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联商网
撰文/李言
说到便利店,核心商品通常是便当、熟食和饮料。而服装类商品,往往只是应急之选。
正因如此,全家便利店2021年宣布要卖衣服的时候,并未引起多少关注。大家觉得便利店空间本就狭小,摆衣服太浪费地方了。当时不少人笃定这只是一次试水,很快便会无疾而终,但如今,这项业务已迈入了第五个年头。
最近,全家开设了首家“服装卫星店”。作为便利店行业的头部企业,它为何要开辟服装业务?这只是一个噱头,还是背后另有深意?
为解答这一问题,联商网日本分公司实地走访了这家店,并且特别邀请了刚从日本全家总部调任至中国台湾地区的商品OMO整合部部长鄭昇岳先生,听他讲述这项业务的战略考量。
01
全球2.4万家门店的庞大网络
事实上,日本便利店行业自2019年就已显现出饱和迹象。在门店数量见顶、客流红利消退的背景下,核心的食品业务也陷入同质化“内卷”,传统模式后劲不足。因此,寻求新的业务增长点,已成为包括全家在内的各大便利店品牌的必然选择。
在此背景下,全家邀请了知名时装设计师落合宏理,于2021年合作推出自有服饰品牌“Convenience Wear”。过去五年间,该系列产品线不断扩展,已涵盖基础款T恤、胸罩、保暖内衣、POLO衫、外套与裤子等服饰,以及晴雨伞、太阳镜等生活配件。
关于品牌定位,鄭昇岳指出:“Convenience Wear不只是卖单品,而是希望通过跨界合作,将潮流、艺术与便利结合,为消费者创造新的惊喜。”
联商网日本分公司CEO蒋美兰(左),全家台湾地区商品OMO整合部部长鄭昇岳(右)
据悉,该品牌并不直接与优衣库等专业服装品牌竞争。如果优衣库代表的是注重提前规划与系统选购的“计划性购物”,那么Convenience Wear的定位则更倾向于“即时时尚补给”,旨在为消费者提供随手可得、贴近日常生活的服饰选择。
截至2025年9月,全家便利店在日本本土共有16351家店铺;海外区域加盟店共有8609家;全球总门店数达到24960家。鄭昇岳强调:“便利店最大的价值是贴近消费者的生活场景。服饰业务之所以能发展起来,就是因为充分利用了全家的门店网络优势。”
目前,该系列商品的销售已覆盖日本超1.6万家店铺,并已进入中国台湾市场。鄭昇岳透露:“虽然现在还没有明确的拓展计划,但中国大陆市场潜力巨大,我们非常期待有机会让更多消费者体验Convenience Wear。”
02
全家首个服装卫星店落地东京
2025年9月1日,全家旗下首家“服装卫星店”(芝浦店)在东京正式投入运营。
该店由自有服饰品牌Convenience Wear衍生而来,坐落于东京芝浦BLUE FRONT SHIBAURA综合建筑的三层,与同层普通全家便利店形成“卫星店”模式。店铺面积约60平方米,约为常规店的三分之一,营业时间为早上7点至晚上10点。
一进门就发现,这里找不到常见的饭团或便当,眼前全是各式各样的服装。店内服饰类SKU数量约为150-200个,达到普通门店的两倍。商品从条纹袜、毛巾、T恤、内衣到运动衫和女款背心等,看下来已经能初步满足全身的搭配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普通便利店的服装都是折叠包装的,在店内很难展开确认。而在这里,卖场空间宽敞,准备了更多挂在衣架上的样品,用手就能直接感受材质和版型。虽然未设试衣间,但店里安装了大镜子,可以大致比对上身效果。
此外,门店还引入了两项特色举措:一是上架了此前仅限线上销售的特殊尺码商品;二是提前推出了部分秋冬季服装。
该建筑上层为办公区域,预计会吸引大量30至40岁的白领人群,而这正是Convenience Wear品牌的目标客群之一。鄭昇岳说道:“我们希望在这样的场所,让顾客感受到Convenience Wear的品牌世界观。”
换言之,芝浦店不仅是一个零售终端,更是一个品牌体验空间,旨在传递“便利×时尚”融合的生活方式。
官方数据显示,在2025年3月至8月期间,Convenience Wear系列销售额同比增长超160%。2024财年,该品牌销售额突破13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6.3亿),预计2025年度的销售额将达到约2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9.6亿),达到首年销售额的五倍。
全家预计,该品牌“在几年内有望成长为对日均销售额产生显著影响的重要业务板块”。
03
便利店卖服装是噱头吗?
