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业差异化战略中如何定义“未被满足的需求”?

联商网

2周前

以母婴品牌Babycare为例,早期母婴市场的产品多聚焦“功能安全”,但新手妈妈“产后情绪焦虑”的情感需求长期被忽略——Babycare通过搭建“妈妈社群”,提供育儿知识分享、情绪疏导等服务,同时推出“产后修复护理包”,既满足了妈妈们的生理需求,也缓解了其心理压力。

出品/联商专栏

撰文/天外飞仙

编辑/娜娜

在存量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同质化”已成为诸多行业的共同困境——从消费品市场的“千品一面”,到服务领域的“标准复刻”,企业若想突破价格战的泥潭,实现可持续增长,核心在于找到“别人没看到、没满足”的用户需求。

这种“未被满足的需求”,并非悬浮的概念,而是连接用户痛点与企业差异化战略的桥梁。它既是开辟蓝海市场的“钥匙”,也是让产品或服务从“可用”升级为“必选”的关键。然而,多数企业对其的认知仍停留在“模糊感知”层面,未能形成系统化的定义方法,最终导致创新方向偏离用户真实诉求。

笔者将从概念界定、核心价值、实践路径与常见误区四个维度,系统拆解“未被满足的需求”的定义逻辑,为企业差异化战略提供可落地的方法论。

一、厘清“未被满足的需求”的三大核心特征

要定义“未被满足的需求”,首先需跳出“需求=用户想要什么”的浅层认知,明确其与“显性需求”“伪需求”的本质区别。它并非用户直接提出的“愿望清单”,而是隐藏在使用场景、行为习惯与潜在痛点中的“隐性诉求”,具备三大核心特征。

1、非显性表达:藏在“沉默”与“抱怨”背后

用户往往无法清晰描述自己的未被满足的需求,甚至意识不到自身存在这类需求。乔布斯曾说:“用户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直到你把产品摆在他们面前。”这一观点的本质,正是未被满足的需求的“非显性”属性——它不会通过问卷中的“勾选”直接呈现,反而藏在两类场景中:一是“沉默的妥协”,即用户为使用某产品/服务,不得不接受的不便;二是“零散的抱怨”,即用户在社交平台、电商评论区吐槽的“小问题”。这类需求的挖掘,依赖对“行为痕迹”而非“语言表述”的解读。

2、场景依赖性:脱离场景则无“需求”可言

未被满足的需求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特定使用场景强绑定。同一用户在不同场景下,需求的优先级与未被满足程度完全不同。例如,同样是“喝咖啡”,用户在办公室场景的核心需求是“快速提神”,未被满足的痛点可能是“现磨咖啡等待时间长”;在周末居家场景的核心需求是“放松体验”,未被满足的痛点可能是“缺乏专业冲泡工具”;在通勤场景的核心需求是“便捷携带”,未被满足的痛点可能是“杯盖漏液”。

若脱离场景谈“用户需要咖啡”,则无法触及任何未被满足的需求——只有将“用户+场景+行为”三者结合,才能精准定位需求的空白地带。

3、价值稀缺性:未被行业普遍覆盖的“空白”

未被满足的需求必须具备“行业稀缺性”,即当前市场上的产品/服务均未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若某需求已被多数竞品覆盖,即便部分用户仍有不满,也不属于“未被满足”,而属于“未被充分满足”。真正的未被满足的需求,是行业共同忽略的领域。

二、为什么定义“未被满足的需求”是差异化战略的基石

在竞争红海中,企业的差异化战略往往陷入两大误区:一是“自嗨式创新”,基于技术优势开发用户不需要的功能;二是“跟随式差异化”,在竞品基础上做微小调整(如包装换色、价格微调)。而精准定义未被满足的需求,能让差异化战略回归“用户价值”本质,从根本上解决这两大问题,其核心价值体现在三个层面。

