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寇敏芳 尹梦奇 马宁
11月4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决胜‘十四五’ 续写新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九场,介绍四川“十四五”时期构筑向西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主要成就。
“十四五”时期,四川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对外交往能级持续跃升,立体交通畅联世界,经贸合作亮点纷呈……发布会上,一组组数据、一个个案例,展现了四川从“内陆腹地”加速迈向“开放前沿”的五年蝶变。
开放通道持续加密,中欧班列开行数量和质量领跑全国
世纪工程川藏铁路加快建设、青海久治至马尔康高速公路省界段建成通车、出疆入藏公路战略骨干通道加速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西线主通道加速畅通……发布会上,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胡洪波列举了五年来四川开放通道建设的成绩单。
目前,四川“四向八廊”战略性综合交通走廊基本建成,铁路、高速公路、水路进出川大通道达到51条,高效衔接7条陆路国际运输通道和4条海上国际运输通道,成都国际航空枢纽运营国际(地区)客货航线99条,居中西部第一,川货出川出海、外货入川和人员交流的主通道加速形成。
构筑向西开放战略高地,其中一个重要的支撑点是中欧班列。四川是全国开行中欧班列较早的省份之一,今年1月,成都获批中欧班列集结中心。截至9月底,成都累计开行中欧班列超1.9万列,联通境外城市126个,开行数量和质量保持全国前列。
开放大通道带来了物流新格局,助力四川建设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四川创新“欧洲通”运营模式,构建起北至俄罗斯、中至欧洲、南跨里海、黑海至欧洲三线并行的“陆上直达+铁海联运”多元化通道,创新“澜湄蓉欧快线”“越桂蓉欧快线”品牌,畅通东南亚经成都中转至欧洲的全程铁路直达通道,首发孟加拉国包机到成都中转中欧班列运抵欧洲的亚蓉欧“空铁联运”国际班列。
如今,北欧三文鱼最快48小时即可送达成都市民餐桌;通过班列进口泰国榴莲价格便宜了三分之一;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等四川造产品加速走向世界。
依托通道上的节点枢纽,国际供应链、国际贸易、临港智能制造等产业加快在川聚集。四川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梁武湖介绍,截至目前,四川已引进厦门象屿、迪拜传奇等进出口贸易龙头企业50余户,落地TCL、重汽成商等临港制造企业300余家,吸引供应链管理企业前50强80%以上落户四川,打造“一带一路”跨境金融服务平台等,聚集中介服务、法律服务等专业服务机构千余家。
稳外贸稳外资,四川外商直接投资规模保持中西部第一
外商直接投资(FDI)到资共计146.1亿美元、货物进出口总额突破万亿元大关……数据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四川“十四五”期间奔赴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姿态——曾经的内陆腹地已经成为国家向西开放的前沿门户。
外贸外资联通国内国际,是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手段。五年间,稳外贸稳外资,四川如何持续发力?
“四川对外贸易和对外投资规模保持在中西部前列。”四川自贸办专职副主任吴舸介绍。这一成绩的背后,是四川开放型经济发展质效的不断提升。
具体来看,货物贸易优化升级。2021年至2024年,全省货物贸易年均增速6.7%,率先成为中西部首个外贸破万亿的省份。发布会上,吴舸还分享了一个细节:随着“四川造”产品加快出海,四川平板电脑、碳酸锂、鱼油、柠檬出口规模位居全国第1。
对外投资稳步增长。四川深化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推动化工、新能源、电子信息等领域龙头企业加快境外布局,其中开展投资合作国家和地区超过80个,90%的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布局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
“四川外商直接投资到资比‘十三五’时期增长28.1%,规模每年均保持中西部第一。”透视四川“十四五”期间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的成果,四川省经济合作局一级巡视员方青给出了三个观察纬度。
看投资项目。全省共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070个,增长34.1%。其中,法国空客飞机全生命周期服务、美国雅保氧化锂锂电池材料眉山生产基地等一批标志性外商投资项目成功落地。
看投资结构。外商加大在川研发中心、科技服务等高技术产业投入。其中,高技术产业外商直接投资到资增长54.9%,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长219.2%。
看投资来源地。欧美日韩外商直接投资到资增长4.1%,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或地区增长26.2%,形成了覆盖发达经济体与新兴市场的多元化外资来源格局。
