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人形机器人的兴起:2025年行业融资总结

智车科技

3周前

医疗健康领域也在快速突破,像Aescape做智能理疗,CMRSurgical则用机器人提升微创手术的精准度,后者融资高达13亿美元,是全球最高。

芝能科技出品

当特斯拉带着“人形机器人”成为AI时代的明星时,更为务实的非人形机器人也在不断做一些实际的事情。

从家务清洁、泳池维护到工业巡检、手术与农业作业,不以模仿人为目标的智能机器,正以高效、精准和功能化的定义来进入我们的生活,AI的赋能不仅仅是给人形机器人的,我们可以从消费与工业两端,来梳理一下。

● 在美国,像Gecko Robotics、Flexiv、Dexterity这几家公司,都拿到了超过2亿美元的融资。它们主要聚焦工业检测、自适应机器人和智能仓储,让机器人真正融入生产一线。

医疗健康领域也在快速突破,像Aescape做智能理疗,CMR Surgical则用机器人提升微创手术的精准度,后者融资高达13亿美元,是全球最高。

● 在欧洲,瑞士的Ecorobotix和Anybotics都聚焦工业与农业自动化,德国的Neura Robotics则想做出能“理解世界”的机器人助手。

● 而在中国,清洁机器人依然是重点方向。Aiper、星脉创新、云鲸、Neptune Robotics等公司都在做智能清洁或水下机器人,总融资超过5亿美元,中国在生活服务和特种机器人上的竞争力。

01

消费端:

从“像人”到“替人” 

在自动化进入家庭的早期阶段,市场对“拟人化”的追求几乎成为共识。无论是外形还是交互,机器人被寄予“像人”的期待。

然而,2025年的资本与技术趋势正在发生根本转向:消费者不再追求“会微笑的助手”,而更在意“能把地拖干净、泳池洗透彻、按摩到位”的工具化体验。

◎ 以中国的云鲸智能为代表,在4月完成了1亿美元E轮融资,凭借“AI自适应热水拖地”“激光雷达导航”“污垢识别”等功能,来更新家用清洁机器人的功能。

◎ 与之类似的美国初创公司The Bot Co.,自去年以来累计融资3亿美元,打造新一代家务机器人体系,投资方的押注透露出一个共同信号:自动化清洁已成为AI在家庭场景的落地突破口。

泳池清洁则是另一个典型例子。

◎ 星迈创新在9月完成1.4亿美元融资,推出售价3000美元的Beatbot,被称为“全球首款AI驱动五合一泳池清洁机器人”;

◎ 而竞争对手元鼎智能Aiper的Scuba Max Pro以智能绘制泳池地图和移动应用控制吸引市场关注。

这两家企业均来自中国,在消费级智能硬件上的全球化竞争力。AI正在进入更加“体验导向”的场景。

◎ 纽约的Aescape在3月获得8300万美元融资,用于扩展全自动AI按摩服务。这类机器人体现出AI在人机交互、感知反馈与触觉控制上的持续突破。

从清洁到放松,机器人正逐渐渗透进人类生活的各个“低关注度却高价值”的环节,共同特征是“非人形”,但更本质的是“去拟人化”。

技术回归功能与效率。资本对Narwal、Aiper、Aescape的追捧,AI硬件正从概念阶段迈向真实的生活实用主义。

02

工业与专业领域:

走向价值链高端

相比消费市场的可见性,非人形机器人的工业与专业应用更像是“隐形力量”,投资金额更大、技术门槛更高,也更具长期价值。

手术机器人是其中最受资本青睐的方向之一。

◎ 总部位于英国的CMR Surgical迄今已累计融资11亿美元,仅在今年4月就完成2亿美元新一轮融资,聚焦软组织手术领域,机器人平台能够辅助外科医生进行高精度操作,降低术中风险。