1、规避同质化竞争:找到“无人争抢”的蓝海赛道

未被满足的需求对应的是“零竞争”或“低竞争”市场,企业无需在存量市场中与对手拼价格、拼渠道,而是可以直接占据赛道先机。

以扫地机器人行业为例,2015年前后,多数品牌聚焦“地面清扫”,但用户在实际使用中,“清洁后需要手动倒垃圾”的痛点始终未被解决——科沃斯正是抓住这一未被满足的需求,推出“自动集尘”机型,将用户从“频繁倒垃圾”的繁琐中解放,上市后迅速占据高端市场。若科沃斯仍在“清扫效率”“噪音控制”等已被充分竞争的领域发力,很难实现如此快速的差异化突破。

2、降低用户决策成本:让产品成为“痛点解决方案”

当产品精准匹配未被满足的需求时,用户的购买决策会从“比较性价比”转向“是否解决我的问题”——此时,产品不再是“可选品”,而是“必需品”。

例如,针对“宠物掉毛难清理”的未被满足需求,戴森推出“宠物毛发专用吸尘器”,通过特殊刷头设计解决毛发缠绕问题。对于养宠家庭而言,这款产品无需与其他吸尘器比拼吸力参数,仅“解决宠物掉毛”这一卖点,就足以让其愿意支付更高溢价。这种“痛点-解决方案”的直接对应,大幅降低了用户的决策成本,也让品牌形成了难以复制的用户心智。

3、构建长期用户粘性:从“一次性交易”到“长期陪伴”

未被满足的需求往往与用户的“深层诉求”相关(如情感需求、自我实现需求),满足这类需求能让企业与用户建立超越“买卖”的情感连接。

以母婴品牌Babycare为例,早期母婴市场的产品多聚焦“功能安全”,但新手妈妈“产后情绪焦虑”的情感需求长期被忽略——Babycare通过搭建“妈妈社群”,提供育儿知识分享、情绪疏导等服务,同时推出“产后修复护理包”,既满足了妈妈们的生理需求,也缓解了其心理压力。这种对“情感类未被满足需求”的覆盖,让Babycare从“卖母婴用品”升级为“陪伴妈妈成长”,用户复购率远高行业平均水平,长期粘性显著高于单纯的功能型品牌。

三、四步精准定义“未被满足的需求”

定义未被满足的需求并非“靠灵感”,而是一套可复制的流程——从用户调研到需求验证,每个环节都需围绕“场景、行为、痛点”三个核心要素展开,最终将模糊的“感知”转化为清晰的“需求定义”。

第一步:用户调研——从“问卷统计”到“场景沉浸”

传统的问卷调研往往只能收集到用户的“显性需求”(如“你希望产品增加什么功能”),而未被满足的需求需要通过“场景化调研”挖掘。核心方法有三种:

1、用户深度访谈:聚焦“行为细节”而非“观点表述”。访谈时避免提问“你觉得这个产品怎么样”,而是引导用户描述具体使用场景。

例如,某家电企业在调研洗碗机用户时,通过追问“你洗完碗后,会做什么?”,发现用户普遍需要“手动擦干碗篮内壁的积水”——这一行为细节,暴露了“洗碗机排水不彻底”的未被满足需求,而这一痛点在传统问卷中从未被提及。

2、场景观察:成为“用户的影子”。调研人员需亲自参与用户的使用场景,观察用户的“非语言行为”(如皱眉、叹气、重复操作)。

例如,某外卖平台调研“深夜点餐”场景时,发现用户在23点后下单,会频繁刷新订单页面,且多次查看“预计送达时间”——这一行为背后,是“深夜等待外卖的焦虑感”这一未被满足的情感需求。基于此,平台推出“深夜订单专属提醒”功能,每10分钟更新一次配送进度,有效缓解了用户焦虑,深夜订单量提升15%。

3、大数据分析:挖掘“非结构化数据”中的痛点。通过分析用户在社交平台(微博、小红书)、电商评论区、客服聊天记录中的“非结构化数据”(如吐槽、抱怨、建议),提炼高频痛点。例如,某美妆品牌通过舆情分析发现,“油皮用户”频繁提及“夏天化妆2小时后,T区脱妆但两颊仍干燥”——这一矛盾点,指向“分区护肤”的未被满足需求,品牌随后推出“T区控油+两颊保湿”的双效粉底液,上市即成为爆款。

