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联商专栏
撰文/周半仙
一则传了整整一年的传闻,终于尘埃落定。
2025年11月4日,星巴克这家进入中国26年的全球咖啡巨头,首次让渡了中国业务的控股权——博裕资本以2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73亿元)喝下了60%的股权,目标是未来将门店开到2万家。
这不仅是2025年消费领域最重磅的一笔交易,更标志着一个时代的转向:当“星巴克”三个字后面加上“中国”,它的主人,已经换了。
01
星巴克中国迎来了新合伙人
11月4日,星巴克咖啡公司宣布与中国另类资产管理公司博裕投资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成立合资企业,共同运营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零售业务。
双方已在股权协议上达成一致,基于约4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84.90亿元,不计现金与债务)的企业价值,博裕将获得合资企业至多60%的股权,成为星巴克中国第一大股东;星巴克保留40%股权,从股份占比上成为第二股东。
这意味着博裕在合资公司中将出资2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73亿元)。
即便作为第二大股东,星巴克依旧是星巴克中国品牌和知识产权的所有者与授权方,双方将通过合资企业授权模式开展中国业务合作。
1、交易内幕:一场长达一年的“相亲”历程
这场交易并非突然发生,而是历经近一年的精心磋商与筛选。
长期以来,“星巴克中国易主”多以传言形式存在:
2024年11月,媒体首次报道星巴克考虑出售中国业务股权,估值约50-6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56.22亿-427.46亿);
2025年6月,高瓴资本参与反向管理层路演,但交易结构未定;2025年7月,星巴克称正评估超20家潜在战略合作伙伴,且计划保留中国业务大部分股权;
2025年8月,外媒称星巴克将收到中国业务非约束性收购要约,却未如期推进,直至近日正式官宣。
公开报道显示,星巴克在2024年11月首次回应市场传闻,称正在探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2025年5月启动部分股权出售流程;2025年6月管理层表示收到“大量兴趣”;
最终于2025年11月4日正式官宣与博裕达成协议。
期间,博裕方不仅前往西雅图与星巴克核心管理层进行深度交谈,还多次拜访星巴克传奇CEO舒尔茨,为合作奠定基础。
2、不只是“易主”这么简单
这场交易的结构设计展现了星巴克的深谋远虑。根据协议,星巴克预计其中国零售业务总价值将超过13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925.94亿元),这一数值由三部分构成:
向博裕出让合资企业控股权益所得、星巴克在合资企业中保留的权益价值,以及未来十年或更长时间内持续收取的授权经营收益。
交易完成后,合资公司将以上海为总部,管理并运营中国现有约8000家门店,双方规划未来将门店规模逐步拓展至20000家。
这也意味着,进入中国市场26年后,星巴克中国正式由独资回归合资经营模式。
此次交易预计将持续至2026年第二季度(需完成必要监管审批)。
在博裕资本入股交割前“数月”,星巴克中国将继续由现有管理班子领导,维持原有运转体系并向星巴克西雅图总部汇报。
其间,星巴克中国CEO刘文娟将继续主导中国区业务,以保障经营稳定性与股份过渡平稳性——此前她已“继承”王静瑛在星巴克集团全球“决策小组”的席位,未来数月仍将在该小组中发挥作用。
02
博裕凭什么成为星巴克的“中国合伙人?
