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风渐起,沈阳的青砖灰瓦间已染上浅淡冬意。
11月4日至5日,中国经济信息社新华指数调研小分队携手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教授马晓龙、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吴承忠、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郭林文等学术界与行业资深专家,专程赴沈阳方城、八经咖啡小巷、西塔、中山路欧风街、老北市等代表性街区实地调研,共同感受当地胡同的文化底蕴与发展活力,在冷季节里探寻胡同经济的“暖答案”,为“中国(沈阳)胡同新生力指数”采集鲜活素材。
传统空间迸发时尚活力
曾经静谧的八经街,如今已成为沈阳的网红打卡地。在咖啡小巷3.44平方公里的区域内,聚集着178家咖啡饮品店,一店一景、一店一品,艺术展览、手作体验、民谣演出轮番上演,让胡同从“路过之地”蜕变为“打卡目的地”。
中山路欧风街上,歌德书店、118书局等让一座座百年建筑重新“活”起来,使百年历史通过可触碰、可感知的文旅方式获得全新表达。西塔与老北市则以民族风情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为游客带来独特体验,展现出沈阳活力多元的城市面貌。
方城作为沈阳的城市地标,1.69平方公里的面积浓缩着沈阳2300年的建城史,这里伫立着世界文化遗产沈阳故宫、张学良旧居以及67条承载市井记忆的老胡同,吸引着无数人纷至沓来。针对老旧街区改造这一制约方城发展的重要问题,方城与时俱进、科学探索,实现了从“拆改留”到“留改拆”的文脉守护,从“景区孤立”到“主客共享”的生态构建,从“传统商业”到“沉浸体验”的业态更迭,让游客既能感受古城韵味,又能体验新活力。
指数“把脉”让老与新长久共存
“胡同火了,如何避免昙花一现?”这一问题在调研中被反复提及。不少地方老街区改造后变味,或充斥着千篇一律的网红店,或因过度商业化丢失本土特色。为此,围绕胡同如何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助力文旅发展与城市更新,新华指数团队开展专项调研,旨在通过系统梳理挖掘胡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为沈阳胡同量身打造一套兼顾文化传承与商业活力的发展路径参考。
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教授马晓龙表示,该指数如同胡同的“健康监测仪”,从文化传承、商业活力、游客体验等多角度,进一步明晰沈阳胡同的优势与短板。“比如方城胡同群的耳朵眼胡同、头条胡同,拥有满族文化、非遗项目等宝贵资源,指数能助力找到传统与现代商业的结合点。”
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郭林文指出,沈阳胡同的核心优势体现在三方面:一是保留原生文化根脉,实现“街区、景区、社区”有机融合;二是设计精妙,顶层设计到位,色彩、造型与业态布局令人惊艳;三是业态丰富多元,成功融合传统美食与现代消费,实现文商旅深度结合。
守正创新使胡同“活”起来
随着天气转冷,沈阳的夜晚来得更早,但胡同里的灯光却亮得更晚。咖啡店的暖光、小吃摊的彩灯、老房子的窗灯,串成温柔的光带。数据显示,2025年国庆、中秋双节期间,沈阳接待游客1560.26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40.94亿元,胡同街区成为吸引游客的“主力军”。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吴承忠提醒,胡同发展不能只图“热闹”,更要守好“本分”。“满族剪纸、朝鲜族农乐舞等老手艺不能仅存于博物馆,要让它们在胡同里‘活’起来,让游客不仅能吃好、玩好,更能带走真正的沈阳记忆。”
行走在初冬的沈阳胡同,脚下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光滑,老房子墙上爬着新绿植,耳边既有老人的闲聊声,也有年轻人的笑声。老与新、冷与暖在此悄然融合,成为城市更新中最动人的风景。这座城市的胡同,正以数据的精准与人间的温情,在每个冬天都传递着实实在在的暖意。(执笔:王泽君、刘耀芳 制图:商易)