“国际朋友圈”质效双升,四川已聚集24家领事机构
“外国获批在川领事机构已达24家;国际友城总量跃升至543对、位列全国第四,五年来新增138对,合作网络遍布全球……”省委外办主任张涛在会上列出的一系列数字,正是五年来四川“国际朋友圈”持续提质扩容“成绩单”。
“四川时间”如何持续汇聚世界目光?答案是一系列重大国际盛会的高质量举办——从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闪耀体育激情与人文温度,到中国—中亚外长第五次会晤见证中外友谊深化;从第12届世界运动会的活力绽放,到第二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金熊猫奖”的文化赋能,一场场高规格活动成为四川链接全球的重要桥梁。
如何让“朋友圈”从“广结缘”迈向“深合作”?高层互访引领作用显著。“今年以来,来访四川的外国副国级以上政要多达28批次,为历年之最。”省委外办主任张涛介绍。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率团出访欧洲、亚洲、非洲、拉美等重点区域,秉持“西拓、南进、东接、北融”方针,在经贸、科技、能源等领域签下一批重磅合作协议。“十四五”期间,四川推动高层互访频率更高、成果更实,实现了从一般性友好往来,向深度战略合作的跨越。
“我们的朋友遍天下,关系也越来越‘铁’。”张涛这样形容四川如今的“国际朋友圈”。“十四五”期间,尼泊尔、智利、西班牙、土耳其、巴西驻成都总领事馆陆续开馆,阿根廷、印度尼西亚获批在成都设领,外国获批在川设立领事机构达24家。友城网络“织密”同样为对外开放注入持续动力。五年间,四川新增国际友城和友好合作关系138对,总量已达到543对,覆盖全球,国际友城数量居全国第四位。四川已经与20余个友城开辟定期航线,30余个友城建立科研合作关系,促成大批友城企业落户,助力川企“走出去”投资覆盖30多个友好城市,推动中外企业双向投资布局,形成了“广交朋友、深交朋友”的良性互动格局。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
川观新闻记者 寇敏芳 尹梦奇 马宁
11月4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决胜‘十四五’ 续写新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九场,介绍四川“十四五”时期构筑向西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主要成就。
“十四五”时期,四川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对外交往能级持续跃升,立体交通畅联世界,经贸合作亮点纷呈……发布会上,一组组数据、一个个案例,展现了四川从“内陆腹地”加速迈向“开放前沿”的五年蝶变。
开放通道持续加密,中欧班列开行数量和质量领跑全国
世纪工程川藏铁路加快建设、青海久治至马尔康高速公路省界段建成通车、出疆入藏公路战略骨干通道加速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西线主通道加速畅通……发布会上,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胡洪波列举了五年来四川开放通道建设的成绩单。
目前,四川“四向八廊”战略性综合交通走廊基本建成,铁路、高速公路、水路进出川大通道达到51条,高效衔接7条陆路国际运输通道和4条海上国际运输通道,成都国际航空枢纽运营国际(地区)客货航线99条,居中西部第一,川货出川出海、外货入川和人员交流的主通道加速形成。
构筑向西开放战略高地,其中一个重要的支撑点是中欧班列。四川是全国开行中欧班列较早的省份之一,今年1月,成都获批中欧班列集结中心。截至9月底,成都累计开行中欧班列超1.9万列,联通境外城市126个,开行数量和质量保持全国前列。
开放大通道带来了物流新格局,助力四川建设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四川创新“欧洲通”运营模式,构建起北至俄罗斯、中至欧洲、南跨里海、黑海至欧洲三线并行的“陆上直达+铁海联运”多元化通道,创新“澜湄蓉欧快线”“越桂蓉欧快线”品牌,畅通东南亚经成都中转至欧洲的全程铁路直达通道,首发孟加拉国包机到成都中转中欧班列运抵欧洲的亚蓉欧“空铁联运”国际班列。
如今,北欧三文鱼最快48小时即可送达成都市民餐桌;通过班列进口泰国榴莲价格便宜了三分之一;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等四川造产品加速走向世界。
依托通道上的节点枢纽,国际供应链、国际贸易、临港智能制造等产业加快在川聚集。四川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梁武湖介绍,截至目前,四川已引进厦门象屿、迪拜传奇等进出口贸易龙头企业50余户,落地TCL、重汽成商等临港制造企业300余家,吸引供应链管理企业前50强80%以上落户四川,打造“一带一路”跨境金融服务平台等,聚集中介服务、法律服务等专业服务机构千余家。
稳外贸稳外资,四川外商直接投资规模保持中西部第一
外商直接投资(FDI)到资共计146.1亿美元、货物进出口总额突破万亿元大关……数据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四川“十四五”期间奔赴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姿态——曾经的内陆腹地已经成为国家向西开放的前沿门户。
外贸外资联通国内国际,是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手段。五年间,稳外贸稳外资,四川如何持续发力?
