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W-ICC/AHS.25 | 深入探讨女性心血管健康的特异性防治新策略

医学论坛网

2天前

全球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达到894万,而我国女性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呈上升趋势,这一现象与绝经后雌激素保护作用消失密切相关。

在第36届长城心脏病学大会暨亚洲心脏大会2025期间,“女性心血管病论坛”由韩清华教授、余静教授、康丽娜教授和鄢华教授共同主持的“性别差异与心血管健康:女性专属防治策略”专题会成功举办。

本次会议作为老年与女性心血管病专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汇聚了国内顶尖心血管病专家,围绕女性心血管疾病的特殊性、临床表现差异、诊断要点和治疗策略进行了深入探讨。五位专家从不同角度系统阐述了女性心血管疾病的独特临床表现和防治策略,为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指导,体现了我国在女性心血管健康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临床实践经验。

女性X综合征的诊治新认识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郭丽君教授系统阐述了女性心脏X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和诊治进展。心脏X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典型心绞痛症状,但冠状动脉造影显示非阻塞性病变,目前被归属于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范畴。这种疾病在女性中的患病率显著高于男性,比例约为2:1,尤其在绝经后女性群体中更为常见,占胸痛患者的70%以上。

郭教授指出,诊断需要满足四个关键条件:典型心绞痛症状、冠脉造影排除阻塞性病变、客观心肌缺血证据以及微循环功能异常的证据。在评估方法上,可以采用冠脉流量储备(CFR)和微循环阻力指数等指标进行量化分析,其中PET准确性最高,其次是心脏核磁和经胸超声。

治疗方面,除了常规危险因素控制外,需要特别关注微循环功能的改善,尼可地尔等微循环血管扩张剂显示良好效果。同时,心理健康管理不容忽视,焦虑等心理因素在女性患者中更为常见,需要实行“双心治疗”模式,综合改善患者症状和生活质量。

妊娠合并心血管疾病的系统管理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罗素新教授结合2025年ESC最新指南,详细阐述了妊娠合并心血管疾病的综合管理策略。妊娠期心血管系统会发生显著生理性改变,包括心排血量增加30%-50%,心率增加10-20次/分,外周阻力下降等,这些改变使心脏病患者面临更大风险。

罗教授通过一例39岁围产期心肌病的典型病例,生动阐述了多学科协作管理的重要性。该病例患者在剖宫产后突发急性心衰,经过ECMO支持治疗后成功脱机,最终心功能完全恢复。这个案例充分说明了妊娠合并心脏病需要心脏科、产科、麻醉科等多学科专家共同制定诊疗方案。

根据指南建议,妊娠合并心血管疾病可分为七大类,包括心肌病与心律失常综合征、围产期心肌病、主动脉疾病等。管理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药物选择对胎儿的安全性,平衡母体与胎儿的需求,同时根据疾病严重程度制定个体化的分娩方案。

绝经期激素治疗与心血管风险的最新证据

卫生部北京医院汪芳教授系统评价了绝经期激素治疗(MHT)与心血管风险的最新研究进展。随着女性预期寿命延长,绝经后心血管健康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数据显示,全球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达到894万,而我国女性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呈上升趋势,这一现象与绝经后雌激素保护作用消失密切相关。

汪教授通过回顾WHI、HERS等大型研究指出,MHT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存在明显的“时间窗效应”。对于年龄小于60岁、绝经10年内且有更年期症状的女性,低剂量雌激素治疗可考虑使用,且不增加冠心病和卒中风险。然而,治疗决策需要综合考虑患者年龄、绝经时间、心血管风险因素和个体症状。

不同类型的激素方案对心血管风险影响也存在差异,单纯雌激素治疗相对安全,而雌孕激素联合治疗可能增加冠脉事件风险。对于已患冠心病的女性,在严格管理危险因素基础上可谨慎使用小剂量MHT,但需要密切监测不良反应。

女性抑郁症与心血管疾病的相互作用机制

天津市胸科医院秦勤教授深入探讨了女性抑郁症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双向关系及其临床处理策略。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女性抑郁症患病率是男性的两倍,且与心血管疾病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机制。住院冠心病患者中,合并焦虑和抑郁的比例高达53%,而单纯抑郁占3%,这充分说明了心理因素在心血管疾病中的重要性。