◎ 以色列的ForSight Robotics也在6月完成1.25亿美元B轮融资,主攻眼科手术自动化,通过高分辨率视觉与精细机械臂控制,使医疗机器人从“替代”走向“增强”——成为医生的智能助手。

在工业领域,非人形机器人则呈现出更强的结构创新。

◎ 瑞士的Anybotics以1.5亿美元融资开发巡检机器人,其四足设计能够在复杂工业环境中攀爬、避障并执行巡检任务;

◎ 而总部位于中国的Flexiv在今年夏天完成1亿美元C轮融资,研发基于AI控制的柔性机械臂,可在装配、检测、包装等多场景灵活切换。

两者都体现出“类动物形态+AI控制算法”的融合趋势,使机器人具备更高的自主性和环境适应性。

农业自动化则是另一个正在升温的前沿方向。

瑞士的Ecorobotix和美国的Carbon Robotix通过激光除草与精准喷洒技术,实现农田管理的自动化升级。这不仅降低了农药使用量,也提高了作物产量与可持续性。

资本对这一领域的关注,折射出非人形机器人在应对劳动力短缺与农业现代化中的潜力。

非人形机器人正成为工业智能化的关键支撑力量,共同特征是:不需要模仿人形,也能超越人类极限。

无论是在微米级手术操作、复杂地形巡检还是精准农业管理中,AI驱动的非人形机器人都展现出超越传统机械自动化的自主认知与决策能力,能力的底层支撑,来自AI算法、传感融合、能源管理与材料学的持续突破,而其商业化落地路径也比人形机器人更可控、更具规模化基础。

小结

当下的机器人热潮,常常被“人形”叙事所吸引:能走、能说、能模仿人类情感的机器。

从市场与工程的角度来看,真正推动生产力跃升的,却往往是那些不需要“像人”的机器,以AI为核心,通过更低能耗、更高精度、更强适应性的形态,实现特定任务的最优解,这类产品将率先完成商业闭环,形成从家庭到工业的广泛应用网络。

原文标题 : 非人形机器人的兴起:2025年行业融资总结

医疗健康领域也在快速突破,像Aescape做智能理疗,CMRSurgical则用机器人提升微创手术的精准度,后者融资高达13亿美元,是全球最高。

芝能科技出品

当特斯拉带着“人形机器人”成为AI时代的明星时,更为务实的非人形机器人也在不断做一些实际的事情。

从家务清洁、泳池维护到工业巡检、手术与农业作业,不以模仿人为目标的智能机器,正以高效、精准和功能化的定义来进入我们的生活,AI的赋能不仅仅是给人形机器人的,我们可以从消费与工业两端,来梳理一下。

● 在美国,像Gecko Robotics、Flexiv、Dexterity这几家公司,都拿到了超过2亿美元的融资。它们主要聚焦工业检测、自适应机器人和智能仓储,让机器人真正融入生产一线。

医疗健康领域也在快速突破,像Aescape做智能理疗,CMR Surgical则用机器人提升微创手术的精准度,后者融资高达13亿美元,是全球最高。

● 在欧洲,瑞士的Ecorobotix和Anybotics都聚焦工业与农业自动化,德国的Neura Robotics则想做出能“理解世界”的机器人助手。

● 而在中国,清洁机器人依然是重点方向。Aiper、星脉创新、云鲸、Neptune Robotics等公司都在做智能清洁或水下机器人,总融资超过5亿美元,中国在生活服务和特种机器人上的竞争力。

01

消费端:

从“像人”到“替人” 

在自动化进入家庭的早期阶段,市场对“拟人化”的追求几乎成为共识。无论是外形还是交互,机器人被寄予“像人”的期待。

然而,2025年的资本与技术趋势正在发生根本转向:消费者不再追求“会微笑的助手”,而更在意“能把地拖干净、泳池洗透彻、按摩到位”的工具化体验。

◎ 以中国的云鲸智能为代表,在4月完成了1亿美元E轮融资,凭借“AI自适应热水拖地”“激光雷达导航”“污垢识别”等功能,来更新家用清洁机器人的功能。

◎ 与之类似的美国初创公司The Bot Co.,自去年以来累计融资3亿美元,打造新一代家务机器人体系,投资方的押注透露出一个共同信号:自动化清洁已成为AI在家庭场景的落地突破口。