“四川对外贸易和对外投资规模保持在中西部前列。”四川自贸办专职副主任吴舸介绍。这一成绩的背后,是四川开放型经济发展质效的不断提升。
具体来看,货物贸易优化升级。2021年至2024年,全省货物贸易年均增速6.7%,率先成为中西部首个外贸破万亿的省份。发布会上,吴舸还分享了一个细节:随着“四川造”产品加快出海,四川平板电脑、碳酸锂、鱼油、柠檬出口规模位居全国第1。
对外投资稳步增长。四川深化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推动化工、新能源、电子信息等领域龙头企业加快境外布局,其中开展投资合作国家和地区超过80个,90%的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布局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
“四川外商直接投资到资比‘十三五’时期增长28.1%,规模每年均保持中西部第一。”透视四川“十四五”期间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的成果,四川省经济合作局一级巡视员方青给出了三个观察纬度。
看投资项目。全省共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070个,增长34.1%。其中,法国空客飞机全生命周期服务、美国雅保氧化锂锂电池材料眉山生产基地等一批标志性外商投资项目成功落地。
看投资结构。外商加大在川研发中心、科技服务等高技术产业投入。其中,高技术产业外商直接投资到资增长54.9%,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长219.2%。
看投资来源地。欧美日韩外商直接投资到资增长4.1%,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或地区增长26.2%,形成了覆盖发达经济体与新兴市场的多元化外资来源格局。
“国际朋友圈”质效双升,四川已聚集24家领事机构
“外国获批在川领事机构已达24家;国际友城总量跃升至543对、位列全国第四,五年来新增138对,合作网络遍布全球……”省委外办主任张涛在会上列出的一系列数字,正是五年来四川“国际朋友圈”持续提质扩容“成绩单”。
“四川时间”如何持续汇聚世界目光?答案是一系列重大国际盛会的高质量举办——从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闪耀体育激情与人文温度,到中国—中亚外长第五次会晤见证中外友谊深化;从第12届世界运动会的活力绽放,到第二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金熊猫奖”的文化赋能,一场场高规格活动成为四川链接全球的重要桥梁。
如何让“朋友圈”从“广结缘”迈向“深合作”?高层互访引领作用显著。“今年以来,来访四川的外国副国级以上政要多达28批次,为历年之最。”省委外办主任张涛介绍。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率团出访欧洲、亚洲、非洲、拉美等重点区域,秉持“西拓、南进、东接、北融”方针,在经贸、科技、能源等领域签下一批重磅合作协议。“十四五”期间,四川推动高层互访频率更高、成果更实,实现了从一般性友好往来,向深度战略合作的跨越。
“我们的朋友遍天下,关系也越来越‘铁’。”张涛这样形容四川如今的“国际朋友圈”。“十四五”期间,尼泊尔、智利、西班牙、土耳其、巴西驻成都总领事馆陆续开馆,阿根廷、印度尼西亚获批在成都设领,外国获批在川设立领事机构达24家。友城网络“织密”同样为对外开放注入持续动力。五年间,四川新增国际友城和友好合作关系138对,总量已达到543对,覆盖全球,国际友城数量居全国第四位。四川已经与20余个友城开辟定期航线,30余个友城建立科研合作关系,促成大批友城企业落户,助力川企“走出去”投资覆盖30多个友好城市,推动中外企业双向投资布局,形成了“广交朋友、深交朋友”的良性互动格局。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