秦教授强调,抑郁症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心血管健康,其中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亢进是关键机制。这会导致皮质醇分泌增加,进而引起去甲肾上腺素、五羟色胺等神经递质紊乱,最终导致心率增快、血压升高、血管收缩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

临床上,胸痛患者中有10%-40%冠脉正常,其中15%由焦虑导致,27%有抑郁障碍史。因此,建立“双心医学”模式至关重要,需要同时关注心脏和心理双重健康。推荐使用PHQ-9量表进行筛查,对于评分在20-27分的重度抑郁患者需要紧急处理。药物治疗方面,舍曲林、西酞普兰等药物在心血管患者中使用相对安全。

心衰强化降脂疗效的性别差异研究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高亚男教授报告了冠心病合并心衰患者强化降脂疗效的性别差异最新研究成果。基于GFAPT注册研究的大数据分析显示,女性患者6个月时LDL-C达标率显著低于男性,这种差异在70岁以上人群中尤为明显,达标率差距可达15%以上。研究发现,强化降脂使LDL-C<1.8mmol/L可降低整体人群和男性患者的MACE风险,但这一获益在女性中未显现。

这种性别差异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首先,女性心衰患者更多表现为射血分数保留型,而男性多为射血分数减低型,病理生理机制存在本质差异;其次,药代动力学方面,女性使用他汀类药物后血药浓度较高,新发糖尿病风险增加2.3倍,这可能影响治疗获益;此外,激素水平、身体成分分布等因素都可能影响药物疗效。因此,临床实践中需要根据性别特点制定个体化的降脂治疗方案,女性患者应更注重个体化治疗和不良反应监测,在追求降脂达标的同时确保治疗安全性。

结语

本次专题会系统全面地探讨了女性心血管疾病的特点和防治策略,涵盖了从微循环功能障碍到妊娠期管理,从绝经期激素治疗到心理健康干预等多个重要领域。专家们的报告不仅体现了对女性心血管健康问题的深入理解,更展示了基于最新循证医学证据的诊疗思路。

随着性别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认识到女性心血管疾病在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反应等方面都存在显著特殊性,这要求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必须采取更加个体化、精准化的防治策略。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基础与临床研究,完善女性心血管健康管理体系,推动我国女性心血管疾病防治水平不断提升。

全球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达到894万,而我国女性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呈上升趋势,这一现象与绝经后雌激素保护作用消失密切相关。

在第36届长城心脏病学大会暨亚洲心脏大会2025期间,“女性心血管病论坛”由韩清华教授、余静教授、康丽娜教授和鄢华教授共同主持的“性别差异与心血管健康:女性专属防治策略”专题会成功举办。

本次会议作为老年与女性心血管病专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汇聚了国内顶尖心血管病专家,围绕女性心血管疾病的特殊性、临床表现差异、诊断要点和治疗策略进行了深入探讨。五位专家从不同角度系统阐述了女性心血管疾病的独特临床表现和防治策略,为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指导,体现了我国在女性心血管健康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临床实践经验。

女性X综合征的诊治新认识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郭丽君教授系统阐述了女性心脏X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和诊治进展。心脏X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典型心绞痛症状,但冠状动脉造影显示非阻塞性病变,目前被归属于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范畴。这种疾病在女性中的患病率显著高于男性,比例约为2:1,尤其在绝经后女性群体中更为常见,占胸痛患者的70%以上。

郭教授指出,诊断需要满足四个关键条件:典型心绞痛症状、冠脉造影排除阻塞性病变、客观心肌缺血证据以及微循环功能异常的证据。在评估方法上,可以采用冠脉流量储备(CFR)和微循环阻力指数等指标进行量化分析,其中PET准确性最高,其次是心脏核磁和经胸超声。

治疗方面,除了常规危险因素控制外,需要特别关注微循环功能的改善,尼可地尔等微循环血管扩张剂显示良好效果。同时,心理健康管理不容忽视,焦虑等心理因素在女性患者中更为常见,需要实行“双心治疗”模式,综合改善患者症状和生活质量。

妊娠合并心血管疾病的系统管理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罗素新教授结合2025年ESC最新指南,详细阐述了妊娠合并心血管疾病的综合管理策略。妊娠期心血管系统会发生显著生理性改变,包括心排血量增加30%-50%,心率增加10-20次/分,外周阻力下降等,这些改变使心脏病患者面临更大风险。