博裕资本能成为星巴克的“中国合伙人”,关键在于它提供的远不止是资金,而是一套能助力星巴克应对当前中国市场挑战的综合解决方案。
它兼具本土市场的深刻洞察、长期投资的耐心,以及一个能为星巴克赋能的强大生态网络。
一方面,博裕资本能从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关键在于其“操盘手”而非“金主”的独特定位。
这家成立于2011年的投资机构,凭借对本土市场的深刻理解和独特的投资策略,构建了难以复制的竞争优势。
与追求短期退出的传统私募不同,博裕资本的资金来源决定了其长线思维。其LP包括新加坡GIC、淡马锡等主权基金,以及李嘉诚旗下资本,这些长期资本赋予了博裕超越常规私募的投资视野。
这种“耐心资本”特质,恰好与星巴克中国需要长期培育的“万店计划”高度契合。在咖啡市场从蓝海转向红海的关键转型期,博裕能够以战略耐心陪伴星巴克完成深度转型,而非急功近利地追求短期回报。
博裕资本的投资策略以战略性控股为鲜明特征,这使其在竞标中展现出独特优势。
2025年上半年,博裕通过旗下基金收购高端百货北京SKP约42%-45%股权,交易估值达40-5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84.98亿-356.22亿),展现其在大额并购与高端零售领域的操盘能力。
此次收购星巴克中国60%股权,同样延续了这一策略。通过掌握主导权,博裕能够有效推动其认为必要的改革,这种控股模式的关键差异在于,能不受短期财务回报压力制约,专注于运营效率的实质性提升。
博裕最具杀伤力的竞争优势在于其生态化投资布局。其在消费领域的投资已形成一张强大的价值网络:
高端零售:北京SKP
连锁餐饮:星巴克中国、古茗、蜜雪冰城
新消费品牌:泡泡玛特、元气森林、三顿半
物流基础设施:极兔快递
这种多元化的消费生态布局,为投资星巴克中国提供了丰富的协同资源。从选址拓展到供应链优化,从数字化赋能到会员体系打通,生态链协同创造的价值远超单纯的财务回报。
博裕此次入主星巴克的时机选择极具战略眼光。当前中国咖啡市场在瑞幸等本土品牌完成价格教育后,已进入日常消费品竞争阶段,市场从蓝海转向红海,下一步分化必将加剧。
在此背景下,博裕以合理估值获取星巴克中国控股权,实质上锁定了咖啡市场的优质核心资产。这一布局,不仅关乎单一品牌的投资回报,更是其构建中国消费生态帝国的重要拼图。
另一方面,此次交易标志着星巴克中国战略的根本性调整,这是其面临增长瓶颈后的必然选择。
从竞争层面看,瑞幸、库迪等本土品牌凭借更灵活的策略与更贴合本土的创新能力,已对星巴克形成合围之势。例如,截至2025年上半年,瑞幸中国门店数已超过2.6万家,而星巴克中国门店数达8011家,在门店规模上被大幅拉开差距。
同时,星巴克的增长质量也面临挑战:2025财年数据显示,星巴克中国营收虽同比增长,但同期成本增速高达44.57%,盈利压力显著。更严峻的是,其长期依赖的“第三空间”核心盈利模式正遭遇双重冲击:一是该模式需支付更高额租金成本;二是后疫情时代消费者习惯转变,外卖与外带比例上升,导致大面积门店的平效压力加剧。
在此背景下,星巴克为换取增长空间,不得不调整经营策略,最终选择通过出让控股权引入本土战略合作伙伴。
这一决策可实现双重目标:一方面降低自身在中国市场的资本投入风险;另一方面借助本土投资机构的资源、管理经验与本地关系,加深品牌在中国市场的渗透。
事实上,这一选择是星巴克对中国市场的深刻反思结果。正如星巴克全球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纳拉扬所言:“博裕在本地市场的经验和专长,将有力加速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特别是中小型城市及新兴区域的拓展。”
最后,双方能够一拍即合,核心在于都是长期主义者。
