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天合光能(688599.SH)发布公告,公司控股子公司天合储能与Pacific Green签订合作备忘录,双方拟就2026年至2028年期间供应5GWh的电网级电池储能系统展开合作。
这已是天合光能今年下半年公布的第三起重大储能订单。此前在9月和10月,公司分别宣布签订了2.48GWh和超1GWh的储能产品销售合同。
全球储能市场正呈现强劲增长趋势,天合光能今年储能出货目标为8GWh,而明年规划在今年的基础上基本翻番。
连下三城
天合光能控股子公司天合储能与Pacific Green的这一最新合作,标志着公司在全球储能市场布局再下一城。
根据公告,天合储能将提供其先进的电网级电池系统,该系统集成了行业领先技术,在安全性、运行效率及使用寿命等关键指标上表现卓越。与此同时,Pacific Green将承担澳大利亚及其他国际市场多个项目地点的开发及交付任务。
这一合作并非天合光能近期在储能市场的唯一收获。9月11日,天合储能公告称与中国、拉美、亚太三大区域的三家客户签订总计2.48GWh的储能产品销售合同,其中海外1GWh订单采用构网型系统,系天合储能在海外市场斩获的首个GWh级别构网型项目。
10月30日,天合储能再传捷报,与欧洲区域客户签订了超1GWh的储能产品销售合同。
储能明年目标翻番
在一系列新订单的有力推动下,天合光能的储能业务正迎来爆发式增长。
近日,天合光能在业绩说明会上透露,当前全球储能市场持续展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基于此,公司设定今年储能出货目标为8GWh,并规划明年出货量在今年的基础上实现近乎翻倍增长。
目前,公司在手海外订单规模已突破10GWh,这些订单将在2025-2026年进入集中交付期,有望成为推动公司业绩增长的强力引擎。
天合光能还表示,后续将持续加大海外市场签单力度,以此助力储能业务进一步扩张,提升盈利质量。
全栈自研能力
在天合光能储能业务快速扩张的背后,是全栈自研的技术实力在提供支撑。
作为具备自研电芯能力的储能系统集成商,天合储能系统中的电芯已达到100%自供。
该公司具备从电芯至直流舱,再到交流侧系统的全流程自主研发、生产及交付能力,确保了产品性能的高度适配与统一性。
其10月销往欧洲的Elementa 2 Pro产品,作为新一代柔性储能电池舱,场站能量密度较以往提升12%,且采用AI智能液冷技术,使舱内温差严格控制在≤2.5℃的范围内,并荣获行业首个UL Vmark认证。
目前,天合储能已构建起覆盖全球的服务网络,为客户提供涵盖项目咨询、设计、安装及运营维护的一站式服务。这一全产业链布局策略,不仅助力公司有效控制成本、确保供应链稳定,还能针对不同市场需求迅速作出调整与响应。
光伏基本盘稳固
在储能业务高歌猛进的同时,天合光能的光伏组件业务也呈现出企稳改善的迹象。
2025年第三季度,公司组件业务通过聚焦高价值海外市场实现显著减亏。期间,公司组件业务的海外出货比例已提升至约60%,有效对冲了部分区域市场的波动风险。得益于海外市场相对较高的产品均价,公司组件业务整体ASP环比提升,实现了减亏。
此外,公司在原材料、供应链管理和费用管理等方面也采取了更加精细化的措施,使得成本有所降低。
在技术方面,据TaiyangNews公布的10月量产最高效光伏组件榜单显示,天合光能旗下的至尊N型组件凭借720W的量产交付功率,在TOPCon组件功率领域持续保持领先地位。
出货量方面,该公司上半年光伏组件出货超过32GW;前三季度预计总出货超过50GW。
光储协同谋未来
从天合光能近期业绩来看,公司正处于战略调整的关键期。
2025年上半年,该公司营收达310.56亿元,同比下滑27.72%;归母净亏损为29.18亿元。
不过,至第三季度,公司业绩已有好转迹象,单季收入达189.14亿元,环比增长13.12%,亏损幅度亦有所收窄。
在费用管控方面,天合光能2025年第三季度表现亮眼,销售、管理及研发费用率分别为2.75%、3.74%、1.96%,环比分别降低0.04、0.48和0.68个百分点,费用管控成效显著,能力持续提升。
此外,为增强储能业务资本实力,天合光能近期向控股子公司天合储能增资8.07亿元。这已是天合光能近两年内第三次对储能业务进行大规模增资,累计增资金额高达24亿元。
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将储能业务定位为“光伏组件之后的第二增长支柱”。在能源转型的时代浪潮中,天合光能正从领先的光伏企业,向综合性能源解决方案提供商加速转变。
随着全球能源转型进程的加速,储能市场正迎来黄金发展期。天合光能凭借其技术积累、全球布局和光储协同优势,有望在这一波浪潮中占据先机,打造继光伏组件之后的第二增长极。