第二步:需求筛选——用“三维评估模型”剔除伪需求

调研后会收集到大量潜在需求,需通过“三维评估模型”(用户痛点强度、商业可行性、竞争壁垒)筛选,找到真正有价值的未被满足的需求。

1、用户痛点强度——“是否愿意为解决痛点付费”。判断痛点强度的核心标准是“用户是否愿意为解决方案支付溢价”。例如,“手机电量不足”的痛点强度极高,用户愿意为“快充功能”多支付100-200元;而“手机外壳颜色单一”的痛点强度较低,用户很少愿意为此多花钱。可通过“支付意愿调研”(如“若有产品能解决XX问题,你最多愿意多花多少钱”)量化痛点强度,优先选择溢价意愿≥20%的需求。

2、商业可行性——“企业能否实现规模化交付”。部分需求虽痛点强烈,但受技术、成本限制,无法规模化落地,属于“伪需求”。例如,“电动汽车5分钟充满电”的需求痛点极强,但当前电池技术无法实现,且成本过高,企业若投入研发,很可能面临“技术瓶颈+盈利困难”的双重风险。评估商业可行性时,需结合企业现有技术储备、供应链能力与成本结构,避免陷入“技术理想主义”。

3、竞争壁垒——“是否能建立长期优势”。若某需求容易被竞品模仿,则即便满足,也无法形成长期差异化。例如,“饮料包装换新”的需求,竞品可在1-2个月内跟进,无竞争壁垒;而“基于用户健康数据的个性化饮料配方”的需求,需要搭建用户健康数据库、研发定制化生产设备,竞品模仿周期长达1-2年,具备强壁垒。优先选择“技术壁垒高”或“用户心智壁垒高”的需求,能让企业在满足需求后,长期占据市场优势。

第三步:需求具象化——将“痛点”转化为“需求定义公式”

经过筛选的需求仍需具象化,避免因“理解偏差”导致产品开发偏离方向。可采用“需求定义公式”:目标用户+使用场景+未被满足的痛点+期望的解决方案。

以某母婴品牌为例,通过调研与筛选,最终将“未被满足的需求”具象化为:0-1岁宝宝的妈妈(目标用户)+ 夜间喂奶场景(使用场景)+ 单手抱宝宝时无法快速冲调奶粉(未被满足的痛点)+ 可单手操作、自动控温的奶粉冲调器(期望的解决方案)。这一公式清晰界定了“谁、在什么场景下、遇到什么问题、需要什么解决方式”,让产品团队明确开发方向——最终推出的“单手冲奶神器”,上市后即爆款,精准命中目标用户需求。

第四步:需求验证——用“MVP”测试市场反馈

定义完成后,需通过“最小可行产品(MVP)”进行小范围验证,避免投入大量资源后发现需求是“伪需求”。MVP的核心是“用最低成本测试核心痛点是否被解决”,而非追求产品完美。

例如,某团队发现“职场人午餐‘想健康又怕麻烦’”的未被满足需求,计划推出“预制健康餐”。其MVP并非直接生产批量产品,而是通过“微信小程序”收集订单,与本地餐厅合作定制餐食,仅提供“低卡鸡胸肉餐”“杂粮蔬菜餐”两种选择——通过1个月的测试,若订单复购率≥30%,且用户反馈“解决了健康与方便的矛盾”,则证明需求真实存在;若复购率低于10%,则需重新审视需求定义。这种“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的验证方式,能让企业在正式投入前及时调整方向,大幅降低创新风险。

四、避开定义“未被满足的需求”的三大陷阱

即便遵循上述路径,企业仍可能因认知偏差陷入误区,导致“定义的需求”与“用户真实需求”脱节。需警惕三大常见陷阱:

1、混淆“企业视角”与“用户视角”:把“我想做”当成“用户需要”

部分企业在定义需求时,过度依赖“技术优势”或“内部经验”,忽略用户的真实感受。

例如,某家电企业拥有“超静音电机”技术,便想当然地认为“用户需要更静音的风扇”,投入大量资源开发后,却发现用户更在意“风扇的风力大小”与“节能效果”——“静音”虽有价值,但并非用户的核心未被满足需求,最终产品销量惨淡。避免这一误区的关键,是始终以“用户场景”为出发点,而非“企业技术”,在调研阶段多问“用户是否需要”,少想“我们能做什么”。

