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联商专栏
撰文/肥脸
2024年,前置仓行业终于迎来标志性时刻——叮咚买菜交出首份全年盈利成绩单,朴朴超市营收突破300亿元,这个曾被资本催熟又遭模式质疑的赛道,似乎终于摸到了盈利的门槛。但喘息之际,战场格局已悄然生变:美团闪购、淘宝小时达、京东秒送等巨头携流量与生态强势入局,将“半小时送达”从生鲜拓展至“万物到家”。
与此同时,永辉、大润发等传统大卖场也纷纷躬身布局,试图借前置仓破解增长困局。一场关乎资本、供应链与效率的多维战争已然打响,前置仓的行业逻辑正在被彻底重构。
一、从渠道提供者到产品打造者的转身
前置仓曾长期深陷高成本、低毛利的泥潭,行业数据显示,其综合履约成本(包含配送、拣货、仓租、水电等)高昂,例如朴朴超市2024年的履约费用率在17.5% 以内,这让盈利成为奢望。
行业共识早已明确:足够的订单密度(不同模式差异大,如山姆云仓约400单/日即可盈利,而朴朴大仓则需更高)、客单价高于65元、毛利率达25%以上,三者缺一不可。2024年头部企业的盈利破局,本质上是一场从“渠道商”到“产品商”的深度转型。
叮咚买菜的突破路径很有代表性,其创始人梁昌霖明确表示“未来可能会转型为一家食品企业”,核心举措便是从上游供应链环节挖掘利润空间。通过建立12家自主运营工厂,打造20多个专属品牌,2023年第四季度专属品牌的商品交易总额占比首次超过20%,预制菜品、特色生鲜产品等成为提升毛利的核心品类。
与此同时,叮咚买菜通过战略收缩,集中资源深耕长三角核心市场,将短保质期商品的库存周转时间压缩至2.3天,大幅降低库存损耗成本,最终实现4.2亿元的净利润。
朴朴超市则选择了不同的发展方向,采用800-1000平方米的大型仓库模式打破商品种类数量的限制,将商品种类扩充至6000-8000个,同时将生鲜商品的占比下调至30%,重点发展毛利更高的日用百货品类。
更值得关注的是朴朴超市在餐饮领域的尝试,在福州推出的朴朴厨房项目,依托已有的生鲜供应链体系和自主配送团队,以较低成本进入快餐市场,借助餐饮消费的高频特性带动超市品类的销售,同时用餐饮业务更高的毛利来平衡配送环节的成本压力。这种零售与餐饮结合的经营模式,正在重新塑造前置仓的盈利框架。
传统大卖场布局前置仓则展现出盘活现有资源的智慧。麦德龙在长春仅用三个月就连续开设三家前置仓,依托物美旗下多点Dmall的数字化系统精准筛选商品,单仓配送成本下降幅度达到30%;中百集团将门店二楼改造为前置仓,共享门店员工与物流资源,运营成本比纯独立前置仓低30%;山姆会员店更是凭借门店、仓库、云端一体化的运营模式,通过近500个云端仓库实现一小时送达服务,单次消费金额稳定在200元以上,线上销售占比超过50%。这些实践案例充分说明,前置仓实现盈利的关键不在于盲目扩大规模,而在于供应链体系的适配与运营效率的提升。
二、巨头入场压低前置仓天花板
正当垂直玩家艰难盈利之际,互联网巨头的入场彻底改变了竞争维度。2025年,美团、阿里、京东纷纷将即时零售升级为关键战略方向,这场实力悬殊的竞争让前置仓行业的发展上限被骤然压低。前置仓作为即时零售的初级形态,其核心品类与场景正被巨头生态全面覆盖。
巨头们的优势堪称降维打击。
美团坐拥超过3万家闪电仓,并计划在2027年扩张至10万座,既做平台又做自营,如小象超市,形成强大的生态闭环;阿里整合淘宝闪购与饿了么,计划开出10万家品牌近场官方门店,以数万 SKU 的全品类优势碾压前置仓几千SKU的局限;京京东则凭借其深厚的供应链积淀,通过智能分仓系统等持续优化履约效率与成本。
