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连续11年提高全省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低限丨聚焦四川“十四五”成就发布·保障和改善民生④

川观新闻

1天前

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我省连续11年提高全省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低限,每月达到826元、620元;连续6年提高全省城乡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低限,每月达到1074元、806元,低保、特困标准的地区、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

川观新闻记者 秦勇 刘春华 魏冯

11月7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在四川新闻发布厅举行“决胜‘十四五’ 续写新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十场,发布四川“十四五”时期保障和改善民生主要成就。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我省连续11年提高全省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低限,每月达到826元、620元;连续6年提高全省城乡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低限,每月达到1074元、806元,低保、特困标准的地区、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

据省民政厅副厅长张晓玲介绍,“十四五”期间,全省民政系统着力推进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强化困难群众兜底保障,在弱有所扶、幼有所护、残有所助上积极作为、富有成效。

在“弱有所扶”上,织密兜牢民生保障底线。四川是全国城乡低保和特困人员最多的省。全省民政部门加快构建覆盖全面、分层分类、城乡统筹、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体系,推动救助制度向常住人口覆盖、救助政策向低收入人口延伸、单项救助向综合救助转型,兜住兜准兜牢基本民生底线。持续巩固拓展兜底成果,建立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体系,及时发现困难群众,做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144.3万脱贫人口、34.9万防止返贫监测对象纳入低保、特困保障范围。对遭遇急难、临时遇困的群众,取消户籍地申请限制,确保能够就近就地申请临时救助,得到及时保障。

在“幼有所护”上,多元化保障特殊困难儿童需求。全省民政部门从保障标准的提升、服务对象的拓展、服务内容的充实着手,保障各类特殊儿童合法权益。持续提高儿童保障水平,推动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集中养育标准从2020年的每月1400元提高至1750元,社会散居养育标准从每月900元提高至1350元。

持续推进服务对象拓展,2019年首次将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纳入基本生活保障和政策关爱范围;2024年首次将流动儿童纳入政策关爱保护范围。不断充实保障内容,建立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助学制度,2023年起对我省符合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身份,年满18周岁后在读高中至硕士研究生的进行资助;实施儿童关爱保护服务项目,面向困境儿童、留守儿童等提供信息收集、巡查巡访、强制报告、心理关爱、监护干预等专业服务。

在“残有所助”上,提升残疾人保障服务能力。全省民政部门聚焦“惠残、扶残、助残”,建立健全残疾人基本保障福利制度和关爱措施。兜好残疾人基本民生保障,连续4年提高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累计发放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资金99亿元,惠及90万困难残疾人、110万重度残疾人。不断完善民政精神卫生福利服务体系,加快推进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开展“精康融合行动”,改善和提高精神障碍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能力,促进他们回归家庭和社会。坚持做好困难残疾人基本福利服务,实施“康辅工程”项目,为1.4万名困难残疾人免费配置假肢矫形器、发放康复辅助器具1.64万具;实施“索玛花开”项目,为凉山州、阿坝州和甘孜州困难家庭中的白内障患者免费实施复明手术,帮助上万名困难群众重见光明、恢复生产生活。

下一步,四川将不断完善制度、创新机制、推动落实,不断提升困难群众保障和关爱服务水平,让民政工作“保基本、防风险、促发展”的功能作用发挥得更加充分。

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我省连续11年提高全省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低限,每月达到826元、620元;连续6年提高全省城乡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低限,每月达到1074元、806元,低保、特困标准的地区、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

川观新闻记者 秦勇 刘春华 魏冯

11月7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在四川新闻发布厅举行“决胜‘十四五’ 续写新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十场,发布四川“十四五”时期保障和改善民生主要成就。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我省连续11年提高全省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低限,每月达到826元、620元;连续6年提高全省城乡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低限,每月达到1074元、806元,低保、特困标准的地区、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

据省民政厅副厅长张晓玲介绍,“十四五”期间,全省民政系统着力推进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强化困难群众兜底保障,在弱有所扶、幼有所护、残有所助上积极作为、富有成效。

在“弱有所扶”上,织密兜牢民生保障底线。四川是全国城乡低保和特困人员最多的省。全省民政部门加快构建覆盖全面、分层分类、城乡统筹、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体系,推动救助制度向常住人口覆盖、救助政策向低收入人口延伸、单项救助向综合救助转型,兜住兜准兜牢基本民生底线。持续巩固拓展兜底成果,建立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体系,及时发现困难群众,做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144.3万脱贫人口、34.9万防止返贫监测对象纳入低保、特困保障范围。对遭遇急难、临时遇困的群众,取消户籍地申请限制,确保能够就近就地申请临时救助,得到及时保障。

在“幼有所护”上,多元化保障特殊困难儿童需求。全省民政部门从保障标准的提升、服务对象的拓展、服务内容的充实着手,保障各类特殊儿童合法权益。持续提高儿童保障水平,推动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集中养育标准从2020年的每月1400元提高至1750元,社会散居养育标准从每月900元提高至1350元。

持续推进服务对象拓展,2019年首次将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纳入基本生活保障和政策关爱范围;2024年首次将流动儿童纳入政策关爱保护范围。不断充实保障内容,建立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助学制度,2023年起对我省符合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身份,年满18周岁后在读高中至硕士研究生的进行资助;实施儿童关爱保护服务项目,面向困境儿童、留守儿童等提供信息收集、巡查巡访、强制报告、心理关爱、监护干预等专业服务。

在“残有所助”上,提升残疾人保障服务能力。全省民政部门聚焦“惠残、扶残、助残”,建立健全残疾人基本保障福利制度和关爱措施。兜好残疾人基本民生保障,连续4年提高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累计发放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资金99亿元,惠及90万困难残疾人、110万重度残疾人。不断完善民政精神卫生福利服务体系,加快推进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开展“精康融合行动”,改善和提高精神障碍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能力,促进他们回归家庭和社会。坚持做好困难残疾人基本福利服务,实施“康辅工程”项目,为1.4万名困难残疾人免费配置假肢矫形器、发放康复辅助器具1.64万具;实施“索玛花开”项目,为凉山州、阿坝州和甘孜州困难家庭中的白内障患者免费实施复明手术,帮助上万名困难群众重见光明、恢复生产生活。

下一步,四川将不断完善制度、创新机制、推动落实,不断提升困难群众保障和关爱服务水平,让民政工作“保基本、防风险、促发展”的功能作用发挥得更加充分。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