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邱添:让新闻有温度有力量丨聚焦第26个中国记者节

川观新闻

1周前

从线索发掘到传播裂变的全流程运作,实现了“技术解码+人文温度”的融合,用具体数据与场景消解专业门槛,以民生视角赋予新闻报道情感厚度。

川观新闻记者 蒋京洲

封面新闻记者邱添主创的《医生在成都,患者在西藏,全球首例远程单臂单孔机器人手术成功完成》获第35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消息类)。这篇专业的卫生健康新闻,发布后24小时内在全网获得上亿次传播。其创作背后有何“秘诀”?邱添坦言,成功源于长期深耕与全链条的精益求精。

邱添(左)工作照  受访者供图

线索捕捉是报道的起点。深耕卫健口线多年的邱添,于2024年11月24日从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获悉“全球首例远程单臂单孔机器人手术”即将开展。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她立刻锁定其核心价值——“全球首例”的科技突破与“成都—西藏跨域医疗”的民生属性,正是解读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政策的绝佳切口。选题上报后,团队第一时间启动策划,与医院完成采访对接,抢占了传播先机。

11月28日,手术当日。受医院管理限制,采访团队无法进入手术室,邱添紧急协调院方拍摄独家手术视频,弥补了现场画面的空缺。手术结束后,她即刻对主刀医生郑莹教授展开深度采访,精准抓取“3600米海拔挑战”“40多毫秒网络延迟”“2.5厘米手术切口”等新闻要素。这些具象细节成为破解专业壁垒的关键,让复杂的医疗技术变得通俗易懂。

短视频时代,如何第一时间抓取用户注意力?邱添告诉记者,这10多秒的短视频在打磨上下了“狠功夫”。“标题换了好几次,配乐节奏调了十几个版本。”最终版标题用“医生在成都,患者在西藏”具象化2000多公里距离,让读者从标题即可捕捉到新闻自带的画面感与感染力。

在传播阶段,运营团队针对不同平台特性定制内容,多平台联动数十家媒体转发,最终形成“报道—互动—共鸣”的传播闭环。

在邱添看来,这篇报道既展现了远程医疗的技术突破,又回应了“缩小地域医疗鸿沟”的民生关切。从线索发掘到传播裂变的全流程运作,实现了“技术解码+人文温度”的融合,用具体数据与场景消解专业门槛,以民生视角赋予新闻报道情感厚度。同时,在传播运营上构建了“内容适配+平台联动”的体系,让正能量内容获得大流量。

从线索发掘到传播裂变的全流程运作,实现了“技术解码+人文温度”的融合,用具体数据与场景消解专业门槛,以民生视角赋予新闻报道情感厚度。

川观新闻记者 蒋京洲

封面新闻记者邱添主创的《医生在成都,患者在西藏,全球首例远程单臂单孔机器人手术成功完成》获第35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消息类)。这篇专业的卫生健康新闻,发布后24小时内在全网获得上亿次传播。其创作背后有何“秘诀”?邱添坦言,成功源于长期深耕与全链条的精益求精。

邱添(左)工作照  受访者供图

线索捕捉是报道的起点。深耕卫健口线多年的邱添,于2024年11月24日从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获悉“全球首例远程单臂单孔机器人手术”即将开展。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她立刻锁定其核心价值——“全球首例”的科技突破与“成都—西藏跨域医疗”的民生属性,正是解读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政策的绝佳切口。选题上报后,团队第一时间启动策划,与医院完成采访对接,抢占了传播先机。

11月28日,手术当日。受医院管理限制,采访团队无法进入手术室,邱添紧急协调院方拍摄独家手术视频,弥补了现场画面的空缺。手术结束后,她即刻对主刀医生郑莹教授展开深度采访,精准抓取“3600米海拔挑战”“40多毫秒网络延迟”“2.5厘米手术切口”等新闻要素。这些具象细节成为破解专业壁垒的关键,让复杂的医疗技术变得通俗易懂。

短视频时代,如何第一时间抓取用户注意力?邱添告诉记者,这10多秒的短视频在打磨上下了“狠功夫”。“标题换了好几次,配乐节奏调了十几个版本。”最终版标题用“医生在成都,患者在西藏”具象化2000多公里距离,让读者从标题即可捕捉到新闻自带的画面感与感染力。

在传播阶段,运营团队针对不同平台特性定制内容,多平台联动数十家媒体转发,最终形成“报道—互动—共鸣”的传播闭环。

在邱添看来,这篇报道既展现了远程医疗的技术突破,又回应了“缩小地域医疗鸿沟”的民生关切。从线索发掘到传播裂变的全流程运作,实现了“技术解码+人文温度”的融合,用具体数据与场景消解专业门槛,以民生视角赋予新闻报道情感厚度。同时,在传播运营上构建了“内容适配+平台联动”的体系,让正能量内容获得大流量。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