北风渐起,沈阳的青砖灰瓦间已染上浅淡冬意。
11月4日至5日,中国经济信息社新华指数调研小分队携手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教授马晓龙、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吴承忠、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郭林文等学术界与行业资深专家,专程赴沈阳方城、八经咖啡小巷、西塔、中山路欧风街、老北市等代表性街区实地调研,共同感受当地胡同的文化底蕴与发展活力,在冷季节里探寻胡同经济的“暖答案”,为“中国(沈阳)胡同新生力指数”采集鲜活素材。
传统空间迸发时尚活力
曾经静谧的八经街,如今已成为沈阳的网红打卡地。在咖啡小巷3.44平方公里的区域内,聚集着178家咖啡饮品店,一店一景、一店一品,艺术展览、手作体验、民谣演出轮番上演,让胡同从“路过之地”蜕变为“打卡目的地”。
中山路欧风街上,歌德书店、118书局等让一座座百年建筑重新“活”起来,使百年历史通过可触碰、可感知的文旅方式获得全新表达。西塔与老北市则以民族风情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为游客带来独特体验,展现出沈阳活力多元的城市面貌。
方城作为沈阳的城市地标,1.69平方公里的面积浓缩着沈阳2300年的建城史,这里伫立着世界文化遗产沈阳故宫、张学良旧居以及67条承载市井记忆的老胡同,吸引着无数人纷至沓来。针对老旧街区改造这一制约方城发展的重要问题,方城与时俱进、科学探索,实现了从“拆改留”到“留改拆”的文脉守护,从“景区孤立”到“主客共享”的生态构建,从“传统商业”到“沉浸体验”的业态更迭,让游客既能感受古城韵味,又能体验新活力。
指数“把脉”让老与新长久共存
“胡同火了,如何避免昙花一现?”这一问题在调研中被反复提及。不少地方老街区改造后变味,或充斥着千篇一律的网红店,或因过度商业化丢失本土特色。为此,围绕胡同如何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助力文旅发展与城市更新,新华指数团队开展专项调研,旨在通过系统梳理挖掘胡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为沈阳胡同量身打造一套兼顾文化传承与商业活力的发展路径参考。
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教授马晓龙表示,该指数如同胡同的“健康监测仪”,从文化传承、商业活力、游客体验等多角度,进一步明晰沈阳胡同的优势与短板。“比如方城胡同群的耳朵眼胡同、头条胡同,拥有满族文化、非遗项目等宝贵资源,指数能助力找到传统与现代商业的结合点。”
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郭林文指出,沈阳胡同的核心优势体现在三方面:一是保留原生文化根脉,实现“街区、景区、社区”有机融合;二是设计精妙,顶层设计到位,色彩、造型与业态布局令人惊艳;三是业态丰富多元,成功融合传统美食与现代消费,实现文商旅深度结合。
守正创新使胡同“活”起来
随着天气转冷,沈阳的夜晚来得更早,但胡同里的灯光却亮得更晚。咖啡店的暖光、小吃摊的彩灯、老房子的窗灯,串成温柔的光带。数据显示,2025年国庆、中秋双节期间,沈阳接待游客1560.26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40.94亿元,胡同街区成为吸引游客的“主力军”。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吴承忠提醒,胡同发展不能只图“热闹”,更要守好“本分”。“满族剪纸、朝鲜族农乐舞等老手艺不能仅存于博物馆,要让它们在胡同里‘活’起来,让游客不仅能吃好、玩好,更能带走真正的沈阳记忆。”
行走在初冬的沈阳胡同,脚下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光滑,老房子墙上爬着新绿植,耳边既有老人的闲聊声,也有年轻人的笑声。老与新、冷与暖在此悄然融合,成为城市更新中最动人的风景。这座城市的胡同,正以数据的精准与人间的温情,在每个冬天都传递着实实在在的暖意。(执笔:王泽君、刘耀芳 制图:商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