更关键的是,巨头能承受单笔订单亏损,以主站流量扶持和交叉补贴打价格战,这是垂直玩家无法企及的能力。
面对围剿,头部前置仓玩家不得不做出妥协。叮咚买菜入驻淘宝闪购与京东秒送,朴朴超市在巨头平台提供代买服务,曾经试图自成体系的区域领军企业,如今只能在生态中寻找位置。
对于中小玩家而言,生存空间更为狭窄,其选品策略与数据在巨头的数字化中台面前几乎透明,在兼具规则制定与参与竞争的环境中难以突围。行业共识逐渐清晰:即时零售的增量市场正在向独立中小玩家关闭,前置仓正加速进入少数企业主导的时代。
这场围剿的本质,是单一经营模式与综合生态体系的较量。当用户的即时需求从基础生鲜食材扩展到日常用品、应急物品甚至衣物配饰,300-500平米的前置仓已难以满足全品类需求。
巨头通过整合线下门店、闪电仓与前置仓,构建起高效配送生活圈,而垂直玩家若不能突破品类与场景局限,只能沦为生态中的补充角色。
三、仓网模式解决多温层商品配送难题
在巨头的流量压制下,前置仓玩家的突围方向逐渐清晰:放弃规模竞赛,转向重资产投入下的差异化竞争,在供应链深度与运营效率上建立护城河。这种“重资产突围”虽风险高企,却是避开同质化竞争的唯一选择。
仓网协同成为突破SKU局限的核心抓手。叮咚买菜推出“中心仓+前置仓”模式,由中心仓存储长尾商品,前置仓聚焦高频刚需品。目前,叮咚买菜在全国布点了约1000个前置仓,每个仓平均有3000多个SKU,通过全链路数字化将端到端的损耗控制在1%—2% 的极低水平。这种模式有效解决了小仓品类不足的痛点。
供应链的“重投入”正在转化为竞争壁垒。沃尔玛引入全链路物联网温控与AI库存系统,将其前置仓的损耗率从8%成功降至3%。与此同时,自有品牌成为利润核心,叮咚的“良芯匠人”、朴朴的“优赐”、山姆的“Member’s Mark”,都通过产品定义能力获得更高溢价空间。
重资产模式的关键在于成本控制的艺术。行业分化出两种路径,但无论哪种,都离不开数字化能力的支撑——山姆用AI实现90%的自动补货指令;京东则通过“京东物流超脑”系统优化配送路径,在促销期间实现订单全链路履约时间缩短超12%,末端配送站点人效提升23%。这些技术投入正在有效对冲重资产带来的成本压力。
四、写在最后
前置仓的草莽时代已过,资本、技术与生态主导的寡头时代正在开启,行业竞争的核心是持续进化的生存能力。
巨头竞争焦点从建仓数量转向生态协同,整合线下门店、前置仓与中心仓资源,打通多消费场景,用数据反哺供应链,成为争夺市场地位的关键。山姆的成功印证,前置仓需会员体系、商品力与数字化能力协同,未来能平衡“多快好省”的生态玩家将主导格局。
垂直玩家需聚焦细分与深耕,叮咚买菜“一寸窄、一公里深”的战略,朴朴的区域密度策略、麦德龙的本地化运营,以及中小商家切入细分品类、服务特定群体,都是避开巨头冲击的有效路径。
技术革命可能打破现有格局,无人配送与智能仓结合若能将履约成本大幅降低,即时零售将迎来爆发。但无论技术如何迭代,零售本质仍是“效率”与“信任”的比拼。
前置仓十年发展印证,紧跟消费需求、持续优化效率才能生存。如今寡头时代大幕已启,近场零售的竞争正进入深水区。
登录 | 注册
开新仓,拓新店,换新帅:山姆的中国式新三变
实体零售进入前置仓赛道的困局与破局
实体零售布局前置仓的成败关键:有没有“潜在顾客”?
中百集团布局前置仓,已上线两款小程序平台
即时零售模式博弈:独立运营和店仓一体如何选择?