传统私募投资通常以5-7年为退出周期,追求短期财务回报,而博裕的资金多来源于主权财富基金等长期资本,其投资周期可拉长至10年甚至更久。这种长线投资特征,与星巴克中国“万店计划”所需的长期投入、培育周期高度契合。
正如星巴克中国CEO所言:“我们对中国市场的信心和承诺始终不变,将继续秉持长期价值的发展路径,穿越行业周期。”正是基于对长期价值的共同理念,双方完成了此次战略性合作。
此次交易中,星巴克展现出极大的战略灵活性——将自身角色从“辛苦耕耘者”转变为“价值共享的平台方”,实现利益与品牌价值的深度绑定。
据星巴克方面预计,其中国业务总价值将超过13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925.94亿元),这一价值由三部分构成:向博裕出让合资企业控股权益所得、星巴克在合资企业中保留的权益价值,以及未来十年或更长时间内由合资企业持续支付给星巴克的授权经营收益。
双方的共同目标清晰明确:打造一个更大、更强、更本土化的星巴克。相关人士透露,此次博裕的报价中,除资本条件外,还包含对星巴克既有文化、体系、模式的“尊重”。
因此,交易完成后,星巴克中国原管理团队并未发生大规模变动,且星巴克作为品牌方将继续深度参与。同时,博裕也将利用自身资源为星巴克提供实质性赋能。
正如博裕资本合伙人黄宇铮所说:“26年来,星巴克在中国成功塑造了高端咖啡品牌的标杆形象,与中国消费者建立了深厚的情感联结。我们既认同这一品牌的持久价值,也看好其本土化创新带来的巨大机遇。
基于这一共同理念,博裕资本与星巴克精诚协作,融合星巴克在全球咖啡行业的领导地位与博裕的深度本土市场洞察,致力于加速增长,为更广大的中国消费者缔造更卓越的咖啡体验。”
目前星巴克在中国拥有超6800家门店,计划未来扩展至2万店规模。若继续沿用原有模式单纯增店,不仅难以实现持续增长,还可能因选址失误、模式僵化等问题影响整体营收。
而博裕的介入,将从三个维度提升星巴克中国的运营效率与盈利能力:
产品本土化创新加速:推动星巴克加大对中国消费者口味的研究,开发更多贴合本土需求的产品。
数字化能力补短板:依托博裕在阿里巴巴、美团、小红书等生态企业的资源,推动星巴克在即时配送、会员体系、内容营销上实现协同,快速弥补其数字化运营的不足。
门店模式与供应链优化:推动星巴克尝试更灵活的业务模式(如探索小店模型),并借助塞尚乳业等供应链资源,降低原料成本、提升响应速度。
对双方而言,此次合作的价值是双向的:
对星巴克,可高效推进“万店计划”,释放资本用于全球其他战略重点,并借助博裕的系统化解决方案弥补自身在决策效率、本土创新上的短板;
对博裕,则是其“中国核心资产运营商”能力的一次关键检验,旨在通过深度运营赋能,实现星巴克中国价值的跃升。
写在最后
这场交易远不止是股权转让,更是全球品牌在中国市场运营范式的一次革命性探索。
当星巴克放下身段,与本土资本深度绑定,这不仅关乎一家公司的命运,更预示着所有希望在中国市场长期发展的全球品牌,都必须重新思考自己的中国战略——是继续高高在上,还是深入市井?
答案或许就藏在博裕与星巴克的这次联姻中。
参考资料:
商业弧光:星巴克中国“告别”西雅图
36氪消费未来:不够“中国”:星巴克中国130亿美元卖身始末
中国新闻杂志:作价40亿美元,星巴克出售中国业务60%股权
镜像工作室:只值40亿美元,星巴克中国「贱卖了」
联商网:博裕“拿下”星巴克中国60%股权,估值130亿美元
登录 | 注册
星巴克“国产化”背后,3个被市场忽略的细节
咖啡和空间,谁才是130亿美元星巴克中国的原点
星巴克中国要再开12000家店,还得看博裕能帮多大忙
博裕投资胜出,星巴克中国能否重讲增长故事?
星巴克中国易主,压力给到了瑞幸
不够“中国”:星巴克中国卖身始末
周半仙
|发表文章44篇
|最近内容
与博裕联姻,星巴克的“万店计划”能达成吗?
2025-11-06 11:41
茶饮联名直接腰斩,巨头们也玩不动了?
