浪潮中,现场、真实与责任的坚守,依然是新闻人最珍贵的基因。”

四川报业博物馆供图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