截至2025年2月财年,全家总营业收入达到5037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54亿元)。从销售构成来看,“食品”占比58.6%,“非食品”占比30.6%,后者仍以杂志、杂货和烟草为主力,而服饰类商品的销售贡献仅占有几个百分点。
通过引入服装类卫星店,销售额确实有所提升,但从整体营收来看,服装业务对全家而言目前仍只是“冰山一角”。同时,若仅依靠当前销售水平,服装卫星店要实现盈亏平衡也面临现实挑战。
例如,包括全家热门商品“线条袜”在内的袜类产品,累计销量约为2800万双。按每双不含税售价390日元(约合人民币19元)计算,总销售额约为109亿日元(约合人民币5.4亿元),声势可观。然而,若将其分摊至日本1.6万家门店、跨越四年多的销售周期,则平均单店日销量仅约1双。
也就是说,即便是全家旗下的代表性畅销服饰单品,对单店日常业绩的实际贡献仍然有限。目前来看,这类商品更多扮演着“补充品类”或“品牌形象商品”的角色。
然而,从战略视角审视,全家在服饰领域的大力投入并非盲目跟风,而是基于对新商业模式的敏锐洞察。全家社长细见研介曾坦言:“新冠疫情期间,当消费者无法前往百货商场和服装专卖店时,‘如果能在便利店买到质量很好的服装就好了’这一需求应运而生。”
更重要的是,服饰业务为全家带来了品牌形象与消费者结构的双重优化。Convenience Wear受到Z世代(指1995年至2009年出生的一代人)的支持,他们注重便利性与设计感。而随着色彩丰富、时尚单品持续上新,全家门店形象也愈发鲜明。鄭昇岳指出:“年轻消费者的接受度非常高。他们不仅会买,还会在社交平台分享穿搭体验。”
在日经BP咨询发布的“Brand Japan 2025”(日本品牌价值榜)调查中,全家综合排名从第71位跃升至第42位,其中“创新性”指标从第325位大幅上升至第93位。这一突破,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全家在服饰领域的创新。
此外,当7-ELEVEn引入大创杂货、罗森合作无印良品,两者均采用代销模式以规避专业运营风险之时,全家却坚持自主开发服饰品牌。尽管承担了更高的运营压力,但也由此建立起更鲜明的品牌差异与产品控制力。
写在最后
回到最初的问题:便利店卖服装究竟是噱头还是战略?答案或许并不是“非黑即白”。
从短期财务表现看,服装业务确实难称是全家的核心动力。但毋庸置疑的是,它展现出了超越销售额的深层价值:优化了客群结构,提升了品牌创新形象,并构建了新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有意思的是,零售商跨界服装并非个例。数据显示,Costco去年服装销售额高达9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91亿元),足以跻身美国服装零售前十。尽管Costco与全家身处不同赛道,但两者共同印证了一个趋势:打败你的不一定是同行,更可能是跨界而来的对手。
未来,也许走进全家,不只是买咖啡和便当,而是顺手带走一件“时尚单品”。
登录 | 注册
全家便利店免费开放折扣标签“泪目贴纸”
7-11、全家、罗森占日本便利店94.24%市场份额
日本便利店数量三年来首次回升
全家便利店“美妆”热销,销售额同比增长50%
台湾便利店通过“复合店”积极转型
日本便利店三巨头最新势头解析:7&i收购告吹、罗森增长最大
丸美生物前三季度营收24亿,“眼霜第一股”越卖越贵?