罗教授通过一例39岁围产期心肌病的典型病例,生动阐述了多学科协作管理的重要性。该病例患者在剖宫产后突发急性心衰,经过ECMO支持治疗后成功脱机,最终心功能完全恢复。这个案例充分说明了妊娠合并心脏病需要心脏科、产科、麻醉科等多学科专家共同制定诊疗方案。

根据指南建议,妊娠合并心血管疾病可分为七大类,包括心肌病与心律失常综合征、围产期心肌病、主动脉疾病等。管理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药物选择对胎儿的安全性,平衡母体与胎儿的需求,同时根据疾病严重程度制定个体化的分娩方案。

绝经期激素治疗与心血管风险的最新证据

卫生部北京医院汪芳教授系统评价了绝经期激素治疗(MHT)与心血管风险的最新研究进展。随着女性预期寿命延长,绝经后心血管健康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数据显示,全球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达到894万,而我国女性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呈上升趋势,这一现象与绝经后雌激素保护作用消失密切相关。

汪教授通过回顾WHI、HERS等大型研究指出,MHT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存在明显的“时间窗效应”。对于年龄小于60岁、绝经10年内且有更年期症状的女性,低剂量雌激素治疗可考虑使用,且不增加冠心病和卒中风险。然而,治疗决策需要综合考虑患者年龄、绝经时间、心血管风险因素和个体症状。

不同类型的激素方案对心血管风险影响也存在差异,单纯雌激素治疗相对安全,而雌孕激素联合治疗可能增加冠脉事件风险。对于已患冠心病的女性,在严格管理危险因素基础上可谨慎使用小剂量MHT,但需要密切监测不良反应。

女性抑郁症与心血管疾病的相互作用机制

天津市胸科医院秦勤教授深入探讨了女性抑郁症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双向关系及其临床处理策略。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女性抑郁症患病率是男性的两倍,且与心血管疾病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机制。住院冠心病患者中,合并焦虑和抑郁的比例高达53%,而单纯抑郁占3%,这充分说明了心理因素在心血管疾病中的重要性。

秦教授强调,抑郁症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心血管健康,其中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亢进是关键机制。这会导致皮质醇分泌增加,进而引起去甲肾上腺素、五羟色胺等神经递质紊乱,最终导致心率增快、血压升高、血管收缩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

临床上,胸痛患者中有10%-40%冠脉正常,其中15%由焦虑导致,27%有抑郁障碍史。因此,建立“双心医学”模式至关重要,需要同时关注心脏和心理双重健康。推荐使用PHQ-9量表进行筛查,对于评分在20-27分的重度抑郁患者需要紧急处理。药物治疗方面,舍曲林、西酞普兰等药物在心血管患者中使用相对安全。

心衰强化降脂疗效的性别差异研究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高亚男教授报告了冠心病合并心衰患者强化降脂疗效的性别差异最新研究成果。基于GFAPT注册研究的大数据分析显示,女性患者6个月时LDL-C达标率显著低于男性,这种差异在70岁以上人群中尤为明显,达标率差距可达15%以上。研究发现,强化降脂使LDL-C<1.8mmol/L可降低整体人群和男性患者的MACE风险,但这一获益在女性中未显现。

这种性别差异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首先,女性心衰患者更多表现为射血分数保留型,而男性多为射血分数减低型,病理生理机制存在本质差异;其次,药代动力学方面,女性使用他汀类药物后血药浓度较高,新发糖尿病风险增加2.3倍,这可能影响治疗获益;此外,激素水平、身体成分分布等因素都可能影响药物疗效。因此,临床实践中需要根据性别特点制定个体化的降脂治疗方案,女性患者应更注重个体化治疗和不良反应监测,在追求降脂达标的同时确保治疗安全性。

结语

本次专题会系统全面地探讨了女性心血管疾病的特点和防治策略,涵盖了从微循环功能障碍到妊娠期管理,从绝经期激素治疗到心理健康干预等多个重要领域。专家们的报告不仅体现了对女性心血管健康问题的深入理解,更展示了基于最新循证医学证据的诊疗思路。

随着性别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认识到女性心血管疾病在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反应等方面都存在显著特殊性,这要求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必须采取更加个体化、精准化的防治策略。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基础与临床研究,完善女性心血管健康管理体系,推动我国女性心血管疾病防治水平不断提升。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