11月5日,天合光能(688599.SH)发布公告,公司控股子公司天合储能与Pacific Green签订合作备忘录,双方拟就2026年至2028年期间供应5GWh的电网级电池储能系统展开合作。
这已是天合光能今年下半年公布的第三起重大储能订单。此前在9月和10月,公司分别宣布签订了2.48GWh和超1GWh的储能产品销售合同。
全球储能市场正呈现强劲增长趋势,天合光能今年储能出货目标为8GWh,而明年规划在今年的基础上基本翻番。
连下三城
天合光能控股子公司天合储能与Pacific Green的这一最新合作,标志着公司在全球储能市场布局再下一城。
根据公告,天合储能将提供其先进的电网级电池系统,该系统集成了行业领先技术,在安全性、运行效率及使用寿命等关键指标上表现卓越。与此同时,Pacific Green将承担澳大利亚及其他国际市场多个项目地点的开发及交付任务。
这一合作并非天合光能近期在储能市场的唯一收获。9月11日,天合储能公告称与中国、拉美、亚太三大区域的三家客户签订总计2.48GWh的储能产品销售合同,其中海外1GWh订单采用构网型系统,系天合储能在海外市场斩获的首个GWh级别构网型项目。
10月30日,天合储能再传捷报,与欧洲区域客户签订了超1GWh的储能产品销售合同。
储能明年目标翻番
在一系列新订单的有力推动下,天合光能的储能业务正迎来爆发式增长。
近日,天合光能在业绩说明会上透露,当前全球储能市场持续展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基于此,公司设定今年储能出货目标为8GWh,并规划明年出货量在今年的基础上实现近乎翻倍增长。
目前,公司在手海外订单规模已突破10GWh,这些订单将在2025-2026年进入集中交付期,有望成为推动公司业绩增长的强力引擎。
天合光能还表示,后续将持续加大海外市场签单力度,以此助力储能业务进一步扩张,提升盈利质量。
全栈自研能力
在天合光能储能业务快速扩张的背后,是全栈自研的技术实力在提供支撑。
作为具备自研电芯能力的储能系统集成商,天合储能系统中的电芯已达到100%自供。
该公司具备从电芯至直流舱,再到交流侧系统的全流程自主研发、生产及交付能力,确保了产品性能的高度适配与统一性。
其10月销往欧洲的Elementa 2 Pro产品,作为新一代柔性储能电池舱,场站能量密度较以往提升12%,且采用AI智能液冷技术,使舱内温差严格控制在≤2.5℃的范围内,并荣获行业首个UL Vmark认证。
目前,天合储能已构建起覆盖全球的服务网络,为客户提供涵盖项目咨询、设计、安装及运营维护的一站式服务。这一全产业链布局策略,不仅助力公司有效控制成本、确保供应链稳定,还能针对不同市场需求迅速作出调整与响应。
光伏基本盘稳固
在储能业务高歌猛进的同时,天合光能的光伏组件业务也呈现出企稳改善的迹象。
2025年第三季度,公司组件业务通过聚焦高价值海外市场实现显著减亏。期间,公司组件业务的海外出货比例已提升至约60%,有效对冲了部分区域市场的波动风险。得益于海外市场相对较高的产品均价,公司组件业务整体ASP环比提升,实现了减亏。
此外,公司在原材料、供应链管理和费用管理等方面也采取了更加精细化的措施,使得成本有所降低。
在技术方面,据TaiyangNews公布的10月量产最高效光伏组件榜单显示,天合光能旗下的至尊N型组件凭借720W的量产交付功率,在TOPCon组件功率领域持续保持领先地位。
出货量方面,该公司上半年光伏组件出货超过32GW;前三季度预计总出货超过50GW。
光储协同谋未来
从天合光能近期业绩来看,公司正处于战略调整的关键期。
2025年上半年,该公司营收达310.56亿元,同比下滑27.72%;归母净亏损为29.18亿元。
不过,至第三季度,公司业绩已有好转迹象,单季收入达189.14亿元,环比增长13.12%,亏损幅度亦有所收窄。
在费用管控方面,天合光能2025年第三季度表现亮眼,销售、管理及研发费用率分别为2.75%、3.74%、1.96%,环比分别降低0.04、0.48和0.68个百分点,费用管控成效显著,能力持续提升。
此外,为增强储能业务资本实力,天合光能近期向控股子公司天合储能增资8.07亿元。这已是天合光能近两年内第三次对储能业务进行大规模增资,累计增资金额高达24亿元。
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将储能业务定位为“光伏组件之后的第二增长支柱”。在能源转型的时代浪潮中,天合光能正从领先的光伏企业,向综合性能源解决方案提供商加速转变。
随着全球能源转型进程的加速,储能市场正迎来黄金发展期。天合光能凭借其技术积累、全球布局和光储协同优势,有望在这一波浪潮中占据先机,打造继光伏组件之后的第二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