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W-ICC/AHS.25 | BCVS联合论坛:从异种移植到CAR-T,心血管治疗策略迎来革命性进展

医学论坛网

13小时前

这些研究不仅刷新了我们对疾病本质的认知,更将异种移植、细胞治疗、基因编辑等一度被视为科幻的概念,一步步推向了临床现实的门口,预示着一个更具颠覆性和想象力的心血管治疗新时代的到来。

第36届长城心脏病学大会暨亚洲心脏大会2025期间,“心血管健康的革命性进展”专题论坛在线上召开。论坛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的胡新央教授与美国马索尼克医学研究所的Maria I. Kontaridis教授共同主持。四位海内外顶尖的基础与转化医学专家,围绕异种移植、心脏纤维化、心律失常及腹主动脉瘤等领域,分享了各自团队最具颠覆性的研究成果和未来展望。

Muhammad Mohiuddin教授:临床异种移植的经验与启示

uhammad Mohiuddin教授详细介绍了其团队使用通过敲除猪的3个超急性排斥相关基因、1个生长激素受体基因,并转入6个人类基因(用于抑制补体、凝血和炎症),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免疫排斥。尽管两位接受移植的患者最终分别生存了60天和40天,未能实现长期存活,但这一大胆尝试本身已是医学史上的巨大飞跃。Mohiuddin教授坦诚地分析了失败的原因,包括患者术前状态极差、新型免疫抑制方案的挑战、以及意外发现的猪巨细胞病毒潜伏感染等。这些宝贵的“失败”经验,为未来异种移植走向临床常规化扫清了障碍,指明了方向。

胡新央教授:靶向CD248+成纤维细胞——心脏纤维化治疗新策略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的胡新央教授聚焦于心肌梗死后心脏纤维化这一难题,并提出了一种革命性的治疗策略。通过单细胞测序,她的团队在心梗后期的纤维化区域中,鉴定出一群特异性高表达CD248的成纤维细胞亚群。这群细胞通过分泌趋化因子,持续招募T淋巴细胞,形成“成纤维细胞-免疫细胞”的恶性互作,从而驱动纤维化的不断扩张和心功能的恶化。

基于这一发现,胡教授团队开发了两种精准靶向策略。第一种是研发抗CD248的单克隆抗体,通过阻断CD248的功能来打破上述恶性循环。第二种则更为激进和创新:借鉴肿瘤免疫疗法的成功经验,他们设计并构建了CD248 CAR-T细胞。这种“细胞导弹”能够精准识别并清除掉病理性的CD248+成纤维细胞。在动物模型中,无论是在心梗早期还是在纤维化已经形成的晚期给予CD248 CAR-T治疗,均能显著逆转心脏纤维化、改善心功能。这一研究首次将CAR-T技术引入心脏纤维化治疗,开辟了全新的疾病干预路径。

Maria I. Kontaridis教授:TRPM4在心脏病及心律失常发生中的作用

aria I. Kontaridis教授深入探讨了一种名为TRPM4的离子通道在遗传性心律失常中的关键作用。TRPM4是一种钙离子激活的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其功能异常与长/短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等多种致命性心律失常有关。

Kontaridis教授团队通过对携带TRPM4基因突变的家族进行研究,并利用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在人诱导多能干细胞(hiPSC)衍生的心肌细胞中重现了这些突变。她们发现,不同的突变会导致截然相反的表型。导致短QT综合征的单点突变,会引起TRPM4蛋白在细胞膜上异常聚集,虽为功能增强型突变,但其聚集状态反而影响了通道的正常关闭,最终缩短了动作电位时程。而导致长QT综合征的复合突变,则通过影响蛋白的糖基化和稳定性,导致其在运输途中就被大量降解,无法到达细胞膜发挥功能,最终表现为功能丧失。这项精细的分子机制研究,不仅揭示了基因型与表型之间的复杂关系,也为针对TRPM4通道的精准药物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

蒋宏峰教授:神经节苷脂GM3在腹主动脉瘤中的保护作用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的蒋宏峰教授揭示了脂质代谢物神经节苷脂GM3在腹主动脉瘤(AAA)发生发展中的一个前所未知的保护作用。他的团队发现,在AAA患者和动物模型的病变血管壁中,GM3及其合成酶的水平显著下降。功能研究表明,GM3的缺失会导致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发生一种名为**“铁死亡”(Ferroptosis)**的程序性死亡。

其分子机制研究发现,GM3能够直接与细胞膜上的转铁蛋白受体(TFR1)结合,从而抑制过量的铁离子进入细胞。当GM3缺失时,细胞内铁过载,进而引发脂质过氧化和铁死亡,导致VSMC大量丢失,血管壁结构破坏,最终形成动脉瘤。在动物模型中,通过基因手段上调VSMC中的GM3合成,或直接补充外源性GM3,均能有效抑制铁死亡,并显著减轻AAA的进展。这一发现不仅揭示了铁死亡在AAA中的关键作用,也提示补充GM3或靶向铁死亡通路可能成为治疗AAA的全新策略。

结语

本次BCVS联合论坛展示了心血管基础与转化医学领域的惊人突破。从挑战生命极限的器官移植,到利用CAR-T“改造”免疫细胞以逆转纤维化,再到对离子通道和细胞死亡新模式的精细解构,科学家们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探索着战胜心血管疾病的全新路径。这些研究不仅刷新了我们对疾病本质的认知,更将异种移植、细胞治疗、基因编辑等一度被视为科幻的概念,一步步推向了临床现实的门口,预示着一个更具颠覆性和想象力的心血管治疗新时代的到来。