2025-11-03 13:56
又一知名烘焙品牌破产清算,曾是上海老字号
2025-10-29 10:27
更多文章
回到顶部
出品/联商专栏
撰文/周半仙
一则传了整整一年的传闻,终于尘埃落定。
2025年11月4日,星巴克这家进入中国26年的全球咖啡巨头,首次让渡了中国业务的控股权——博裕资本以2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73亿元)喝下了60%的股权,目标是未来将门店开到2万家。
这不仅是2025年消费领域最重磅的一笔交易,更标志着一个时代的转向:当“星巴克”三个字后面加上“中国”,它的主人,已经换了。
01
星巴克中国迎来了新合伙人
11月4日,星巴克咖啡公司宣布与中国另类资产管理公司博裕投资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成立合资企业,共同运营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零售业务。
双方已在股权协议上达成一致,基于约4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84.90亿元,不计现金与债务)的企业价值,博裕将获得合资企业至多60%的股权,成为星巴克中国第一大股东;星巴克保留40%股权,从股份占比上成为第二股东。
这意味着博裕在合资公司中将出资2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73亿元)。
即便作为第二大股东,星巴克依旧是星巴克中国品牌和知识产权的所有者与授权方,双方将通过合资企业授权模式开展中国业务合作。
1、交易内幕:一场长达一年的“相亲”历程
这场交易并非突然发生,而是历经近一年的精心磋商与筛选。
长期以来,“星巴克中国易主”多以传言形式存在:
2024年11月,媒体首次报道星巴克考虑出售中国业务股权,估值约50-6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56.22亿-427.46亿);
2025年6月,高瓴资本参与反向管理层路演,但交易结构未定;2025年7月,星巴克称正评估超20家潜在战略合作伙伴,且计划保留中国业务大部分股权;
2025年8月,外媒称星巴克将收到中国业务非约束性收购要约,却未如期推进,直至近日正式官宣。
公开报道显示,星巴克在2024年11月首次回应市场传闻,称正在探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2025年5月启动部分股权出售流程;2025年6月管理层表示收到“大量兴趣”;
最终于2025年11月4日正式官宣与博裕达成协议。
期间,博裕方不仅前往西雅图与星巴克核心管理层进行深度交谈,还多次拜访星巴克传奇CEO舒尔茨,为合作奠定基础。
2、不只是“易主”这么简单
这场交易的结构设计展现了星巴克的深谋远虑。根据协议,星巴克预计其中国零售业务总价值将超过13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925.94亿元),这一数值由三部分构成:
向博裕出让合资企业控股权益所得、星巴克在合资企业中保留的权益价值,以及未来十年或更长时间内持续收取的授权经营收益。
交易完成后,合资公司将以上海为总部,管理并运营中国现有约8000家门店,双方规划未来将门店规模逐步拓展至20000家。
这也意味着,进入中国市场26年后,星巴克中国正式由独资回归合资经营模式。
此次交易预计将持续至2026年第二季度(需完成必要监管审批)。
在博裕资本入股交割前“数月”,星巴克中国将继续由现有管理班子领导,维持原有运转体系并向星巴克西雅图总部汇报。
其间,星巴克中国CEO刘文娟将继续主导中国区业务,以保障经营稳定性与股份过渡平稳性——此前她已“继承”王静瑛在星巴克集团全球“决策小组”的席位,未来数月仍将在该小组中发挥作用。
02
博裕凭什么成为星巴克的“中国合伙人?