2、过度追求“小众需求”:忽略商业价值的边界

未被满足的需求并非“越小众越好”,若需求对应的用户规模过小,即便满足,也无法支撑企业的规模化盈利。例如,某团队发现“左撇子用户使用普通鼠标不便”的需求,开发出“左撇子专用鼠标”,但左撇子用户仅占总人口的10%左右,且多数人已习惯普通鼠标,最终产品月销量不足,无法覆盖研发与生产成本。

定义需求时,需平衡“痛点强度”与“用户规模”,优先选择“痛点强+规模适中”的需求,避免陷入“小众陷阱”。

3、静态看待需求:忽略需求的动态变化

未被满足的需求并非一成不变,会随社会环境、技术发展、用户生命周期变化而调整。例如,疫情前,用户对“外卖”的未被满足需求是“配送速度快”;疫情后,需求转变为“无接触配送”与“食品安全追溯”——若企业仍以“速度”为核心,则无法匹配用户的新诉求。避免这一误区的关键,是建立“需求跟踪机制”,通过定期调研、舆情分析,动态更新需求定义,确保产品与服务始终贴合用户的当前痛点。

写在最后

在差异化战略的所有环节中,“定义未被满足的需求”是最核心也最容易被忽视的一步。它并非简单的“找痛点”,而是一套“从用户中来,到用户中去”的系统方法——从场景化调研中挖掘隐性诉求,通过三维评估筛选价值需求,用MVP验证市场反馈,最终将用户的“沉默痛点”转化为企业的“差异化优势”。

对于企业而言,定义需求的能力,本质上是“理解用户”的能力。在存量竞争时代,谁能更精准地捕捉用户未被满足的需求,谁就能在红海中开辟蓝海,从“跟随者”升级为“引领者”。而这种能力的建立,需要企业跳出“以产品为中心”的传统思维,真正转向“以用户为中心”的经营逻辑——唯有如此,才能让差异化战略落地,实现长期可持续增长。

登录 | 注册

江西小炒2025年市场规模预计超过500亿

回到顶部

以母婴品牌Babycare为例,早期母婴市场的产品多聚焦“功能安全”,但新手妈妈“产后情绪焦虑”的情感需求长期被忽略——Babycare通过搭建“妈妈社群”,提供育儿知识分享、情绪疏导等服务,同时推出“产后修复护理包”,既满足了妈妈们的生理需求,也缓解了其心理压力。

出品/联商专栏

撰文/天外飞仙

编辑/娜娜

在存量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同质化”已成为诸多行业的共同困境——从消费品市场的“千品一面”,到服务领域的“标准复刻”,企业若想突破价格战的泥潭,实现可持续增长,核心在于找到“别人没看到、没满足”的用户需求。

这种“未被满足的需求”,并非悬浮的概念,而是连接用户痛点与企业差异化战略的桥梁。它既是开辟蓝海市场的“钥匙”,也是让产品或服务从“可用”升级为“必选”的关键。然而,多数企业对其的认知仍停留在“模糊感知”层面,未能形成系统化的定义方法,最终导致创新方向偏离用户真实诉求。

笔者将从概念界定、核心价值、实践路径与常见误区四个维度,系统拆解“未被满足的需求”的定义逻辑,为企业差异化战略提供可落地的方法论。

一、厘清“未被满足的需求”的三大核心特征

要定义“未被满足的需求”,首先需跳出“需求=用户想要什么”的浅层认知,明确其与“显性需求”“伪需求”的本质区别。它并非用户直接提出的“愿望清单”,而是隐藏在使用场景、行为习惯与潜在痛点中的“隐性诉求”,具备三大核心特征。

1、非显性表达:藏在“沉默”与“抱怨”背后

用户往往无法清晰描述自己的未被满足的需求,甚至意识不到自身存在这类需求。乔布斯曾说:“用户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直到你把产品摆在他们面前。”这一观点的本质,正是未被满足的需求的“非显性”属性——它不会通过问卷中的“勾选”直接呈现,反而藏在两类场景中:一是“沉默的妥协”,即用户为使用某产品/服务,不得不接受的不便;二是“零散的抱怨”,即用户在社交平台、电商评论区吐槽的“小问题”。这类需求的挖掘,依赖对“行为痕迹”而非“语言表述”的解读。