回到顶部
出品/联商网
撰文/李言
说到便利店,核心商品通常是便当、熟食和饮料。而服装类商品,往往只是应急之选。
正因如此,全家便利店2021年宣布要卖衣服的时候,并未引起多少关注。大家觉得便利店空间本就狭小,摆衣服太浪费地方了。当时不少人笃定这只是一次试水,很快便会无疾而终,但如今,这项业务已迈入了第五个年头。
最近,全家开设了首家“服装卫星店”。作为便利店行业的头部企业,它为何要开辟服装业务?这只是一个噱头,还是背后另有深意?
为解答这一问题,联商网日本分公司实地走访了这家店,并且特别邀请了刚从日本全家总部调任至中国台湾地区的商品OMO整合部部长鄭昇岳先生,听他讲述这项业务的战略考量。
01
全球2.4万家门店的庞大网络
事实上,日本便利店行业自2019年就已显现出饱和迹象。在门店数量见顶、客流红利消退的背景下,核心的食品业务也陷入同质化“内卷”,传统模式后劲不足。因此,寻求新的业务增长点,已成为包括全家在内的各大便利店品牌的必然选择。
在此背景下,全家邀请了知名时装设计师落合宏理,于2021年合作推出自有服饰品牌“Convenience Wear”。过去五年间,该系列产品线不断扩展,已涵盖基础款T恤、胸罩、保暖内衣、POLO衫、外套与裤子等服饰,以及晴雨伞、太阳镜等生活配件。
关于品牌定位,鄭昇岳指出:“Convenience Wear不只是卖单品,而是希望通过跨界合作,将潮流、艺术与便利结合,为消费者创造新的惊喜。”
联商网日本分公司CEO蒋美兰(左),全家台湾地区商品OMO整合部部长鄭昇岳(右)
据悉,该品牌并不直接与优衣库等专业服装品牌竞争。如果优衣库代表的是注重提前规划与系统选购的“计划性购物”,那么Convenience Wear的定位则更倾向于“即时时尚补给”,旨在为消费者提供随手可得、贴近日常生活的服饰选择。
截至2025年9月,全家便利店在日本本土共有16351家店铺;海外区域加盟店共有8609家;全球总门店数达到24960家。鄭昇岳强调:“便利店最大的价值是贴近消费者的生活场景。服饰业务之所以能发展起来,就是因为充分利用了全家的门店网络优势。”
目前,该系列商品的销售已覆盖日本超1.6万家店铺,并已进入中国台湾市场。鄭昇岳透露:“虽然现在还没有明确的拓展计划,但中国大陆市场潜力巨大,我们非常期待有机会让更多消费者体验Convenience Wear。”
02
全家首个服装卫星店落地东京
2025年9月1日,全家旗下首家“服装卫星店”(芝浦店)在东京正式投入运营。
该店由自有服饰品牌Convenience Wear衍生而来,坐落于东京芝浦BLUE FRONT SHIBAURA综合建筑的三层,与同层普通全家便利店形成“卫星店”模式。店铺面积约60平方米,约为常规店的三分之一,营业时间为早上7点至晚上10点。
一进门就发现,这里找不到常见的饭团或便当,眼前全是各式各样的服装。店内服饰类SKU数量约为150-200个,达到普通门店的两倍。商品从条纹袜、毛巾、T恤、内衣到运动衫和女款背心等,看下来已经能初步满足全身的搭配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普通便利店的服装都是折叠包装的,在店内很难展开确认。而在这里,卖场空间宽敞,准备了更多挂在衣架上的样品,用手就能直接感受材质和版型。虽然未设试衣间,但店里安装了大镜子,可以大致比对上身效果。
此外,门店还引入了两项特色举措:一是上架了此前仅限线上销售的特殊尺码商品;二是提前推出了部分秋冬季服装。
该建筑上层为办公区域,预计会吸引大量30至40岁的白领人群,而这正是Convenience Wear品牌的目标客群之一。鄭昇岳说道:“我们希望在这样的场所,让顾客感受到Convenience Wear的品牌世界观。”
换言之,芝浦店不仅是一个零售终端,更是一个品牌体验空间,旨在传递“便利×时尚”融合的生活方式。
官方数据显示,在2025年3月至8月期间,Convenience Wear系列销售额同比增长超160%。2024财年,该品牌销售额突破13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6.3亿),预计2025年度的销售额将达到约2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9.6亿),达到首年销售额的五倍。
全家预计,该品牌“在几年内有望成长为对日均销售额产生显著影响的重要业务板块”。
03
便利店卖服装是噱头吗?