博裕资本能成为星巴克的“中国合伙人”,关键在于它提供的远不止是资金,而是一套能助力星巴克应对当前中国市场挑战的综合解决方案。
它兼具本土市场的深刻洞察、长期投资的耐心,以及一个能为星巴克赋能的强大生态网络。
一方面,博裕资本能从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关键在于其“操盘手”而非“金主”的独特定位。
这家成立于2011年的投资机构,凭借对本土市场的深刻理解和独特的投资策略,构建了难以复制的竞争优势。
与追求短期退出的传统私募不同,博裕资本的资金来源决定了其长线思维。其LP包括新加坡GIC、淡马锡等主权基金,以及李嘉诚旗下资本,这些长期资本赋予了博裕超越常规私募的投资视野。
这种“耐心资本”特质,恰好与星巴克中国需要长期培育的“万店计划”高度契合。在咖啡市场从蓝海转向红海的关键转型期,博裕能够以战略耐心陪伴星巴克完成深度转型,而非急功近利地追求短期回报。
博裕资本的投资策略以战略性控股为鲜明特征,这使其在竞标中展现出独特优势。
2025年上半年,博裕通过旗下基金收购高端百货北京SKP约42%-45%股权,交易估值达40-5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84.98亿-356.22亿),展现其在大额并购与高端零售领域的操盘能力。
此次收购星巴克中国60%股权,同样延续了这一策略。通过掌握主导权,博裕能够有效推动其认为必要的改革,这种控股模式的关键差异在于,能不受短期财务回报压力制约,专注于运营效率的实质性提升。
博裕最具杀伤力的竞争优势在于其生态化投资布局。其在消费领域的投资已形成一张强大的价值网络:
高端零售:北京SKP
连锁餐饮:星巴克中国、古茗、蜜雪冰城
新消费品牌:泡泡玛特、元气森林、三顿半
物流基础设施:极兔快递
这种多元化的消费生态布局,为投资星巴克中国提供了丰富的协同资源。从选址拓展到供应链优化,从数字化赋能到会员体系打通,生态链协同创造的价值远超单纯的财务回报。
博裕此次入主星巴克的时机选择极具战略眼光。当前中国咖啡市场在瑞幸等本土品牌完成价格教育后,已进入日常消费品竞争阶段,市场从蓝海转向红海,下一步分化必将加剧。
在此背景下,博裕以合理估值获取星巴克中国控股权,实质上锁定了咖啡市场的优质核心资产。这一布局,不仅关乎单一品牌的投资回报,更是其构建中国消费生态帝国的重要拼图。
另一方面,此次交易标志着星巴克中国战略的根本性调整,这是其面临增长瓶颈后的必然选择。
从竞争层面看,瑞幸、库迪等本土品牌凭借更灵活的策略与更贴合本土的创新能力,已对星巴克形成合围之势。例如,截至2025年上半年,瑞幸中国门店数已超过2.6万家,而星巴克中国门店数达8011家,在门店规模上被大幅拉开差距。
同时,星巴克的增长质量也面临挑战:2025财年数据显示,星巴克中国营收虽同比增长,但同期成本增速高达44.57%,盈利压力显著。更严峻的是,其长期依赖的“第三空间”核心盈利模式正遭遇双重冲击:一是该模式需支付更高额租金成本;二是后疫情时代消费者习惯转变,外卖与外带比例上升,导致大面积门店的平效压力加剧。
在此背景下,星巴克为换取增长空间,不得不调整经营策略,最终选择通过出让控股权引入本土战略合作伙伴。
这一决策可实现双重目标:一方面降低自身在中国市场的资本投入风险;另一方面借助本土投资机构的资源、管理经验与本地关系,加深品牌在中国市场的渗透。
事实上,这一选择是星巴克对中国市场的深刻反思结果。正如星巴克全球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纳拉扬所言:“博裕在本地市场的经验和专长,将有力加速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特别是中小型城市及新兴区域的拓展。”
最后,双方能够一拍即合,核心在于都是长期主义者。
传统私募投资通常以5-7年为退出周期,追求短期财务回报,而博裕的资金多来源于主权财富基金等长期资本,其投资周期可拉长至10年甚至更久。这种长线投资特征,与星巴克中国“万店计划”所需的长期投入、培育周期高度契合。