2、场景依赖性:脱离场景则无“需求”可言

未被满足的需求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特定使用场景强绑定。同一用户在不同场景下,需求的优先级与未被满足程度完全不同。例如,同样是“喝咖啡”,用户在办公室场景的核心需求是“快速提神”,未被满足的痛点可能是“现磨咖啡等待时间长”;在周末居家场景的核心需求是“放松体验”,未被满足的痛点可能是“缺乏专业冲泡工具”;在通勤场景的核心需求是“便捷携带”,未被满足的痛点可能是“杯盖漏液”。

若脱离场景谈“用户需要咖啡”,则无法触及任何未被满足的需求——只有将“用户+场景+行为”三者结合,才能精准定位需求的空白地带。

3、价值稀缺性:未被行业普遍覆盖的“空白”

未被满足的需求必须具备“行业稀缺性”,即当前市场上的产品/服务均未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若某需求已被多数竞品覆盖,即便部分用户仍有不满,也不属于“未被满足”,而属于“未被充分满足”。真正的未被满足的需求,是行业共同忽略的领域。

二、为什么定义“未被满足的需求”是差异化战略的基石

在竞争红海中,企业的差异化战略往往陷入两大误区:一是“自嗨式创新”,基于技术优势开发用户不需要的功能;二是“跟随式差异化”,在竞品基础上做微小调整(如包装换色、价格微调)。而精准定义未被满足的需求,能让差异化战略回归“用户价值”本质,从根本上解决这两大问题,其核心价值体现在三个层面。

1、规避同质化竞争:找到“无人争抢”的蓝海赛道

未被满足的需求对应的是“零竞争”或“低竞争”市场,企业无需在存量市场中与对手拼价格、拼渠道,而是可以直接占据赛道先机。

以扫地机器人行业为例,2015年前后,多数品牌聚焦“地面清扫”,但用户在实际使用中,“清洁后需要手动倒垃圾”的痛点始终未被解决——科沃斯正是抓住这一未被满足的需求,推出“自动集尘”机型,将用户从“频繁倒垃圾”的繁琐中解放,上市后迅速占据高端市场。若科沃斯仍在“清扫效率”“噪音控制”等已被充分竞争的领域发力,很难实现如此快速的差异化突破。

2、降低用户决策成本:让产品成为“痛点解决方案”

当产品精准匹配未被满足的需求时,用户的购买决策会从“比较性价比”转向“是否解决我的问题”——此时,产品不再是“可选品”,而是“必需品”。

例如,针对“宠物掉毛难清理”的未被满足需求,戴森推出“宠物毛发专用吸尘器”,通过特殊刷头设计解决毛发缠绕问题。对于养宠家庭而言,这款产品无需与其他吸尘器比拼吸力参数,仅“解决宠物掉毛”这一卖点,就足以让其愿意支付更高溢价。这种“痛点-解决方案”的直接对应,大幅降低了用户的决策成本,也让品牌形成了难以复制的用户心智。

3、构建长期用户粘性:从“一次性交易”到“长期陪伴”

未被满足的需求往往与用户的“深层诉求”相关(如情感需求、自我实现需求),满足这类需求能让企业与用户建立超越“买卖”的情感连接。

以母婴品牌Babycare为例,早期母婴市场的产品多聚焦“功能安全”,但新手妈妈“产后情绪焦虑”的情感需求长期被忽略——Babycare通过搭建“妈妈社群”,提供育儿知识分享、情绪疏导等服务,同时推出“产后修复护理包”,既满足了妈妈们的生理需求,也缓解了其心理压力。这种对“情感类未被满足需求”的覆盖,让Babycare从“卖母婴用品”升级为“陪伴妈妈成长”,用户复购率远高行业平均水平,长期粘性显著高于单纯的功能型品牌。

三、四步精准定义“未被满足的需求”

定义未被满足的需求并非“靠灵感”,而是一套可复制的流程——从用户调研到需求验证,每个环节都需围绕“场景、行为、痛点”三个核心要素展开,最终将模糊的“感知”转化为清晰的“需求定义”。