这些研究不仅刷新了我们对疾病本质的认知,更将异种移植、细胞治疗、基因编辑等一度被视为科幻的概念,一步步推向了临床现实的门口,预示着一个更具颠覆性和想象力的心血管治疗新时代的到来。

第36届长城心脏病学大会暨亚洲心脏大会2025期间,“心血管健康的革命性进展”专题论坛在线上召开。论坛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的胡新央教授与美国马索尼克医学研究所的Maria I. Kontaridis教授共同主持。四位海内外顶尖的基础与转化医学专家,围绕异种移植、心脏纤维化、心律失常及腹主动脉瘤等领域,分享了各自团队最具颠覆性的研究成果和未来展望。

Muhammad Mohiuddin教授:临床异种移植的经验与启示

uhammad Mohiuddin教授详细介绍了其团队使用通过敲除猪的3个超急性排斥相关基因、1个生长激素受体基因,并转入6个人类基因(用于抑制补体、凝血和炎症),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免疫排斥。尽管两位接受移植的患者最终分别生存了60天和40天,未能实现长期存活,但这一大胆尝试本身已是医学史上的巨大飞跃。Mohiuddin教授坦诚地分析了失败的原因,包括患者术前状态极差、新型免疫抑制方案的挑战、以及意外发现的猪巨细胞病毒潜伏感染等。这些宝贵的“失败”经验,为未来异种移植走向临床常规化扫清了障碍,指明了方向。

胡新央教授:靶向CD248+成纤维细胞——心脏纤维化治疗新策略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的胡新央教授聚焦于心肌梗死后心脏纤维化这一难题,并提出了一种革命性的治疗策略。通过单细胞测序,她的团队在心梗后期的纤维化区域中,鉴定出一群特异性高表达CD248的成纤维细胞亚群。这群细胞通过分泌趋化因子,持续招募T淋巴细胞,形成“成纤维细胞-免疫细胞”的恶性互作,从而驱动纤维化的不断扩张和心功能的恶化。

基于这一发现,胡教授团队开发了两种精准靶向策略。第一种是研发抗CD248的单克隆抗体,通过阻断CD248的功能来打破上述恶性循环。第二种则更为激进和创新:借鉴肿瘤免疫疗法的成功经验,他们设计并构建了CD248 CAR-T细胞。这种“细胞导弹”能够精准识别并清除掉病理性的CD248+成纤维细胞。在动物模型中,无论是在心梗早期还是在纤维化已经形成的晚期给予CD248 CAR-T治疗,均能显著逆转心脏纤维化、改善心功能。这一研究首次将CAR-T技术引入心脏纤维化治疗,开辟了全新的疾病干预路径。

Maria I. Kontaridis教授:TRPM4在心脏病及心律失常发生中的作用

aria I. Kontaridis教授深入探讨了一种名为TRPM4的离子通道在遗传性心律失常中的关键作用。TRPM4是一种钙离子激活的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其功能异常与长/短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等多种致命性心律失常有关。

Kontaridis教授团队通过对携带TRPM4基因突变的家族进行研究,并利用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在人诱导多能干细胞(hiPSC)衍生的心肌细胞中重现了这些突变。她们发现,不同的突变会导致截然相反的表型。导致短QT综合征的单点突变,会引起TRPM4蛋白在细胞膜上异常聚集,虽为功能增强型突变,但其聚集状态反而影响了通道的正常关闭,最终缩短了动作电位时程。而导致长QT综合征的复合突变,则通过影响蛋白的糖基化和稳定性,导致其在运输途中就被大量降解,无法到达细胞膜发挥功能,最终表现为功能丧失。这项精细的分子机制研究,不仅揭示了基因型与表型之间的复杂关系,也为针对TRPM4通道的精准药物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

蒋宏峰教授:神经节苷脂GM3在腹主动脉瘤中的保护作用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的蒋宏峰教授揭示了脂质代谢物神经节苷脂GM3在腹主动脉瘤(AAA)发生发展中的一个前所未知的保护作用。他的团队发现,在AAA患者和动物模型的病变血管壁中,GM3及其合成酶的水平显著下降。功能研究表明,GM3的缺失会导致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发生一种名为**“铁死亡”(Ferroptosis)**的程序性死亡。

其分子机制研究发现,GM3能够直接与细胞膜上的转铁蛋白受体(TFR1)结合,从而抑制过量的铁离子进入细胞。当GM3缺失时,细胞内铁过载,进而引发脂质过氧化和铁死亡,导致VSMC大量丢失,血管壁结构破坏,最终形成动脉瘤。在动物模型中,通过基因手段上调VSMC中的GM3合成,或直接补充外源性GM3,均能有效抑制铁死亡,并显著减轻AAA的进展。这一发现不仅揭示了铁死亡在AAA中的关键作用,也提示补充GM3或靶向铁死亡通路可能成为治疗AAA的全新策略。

结语

本次BCVS联合论坛展示了心血管基础与转化医学领域的惊人突破。从挑战生命极限的器官移植,到利用CAR-T“改造”免疫细胞以逆转纤维化,再到对离子通道和细胞死亡新模式的精细解构,科学家们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探索着战胜心血管疾病的全新路径。这些研究不仅刷新了我们对疾病本质的认知,更将异种移植、细胞治疗、基因编辑等一度被视为科幻的概念,一步步推向了临床现实的门口,预示着一个更具颠覆性和想象力的心血管治疗新时代的到来。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