山姆,朴朴们盯上的前置仓,是巨头的游戏
江西小炒2025年市场规模预计超过500亿
回到顶部
出品/联商专栏
撰文/肥脸
2024年,前置仓行业终于迎来标志性时刻——叮咚买菜交出首份全年盈利成绩单,朴朴超市营收突破300亿元,这个曾被资本催熟又遭模式质疑的赛道,似乎终于摸到了盈利的门槛。但喘息之际,战场格局已悄然生变:美团闪购、淘宝小时达、京东秒送等巨头携流量与生态强势入局,将“半小时送达”从生鲜拓展至“万物到家”。
与此同时,永辉、大润发等传统大卖场也纷纷躬身布局,试图借前置仓破解增长困局。一场关乎资本、供应链与效率的多维战争已然打响,前置仓的行业逻辑正在被彻底重构。
一、从渠道提供者到产品打造者的转身
前置仓曾长期深陷高成本、低毛利的泥潭,行业数据显示,其综合履约成本(包含配送、拣货、仓租、水电等)高昂,例如朴朴超市2024年的履约费用率在17.5% 以内,这让盈利成为奢望。
行业共识早已明确:足够的订单密度(不同模式差异大,如山姆云仓约400单/日即可盈利,而朴朴大仓则需更高)、客单价高于65元、毛利率达25%以上,三者缺一不可。2024年头部企业的盈利破局,本质上是一场从“渠道商”到“产品商”的深度转型。
叮咚买菜的突破路径很有代表性,其创始人梁昌霖明确表示“未来可能会转型为一家食品企业”,核心举措便是从上游供应链环节挖掘利润空间。通过建立12家自主运营工厂,打造20多个专属品牌,2023年第四季度专属品牌的商品交易总额占比首次超过20%,预制菜品、特色生鲜产品等成为提升毛利的核心品类。
与此同时,叮咚买菜通过战略收缩,集中资源深耕长三角核心市场,将短保质期商品的库存周转时间压缩至2.3天,大幅降低库存损耗成本,最终实现4.2亿元的净利润。
朴朴超市则选择了不同的发展方向,采用800-1000平方米的大型仓库模式打破商品种类数量的限制,将商品种类扩充至6000-8000个,同时将生鲜商品的占比下调至30%,重点发展毛利更高的日用百货品类。
更值得关注的是朴朴超市在餐饮领域的尝试,在福州推出的朴朴厨房项目,依托已有的生鲜供应链体系和自主配送团队,以较低成本进入快餐市场,借助餐饮消费的高频特性带动超市品类的销售,同时用餐饮业务更高的毛利来平衡配送环节的成本压力。这种零售与餐饮结合的经营模式,正在重新塑造前置仓的盈利框架。
传统大卖场布局前置仓则展现出盘活现有资源的智慧。麦德龙在长春仅用三个月就连续开设三家前置仓,依托物美旗下多点Dmall的数字化系统精准筛选商品,单仓配送成本下降幅度达到30%;中百集团将门店二楼改造为前置仓,共享门店员工与物流资源,运营成本比纯独立前置仓低30%;山姆会员店更是凭借门店、仓库、云端一体化的运营模式,通过近500个云端仓库实现一小时送达服务,单次消费金额稳定在200元以上,线上销售占比超过50%。这些实践案例充分说明,前置仓实现盈利的关键不在于盲目扩大规模,而在于供应链体系的适配与运营效率的提升。
二、巨头入场压低前置仓天花板
正当垂直玩家艰难盈利之际,互联网巨头的入场彻底改变了竞争维度。2025年,美团、阿里、京东纷纷将即时零售升级为关键战略方向,这场实力悬殊的竞争让前置仓行业的发展上限被骤然压低。前置仓作为即时零售的初级形态,其核心品类与场景正被巨头生态全面覆盖。
巨头们的优势堪称降维打击。
美团坐拥超过3万家闪电仓,并计划在2027年扩张至10万座,既做平台又做自营,如小象超市,形成强大的生态闭环;阿里整合淘宝闪购与饿了么,计划开出10万家品牌近场官方门店,以数万 SKU 的全品类优势碾压前置仓几千SKU的局限;京京东则凭借其深厚的供应链积淀,通过智能分仓系统等持续优化履约效率与成本。