第一步:用户调研——从“问卷统计”到“场景沉浸”

传统的问卷调研往往只能收集到用户的“显性需求”(如“你希望产品增加什么功能”),而未被满足的需求需要通过“场景化调研”挖掘。核心方法有三种:

1、用户深度访谈:聚焦“行为细节”而非“观点表述”。访谈时避免提问“你觉得这个产品怎么样”,而是引导用户描述具体使用场景。

例如,某家电企业在调研洗碗机用户时,通过追问“你洗完碗后,会做什么?”,发现用户普遍需要“手动擦干碗篮内壁的积水”——这一行为细节,暴露了“洗碗机排水不彻底”的未被满足需求,而这一痛点在传统问卷中从未被提及。

2、场景观察:成为“用户的影子”。调研人员需亲自参与用户的使用场景,观察用户的“非语言行为”(如皱眉、叹气、重复操作)。

例如,某外卖平台调研“深夜点餐”场景时,发现用户在23点后下单,会频繁刷新订单页面,且多次查看“预计送达时间”——这一行为背后,是“深夜等待外卖的焦虑感”这一未被满足的情感需求。基于此,平台推出“深夜订单专属提醒”功能,每10分钟更新一次配送进度,有效缓解了用户焦虑,深夜订单量提升15%。

3、大数据分析:挖掘“非结构化数据”中的痛点。通过分析用户在社交平台(微博、小红书)、电商评论区、客服聊天记录中的“非结构化数据”(如吐槽、抱怨、建议),提炼高频痛点。例如,某美妆品牌通过舆情分析发现,“油皮用户”频繁提及“夏天化妆2小时后,T区脱妆但两颊仍干燥”——这一矛盾点,指向“分区护肤”的未被满足需求,品牌随后推出“T区控油+两颊保湿”的双效粉底液,上市即成为爆款。

第二步:需求筛选——用“三维评估模型”剔除伪需求

调研后会收集到大量潜在需求,需通过“三维评估模型”(用户痛点强度、商业可行性、竞争壁垒)筛选,找到真正有价值的未被满足的需求。

1、用户痛点强度——“是否愿意为解决痛点付费”。判断痛点强度的核心标准是“用户是否愿意为解决方案支付溢价”。例如,“手机电量不足”的痛点强度极高,用户愿意为“快充功能”多支付100-200元;而“手机外壳颜色单一”的痛点强度较低,用户很少愿意为此多花钱。可通过“支付意愿调研”(如“若有产品能解决XX问题,你最多愿意多花多少钱”)量化痛点强度,优先选择溢价意愿≥20%的需求。

2、商业可行性——“企业能否实现规模化交付”。部分需求虽痛点强烈,但受技术、成本限制,无法规模化落地,属于“伪需求”。例如,“电动汽车5分钟充满电”的需求痛点极强,但当前电池技术无法实现,且成本过高,企业若投入研发,很可能面临“技术瓶颈+盈利困难”的双重风险。评估商业可行性时,需结合企业现有技术储备、供应链能力与成本结构,避免陷入“技术理想主义”。

3、竞争壁垒——“是否能建立长期优势”。若某需求容易被竞品模仿,则即便满足,也无法形成长期差异化。例如,“饮料包装换新”的需求,竞品可在1-2个月内跟进,无竞争壁垒;而“基于用户健康数据的个性化饮料配方”的需求,需要搭建用户健康数据库、研发定制化生产设备,竞品模仿周期长达1-2年,具备强壁垒。优先选择“技术壁垒高”或“用户心智壁垒高”的需求,能让企业在满足需求后,长期占据市场优势。

第三步:需求具象化——将“痛点”转化为“需求定义公式”

经过筛选的需求仍需具象化,避免因“理解偏差”导致产品开发偏离方向。可采用“需求定义公式”:目标用户+使用场景+未被满足的痛点+期望的解决方案。

以某母婴品牌为例,通过调研与筛选,最终将“未被满足的需求”具象化为:0-1岁宝宝的妈妈(目标用户)+ 夜间喂奶场景(使用场景)+ 单手抱宝宝时无法快速冲调奶粉(未被满足的痛点)+ 可单手操作、自动控温的奶粉冲调器(期望的解决方案)。这一公式清晰界定了“谁、在什么场景下、遇到什么问题、需要什么解决方式”,让产品团队明确开发方向——最终推出的“单手冲奶神器”,上市后即爆款,精准命中目标用户需求。