截至2025年2月财年,全家总营业收入达到5037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54亿元)。从销售构成来看,“食品”占比58.6%,“非食品”占比30.6%,后者仍以杂志、杂货和烟草为主力,而服饰类商品的销售贡献仅占有几个百分点。
通过引入服装类卫星店,销售额确实有所提升,但从整体营收来看,服装业务对全家而言目前仍只是“冰山一角”。同时,若仅依靠当前销售水平,服装卫星店要实现盈亏平衡也面临现实挑战。
例如,包括全家热门商品“线条袜”在内的袜类产品,累计销量约为2800万双。按每双不含税售价390日元(约合人民币19元)计算,总销售额约为109亿日元(约合人民币5.4亿元),声势可观。然而,若将其分摊至日本1.6万家门店、跨越四年多的销售周期,则平均单店日销量仅约1双。
也就是说,即便是全家旗下的代表性畅销服饰单品,对单店日常业绩的实际贡献仍然有限。目前来看,这类商品更多扮演着“补充品类”或“品牌形象商品”的角色。
然而,从战略视角审视,全家在服饰领域的大力投入并非盲目跟风,而是基于对新商业模式的敏锐洞察。全家社长细见研介曾坦言:“新冠疫情期间,当消费者无法前往百货商场和服装专卖店时,‘如果能在便利店买到质量很好的服装就好了’这一需求应运而生。”
更重要的是,服饰业务为全家带来了品牌形象与消费者结构的双重优化。Convenience Wear受到Z世代(指1995年至2009年出生的一代人)的支持,他们注重便利性与设计感。而随着色彩丰富、时尚单品持续上新,全家门店形象也愈发鲜明。鄭昇岳指出:“年轻消费者的接受度非常高。他们不仅会买,还会在社交平台分享穿搭体验。”
在日经BP咨询发布的“Brand Japan 2025”(日本品牌价值榜)调查中,全家综合排名从第71位跃升至第42位,其中“创新性”指标从第325位大幅上升至第93位。这一突破,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全家在服饰领域的创新。
此外,当7-ELEVEn引入大创杂货、罗森合作无印良品,两者均采用代销模式以规避专业运营风险之时,全家却坚持自主开发服饰品牌。尽管承担了更高的运营压力,但也由此建立起更鲜明的品牌差异与产品控制力。
写在最后
回到最初的问题:便利店卖服装究竟是噱头还是战略?答案或许并不是“非黑即白”。
从短期财务表现看,服装业务确实难称是全家的核心动力。但毋庸置疑的是,它展现出了超越销售额的深层价值:优化了客群结构,提升了品牌创新形象,并构建了新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有意思的是,零售商跨界服装并非个例。数据显示,Costco去年服装销售额高达9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91亿元),足以跻身美国服装零售前十。尽管Costco与全家身处不同赛道,但两者共同印证了一个趋势:打败你的不一定是同行,更可能是跨界而来的对手。
未来,也许走进全家,不只是买咖啡和便当,而是顺手带走一件“时尚单品”。
登录 | 注册
全家便利店免费开放折扣标签“泪目贴纸”
7-11、全家、罗森占日本便利店94.24%市场份额
日本便利店数量三年来首次回升
全家便利店“美妆”热销,销售额同比增长50%
台湾便利店通过“复合店”积极转型
日本便利店三巨头最新势头解析:7&i收购告吹、罗森增长最大
丸美生物前三季度营收24亿,“眼霜第一股”越卖越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