更关键的是,巨头能承受单笔订单亏损,以主站流量扶持和交叉补贴打价格战,这是垂直玩家无法企及的能力。
面对围剿,头部前置仓玩家不得不做出妥协。叮咚买菜入驻淘宝闪购与京东秒送,朴朴超市在巨头平台提供代买服务,曾经试图自成体系的区域领军企业,如今只能在生态中寻找位置。
对于中小玩家而言,生存空间更为狭窄,其选品策略与数据在巨头的数字化中台面前几乎透明,在兼具规则制定与参与竞争的环境中难以突围。行业共识逐渐清晰:即时零售的增量市场正在向独立中小玩家关闭,前置仓正加速进入少数企业主导的时代。
这场围剿的本质,是单一经营模式与综合生态体系的较量。当用户的即时需求从基础生鲜食材扩展到日常用品、应急物品甚至衣物配饰,300-500平米的前置仓已难以满足全品类需求。
巨头通过整合线下门店、闪电仓与前置仓,构建起高效配送生活圈,而垂直玩家若不能突破品类与场景局限,只能沦为生态中的补充角色。
三、仓网模式解决多温层商品配送难题
在巨头的流量压制下,前置仓玩家的突围方向逐渐清晰:放弃规模竞赛,转向重资产投入下的差异化竞争,在供应链深度与运营效率上建立护城河。这种“重资产突围”虽风险高企,却是避开同质化竞争的唯一选择。
仓网协同成为突破SKU局限的核心抓手。叮咚买菜推出“中心仓+前置仓”模式,由中心仓存储长尾商品,前置仓聚焦高频刚需品。目前,叮咚买菜在全国布点了约1000个前置仓,每个仓平均有3000多个SKU,通过全链路数字化将端到端的损耗控制在1%—2% 的极低水平。这种模式有效解决了小仓品类不足的痛点。
供应链的“重投入”正在转化为竞争壁垒。沃尔玛引入全链路物联网温控与AI库存系统,将其前置仓的损耗率从8%成功降至3%。与此同时,自有品牌成为利润核心,叮咚的“良芯匠人”、朴朴的“优赐”、山姆的“Member’s Mark”,都通过产品定义能力获得更高溢价空间。
重资产模式的关键在于成本控制的艺术。行业分化出两种路径,但无论哪种,都离不开数字化能力的支撑——山姆用AI实现90%的自动补货指令;京东则通过“京东物流超脑”系统优化配送路径,在促销期间实现订单全链路履约时间缩短超12%,末端配送站点人效提升23%。这些技术投入正在有效对冲重资产带来的成本压力。
四、写在最后
前置仓的草莽时代已过,资本、技术与生态主导的寡头时代正在开启,行业竞争的核心是持续进化的生存能力。
巨头竞争焦点从建仓数量转向生态协同,整合线下门店、前置仓与中心仓资源,打通多消费场景,用数据反哺供应链,成为争夺市场地位的关键。山姆的成功印证,前置仓需会员体系、商品力与数字化能力协同,未来能平衡“多快好省”的生态玩家将主导格局。
垂直玩家需聚焦细分与深耕,叮咚买菜“一寸窄、一公里深”的战略,朴朴的区域密度策略、麦德龙的本地化运营,以及中小商家切入细分品类、服务特定群体,都是避开巨头冲击的有效路径。
技术革命可能打破现有格局,无人配送与智能仓结合若能将履约成本大幅降低,即时零售将迎来爆发。但无论技术如何迭代,零售本质仍是“效率”与“信任”的比拼。
前置仓十年发展印证,紧跟消费需求、持续优化效率才能生存。如今寡头时代大幕已启,近场零售的竞争正进入深水区。
登录 | 注册
开新仓,拓新店,换新帅:山姆的中国式新三变
实体零售进入前置仓赛道的困局与破局
实体零售布局前置仓的成败关键:有没有“潜在顾客”?
中百集团布局前置仓,已上线两款小程序平台
即时零售模式博弈:独立运营和店仓一体如何选择?
山姆,朴朴们盯上的前置仓,是巨头的游戏
江西小炒2025年市场规模预计超过500亿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