第四步:需求验证——用“MVP”测试市场反馈

定义完成后,需通过“最小可行产品(MVP)”进行小范围验证,避免投入大量资源后发现需求是“伪需求”。MVP的核心是“用最低成本测试核心痛点是否被解决”,而非追求产品完美。

例如,某团队发现“职场人午餐‘想健康又怕麻烦’”的未被满足需求,计划推出“预制健康餐”。其MVP并非直接生产批量产品,而是通过“微信小程序”收集订单,与本地餐厅合作定制餐食,仅提供“低卡鸡胸肉餐”“杂粮蔬菜餐”两种选择——通过1个月的测试,若订单复购率≥30%,且用户反馈“解决了健康与方便的矛盾”,则证明需求真实存在;若复购率低于10%,则需重新审视需求定义。这种“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的验证方式,能让企业在正式投入前及时调整方向,大幅降低创新风险。

四、避开定义“未被满足的需求”的三大陷阱

即便遵循上述路径,企业仍可能因认知偏差陷入误区,导致“定义的需求”与“用户真实需求”脱节。需警惕三大常见陷阱:

1、混淆“企业视角”与“用户视角”:把“我想做”当成“用户需要”

部分企业在定义需求时,过度依赖“技术优势”或“内部经验”,忽略用户的真实感受。

例如,某家电企业拥有“超静音电机”技术,便想当然地认为“用户需要更静音的风扇”,投入大量资源开发后,却发现用户更在意“风扇的风力大小”与“节能效果”——“静音”虽有价值,但并非用户的核心未被满足需求,最终产品销量惨淡。避免这一误区的关键,是始终以“用户场景”为出发点,而非“企业技术”,在调研阶段多问“用户是否需要”,少想“我们能做什么”。

2、过度追求“小众需求”:忽略商业价值的边界

未被满足的需求并非“越小众越好”,若需求对应的用户规模过小,即便满足,也无法支撑企业的规模化盈利。例如,某团队发现“左撇子用户使用普通鼠标不便”的需求,开发出“左撇子专用鼠标”,但左撇子用户仅占总人口的10%左右,且多数人已习惯普通鼠标,最终产品月销量不足,无法覆盖研发与生产成本。

定义需求时,需平衡“痛点强度”与“用户规模”,优先选择“痛点强+规模适中”的需求,避免陷入“小众陷阱”。

3、静态看待需求:忽略需求的动态变化

未被满足的需求并非一成不变,会随社会环境、技术发展、用户生命周期变化而调整。例如,疫情前,用户对“外卖”的未被满足需求是“配送速度快”;疫情后,需求转变为“无接触配送”与“食品安全追溯”——若企业仍以“速度”为核心,则无法匹配用户的新诉求。避免这一误区的关键,是建立“需求跟踪机制”,通过定期调研、舆情分析,动态更新需求定义,确保产品与服务始终贴合用户的当前痛点。

写在最后

在差异化战略的所有环节中,“定义未被满足的需求”是最核心也最容易被忽视的一步。它并非简单的“找痛点”,而是一套“从用户中来,到用户中去”的系统方法——从场景化调研中挖掘隐性诉求,通过三维评估筛选价值需求,用MVP验证市场反馈,最终将用户的“沉默痛点”转化为企业的“差异化优势”。

对于企业而言,定义需求的能力,本质上是“理解用户”的能力。在存量竞争时代,谁能更精准地捕捉用户未被满足的需求,谁就能在红海中开辟蓝海,从“跟随者”升级为“引领者”。而这种能力的建立,需要企业跳出“以产品为中心”的传统思维,真正转向“以用户为中心”的经营逻辑——唯有如此,才能让差异化战略落地,实现长期可持续增长。

登录 | 注册

江西小炒2025年市场规模预计超过500亿

回到顶部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最新评论

参与讨论

2周前 支持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