泳池清洁则是另一个典型例子。

◎ 星迈创新在9月完成1.4亿美元融资,推出售价3000美元的Beatbot,被称为“全球首款AI驱动五合一泳池清洁机器人”;

◎ 而竞争对手元鼎智能Aiper的Scuba Max Pro以智能绘制泳池地图和移动应用控制吸引市场关注。

这两家企业均来自中国,在消费级智能硬件上的全球化竞争力。AI正在进入更加“体验导向”的场景。

◎ 纽约的Aescape在3月获得8300万美元融资,用于扩展全自动AI按摩服务。这类机器人体现出AI在人机交互、感知反馈与触觉控制上的持续突破。

从清洁到放松,机器人正逐渐渗透进人类生活的各个“低关注度却高价值”的环节,共同特征是“非人形”,但更本质的是“去拟人化”。

技术回归功能与效率。资本对Narwal、Aiper、Aescape的追捧,AI硬件正从概念阶段迈向真实的生活实用主义。

02

工业与专业领域:

走向价值链高端

相比消费市场的可见性,非人形机器人的工业与专业应用更像是“隐形力量”,投资金额更大、技术门槛更高,也更具长期价值。

手术机器人是其中最受资本青睐的方向之一。

◎ 总部位于英国的CMR Surgical迄今已累计融资11亿美元,仅在今年4月就完成2亿美元新一轮融资,聚焦软组织手术领域,机器人平台能够辅助外科医生进行高精度操作,降低术中风险。

◎ 以色列的ForSight Robotics也在6月完成1.25亿美元B轮融资,主攻眼科手术自动化,通过高分辨率视觉与精细机械臂控制,使医疗机器人从“替代”走向“增强”——成为医生的智能助手。

在工业领域,非人形机器人则呈现出更强的结构创新。

◎ 瑞士的Anybotics以1.5亿美元融资开发巡检机器人,其四足设计能够在复杂工业环境中攀爬、避障并执行巡检任务;

◎ 而总部位于中国的Flexiv在今年夏天完成1亿美元C轮融资,研发基于AI控制的柔性机械臂,可在装配、检测、包装等多场景灵活切换。

两者都体现出“类动物形态+AI控制算法”的融合趋势,使机器人具备更高的自主性和环境适应性。

农业自动化则是另一个正在升温的前沿方向。

瑞士的Ecorobotix和美国的Carbon Robotix通过激光除草与精准喷洒技术,实现农田管理的自动化升级。这不仅降低了农药使用量,也提高了作物产量与可持续性。

资本对这一领域的关注,折射出非人形机器人在应对劳动力短缺与农业现代化中的潜力。

非人形机器人正成为工业智能化的关键支撑力量,共同特征是:不需要模仿人形,也能超越人类极限。

无论是在微米级手术操作、复杂地形巡检还是精准农业管理中,AI驱动的非人形机器人都展现出超越传统机械自动化的自主认知与决策能力,能力的底层支撑,来自AI算法、传感融合、能源管理与材料学的持续突破,而其商业化落地路径也比人形机器人更可控、更具规模化基础。

小结

当下的机器人热潮,常常被“人形”叙事所吸引:能走、能说、能模仿人类情感的机器。

从市场与工程的角度来看,真正推动生产力跃升的,却往往是那些不需要“像人”的机器,以AI为核心,通过更低能耗、更高精度、更强适应性的形态,实现特定任务的最优解,这类产品将率先完成商业闭环,形成从家庭到工业的广泛应用网络。

原文标题 : 非人形机器人的兴起:2025年行业融资总结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