正如星巴克中国CEO所言:“我们对中国市场的信心和承诺始终不变,将继续秉持长期价值的发展路径,穿越行业周期。”正是基于对长期价值的共同理念,双方完成了此次战略性合作。
此次交易中,星巴克展现出极大的战略灵活性——将自身角色从“辛苦耕耘者”转变为“价值共享的平台方”,实现利益与品牌价值的深度绑定。
据星巴克方面预计,其中国业务总价值将超过13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925.94亿元),这一价值由三部分构成:向博裕出让合资企业控股权益所得、星巴克在合资企业中保留的权益价值,以及未来十年或更长时间内由合资企业持续支付给星巴克的授权经营收益。
双方的共同目标清晰明确:打造一个更大、更强、更本土化的星巴克。相关人士透露,此次博裕的报价中,除资本条件外,还包含对星巴克既有文化、体系、模式的“尊重”。
因此,交易完成后,星巴克中国原管理团队并未发生大规模变动,且星巴克作为品牌方将继续深度参与。同时,博裕也将利用自身资源为星巴克提供实质性赋能。
正如博裕资本合伙人黄宇铮所说:“26年来,星巴克在中国成功塑造了高端咖啡品牌的标杆形象,与中国消费者建立了深厚的情感联结。我们既认同这一品牌的持久价值,也看好其本土化创新带来的巨大机遇。
基于这一共同理念,博裕资本与星巴克精诚协作,融合星巴克在全球咖啡行业的领导地位与博裕的深度本土市场洞察,致力于加速增长,为更广大的中国消费者缔造更卓越的咖啡体验。”
目前星巴克在中国拥有超6800家门店,计划未来扩展至2万店规模。若继续沿用原有模式单纯增店,不仅难以实现持续增长,还可能因选址失误、模式僵化等问题影响整体营收。
而博裕的介入,将从三个维度提升星巴克中国的运营效率与盈利能力:
产品本土化创新加速:推动星巴克加大对中国消费者口味的研究,开发更多贴合本土需求的产品。
数字化能力补短板:依托博裕在阿里巴巴、美团、小红书等生态企业的资源,推动星巴克在即时配送、会员体系、内容营销上实现协同,快速弥补其数字化运营的不足。
门店模式与供应链优化:推动星巴克尝试更灵活的业务模式(如探索小店模型),并借助塞尚乳业等供应链资源,降低原料成本、提升响应速度。
对双方而言,此次合作的价值是双向的:
对星巴克,可高效推进“万店计划”,释放资本用于全球其他战略重点,并借助博裕的系统化解决方案弥补自身在决策效率、本土创新上的短板;
对博裕,则是其“中国核心资产运营商”能力的一次关键检验,旨在通过深度运营赋能,实现星巴克中国价值的跃升。
写在最后
这场交易远不止是股权转让,更是全球品牌在中国市场运营范式的一次革命性探索。
当星巴克放下身段,与本土资本深度绑定,这不仅关乎一家公司的命运,更预示着所有希望在中国市场长期发展的全球品牌,都必须重新思考自己的中国战略——是继续高高在上,还是深入市井?
答案或许就藏在博裕与星巴克的这次联姻中。
参考资料:
商业弧光:星巴克中国“告别”西雅图
36氪消费未来:不够“中国”:星巴克中国130亿美元卖身始末
中国新闻杂志:作价40亿美元,星巴克出售中国业务60%股权
镜像工作室:只值40亿美元,星巴克中国「贱卖了」
联商网:博裕“拿下”星巴克中国60%股权,估值130亿美元
登录 | 注册
星巴克“国产化”背后,3个被市场忽略的细节
咖啡和空间,谁才是130亿美元星巴克中国的原点
星巴克中国要再开12000家店,还得看博裕能帮多大忙
博裕投资胜出,星巴克中国能否重讲增长故事?
星巴克中国易主,压力给到了瑞幸
不够“中国”:星巴克中国卖身始末
周半仙
|发表文章44篇
|最近内容
与博裕联姻,星巴克的“万店计划”能达成吗?
2025-11-06 11:41
茶饮联名直接腰斩,巨头们也玩不动了?
2025-11-03 13:56
又一知名烘焙品牌破产清算,曾是上海老字号
2025-10-29 10:27
更多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